第6章 心境通灵,一切就尽收眼底

心在高处,不为诱惑所动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

“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慧远禅师的修行之路便无求无欲,非常专注。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路人,两个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休息的过程中,那位路人送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馈赠。后来,他们谈得很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路人分开之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的话,一定会养成坏的习惯,所以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给他的烟管和烟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研究《易经》。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他给师父写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经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收到师父寄来的衣服。于是,慧远禅师便用《易经》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没有送到师父手里。

慧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这么准确,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话,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之后,他便放弃了对《易经》的研究。

后来,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和诗歌,每天专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几位书法家和诗人的赞赏。但是他仔细一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位禅师。”

从那以后,慧远禅师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禅宗大师。

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认清事情的根本

聪明人遇到问题会先沉静下来,总结和反思。愚钝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情绪浮躁,然后发泄情绪。有些时候,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先反思自己,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弘一法师在说法时曾举过一个例子:“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

修道的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万法平等,万法如一,无高下之分。是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开悟不是外界环境的原因,而是因为没有认清自身,释迦牟尼为了让弟子开悟、自省自身,也曾借马喻人开示弟子。

一天,释迦牟尼在精舍中静坐,出去化缘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们一个个神态安详,精神抖擞。回来的弟子在水池边洗去身上的尘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来之后,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马在主人为他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据主人扬起的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思,自行变换速度和方位,这种能够明察秋毫的马被人们视为第一等良马;第二种马虽然不能根据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图,但是可以在马鞭抽到马尾时会意,然后奔驰飞跃,反映虽然不及第一种马灵活,但是也很灵敏、矫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马不论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会意主人的意思,反应迟钝,直到主人忍无可忍,开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顺着主人的命令奔驰,这种马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马比前一种反映还要迟钝,甚至有点冥顽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

讲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温和地看着精舍里的弟子们,他发现弟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于是微笑着继续说:“这四种马其实就是四种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这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变化,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这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人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这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省悟。”

“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听了佛陀的开示,弟子们早已醒悟,于是各个闭目冥想,自省自身。

认清事情的本因是人的境界,心若开悟,其意便随行随动,其行也将随之而变,鸿鹄之志也需要配以翱翔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得以施展。

看透问题才能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要用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这智慧里面有佛禅的玄机。也许可以说这智慧体现了一个人卓越不凡的思维方式,但方法永远是工具,关键是你要想到去突破。

对于突破困境这件事,弘一法师的教化更加发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师的话来开示众人:“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一教化说出了智慧的根源。

大师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众生。

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师说:“我要自杀,请师父超度我吧!”

“那你能否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寻短见吗?”一休大师问道。

“不瞒禅师,我经商失败了,借了许多的外债,每天被债主们逼得生不如死,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想一死了之!”信徒回道。

“难道除了死你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吗?”一休大师问道。

信徒痛苦地说:“师父,现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儿外,什么都没有了。”

一休大师惊喜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人,找一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啊!”

信徒失望地说:“大师,我的女儿只是8岁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现在就嫁人呢?”

一休大师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给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这……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信徒大惊失色地说。

一休大师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情吧!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好了,好了!赶快回去吧!”

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师,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一休大师到达后,吩咐信徒在门前搬一张桌子,置上文房四宝,写起了书法。大家看一休的书法写得很好,就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师给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热闹的人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的。结果,一整天一休大师都在忙着写字,看热闹的人则疯狂购买,很快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

“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

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

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校正颠倒心境怡然

世间事很多都是颠倒的,以一颗通灵的智慧之心,将这些颠倒的东西校正过来,还事物一个真相,给自己一份怡然的心情。

弘一大师在一次讲经说法时,以了凡大师之言点化世人:“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人们只有不断反省自我,追求内在的真性情,才能做到不自卑、不烦恼;才能够心态怡然。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由于机缘巧合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祖师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经显现。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呢?”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也没有见过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菩提多罗笑着说:“我认为两位哥哥说得不对,这些珠宝没有任何价值!”

两位兄长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呢?那么你觉得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这些珠宝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宝物。真正的宝物是由人们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这一法宝。”

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所以,对稍纵即逝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应该把心思花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

劳筋骨铭心志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人们常常借肉体上的痛苦,或断臂或断足来表达自己追求某一事业的决心。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

释伽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伽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了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恢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珍惜无形的财富

财富和金钱不是同一个概念,人们之所以失意,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拥有的大量财富。我们拥有亲人的关怀;拥有朋友的包容;拥有路人的相视一笑,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弘一法师在给信徒们讲经时将这种财富一语道尽:“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很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

一个年轻人经常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时运不济,于是找到无德禅师,希望可以得到开示。

无德禅师看见年轻人愁眉不展,问道:“施主,你为什么不高兴?”

年轻人叹道:“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贫穷,佛祖真是太不公平了!”

“穷?但我觉得你很富有啊!”无德禅师不解地说。

“这从何说起呢?”

无德禅师避而不答,反问道:“如果我打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千两银子,你答应吗?”

“不答应!”

“那我用一万两买你的一只眼睛,你干吗?”无德禅师又问。

“当然不干!”

“假如把你变成一个快死的老头,给你一百万两黄金,你同意吗?”禅师接着问。

“坚决不!”

“这就对了。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有美好的青春,你就可以奋斗,这样算起来,你也是个富翁了。”禅师微笑着说。

健康是无价之宝。身体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有健康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一切。如果失去了健康,就算得到了全世界的财富也无福消受。

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成熟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越是真正有内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调、沉着、淡定从容。我们需要学会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淡定从容地生活,用淡定从容的心去面对一切得失。

在听弘一法师讲佛的时候,一位居士问如何能平复心中的怒气。大师寥寥数语点化得恰到好处:“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持身弓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大师的点化让居士深知,喜怒哀乐原来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定的。快乐的门只为聪明的人打开,心中充满怒气和疑惑则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有一位小和尚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师父总是喜欢、偏袒其他师兄弟,而将我放在一边不管呢?天长日久,小和尚开始过得不快乐,而且做什么事情总是失衡,不是说这个不是,就是埋怨那个不好,师父知道之后找到了他,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不平衡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丧失了平衡感,不仅走路不能平衡,而且心态也是失衡的,所以人与人相处时天平总是会倾斜,矛盾不断。

国王很苦恼,但是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得整天忙着去处理那些失衡的事件。

不平衡国的国王在选举时有一个传统,在大选之日,人们会在悬崖中间搭起钢索,只要能走过钢索的人都可以成为国王的候选人。每当赶上大选,国内的人都紧张得要命,因为按照规定每一个城市都要选出一个代表来参加大选。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有的人甚至害怕得要死,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平衡性很可能让他们落入悬崖。

规定的日期快到了,其他城镇都按时派出了代表,但是有一个城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人们根本不愿意为了王位冒险,万般无奈之下,城市的头领找到了一个叫“臼隋亦”的人。臼隋亦是一个极易被别人说服的人,所以头领才会找他,并找了各种让他参加的理由,臼隋亦果然同意了。

当名单确认之后,国家开始派出专门的人帮他们训练,并设置了各种保护措施。但是,臼隋亦却没有参加任何的训练或练习,反而照常过他本来的生活。

大选的日子终于到了,但是在参赛前,很多人不是负伤就是摔死了,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就包括臼隋亦。

在决赛时,他们抽了顺序,臼隋亦最后一个上场。除了臼隋亦,其他两个人看起来很紧张,并在脸上流露了出来。

第一个上场的人显然比第二个人要自信得多,因为在参赛之前他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他想这一次一定可以走过去。

但是第二个人却很担心,因为参赛前他曾无数次地从上面摔了下去,所以他深怕自己这次会送了命。

而臼隋亦呢?

还和平时一样悠闲自得,而且还在赛场轻松地喝着热茶。

同城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问他:“你怎能这么悠闲?”

他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对走钢索一窍不通,即使努力练习也于事无补,肯定会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睡好一点,为什么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呢?”

终于轮到他上场了,但是现场的人都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

没有人敢相信这是事实。臼隋亦走到对面后,自己也吓了一跳。

就这样,臼隋亦成为了该国的新国王。事后,很多人向他讨教秘诀,他说:“其实随意就行了啊!当你向左边倾斜时就向右一点,向右倾斜时就向左,就是这么简单。”

小和尚听了故事之后顿悟。

其实生活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要流于极端。当我们痛苦时就想想往日的美好;当我们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就想想曾经自己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如果我们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很自然地,当我们走到某一扇门前,不用敲门,它自然就会自动打开。

给内心一份宁静

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请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给内心一份宁静,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弘一法师在讲经时说,“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能启发我们的本性,所以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

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

曾经有一个小沙弥问无名禅师:“大师,您曾经教导我们要慈爱,普度众生,如果是大恶之人,那么还要超度他吗?”

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并故意将字写的正反颠倒。他指着字问小沙弥:“你看看,这是什么?”

小沙弥看了看说:“这是个字,只是字写反了。”

无名禅师问道:“这是一个什么字?”

小沙弥说:“这是一个‘我’字。”

无名禅师继续问道:“那么这个写反的‘我’字到底算不算字呢?”

小沙弥想了想说:“不算字。”

无名禅师继续追问说:“那既然不算字,又为什么说是个‘我’字呢?”

小沙弥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作答。

无名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认得它是反写的‘我’字,是因你心里认得那是反写的‘我’字,相反,如果是你原本不认识的字,就算是我写反了,你也无法辨认出来,只怕别人告诉你反写的‘我’,遇到正写的,你倒要说是反写的了。”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无名禅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要认得人的本性。当你认得恶人的时候,依然会立刻将他的善恶分辨出来,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明了,就不难普度了。”

禅的艺术是表达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事理平等。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越是恶人,更要拿出慈爱来感化他们醒悟,让他们弃恶从善,得到解脱。

当然,如恶人恶事一时难度,随他而去,有一天他将行至边缘,那个时候,你的度化将从他心中闪现。佛度人,是度人心,心念转则行为转,只有跟随内心的感觉,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开阔你才从容

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没有恨心境才开阔,心境越开阔你就越从容。

弘一法师自入佛门以来,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他曾教化世人:“心中有佛性,众生皆为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此乃功夫不够,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名叫佛印。平日里,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会相互切磋,所以难免会发生争执,但每次都是佛印占上风,苏东坡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在心里暗暗寻思,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相对坐禅,苏东坡计上心头,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神情严肃地答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之后暗自窃喜。

之后,佛印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么?”

苏东坡毫不犹豫地脱口而答:“一堆牛粪!”佛印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今天发生的事情。苏小妹听完原委后,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六根清净,心中全是佛,所以众生在他眼里皆是佛,而你却恰恰相反,因为心中有污秽,所以才把佛印看成是牛粪。”

听完苏小妹的此番话,苏东坡羞愧不已。

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就会不一样,有些人,总是喜欢夜郎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强中自有强中手,在现实生活中千万别像故事中的苏东坡一样,把输赢看得太重。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只是眼界的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