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持续的勇气:小小斯洛伐克空军的冒险

引子:斯洛伐克——历史与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行的巴黎和会的重要成果,是催生了一系列新生的国家,于1918年10月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像是突然在中欧硬生生冒出来的新国家,被夹在北边的波兰和南边的奥地利、匈牙利之间,有人对她做过这样形象的比拟:“看起来像只蝌蚪,头在西面,尾部向东逐渐变细。”

构成这个国家主体的两大部分,捷克和斯洛伐克,处于一种亦分亦合的状态。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讲同一种语言,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直到国家在一战结束后统一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是彼此分离的主体,虽然都处在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捷克划在奥地利的版图部分,斯洛伐克则划在匈牙利的版图部分。

相对来说,捷克到公元17世纪之前都保持着独立王国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她那由波希米亚(Bohemia)、摩拉维亚(Moravia)、西里西亚(Silesia)所构成的波希米亚王国领地乃是奥匈帝国版图中最富庶和工业化的一块。相比之下,斯洛伐克的历史长时期处在匈牙利人的暗影之下,而其经济主体亦由比较落后的农耕成分组成。

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时,有许多关系都没有理顺。对外,她和匈牙利的国界确定存在诸多争议,也埋下了日后冲突的隐患;对内,各民族间的关系始终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体。成立之初,因为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宗教自由、自己的代表权,捷克斯洛伐克曾被外国观察家封为“中欧的瑞士”。

实际情景远没有这样美妙。上世纪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约有1400万常住人口。占到人口一半的捷克人自认为他们在向落后地区传播文明和进步,他们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首都也选在了布拉格——传统上就是捷克人的中心城市。人数仅次于捷克人的斯洛伐克人对此满怀怨恨。捷克人曾承诺给予斯洛伐克自治权,但后来食言,原因是“没有足够有教养的斯洛伐克人来管理他们的政府”。于是并不奇怪的,斯洛伐克人对布拉格政府的态度是:“我们一点也不感谢你们。”捷克斯洛伐克在外交上倾向于法国,在执政者看来,这是本国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最重要的境外保证。然而,当刚刚吞并了奥地利的德国开始觊觎捷克斯洛伐克时,法国人和英国人一样都感到无能为力。结果就是1938年9月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被割给了德国,她剩下的领土则由英、法、德、意共同“保证”不再受到侵犯。

失去的不只是苏台德区。慕尼黑会议后,波兰从北部获得了原属斯洛伐克的小块边境领土,匈牙利在1938年11月对斯洛伐克南部和鲁斯尼亚(Ruthenia)地区下手,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在短短几个月里失去了30%的领土和34%的人口,工业和农业基础均受重创,国防形势也急剧恶化。

下一出“戏”在1939年3月上演,而这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谢幕演出。德军全面占领捷克的剩余领土,万字旗在古城布拉格升起,随后宣布成立了所谓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而斯洛伐克则于3月14日“独立”,成了纳粹德国的附庸国、卫星国、仆从国。诞生了20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从欧洲版图上消失了。

在希特勒看来,“捷克人属于即使不应消灭,也应受到瓜分的次等人那一类”,不过他对斯洛伐克人倒是情有独钟,给予他们独立地位。这种偏爱的真实意图是想用斯洛伐克来做顺从第三帝国的民族的一个“榜样”。

虽然实际上完全沦为德国的附庸,斯洛伐克人对于受到德国的保护倒感觉相当满意,由约瑟夫·蒂索(Josef Tiso)领导的傀儡政府对柏林俯首帖耳,他的内阁还认为追随德国可以增加至少50%的就业机会。接下来一段时期,斯洛伐克的制鞋业、毛纺业、玻璃制品业等行业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大城市里的食物和汽油几乎都有充足供应,公路和桥梁的建设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这似乎有力地证明了一种观点,“发展斯洛伐克的工作只能靠斯洛伐克人自己来做”。

东线一景:B-534从斯洛伐克骑兵头上掠过

追随德国进攻苏联,让这种新体制下的“幸福感”逐渐变味。斯洛伐克不再是和平发展的乐园了,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弟派去苏联参战。1942年4月,据称有近半数身强力壮的斯洛伐克人不是在俄国当兵,就是在德国当劳工。

转折点在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之际到来,斯洛伐克人的情绪终于由亲德变为反德了。当苏联红军于1943年7月发动大反攻,这个国家更是被一股泛斯拉夫感情的浪潮所席卷,第一次隐约出现了要求起义的呼声。1944年8月初,几乎就在华沙起义爆发的同时,斯洛伐克人打响了反德大起义。8月26日,仍效忠轴心国的斯洛伐克政府在广播中称,“斯洛伐克已处在伞兵和地下部队临时强加给它的一种战争状态中。”第二天,德军就开始占领斯洛伐克全境。

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德国人也撑不了太久了。1945年初春,苏军肃清了斯洛伐克大部地区,斯洛伐克人实际上比捷克人早5星期左右获得了解放。等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4月初“重生”后,这个二合一的国家就又出现在了欧洲版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