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灵精怪的植物
会预报地震的植物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含羞草等植物可用来预测预报地震。正常情况下,白天含羞草的叶片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就闭合了。如果含羞草出现了白天叶片闭合而夜间张开的情况,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例如,1938年1月11日上午7时,含羞草叶开始张开,但是到了10时,叶片全部闭合,果然在当月13日发生了强烈地震。1976年日本地震预报俱乐部的会员,曾几次观察到含羞草的小叶出现反常的闭合现象,结果随后都有地震发生。由于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的奇特本领,所以人们称赞它为地震的“监测器”。
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发生过多次地震,科学工作调查了地震前植物出现的异常现象:1970年中国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千米的隆德县在初冬蒲公英就提前开了花;1972年中国长江口地区发生4.2级地震,震前附近地方的山芋藤突然开花;1976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大地震,震前那里出现竹子开花,柳树枝条枯死,一些果树结果后又再度开花等不正常现象……
那么,在地震前夕,植物为什么能预感到地震即将来临呢?科学家认为,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深处的巨大压力,便在石英石中造成电压,于是就产生了电流,植物根系受到地层中电流的刺激,便在体内出现相应的电位变化。例如,日本科学家用高灵敏度的记录仪对合欢的生物电位进行长期测定,并认真分析了记录下来的电位变化,发现这种植物能感知震前的电流刺激,出现显著的电位变化和较强的电流。比如,1978年6月10日和11日,连续两天测得合欢出现异常强大的电流,果然当地在11日下午发生了7.4级的地震,余震持续10多天,合欢的电流也随之慢慢变小。
不仅能够预测地震,植物还能将地震情况记录下来。美国科学家哥尔顿·杰可比发现,树木的年轮具有记录地震的作用。这位植物学家在阿拉斯加州的某地发现松树的年轮长得很不规则,相互挤在一起,于是他查阅有关资料,果然在1899年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并且震后地面有些上升。对此,杰可比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由于发生地震后,树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影响了树木的生长。比如,地面上升或下降,能改变地下水对树木的供应;地面的裂口会损坏树根,从而影响树木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这些环境变化,都会在树木的年轮上留下痕迹。因此,经历过地下断层活动期的树木,在它的年轮上都会记录下当时地震的有关情况,为人类研究地震、预测地震,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数据。
当然,人们对植物能预测地震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科学家预言,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再结合其他手段,利用植物这个天然的地震“监测器”,肯定会对地震预报有着积极意义。
会跳舞的风流草
1983年秋,中国广西融安县的退伍军人余德堂,在采药时,发现有两株植物在无风的情况下摆动着叶子,仿佛在跳舞一般。他觉得十分稀奇,就把这两株植物挖回了家。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两株植物当年就开花结籽了。
其实,这种会跳舞的植物,叫做“跳舞草”,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山坡野地里,在印度、斯里兰卡等热带地区也能见到。这种草在跳舞的时候时而会像鸡毛一样飘动,会像鸳鸯相戏,丹凤求凰,所以也有人叫它“鸡毛草”或“风流草”。民间说它跳得迷人魂魂,又叫“迷魂草”。也有人见它两片小叶永远无限忠诚地围绕大叶舞动,似忠臣保卫君主,便又称之为“二将保皇”。
这种草是蝶形花科、山绿豆属多年生落叶灌木,高约五六十厘米,茎干粗若拇指;枝干上每个叶柄顶端有一片大叶子,大叶子后面对称长着两片小叶;这些叶子对阳光特别敏感,每当阳光照射的时候,两片小叶就会迎着太阳不停地绕着叶柄翩翩起舞,从太阳升起来一直舞到太阳下山,它才疲倦地顺着枝干倒垂下来,开始休息。第二天太阳出来,它继续舞动。
气温的高低会影响跳舞草的“舞蹈动作”。据观察,随着气温的升高,小叶的转动速度加快。当气温升到30℃时,小叶转动最为活跃。即使是阴天,它的小叶也会像蜻蜓或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样摆动旋转,妙趣横生。
永不落叶的安哥拉百岁兰
一般来说,植物都会落叶。即使是常绿树也不例外,只不过这类植物的树叶寿命相对较长,而且会交替落叶,表面看上去似乎一直都是绿色。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永不落叶的植物呢?
在安哥拉靠海岸的一片沙漠里,生长着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常年不落,寿命可以达到100多年,因此被人们称为“百岁兰”,当地人则称其为“纳多门巴”。
百岁兰,属裸子植物,它的茎杆一般为4米左右,露出地面的部分只有20厘米,且匍匐在地上,看上去像一截矮树桩。整株植物只一对叶子,百年不凋,最高寿命可以达到2000年以上。百岁兰的两片叶子长出来后,只会越长越大,不会脱落换新叶。一般来说,叶片宽达1米多,长达10余米,非常珍贵。百岁兰的叶肉腐烂后,会只剩下盘卷弯曲的木质纤维。
那么,百岁兰永不落叶的原因是什么呢?
百岁兰
植物学家认为,百岁兰的生长条件非常恶劣,当地年降雨量甚至少于25毫米。幸好这片沙漠近海,所以常常有大量的海雾,百岁兰便依靠这些雾水生存;百岁兰的根系非常发达,深深地扎入地下,将吸收到的大量水分送往叶片,雾水又能使叶面保持湿润,所以,虽然生存环境干燥,但百岁兰的叶子一年到头都不会缺水,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其叶子的特殊构造。百岁兰形状十分奇特,其叶形似皮带,靠近基端的部分既硬又厚,呈肉质状,而叶尖部分却又软又薄,两片叶子各自朝相反方向延伸。这种构造使百岁兰的叶子不容易失水。
百岁兰和它的叶子二者寿命是相同的,一旦叶子枯萎,那也就意味着百岁兰生命的结束。
“人参精”与“何首乌精”之谜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任何东西都会吸取“日月精华”,时间久了就会成“精”,具人形、通人性。最常被提到的可以成精的中药是人参和何首乌。
在中草药中,说到像人形,当首推何首乌。据说,中国道家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就是服食了这种药而成仙的。
1985年5月,中国湖南省新化县采掘出两株何首乌块根,它们酷似孩童,并且极像一对男女,因此被称为“童男玉女”。当地人都说这对身长达20厘米,体重约400克的何首乌根是千载难逢的“何首乌精”。
1993年,中国福建省寿宁县发现了一对形似“夫妻”的何首乌块根,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五官、四肢及性别分明。后来,在相隔不远的武平县也发现了一对“夫妻”何首乌。
何首乌长得酷似人形本来就已经有几分奇怪了,而且还多为“一男一女”,这种现象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
除了何首乌之外,“人参精”的说法也由来已久,并被认为食用之后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相传,古时候,中国有位忠厚老实、常年吃斋的老者。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道骨仙风的道人,便忙上前施礼,并把他请到家中。老者本就乐善好施,又深深地被那道人不俗的谈吐吸引。从此,道人每从老者家门经过,老者便请他入室,敬如上宾。
后来,那道人邀请老者到山中茅舍做客。两人正在聊天,又来了三位客人,竟然是三个疯疯颠颠的道人。主客坐定之后,主人用盘子托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老者吓得浑身打颤,众人却拍手叫好。一顿饭下来,虽然道人一再相请,但老者一口菜也没吃。
饭后,道人询问原因,老者说:“尔等出家人怎么能做这样的恶事?”
道人哈哈大笑,解释道:“那孩儿实为千年人参,服后可以成仙,看来你的缘份还没到啊。”老者听了连连叹息。
这固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也有少数的人参却真有人的样子:它们有头有脚,长着人一样的脑袋,脸上还有眼睛、鼻子,“头”上甚至还有“毛发”。
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与人参和何首乌有关的传说,但它们究竟为何会长成人形,至今也没有科学的解释。
神奇的致幻植物
体内含有裸头草碱的墨西哥裸头草蘑菇,人一旦误食,就会变得肌肉松弛无力,瞳孔放大,不久就会情绪紊乱,对周围环境产生隔离的感觉,如同进入梦境一般,但从外表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好像还是很清醒的样子,因此所作所为常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这就是一种致幻植物。“致幻植物”,指的是那些食后能使人或动物产生幻觉的植物。具体地讲,就是有些植物因体内含有某种有毒成分,如四氢大麻醇、裸头草碱等,当人或动物吃下这类植物后,可导致神经或血液中毒。中毒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情绪变化无常,有的精神错乱,有的头脑中出现种种幻觉,常常把真的当成假的,把梦幻当成真实,从而做出许多不正常的行为来。
美国学者海·姆,曾在墨西哥的古代玛雅文明中发现有致幻蘑菇的记载。以后,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玛雅遗迹中又发掘到崇拜蘑菇的石雕。原来,早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南美丛林里的玛雅人就对这种具有特殊致幻作用的蘑菇产生了充满神秘感的崇敬心情,认为它是具有无边法力的“圣物”,能够将人的灵魂引向天堂,恭恭敬敬地尊称它为“神之肉”。
国外有不少科学家相继对有致幻作用的蘑菇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秘鲁、几内亚、印度、西伯利亚和欧洲等地有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宗教仪典时,往往利用致幻蘑菇的“魅力”为宗教盛典增添神秘气氛。
而人们利用的致幻植物,除了墨西哥裸头草蘑菇,还有哈莫菌和褐鳞灰生菌等物。当人服用哈莫菌以后,服用者的眼里会产生奇特的幻觉,一个普通人转眼间变成了硕大无比的庞然大物,一切影像都会被放大。据说,猫误食了这种菌,也会慑于老鼠忽然间变得硕大的身躯,而失去捕食老鼠的勇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视物显大性幻觉症”。
大孢斑褶生的服用者会丧失时间观念,面前出现五彩幻觉,时而感到四周绿雾弥漫,令人天旋地转;时而觉得身陷火海,奇光闪耀。
褐鳞灰生的致幻作用则是另外一种情形。服用者面前会出现种种畸形怪人:或者身体修长,或者面目狰狞可怕。很快,服用者就会神智不清、昏睡不醒。
世上最毒的五种植物
颠茄
颠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原产欧洲中南部及小亚细亚,喜温暖湿润气候,忌高温,怕寒冷,在20℃~25℃的气温条件下生长快,超过30℃生长缓慢。雨水多,易患根病。在土壤丰富、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茂盛,在世界一些地方大量存在。在美国,仅看到有人工种植的颠茄,野外几乎没有它的踪影。
这种植物种子多数褐色,小而扁,呈肾形。株高1~1.2米。叶互生,叶片广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叶表面呈蝉绿色,背面灰绿色。花冠钟状,淡紫褐色。浆果球形,成熟时黑紫色。花期6月至8月。果熟期8月至10月。
颠茄的叶、果实和根部都含有毒性成分颠茄生物碱,包括莨菪碱等。颠茄里面的致命毒素,如果吸入足够的剂量,将严重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这些毒素神不知鬼不觉地麻痹侵入者肌肉里面的神经末梢,比如血管肌、心脏肌和胃肠道肌里面的神经末梢。致命的中毒症状包括:瞳孔放大,对光敏感,视力模糊,头痛,思维混乱以及抽搐。
颠茄长成到0.6至1.2米高时,毒性最强,此时它的叶子呈深绿色,花为紫色钟形状。浆果为甜味多汁,经常会迷惑儿童食用。两个浆果的摄取量就可以使一个小孩丧命,10至20个浆果会杀死一个成年人。即使砍伐它,都要小心翼翼,以免引起过敏症状。
可是,奇怪的是,虽然它对人类和某些动物是致命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动物吃了它都会中毒,马、兔和羊吃了它的叶子相安无事,鸟类吃了它的浆果也不会丧命。
夹竹桃
夹竹桃是一种矮小的灌木,原产于远东和地中海地区,现今已经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夹竹桃容易生长,在土质较差和天气干旱的地方也能种植。它的花有香气,形状像漏斗,花瓣相互重叠,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其中,红色是它自然的色彩,白色是人工长期培育造就的新品种。花集中长在枝条的顶端,聚集在一起好像一把张开的伞,很是漂亮,所以对人们有极大的诱惑力,很多人会用它来做装饰品。
可是,这种植物并没有因为人们的喜爱就减弱自己的毒性,相反的,它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植物。因为这种植物的所有部位都含有毒性:新鲜树皮的毒性比叶强,干燥后毒性减弱,花的毒性较弱。而且,这种植物的毒性并不单一,它美丽的外表之外蕴含着多种毒性。其中夹竹桃苷、糖苷是其中毒性最强的两种,它们对动物的心脏具有很强的伤害作用。夹竹桃的毒药是如此强大,人吃了蜜蜂采集过夹竹桃花所酿造的蜂蜜,就会中毒。
夹竹桃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种叫夹竹桃苷的有毒物质,误食会中毒。人中毒后初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进而出现心脏症状,有心悸、脉搏细慢不齐、期前收缩,心电图具有窦性心动徐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房性心动过速,神经系统症状尚有流涎、眩晕、嗜睡、四肢麻木。严重者瞳孔散大、血便、昏睡、抽搐死亡。
夹竹桃的毒性对人类及大多数动物都是致命的,一片夹竹桃叶的吞噬量,就可以使一名小孩毙命。受害者在误食后24小时内为关键时刻,可对病人进行被动呕吐,洗胃处理,给病人喂食活性炭,让活性炭吸收尽可能多的毒性,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过了24小时后,病人的生还几率会大大降低。
尽管夹竹桃的毒性很高,可是它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所以也常被用于高速公路的绿化树种。
鸡母珠
鸡母珠,原产于印尼,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阿肯色州、佐治亚州和夏威夷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
这种植物属于豆科,别称相思子、红珠木、鸡母子、鸡母真珠等。喜欢生长在开阔、向阳的河边、海滨、林缘或荒地。鸡母珠生长性非常强,如果不加控制,它甚至可以排挤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成为该地的领主。
鸡母珠结出来的种子非常漂亮,为椭圆形,种子2/3为红色,顶部1/3为黑色,种子可用于装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种首饰在一些宗教国家非常流行,因为那里的人们把它当作念珠来使用。可是这样漂亮的种子却含有剧毒,它的毒性要远远超过叶和根。
原来,鸡母珠的种子里含有鸡母珠毒蛋白,这种物质比蓖麻毒蛋白更具致命性,吸入不到3微克的鸡母珠毒蛋白就可以使人丧命,而1颗鸡母珠豆的含毒量要大于3微克。它破坏细胞膜,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让细胞最重要的职责不能够完成。吸入后中毒的症状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绞痛、腹泻、无尿、便血、瞳孔散大、惊厥、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出现黄疽、血尿等溶血现象,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尸检可见胃和肠内大面积溃疡及出血。
不过,鸡母珠的种子外壳较硬,完好的种子不容易对人构成伤害,所以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只有将涂层弄破时才有危险性。如果种子被刮伤或损坏,对人的危害将是致命性的。所以制造这种首饰的人面临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佩戴的人。所以,报纸上经常会见到有关制造者在处理首饰时因刺伤手指而毙命的报道。
蓖麻子
蓖麻子可能起源于非洲,但现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因为耐寒,这种大型的灌木植物普遍在园林中使用。即使在贫瘠的地区,也生长得很好,而且不需要特别照顾,是一种被广泛栽培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提取蓖麻油。蓖麻油是一种味道温和的植物油,用在许多食品添加剂、香料和糖的生产中。它也可作为泻药和起减轻疲劳的作用。在古代,蓖麻子用作药膏。据说,埃及最后一位女王克娄巴特拉用蓖麻涂在白眼部分,使眼睛看起来更明亮。
蓖麻花是黄绿色的,花的中心是红色的。叶子大而且呈锯齿状边缘,远远观看很是美观,所以也常常作观赏之物。
可是,无论是榨油还是观赏,这两种作用都不能跟有毒物质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种植物竟然含有致命的成份:蓖麻毒蛋白。
蓖麻毒素在蓖麻中的含量算是少的,主要集中在种子壁上。种子中毒是罕见的,小孩或动物有时会沾惹上,一旦沾惹,那可是致命的。它的种子呈褐绿色,只要3粒种子,就可以让吞食它的小孩毙命。
蓖麻子中毒症状包括恶心、腹痛、呕吐、内部出血、肾脏和体液流通不畅。在豆类加工用于商业用途的地区,因粉尘中毒是常有的事。许多人因吸进含有蓖麻子的灰尘而出现过敏反应,可能会出现咳嗽、肌肉疼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水毒芹
水毒芹(英文名为:Waterhemlock),平均高为0.6~1.3米,可以长到1.8米高。原产于北美洲,多生于沼泽地、水边、沟旁、湿草甸子和林下湿地处。属于伞形科植物。水毒芹气味令人难受,有毒,其毒性更甚于毒芹。
它的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芹碱、毒芹毒素和甲基毒芹碱。毒芹碱的作用类似箭毒,能麻痹运动神经,抑制延髓中枢。人中毒量为30~60毫克,致死量为120~150毫克;加热与干燥可降低毒芹毒性。
毒芹毒素主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水毒芹所含有的毒芹素,食后不久即感口腔、咽喉部烧灼刺痛,随即出现胸闷、头痛、恶心、呕吐,吐出物有鼠尿样特殊臭味,乏力、嗜睡;继则四肢无力,步履困难,痉挛,肌肉震颤;四肢麻痹(先下肢再延及上肢),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失声,常因呼吸肌麻痹窒息而死。致死期最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25小时。即使幸运生存下来,也可能患上失忆症或将长期面临亚健康状况的困扰。
很多人把它误认作荷兰防风草,从而犯下潜在的致命误食错误,水毒芹的毒素主要集中在根部位置,对于任何把它当成荷兰防风草而误食者,都将面临迅速死亡的危险。所以水毒芹被很多人认为是北美洲最致命的植物。
植物的自我保护高招
在遭遇危险时,有些动物会改变自己的颜色,以和周围的环境一样,不让天敌发现;有的动物则依靠身上的毒或者刺,让敌人望而却步。植物是否也具有这种自我保护的本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招式多种多样。
1.繁殖
这是禾本科植物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生长快、繁殖茂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吞食而被彻底毁灭。像这种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植物,只能依靠数量来保证安全。
2.针、刺等武器
有些植物天生长有锐利的针、刺或者荆棘。用这些作为自我保护的武器,敌人就不敢接近它们了。如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不仅动物不会故意“招惹”它们,连人类有时候也不敢攀登。还有一种产于南非的锚草,它的果实形似铁锚,硬刺四伸,刺上还有钩,一旦扎入动物的口腔、鼻孔,就很难拔出,甚至会导致动物无法进食而致死,所以连狮子见了它也要退避三舍。
荨麻的自卫反应
植物扎根于土壤中,所以它们不能随意移动来躲避敌害进攻,而只能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图中的这种叫荨麻的植物叶子背后布满了含有蚁酸、醋酸、酪酸等混合毒液的刺毛。当人畜触动荨麻时,刺毛会钻入皮肤,释放出毒液,皮肤马上会产生被蝎子和马蜂蜇咬般的感觉,痛痒难忍,并出现斑状红肿,这就是典型的荨麻疹,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3.毒性
许多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对抵抗动物侵害很有威力。比如夹竹桃中含强心苷,昆虫一旦咬食它们,就会因肌肉松弛而丧命;比如一些金合欢植物含有氰化物,能够损坏细胞的呼吸作用;而丝兰和龙舌兰中则含有可使动物红细胞破裂的植物类固醇……当植物被触摸或被吃掉时,这种有毒物质便会发挥作用,保护自己。
4.异味物质
有的植物虽不含毒素,但体内的某些物质却使它们成为不受动物欢迎的植物。比如橡树叶子含鞣质,与蛋白质结合时会形成一种络合物,降低了叶子的营养价值,使昆虫会主动远离它们。还有些植物含有或苦或酸的物质,多数动物可以嗅到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或者在尝过之后就再也不会问津了。
5.落叶
这也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但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对付动物的侵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这些植物多要面对严寒、酷暑等恶劣气候,所以,它们会主动地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顺利地度过恶劣环境。如梧桐树、苦楝树、水杉等植物都会在严寒来临之际脱落所有的叶子,进行自我保护。
除此之外,植物分布的地理环境也会决定其防御武器的形式。有一些植物会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比如非洲南部原野的番杏科的圆石草和角石草,植株矮小,外形酷似卵石,混生于沙砾之问,其色泽与纹痕与天然石头相差无几。动物很难发觉到它们。再比如生长在干燥和干旱地区的植物,叶子一般都是针状的,除了能够贮水之外,还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因为这些地区植物稀少,动物可以为食的植物非常有限,所以,它们只能通过这种坚硬的针状叶子来保护自己。
植物的这种自我保护本领非常重要,因为大自然中的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植物进行侵袭,如果它们缺少这些本领,将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也正是因为这些“高招”,才使绿色植物在地球上一直保持着绝对优势。
会认亲的神奇植物
“植物拥有秘密的社会生活,植物生态学家对这种情况相当了解。”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的苏珊·达德利教授提出了植物也会认亲的观点,但植物的这种能力以前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
人们都知道,动物可以通过叫声、气味等辨认出自己的“亲戚”,那么,植物是不是也有这种能力呢?达德利和他的同事菲尔通研究证明:不相干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时,竞争得非常厉害,而同属植物生长在一起相对好一些,也就是说植物不仅能识别出自己的“亲戚”,并且它们对待陌生植物相当不友好。
在达德利的实验中,他们在4个容器里种了一批适于海滩生长的卡克勒植物,其中一盆与来自相同的母系家族的植物种在一起,而其他3盆则栽种了不同母系家族的植物。两个月后,达德利发现那些生长在陌生植物附近的海滩植物,拥有更加庞大的根系。
海南芥同样具有这项“特异功能”,它能将那些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植物与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植物区分开。当海南芥发现周围生长着和自己不相干的植物时,就会将庞大的根系铺展开来,最大限度汲取养分;如果它发现周围的植物是自己的“三姑六婆”,就会礼貌地克制自己。这就是植物“社交性”的体现,与之类似的还有菟丝子,它也具备识别亲属的能力。
但是,植物如何分辨出自己的“亲戚”,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达德利认为,每个植物家族都拥有特定的蛋白质或化学信号,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将这些信息分泌到周围的土壤中,并且它们还拥有捕捉土壤之中其他植物散布的信号的能力。
所以,植物并不是对周围环境“一无所知”。恰恰相反,它们能够通过土壤中的化学暗示,或者通过周围可利用的水分或养料的改变,意识到附近植物的存在,并分辨其属性,从而调整自己的生长情况。
酷似人类身体的海椰子
很久以前,一位马尔代夫渔民在印度洋上捕鱼时,捞上了一颗奇特的椰子——它的形状竟像是女人的骨盆。他将这颗椰子带回了岛上,人们闻讯纷纷赶来观赏。最后,人们一致认为这种奇形怪状的椰子是生长在海底的椰树的果实,所以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海椰子”。
后来,人们在塞舌尔群岛的第二大岛普拉斯兰岛发现了这种椰树,那里的“五月山谷”里,挂满了这种巨型的椰子。如今,这种神奇灵异的植物已经成为游客到塞舌尔群岛必定会去观赏的植物,俨然成为了风光旖旎、花香袭人的神秘岛国塞舌尔的一个象征。
海椰子
海椰子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能活1000多年,并能连续结果850年以上。但是它的生长极其缓慢,25年才会结果,而果实还要经过7年才会成熟。它的果实呈墨绿色,比普通的椰子大得多,每个都重达20几千克,还分雌雄两种。无论是形状还是大小,都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的身体,其中雌椰子的果实呈骨盆形,雄椰子树的果实呈长棒形。塞舌尔当地厕所门上常常画着雌、雄海椰子,表示男女有别。
海椰子浑身是宝,成熟之后,椰子汁味道醇美,不仅能治疗中风,还是酿酒的好原料;坚硬的白色椰肉也有很好的药效,被作为上等的补药出售;椰子的果核是贵重的工艺品原料;叶子可制席、织帽和作建筑材料……因此,海椰子被称为“塞舌尔的国宝”。
在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的植物园里,种植着很多海椰子树。这种神奇的植物雌雄异株,就像一对对热恋的情侣。公树一般都高大挺拔,最高可达30多米,比母树高出五六米左右;母树则像一个娇俏的姑娘亭亭玉立,依偎在公树旁边。海椰子树公树和母树总是并肩生长,连扎在地下的根也是牵牵连连、勾勾拌拌地缠绕在一起。如果其中一棵被砍伐,不久之后,另一棵树也会悲壮地“殉情而死”。
塞舌尔岛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椰子的浪漫传说:在满月的夜晚,雄性海椰子树会自行移动去和雌性海椰子树共度良宵。
预报气象的树
中国广西的忻城县龙顶村,有一棵能预报气象的青冈树。这棵已经有百年树龄了,它是通过叶片的颜色来预报天气的。晴天时,叶片呈深绿色;天将要下雨前,就会变成红色。当地的村民们不用听天气预报,只要看到这棵青冈树的叶子颜色变化,就知道天气的情况。
在美洲的多米尼加,也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知道天下不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他们所说的“雨蕉”是当地生长的一种树,它能准确预报出天气晴雨。雨蕉的叶片和茎干的表皮组织十分细密,全身好像披上了一层防雨布。下雨之前,空气的湿度很大,雨蕉树体内的水分很难依靠蒸腾作用散发出去,只能从叶片上溢泌出,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雨蕉树在“哭泣”。所以,人们便把雨蕉树“流泪”当做要下雨的征兆。
正是因为雨蕉树的这种特殊的功能,多米尼加人都要在自家门前栽种上几棵,外出以前看一看,好掌握天气情况。
会笑的树
树会发笑?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在非洲卢旺达首都的一家植物园,人们就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刮风的时候,这里总能听到“哈、哈……”的笑声。可是,不知缘由的游人即使很努力的想找出那个发笑的人,也往往不能如愿。这个时候,当地人就会手指一棵大树,自豪地来为你解开谜团——这是一种会发笑的树。它以笑声表示对你的欢迎。
原来,这种笑树的每根丫杈间,都长着一个像小铃铛般的皮果,很薄很脆,里面是个空腔,生着许多小滚珠似的皮蕊,能自由滚动;皮果外壳长满斑斑点点的小孔。一阵风吹来,皮果来回摆动,皮蕊在空腔里来回滚动,不断撞击清脆的外壳,就发出了那种像是人在发笑的声音。因此。当地人称它为“笑树”。
巴西有一种更为奇特的树,它是一种名叫“莫尔纳尔蒂”的灌木。它白天“笑”,晚上“哭”,会发出不同的声响,经过植物学家研究后,他们认为这一奇妙的现象与阳光的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能产出饭食的树
能够产米的树
有一种树能够产出“稻米”,这在印尼诸岛、马来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已经不足为奇。这种树属于棕榈科植物,树高可达20米。树的寿命10~20年不等。树干中心柔软,树皮内都是淀粉。一生只开一次花,但开花后不久,树就会枯死。所以人们总是在树开花前就把它砍倒,因为这时树干内积累的淀粉最多。
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有些树木能为人类提供“粮食”。
把树干内的淀粉刮出后,用水浸泡,沉淀后把清水倒掉,把淀粉晾干,就可加工成一粒一粒的“米”。一棵树可产“米”200~400千克。这种米俗称“西米”,用它煮出来的饭与稻米相似。
可以产鸡蛋的树
“鸡蛋树”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很常见。这种树长得不高,只有半米左右。树上开着星形的淡紫色小花,绿叶下挂着一只只白色的椭圆形的“鸡蛋”。“蛋”的表皮异常光滑、坚硬,味道类似甜瓜,可以直接生吃,也可做冷盘。
结面包的树
“面包树”,原产于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国家,在巴西、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和非洲热带地区均有种植,我国的广东和台湾等地也有种植。这种树的果实富含淀粉和丰富的维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烤制之后松软可口,酸中有甜,风味和面包差不多,故称之为“面包树”。
中国台湾兰屿岛上的达悟族人和东部的阿美族都会取食面包树的果实,阿美族人在果实快要成熟时,摘下来去皮水煮食用,此外还会将白色乳汁拿给小孩子当成口香糖一样咀嚼。
会结白菜的树
中国云南临沧县有一种树,能结出白菜。这种树只有手臂粗细,成人的小腿那么高,但是能够结出很多的白菜,每颗白菜都比排球还大。
可以当炒菜作料的树
可做味精的树
中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境内有一棵长得像百年古柏的阔叶大树,叶阔大如掌,叶脉清晰,肉厚实,树皮呈深褐色。奇特的是,多少年来,这棵树成了山寨里公用的“味精”树。当地人做菜时只需从这棵树上摘一点树皮置于锅内,菜味就会变得格外鲜美香甜。
能产食油的树
中国的陕西有一种叫“白乳木”的树,把它的皮切开后,会有一种白色液体流出。这种液体含油丰富,既可做燃料,又可食用。在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扎伊尔等国,有一种油棕,果实含油量非常高,可以产出能食用的油。
能生产醋的树
中国西北、华北山区,普遍生长着一种醋树,这种树叫沙棘,又名醋柳,是灌木状小乔木。其果实成熟后,采摘下来,压榨成汁,色味如醋,当地人便用它来代替醋用。
能产盐的树
树会出“汗”。汗水蒸发后,留下了一层雪白的结晶物,尝一尝,咸咸的,竟然是盐。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因为地里的盐分太高,甚至地表上都出现了很多的盐碱物,生长在这种土地上的植物,当然要有些特殊的本领了。因为体内积存太多的盐,如果不懂得消化和排解,难免会中毒而死。为了生存下去,有些植物的茎叶上密布着专门排放盐水的盐腺。当含盐的水蒸发后剩余的结晶盐对植物体就没什么危害了。这其中的代表就首推木盐树了。
此外,在中国的华北、西北等地,生有一种叫盐角草的植物,除水烧干后,人们发现盐的比重可达45%。阿根廷有一种藜科植物滨藜,能大量吸收盐碱地盐分。1 公顷的滨藜1年可吸收1吨盐碱,滨藜又是一种牛、羊爱吃的牧草,阿根廷人在盐碱地上种植大量的滨藜,这样既改善了土质,又养了牧畜。
能存水发电的树
可以存水的树
有一种树,能够像储水桶一样存水,而且所存水量相当多,这种树长在南美巴西。每逢下雨,它的“大肚子”能储存多达两吨水。干旱的时候,别的树都因缺水而变得枯黄,它却安然无恙。行路的人口渴找不到水,可饮此树中的水解渴。
会发电的树
印度有一种会发电的树,有发电和蓄电的本事。如果人们不小心碰到它的枝条,立刻就会感到像触电一样难受,而且它的蓄电量还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中午所带电量最多,午夜所带电量最少。对此,人们推测,这可能与太阳光的照射有关。
散发醇香的树
据说,日本新泻县城川村有一棵长相很像杉树的“酒树”。它流出的白色液汁,好似芳香醇浓的美酒,喝起来略带苦味。
在非洲中部和东部也生长着“酒树”,这种树名叫休洛树,常年分泌出含有酒精的液体,人们在树下经过时,就会闻到阵阵的酒香。当地蒲拉拉族人常常邀朋约友,带上下酒菜,坐在树下取酒痛饮。因为只要在树上挖个小洞,美酒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
酒树奇,酒竹更妙。有一种奇特的小青竹,生长在坦桑尼亚的蒙古拉大森林中。它能产出醇厚芳香的美酒,所以当地居民称它“酒竹”。这种竹酒含酒精30度左右,不仅味道纯正,清香可口,而且有解暑清心、消烦止渴和强身健胃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佳品。当人们想喝竹酒时,就把竹尖削去,再把酒瓶放置好,第二天早上,瓶子里便装满了乳白色的竹酒。
当地人十分喜欢这种竹酒,因此在款待挚友亲朋,或在盛大的节日里或喜庆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这种竹酒佳酿。
除此之外,有一些椴树还能酿蜜,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中国拥有此树种32种,坚果类主产温带,核果类主产亚热带;会开花,花期在7月上旬至中旬,最早年份为6月26日。花具蜜腺,香甜芳香,为优良蜜源树种。很多人会选择在这种树的附近养蜂,以采集蜂蜜。
会产奶的树
自然界里,有一种能像牛一样产出奶汁的树,叫做“牛奶树”。
在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被当地居民叫做“乳头”的牛奶树。这种树每天能定量供应2~4千克乳液,液汁浓厚,略带辣味。但是,这种奶只要加水煮沸,苦辣味便会消失,同样能成为营养丰富又很美味的饮料。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也可以见到牛奶树。这种树的果实很小,不能食用,可树内的汁液味道很美,富含的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完全可以与最优质的牛奶相媲美。当地居民什么时候想喝牛奶,只要用刀在树上划个小口子,乳白色的汁液就可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供他们饮用。据说,一小时就能收集到1公升左右。
不过,这种奶必须现吃现挤,不能长时间存放。因为放久了会变质,汁液变浓、发苦。为了便于随时取奶,人们就把这种树栽到房前屋后。
如果将牛奶树的乳汁放在锅里煮沸,乳汁上面还会出现一种蜡质。当地居民就用这种蜡质制作蜡烛,供照明用。
奇怪的“妇女树”
在尼日利亚丛林处的土著居民的居住地,有一棵奇异的树,高约4米,茎长42厘米,茎的顶端长有一个“性器官”。这是在1863年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罗利斯发现的。
经过18个月的观察,罗利斯初步发现了这棵奇树的秘密。它没有花蕾,就像动物生育后代一样,它从“性器官”分娩出来了35朵花。奇树分娩后15天,鲜花开始枯萎,树的“性器官”也开始萎缩。这种奇特的现象到了12月份,尼日利亚夏天来临的时候,又会重新出现。
奇树结果也是在“性器官”内进行,生长期长达9个月,就像母体内的胎儿那样。它的外胎呈灰色,成熟后就离开母体。但种子不会发芽生长,没有任何生命力。
罗利斯根据奇树的这些特质,把它命名为“妇女树”。他认为“妇女树”大概是土著居民从密林中其他同类树上切树芽移植到居留地,经过精心培育而成的。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设想,罗利斯在森林中徒步跋涉500千米,终于发现了两样同类的“妇女树”。他因此而证实这种树非常稀有,濒于绝种。
这种奇树已引起了植物界的注意,但它特异的生理机能,至今无人能解。
“流血”的树
在中国云南和广东等地有一种树,被称作胭脂树。如果把它的树枝折断或切开,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汁,干后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这是很珍贵的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经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可治疗筋骨疼痛,并有去痛、祛风、散气、通经活血之效。这种树叫做麒麟血藤,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它的茎可以长达10余米,通常像蛇一样缠绕在其他树木上。
无独有偶,在中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还生长着一种龙血树。当它受伤之后,也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也称为“血竭”或“麒麟竭”,与麒麟血藤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龙血树还是长寿的树木,最长的可达6000多岁。
植物也吃肉
植物并不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养分生长的,也有可能依靠食用荤类昆虫来养活自己。这类植物靠消化酶、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其分解,然后吸收其养分。它们能借助特别的结构引诱捕捉昆虫甚至是一些小蜥蜴、蛙类、小鸟等小动物,因此被称为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之所以有其他普通植物所不具备的特质,奥秘在于“捕虫器”上。“捕虫器”是这些植物叶的变态,形态多种多样:如,茅膏菜的捕虫叶为匙形或球形,表面长有突出的腺毛,顶端分泌黏液,当小虫触动叶片上的一些腺毛时,其他腺毛同时卷曲,将捕获物团团围住;猪笼草的叶在延长的卷须上部扩大成一瓶状体,上面还有半开的盖子,在瓶口附近及盖上生有蜜腺,用来引诱昆虫;捕蝇草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能分泌蜜汁,当有小虫闯入时,能以极快的速度将其夹住;瓶子草的瓶状叶,外表色彩鲜艳,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受蜜汁引诱的昆虫失足掉落瓶中,就会被消化吸收。
捕蝇草捕食昆虫的过程
食虫植物不仅可以当作观赏植物,也可以用来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实为有趣有益的植物。可是,食虫植物非常稀有,已知的食虫植物全世界共有10科21属,约600多种。它们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因为土地贫瘠,所以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满足营养物质的需求。
神奇的“蝴蝶树”
美国南方蒙特利松林中,有一种蝴蝶树。乍一看,它与其他松树并无明显差异,但每到秋天,成千上万从北方定期飞到这里越冬的彩蝶,会不约而同地降落在这种松树上。它们将色彩斑斓的双翅紧紧闭合起来,一只挨着一只,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松树的枝叶,之后纹丝不动。霎时间,松树都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虹树,这儿顿时变成了“蝴蝶世界 ”。这里的“蝴蝶树”为什么能吸引众多的蝴蝶栖息,至今仍是个谜!
会发出人声的古树
在中国东北地区沐抚办事处大峡谷风景区营上村,有个叫大树子的地方,这里有一棵需5个人合围才能抱住的大古树,被当地的老百姓唤作小叶楠木树。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不对的,这种树实际上叫黄心夜合,别名长叶含笑树,属木兰科,至今已有约400多年的树龄了。这棵树不仅生命力强盛,还总是发出一种沉闷的哼哼的声音,就好像在怀念自己昔日的恋人。
原本,在这棵树的旁边还有另外一棵樟树,两棵树相生相惜,宛如一对恋人。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中,樟树被人们砍倒炼了樟油,从此,就只剩下这棵楠木树孤零零地生长着。从那以后,这棵古树就总会发出哼哼的声音,就如同土家人的民歌一样。
20世纪70年代,村民堆放在古树边的柴禾意外失火,大树树根部被烧焦了一大片。很多年过去了,大树杆上烧焦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大洞。这棵古树不但顽强地生长着,而且在树洞里面又生长出了四五根新的根须。现在这棵树一年四季枝叶茂盛,没有衰败枯萎的痕迹,但它依然经常发出哼哼的声音,犹如唱着一首怨曲,好像是在向人诉说着自己的孤独和对樟树“恋人”的思念。
古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现在还没办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但人们应该相信,终会有这么一天,科学家终会解开古树发声的奥秘。
不同功效的药树
驱蚊树
在中国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山胡椒”的落叶小乔木,人们称其为“驱蚊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这种树的枝叶熏烧出来的烟雾能驱赶蚊虫。不但如此,这种树的种子榨出的油香味浓烈,是特效的防蚊油,如果涂擦在伤口上,有止痛杀菌的功效。
抗癌树
生长在中国南方诸省的喜树,是一种30多米高的落叶乔木。这种树的树枝、树皮与叶子内含有一种生物碱,可以用来治疗白血病;还有一种树木,叫美母登。它的体内含有卫柔醇、美登素、丁香酸等成分,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分裂繁殖。
膏药树
“膏药树”生长在中国云南兰呼县,高10米左右。每年6~7月份,当地群众像割胶一样,在树上开一个裂口,裂口上便有一种乳白色的汁液流出来。这种香味浓郁的胶汁可以制成膏药,用以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等病。
维生素C树
世界珍稀果树“维生素之王”生长在中国海南省保亭热带植物研究所,这种“皇牌树”结下的一粒小小的阿西多拉果,就够一个人一天维生素C的需要量。
能治牙痛的树
有一种生长在阿拉伯的奇怪的灌木,果实呈黑色,稍许吃一点就能起到镇静止痛作用,当地的人们常用它来治疗牙痛等病症。
会喷火的大槐树
1988年4月16日中午,中国上海的一条马路旁,一棵大槐树突然从树洞里窜出熊熊的火焰。人们见状,赶紧报警。几分钟之后,消防人员赶到了现场,他们用灭火器扑灭了乱窜的火苗。人们以为没事了,可谁知道,几分钟后,腾腾的火苗再次从树洞里窜了出来。消防队员又用高压水枪猛射了一阵,才算熄灭了火舌。
树为什么会喷火呢?人们议论纷纷。对此,消防队员推测,可能是地下的煤气管道泄漏,煤气蓄积在树洞里,散发不出来,之后可能有人往树洞里扔了烟头,导致失火。但煤气公司工作人员现场做了探漏检查,并没有发现管道有漏气的现象,显然这个推测不成立。所以为什么树会喷火,这个谜底至今无人能解。
会走路的树
树会走路?中国台东县森林博物馆馆长阿力曼确认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阿力曼表示,榕树会长出许多气根,当母树老死,气根会长成树干变成另一棵树,就像原来的母树走到别的地方一样。在延平乡榕山部落,就有这样一棵母树。这株老榕树的母树,有五六个大男人双手合抱那么粗,上百根气根有的笔直地扎在地上,就像在走路般,有的像展开的双臂一样往前伸展,有的则盘旋在树幅上,非常壮观。
阿力曼说,过去榕山部落拥有上千棵茂密的榕树,这些榕树不仅有会走路的奇景,也孕育丰富的生态。榕树的果实是鸟类、松鼠的最爱,榕树结了果实后,就像鸟类的天堂般,吸引许多不同鸟类。另外,榕树皮、汁液也有可利用的地方。
可是二三十年前,族人将老榕树以一棵500元新台币的价钱卖给纸浆业者。经过大量的砍伐以后,榕山部落现在只剩下了十几棵老榕树,所幸还留有一棵相当壮观的老榕树。
为了避免这棵“会走路的树”被破坏,当地民众没有为它竖立路标,所以即使是想去参观的人,也未必能够找到正确的位置,只能依靠人们口舌之传。
不怕原子弹的树
二战时,日本广岛遭美国原子弹轰炸,变成废墟,全市死伤达到几十万人,许多树木都被射线摧毁,可是在唐宋年间从中国引种过去的公孙树却岿然不动,顽强挺拔地继续生长着。
公孙树是一种长寿树,在中国山东莒县浮来山寺大殿前就有一棵。这棵公孙树高24.7米,粗12.7米,相传为商代所植,距今3000余年,被当地人们称之为“银杏爷爷”。
公孙树为什么会这样长寿呢?经过研究,科学家分析,它的细胞组织内有α-乙烯醛和多种有机酸,如银杏黄素和白果黄素等多种双黄酮素,它们往往与糖结合成苷的状态,或以游离的方式存在,具有抑菌杀虫的作用。当病菌侵入其叶子时,叶子的细胞壁增厚,形成了“铜墙铁壁”,病菌就无能为力了。即使有一些病菌侵入了它的机体内部,也会被银杏杀死。但是银杏为何能抵御核爆炸,不怕原子弹的侵袭,这一点还有待研究。
会唱歌的金橘树
金橘树是一种观赏植物,可对于中国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金橘却是一种奇特的树,因为他们家栽种的那颗金橘树会唱歌。
这位老人是蒙古族退休干部,平时喜欢养花种草,退休后更是专注于当一个“花农”。有一年3月底,老人居住的阿左旗街道上出现了从外地运来贩卖的一些花卉。老人的老伴看中了其中一盆小金橘树。当时这盆小金橘树上结的金橘并不多,除个别显黄色外,大多还是青绿色的。不过老伴认为很喜庆,老两口就当场花50元抱回家了。
开始的时候,这盆小金橘树也没什么特别。虽然也结了一些小金橘,可多是味道苦涩,无法下咽。所以,老人也就只把它当作摆设,不指望它能够提供果实了。
有一天,老人的小外孙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突然像发现了宝物一样的兴奋,急忙跑到老人的屋子里,大声说:“姥爷,姥爷,你家小金橘树会唱歌呀!”老人和老伴急忙赶到养花的大客厅里。果然,自家的小金橘树竟发出阵阵莫名其妙的声音。细细一听,一会儿像田野的蛐蛐在叫,一会儿像河边的青蛙在叫,一会儿也听不出到底算什么声音。自此以后,老人家就没了安静的夜晚。每天晚上从8点左右开始,这株金橘就像百灵鸟一样按时在老人家“唱起歌”来,发出的声音不间断,一般都会持续到晚上11点左右,全家几间屋都可听到。
终于,老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四处打听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得到的结果是没有人遇到过金橘树会发出声音的怪事,并且有人提出了质疑。于是,很多人慕名到老人家里参观。
这个消息也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奇怪现象还没有专家能够作出科学的解释。
吃人的树
有一种会吃人的树生长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它像一棵巨型的菠萝,高约3.1米,树干呈圆筒状,枝条如蛇样,因此当地人也称它为“蛇树”。美国植物学家里斯尔曾在1937年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树的威力:他无意中一只手碰到树枝时,手很快就被缠住了。结果费了很大气力才挣脱出来,但手背上的皮肤被拉掉了一大块肉。这种树极为敏感,当鸟儿落在它的枝条上,很快就会被它的枝条缠住,一会儿,鸟儿就不见了。
在印度尼西亚的瓜哇岛上,同样生长着一种可怕的吃人树。这种树叫“奠柏”,长得很高大,有许多枝条,很多长得像快要断了的电线一样一直拖到地上。这种树能够分泌出一种很黏的胶液,把人牢牢粘住,再将其消化掉。随后,重新展开枝条,等待下一次“饱餐”的机会。所以,当有好心人想要帮它把快要断了的枝条绑好时,吃人树往往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抓住,很快,这个人就不见了踪影。
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树得以维持生命,完全是依靠腐烂的人和动物的尸体来做养料的。然而,这种树分泌出的黏液是一种极其贵重的药材和工业原料,因此当地不少人赖以为生。所以尽管吃人树如此凶残可怕,当地人却竭力加以保护,不愿将其砍伐毁掉。当地人为了安全采集这种珍贵药材,在采集前,先养一箩鲜鱼,把鱼一条一条地“喂”给大树,待吃人树“吃”饱后,变得懒洋洋时,人们便可以安然无恙地采集黏液了。
毒性最强的树
在中国西双版纳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林中,生长着一种叫做箭毒木的树。此树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见血封喉”。据分析,见血封喉植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心、加速心律、增加血液输出量的功能,是一种有较好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
在历史上,当地少数民族曾将见血封喉的枝叶、树皮等捣烂取其汁液涂在箭头,射猎野兽。据说,凡被射中的野兽,上坡的跑七步,下坡的跑八步,平路的跑九步的就必死无疑,当地人称为“七上八下九不活”。
性别可以转变的树
动物变性不足为奇,黄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动物一生中,先是雌的,后来变成雄的。红绸鱼只能由雌性变成雄性,而雄性却不能变换为雌性。既然动物的性别可以变,植物会不会也能变性呢?当然可以,但为数不多。
北美洲的一种最普通的树木——红枫树,有异乎寻常的变性情况。根据传统,红枫树有时呈雌性,有时呈雄性,有时却雌雄同株。美国波士顿大学植物学家曾经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他们用7年时间共考察了麻省的79株红枫树,记录了每年每株树的性别与开花的数量。考察结果表明,有4株雄性红枫树会开出一些雌性的花序。另外18株雌性红枫树中的6株却会开出少量雄性花序。还有2株红枫树却是雌雄难辨,它们每年在雌性与雄性之间发生扑朔迷离的变化。但大多数红枫树(55株)还是能够一直为雄性的。
红枫树这种性别转变意味着什么呢?波士顿大学植物学家认为,依照常理,雌雄同株植物个体的性变应该大于性别正常的植物,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产生性变。可是,事情却不是这样,雌雄同株红枫树的个体并非很大,一般情况下反而小于其他植物。他们推测,这种性别上自相矛盾的树木,可能经历了一个不正常的性发展过程。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目前还不能给予更详尽的解释。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这样的植物被发现,印度天南星就是其中的一种。
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潮湿的林下或小溪旁的印度天南星是多年生草本。植株有3种类型,分别为雄株、雌株和无性别的中性株。有趣的是,这些不同性别的植株可以互相转变。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印度天南星的变性同植株体型大小密切相关,植株高度值以398毫米为界,超过这高度的植株,多数为雌株;小于这个高度值的植株,多数为雄株。科学家们还发现,植株的高度值在100~700毫米间,都可能发生变性,而380毫米却是雌株变为雄株的最佳高度。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植物在开花结实时,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只有高大的植株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大型植株都为雌性。同样原因,小型植株营养补给不足,多为雄株。但是营养的补给不是永远不变的,植物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不是永远固定的。所以很多印度天南星前一年为雌株(大体型)的,由于结实消耗了大量营养,第二年便变成了雄株(小体型)。雄株变雌株的道理相同。中性植株的存在,也是由营养条件决定的,当它不能变为雌株时,就暂时为中性株存在。
能“互通情报”的植物
每年冬季,南非的克鲁格公园里的捻角羚羊会莫名其妙地大量死去,死亡率有时达39%。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在1986年,相关人士邀请了南非的动物学家范·霍文来对此进行研究,以找到捻角羚羊的死亡的真正原因。
范·霍文观察和检验了死羚羊胃里的东西,发现羚羊所吃的金合欢树叶的丹宁酸含量异乎寻常地高。过高的丹宁酸毒害了羚羊的肝脏,所以吃过金合欢树叶的羚羊大约两星期后就会死亡。
金合欢树叶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它们能大量分泌丹宁酸,增加叶中的丹宁酸含量,而且被羚羊吃过叶子的金合欢树,不仅自身分泌出更多的丹宁酸,还能迅速向周围的金合欢树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让同伴们也增加叶中的丹宁酸浓度。于是,许多羚羊因为食用了这种树叶而受害。冬季食物较少,羚羊又被围养在不大的公园一角,没有更多的选择其他食物的机会,只能大量吞食金合欢树叶。这就是很多羚羊莫名其妙死去的原因。
不仅金合欢树有“互通情报”的本领,其他植物也有。科学家早就注意到,在美国西雅图的一座森林里,每当4月初,当第一株柳树被当地的一种毛虫袭击时,它周围的柳树甚至30米以外的柳树都很快采取“自卫”措施:柳叶中增加生物碱的含量,使叶子变得苦涩难吃而又无法消化。这些毛虫常常会因为“食物”无法消化而纷纷死去。显然,被毛虫侵犯的柳树迅速向同伴们传达了“有敌来犯”的情报,从而保护了其他的柳树免遭虫害。
曾有两位生物学家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在温室里放了45棵盆栽杨树,其中同一间屋子里放了30棵,远处的另一间屋子里放了15棵。他们将30棵树中的15棵的叶子打破。52小时后,两位科学家对树叶进行了分析发现:已打破叶子的15棵杨树与在同一屋中的另外15棵杨树的叶中都含有大量的抗害虫物质,而在远处另一间屋中的杨树叶却和先前一样没有变化。
不怕火烧的“英雄树”
树能灭火?听起来是不是很新鲜?
生长在非洲安哥拉的一种叫作梓柯的树,就有这样的功效。它的枝杈间长着一个个馒头似的节苞,里面储满了液体,节苞满布小孔。当它们遇到火光的时候,就立即从小孔喷出液体,这种液体含有四氯化碳,是一种灭火能力很强的化学物质。因此,人们称这种树为“灭火树”。
木荷树也是一种防火树,能阻止火焰蔓延。它通常生长在中国粤西山区森林中,树叶含水量高达45%,在烈火的烧烤下焦而不燃。它的叶片浓密,覆盖面大,树下又没有杂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树冠上部着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面火焰延伸。
美国林业专家发现常春藤等几种植物也不怕火烧,甚至可以称为灭火植物。原来它们接触火苗后本身并不燃烧,只是表面发焦,因而能阻止火焰蔓延。根据这样的特性,有人开始设想,如果将常春藤成排地种植在森林的周围,就能形成防火林带。
落叶松也是不怕火烧的树种。这是因为落叶松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因为大火不会伤害到它里面的组织,而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糊。即使树干被烧伤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凝固,把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都隔离了。因此,落叶松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生长在中国海南的海松也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用它做成的烟斗,即使长年累月地烟熏火燎也不会被烧坏。这是因为海松具有特殊的散热能力,木质又坚硬,特别耐高温。
南非乔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者也发现,芦荟不怕火烧。一般来说,植物的叶子枯萎后便脱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芦荟的枯叶却死而不落。一场火灾后,死叶覆盖主干的芦荟中有90%以上经受了炼狱的考验活了下来。由于芦荟的死叶有某种不易燃的物质,在死叶的保护下,大火无法达到致芦荟于死地的高温,芦荟就能逃过劫难。
不怕火烧的植物还有很多,可是存在这些植物并不奇怪,因为很多物种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能逐渐形成一种自身保护能力。
分大小年的果树
果树各年产量有明显的不同,会呈现高低起伏波动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人们把果树的收成按照多少分成了大小年。
大年、小年分别指产量较高和较低的年份。在果树生产上,大小年是长期普遍存在而迄今未得到彻底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常对果品产量和果园经济收入带来很大影响。
不同的果树种类,其大小年的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柑橘的大小年表现程度较重,核果类、小浆果等则较轻。同一种果树不同的大小年的表现也各异。即使是同一个果园里的同一个品种,也往往出现同一年份有些植株是大年而另一些是小年。甚至在同一植株上,一个或几个主枝是大年,而其他几个主枝是小年,不同主枝的大小年表现有相对的独立性。
成熟期的早晚和果树的年龄,与大小年程度的轻重有一定关系。一般是晚熟品种比早、中熟品种重;成年和老年树比幼年树重。对大多数果树来说,造成大小年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大量的结果抑制了花芽形成。过去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果实的生长发育消耗了很多养分,以致不能有足够的养分供花芽形成之用。但随着对内源激素认识的深化,已有很多证据说明正在发育的种子产生抑制花芽孕育的激素,主要是赤霉素,也是形成大小年的原因之一。如某些无子苹果品种可不发生这种抑制作用;苹果结了果的短果枝,一般当年(大年)不能形成花芽,但用赤霉素的一种对抗物质阿拉处理后,却能形成花芽。此外,大小年的出现还同果树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的条件有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小年的表现较轻,反之则重。花期气象条件不利,冬季低温或春季晚霜导致花芽严重。幼果生长期的低温或高温、干旱、涝害、病虫害等引起大量落果或落叶,都可使一定地区内当年的果树生产成为小年,从而引发大小年的恶性循环。反之,如某一年份的气象条件特别有利于花芽形成和次年春季座果,也可形成大小年。
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大年花芽开始孕育之前进行疏花疏果。这一措施既可减少由种子所产生的抑制花芽孕育的物质,又可增大叶/果比例(即一植株上每一个果实所占有的叶片数目或面积)。由于叶片除能产生果实生长和花芽形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产生花芽孕育所必需的某些激素,适当的叶/果比例是形成足够花芽的重要条件。这个比例因果树的种类和品种而异。苹果一般为每一果实平均20~40片叶。短果枝型和矮化砧苹果的叶片在一天内受阳光直射的时间比乔化砧树长,光合作用率高,最适叶/果比例可比乔化砧树小。除疏花疏果外,克服大小年的其他措施包括:选用最适合该地区环境条件和大小年程度轻的果树种类和品种,改进果园土壤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预防病虫害等。此外,也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节花芽的形成和座果。大小年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则有赖于对花芽形成和座果机理的更深入的了解。
会发光的树
在第四冰川之后,很多生物因遭受毁灭性打击而绝迹,而一种稀有树种却神奇地存活了下来,它就是生长在中国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的“月亮树”。这种树数量不多,干粗、枝多、叶茂,多隐匿在瑶人山自然保护区的深山老林里。之所以叫它“月亮树”,就是因为每当夜晚来临时,它便会发光,它的叶片边缘会发出小半圈荧光,就像上弦月的弧影一样,所以,当地的水族人民给它取了这样的名字。
世界上奇树很多,发光树也并不只有这一种。
在非洲也生长着一种会发光的奇树。夜晚,当地居民可以在树下看书读报,甚至能做针线活,所以这种树又叫做照明树、魔树。白天看上去,这种树与普通的树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一到夜晚,从树干到树枝都发出明亮的荧光,附近几米之内都可以被照亮。这种树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树皮里含有大量的磷。众所周知,当磷与氧接触时,便会发出亮光。但至于树中的磷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暂时就无法解释了。
几年前,中国江苏省内的某个村庄也出现了一棵会发光的柳树。这棵柳树常年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即使下雨天也从不熄灭。更神奇的是,这棵树还能治病。据说,曾有一位经常腹痛的老大娘,一天突发奇想,在夜里取下了树的一些发光部分,用来煎汤服用。几天之后,她的腹痛竟然好转了。原来,这竟然是假蜜环菌发挥的神奇作用。科学家们解释说,这棵老柳树上生长着一种真菌——假蜜环菌,它靠分解和吸收树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为营养,进行生长繁殖。这种真菌本身就能发出淡蓝色的亮光,所以又叫“亮菌”,而其菌丝中含有的亮菌甲素,正是胆囊炎的克星,那位老大娘的腹痛病其实就是胆囊炎。
除了发光树之外,在美洲中部的巴拿马还有一种有趣的蜡烛树。这种树的果实不仅形状酷似蜡烛,晚上真的能够被点燃用来照明,所以人们叫它“蜡烛树”,它的果实为“天然的蜡烛”。科学家们通过化验分析发现,蜡烛树的果实里含有60%的油脂,因此才能被点燃,并发出均匀而柔和的亮光。每当蜡烛树结果的时候,当地居民就会纷纷前来采摘,因为这种果实点燃起来不会冒黑烟,甚至比普通蜡烛还好用。
神奇的探矿兵
很多植物,具有“报矿”功能,人们称其为“指示植物”。地质队员有时也会借助它们提供的信息在普查找矿中大显身手。
“指示植物”生长在土壤深处的真菌能分解矿物,使金属原子溶于地下水中,而植物根能把水中的金属原子吸收,然后输送到茎杆和花叶里,此种金属原子对花瓣的颜色和花草树木高矮会产生影响。
因此,“指示植物”花瓣的颜色、花草树木的高矮以及叶子里含有的金属原子,能为人们提供报矿信息。镍矿石会使花瓣失去色泽;铜矿石会把花瓣染成蓝色;锰矿石会使花瓣变成红色;青蒿在一般的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会随土壤中含硼量的变化而成为“矮老头”;有的树木害一种“巨树症”,树枝伸得比树干还长,而叶子却小得可怜。这种畸形是由于吸收了地下埋藏的石油造成的,因此成了油田的指示植物。忍冬草丛则预示着地下有金和银;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通过对冷杉、松树和云杉树叶的分析,收集到约30种不同微量金属;另外,金银花、水木贼、苜蓿等植物也能为人们提供报矿信息。
上千年古莲种子能发芽
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上千年的古莲子居然会发芽。
1952年,在中国境内的辽宁省新金县西泡子洼地里,科学工作者从1~2米深泥炭层中挖掘出了一些古莲子。尽管它们的外皮坚硬得像小铁弹,可是科学家们还是想看看它们是否能够发出新芽。他们把古莲浸泡在水里达20个月之久,还是发不出芽来。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出了新的方法:在莲子的外壳钻上个小孔,或者把两头磨掉一两毫米,然后再进行培养。结果两天后,古莲子抽出了嫩绿的幼苗,而且发芽率高达96%。
在科学家细心照料下,1955年夏季,这些古莲开出了漂亮的淡红色的莲花。古莲的叶子、花朵等性状,都和常见的莲花相似,只是花蕾稍长,花色稍深。后来,这些古莲还结出了果实。
经过研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这些古莲子的寿命约在830~1250岁之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种子。
未解身世的疏花水柏枝
在中国长江岸边江水消涨带的沙滩上、石缝中,生长着疏花水柏枝的种群。这种生物的身世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与它同属的其他10多种植物都分布在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而只有它们,选择了在三峡地区安家落户。
疏花水柏枝的家园在135米水位线以下。春夏时节,江水上涨,疏花水柏枝在水下度过数月的漫长汛期。到了秋冬季节,江水枯竭,它开始狠劲地吮吸着江水沉淀下来的养分,无拘无束地疯长。它一丛丛一簇簇地顺着江水沿线,从旯旮缝中探身而出。很短的几天时间,就蹿到一米左右。然后,它不再往高里蹿,而是相互拉扯着,让所有枝条都齐崭崭地长得一般高,紧接着松针状的叶片就蓬松开来,像一条条松鼠的尾巴,肥肥绿绿的在风中摇曳。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疏花水柏枝仅见于白帝城至南津关一带,其他地方很难找寻到它们的踪影。
针对这种奇特的生物,植物学家们初步分析认为,这是在中国青藏高原逐步抬升和长江的形成过程中,疏花水柏枝祖先的种子顺江传播,辗转数千年才到达三峡地区的。此地区多为暖冬,气候更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的现象。但是这其中的具体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
竹子会开花
竹子是有花植物,自然要开花结果。大概是由于竹子的大多数种类,不像一般有花植物那样每年开花结实,因此有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
其实,竹子开花在中国古书中早有记载。《山海经》中有出现过这样的文字:“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晋书》中也有记载:“晋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结子如麦,又二年春巴西群竹生花。”近代,中外有关竹子开花的记载也不少。
有趣的是,有时竹子还会越山隔省、跨海隔洲地开花。例如:1907年日本的淡竹开花,而远隔万里的英国皇家植物园中的淡竹也同时开了花。又如:1933年中国浙江嘉兴的竹林开花,而安徽六安马头镇的竹林也全部同时开花。
根据竹子的不同种类,开花周期也有不同,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有的竹子一年开一次花,如群蕊竹、线痕;有的十几年、几十年才开花,如牡竹、版纳甜竹30年左右才开花,茨竹、马甲竹要32年,有的种类则需要80多年;有的甚至上百年才开花,如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唐竹、孝顺竹开花就没什么规律性。
大面积竹林开花,会造成很大损失。1984年夏季,中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箭竹大量开花,随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因缺食而死亡。
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有异议。有的科学家认为,竹子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会出现衰老,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他们这样解释:植物的根、茎、叶叫做营养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叫生殖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植物的开花习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多次开花植物,如苹果、梨等,另一类是一次开花植物,如稻、麦、竹子等。一次开花植物一生就开一次花,其特点是,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竹子开花,使竹鞭和竹竿贮藏的养分被消耗尽,多数种类,如梨竹、毛竹等,开花后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但是,像桂竹、斑竹、雅竹等少数竹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而地下部分的芽仍能复壮更新;也有个别竹种如水竹、花竹等,开花后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分也不枯死。不过,应尽快砍去花枝,以减少营养消耗,从而保证竹林的正常生长。
竹子开花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在天气长期干旱、竹林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老鞭纵横的竹园中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竹子严重缺水,营养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氮素代谢降低,糖浓度相应增高,造成糖氮比较高,为花芽的形成和开花创造了条件。可见,恶劣的生长环境才造成了竹子开花。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种的特性,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可避免竹林出现开花现象。
净化污水的“能手”
植物不仅能绿化环境,还能净化污水,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丹麦曾经利用海莴苣净化受到污染的浅水湾,美国圣地亚哥市建成了大规模的水生植物活水净化系统,中国也曾利用放养凤眼莲来净化太湖水,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植物为何能净化污水呢?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这样污染物质也能被植物吸收到体内。这些被吸收的物质有的被植物利用,有的富集在植物体内,从而减少了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污染的水质得到改善和净化。
科学家还发现,如凤眼莲(又叫凤眼兰或水葫芦)、菱角、芦苇、水浮莲、水风信子和蒲草等水生和沼生植物,都能从污水中吸收汞、铅、镉等重金属,可用来净化水中有害金属。中国太湖地区就曾放养了3公顷凤眼莲,半年时间内净化污水达到了5000万吨。有关数据显示,1公顷水浮莲,每4天就可从污水中吸收1.125千克的汞;而1公顷凤眼莲1天内可从污水中吸收银1.25千克,吸收金、铅、镍、镉、汞等有毒金属2.175千克。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净化了污水,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污水中回收一些贵重金属。
芦苇能够很好地吸收污水中的磷酸盐、有机氮、氨和氯化物等。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芦苇栽种在含有上述物质的污水试验池中,一段时间之后,水体中的磷酸盐、有机氮、氨等有害物质都得到了明显的减少。
小球藻是净化污水中氮、磷等元素的“能手”。这种藻类植物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将它放养在含有机质特别是含氮较多的污水中,又得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一昼夜内,它的个体数会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加。新繁殖出来的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吸收污水中的氮、磷及其他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除了吸收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有一些植物还能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使污水中的细菌大大减少。还有一些植物可以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并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比如水葱、水生薄荷和田蓟就有更强的杀菌本领,有人将它们种植在细菌含量极高的污水池里,2天后水中的大肠杆菌就全部消失了。国外有的城市还会将河水先用氯气消毒后,再从水葱丛中流过,这样水中剩下的大肠杆菌就会被全部消灭,达到自来水的饮用标准。
利用植物净化水污染,既经济又有效。这样做避免了复杂的机械劳动,又减少了污水治理耗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开展相关的项目。
世界上奇臭无比的霸王花
有一种花,生命的起点是一个小黑点,生命的终点却是腐烂的花瓣。这听起来像诗歌一样的生命,如此辉煌,却也夹杂着灰暗与无奈。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之一——霸王花。
霸王花因硕大无朋的花朵而得名,所以又叫“大王花”,主要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森林,那里是一片被保护得很好的野生生态系统,霸王花和许多世界闻名的珍贵野生动植物一起自由地生长在这里。可是,这片森林并没有因为奇花异草而变得香气四溢,相反,走近森林,你会闻到一股避之唯恐不及的恶臭。如果你因此而逃离,将错过终生难见的奇观。假如你鼓足勇气,迎着恶臭走进去,就可以看到一朵鲜艳而巨大的花朵,它就是威名远扬的霸王花。
霸王花的花朵是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外面有浅红色的斑点,直径1.5米,每朵花上开5个花瓣。每片花瓣长40厘米左右,而且花瓣又厚又大,一朵花就重达9千克左右。而它的花心像个面盆那样大,可以盛水5升。而且看上去像一个大洞,可以容纳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钻进去捉迷藏。可是,估计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孩愿意躲到这么臭的地方玩。
霸王花是一种寄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海拔高度400米至1300米的森林丘陵地上,像个小黑点寄生在野生藤蔓上,不仔细看的话,几乎没办法发现它的存在。经过18个月的漫长孕育,黑色的小点就逐渐变成深褐色的花苞。但由于花朵太过庞大,花苞要吸收9个月的营养,才开始开花。单是开花的过程都要耗费几个小时,再加上花朵绽放所需要的时间太长,花朵的重量又太大,所以好多霸王花还没来得及开花就夭折了。
虽然霸王花开花很费时,但并不等于它的寿命就一定比其他花朵要长,相反,在短短的3~7天之后,霸王花的花瓣就开始慢慢凋谢,变黑后渐渐腐烂。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无法解释它是怎样依靠野生藤蔓生存的,更不知道它的种子是如何发芽并生长的。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是它的底部有许多丝状的纤维物,可以散布在藤蔓上吸取生长的养分。霸王花没有叶、根和茎,也没有特定的开花季节,这些与众不同的特性,让许多对于它的研究都处在猜测之中。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霸王花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臭。在它还是幼苗和花蕾时,它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气味的。甚至在刚开花的时候,还有一点儿香味。可是很快,它就变得臭不可闻了。至于为什么一下子就变得奇臭无比?这始终是个谜。有人说霸王花的臭味是一种粪便和腐肉味的混合,像动物尸体腐烂时的味道,所以它又被恶称为“尸花”。
霸王花也有雌雄之分,需要有两朵不同性别的花朵同时开放,才能传粉并孕育种子。虽然霸王花的臭味使得连蜜蜂也不愿意为它传粉,但那些喜欢逐臭的苍蝇和甲虫却乐意为其效劳,恐怕这就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安排吧。霸王花品种最丰富的时候多达17种,可如今许多都已绝种。因为种植和移栽都比较困难,而且它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世界各地的植物园里,霸王花都是难得一见的珍惜物种。
霸王花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莱福士花”,是根据它的发现者莱福士命名的。
1804年,英国莱福士被派到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对植物和动物极有兴趣,所以经常研究当地的动植物。后来他做了苏门答腊的总督。在任职期间,他热衷于收集当地动植物的标本,发现了很多新物种,并为之一一命名。为了纪念莱福士,英国人在威尔斯亲王花园的温室里,种植了一株霸王花。经过6年的艰苦培育和种植,这株花终于绽放开来。
它的恶臭给这片植物园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奇怪的黏菌,是动物也是植物
1992年10月26日,日本明仁天皇来华访问西安市。这位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造诣很深的天皇,在参观大型黏菌复合体的时候,用手触摸着这个“怪物”,高兴地说:“谢谢你们让我参观如此稀有的东西。”据说在2008年的时候,该生物依然活着,而且每年以3%的增长速度生长着,已经长到了39千克。
这个被明仁天皇称赞的“黏菌”被放在一个装有自来水的大玻璃缸中,它到底是什么稀奇的东西,连天皇都啧啧称奇?这样稀有的物种,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故事还得从1992年8月的一天讲起。这一天,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的农民杜战盟,在邻县永安村边的渭河中捞浮柴。忽然,他感觉到自己的左脚踩到了软乎乎的一块东西。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他们把这团有点像“烂肉”的东西拖上岸,拉回了家,称了一下发现重达23.5千克。他喜出望外,切了一小块下来煮着吃,结果味道十分好吃,非常独特。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3天后,剩下的那块巨大的“肉团”已长成35千克。杜战盟一家惊讶不已,赶紧跑到县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个怪异的事情。
随后,由市科委组织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织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生化、生理等13位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的鉴定。专家组从动植物器官、真菌分离、活体培养、蛋白质含量和呼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测定,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罕见的黏菌复合体,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这个放在杜战盟家盛满水的大铁锅中的“肉团”,原来如此神奇!
经过缜密的测量,人们得知这个黏菌周长110厘米,长75厘米,宽50厘米,通体褐黄色,内部呈白色,有明显分层,局部呈珊瑚孔状,摸上去,手感柔软。这个看似“怪物”的东西,既有真菌的特点,也有原生动物的特质,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黏菌复合体,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珍稀生物。
在国际上,黏菌的研究依然是一片空白,属于世界动植物学领域的攻关难题。全世界旷世罕有的黏菌仅仅有过两次记载。一次是在1973年美国阿拉斯加有过类似的发现。另一次,则是在中国遥远的唐代珍贵的文献里有过记载。由于对黏菌保管不善,美国发现的那个黏菌只活了3个星期就死去了,研究人员为此追悔莫及。而唐代的简单记载,更不足为科学鉴定所依据。
黏菌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物体,属于黏菌门。营养体无叶绿素,无细胞壁,行动与摄食方法与原生动物相同。但生殖时间产生的孢子具有纤维素壁,这又是植物的特性。所以,虽然人们对它的研究现在还不够深入,但它具有上述两种物种的特征,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也就是说,这种稀有而罕见的黏菌,既是植物也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