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地先锋:二战德国半履带装甲车全史
- 潘晓滨
- 1224字
- 2024-11-01 15:01:29
德国半履带车辆的早期发展
早在1908年,德意志帝国陆军就试图利用戴姆勒卡车底盘改装成一款半履带车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设计了两款特种半履带构造车辆,它们被分别命名为“Marienwagen II型”和“Kraftprotze”,用于战场侦察或火炮牵引。1917年至1918年间,戴姆勒特种半履带车辆的成功研制,促使魏玛共和国的德国国防军继续进行全功能越野火炮牵引车的研制工作。1927年,德国在半履带车辆的试验和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时德国技术发达的工业已能够保障军用半履带车辆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性能水平。利用克劳斯·玛非公司四轮牵引车改装而成的MSZ-201型半履带车,是一战后德国人在半履带军用车辆研制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与ZW-10型轻型半履带车一起,成为了20年代由德国设计的半履带车辆的代表车型,这两款车都采用了57马力的4缸直列式汽油发动机。1930年,共有24辆MSZ-201型轻型半履带车交付魏玛共和国国防军。同一时期,德国人也设法搞到了法国雪铁龙·克雷塞半履带汽车,并进行了技术评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研制的Marienwagen II型半履带卡车。该车主要用于牵引重型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德国人研制的Kraftprotze型半履带汽车正进行越壕测试。该车与Marienwagen II型半履带卡车一起成为了德国进行半履带车辆研制的最早实践。
1927年,利用克劳斯·玛非公司四轮牵引车改装而成的MSZ-201型半履带汽车。该车是一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人所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半履带车研制,也为后续的半履带车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德国人逐步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利用开发民用车辆的名义,设计生产出了型号众多的军用半履带车辆。
由汉莎·劳埃德·哥利亚工厂生产的HL Kl2或HL 600p型3吨牵引车原型车。
获得军方正式命名的Sdkfz 11型3吨半履带火炮牵引车,该车的底盘成为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重要基础。
1932年起,德国开发了一批中型和重型车辆装备德国国防军。而此时,德国军械部门却需一款重量略轻的半履带车辆用来牵引德国陆军制式的leFH 18型105毫米榴弹炮。汉莎·劳埃德·哥利亚工厂及位于布莱梅的波尔格·瓦德公司分别接到了军方的意向书,要求他们研制一款可牵引3吨重量的半履带牵引车,同时要求该车还需运载6名炮兵、2名驾驶员及进入初始射击位置后可供火炮发动攻击的弹药基数。该车的研制工作从1933年早期开始,直到1934年汉莎·劳埃德·哥利亚工厂拿出了第一辆原型车—HL Kl2或HL 600p型3吨牵引车。该车全重5吨,由一台汉莎·劳埃德·哥利亚KJ54型6缸直列式汽油发动机驱动,在3200转速下可提供92马力的输出功率。同时,牵引车的上部结构布局也被确定,驾驶舱将位于发动机舱的后部,弹药舱紧接驾驶舱位于全车的中央位置,车辆的尾部则为炮兵乘员的座位舱。车辆的悬挂装置与克劳斯·玛非及比辛·纳格公司的重型车辆设计方案非常类似,采用短履带型的5组弹簧悬架轴装置,即扭杆悬挂。1935年,又对该车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此次改进主要是装了新型的散热器和发动机舱盖,并被正式命名为“3吨牵引车HK600 HL Kl 3型”。1939年,3吨牵引车的制造商汉莎·劳埃德·哥利亚工业公司正式更名为“卡尔·波尔格瓦德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