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前,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
- 夏志强
- 2200字
- 2020-06-24 14:09:57
30.选好投资方向,理智地去冒一次险
如果在35岁以前想投资,那么必须了解“你永远无法事先为风险做好万全的准备”。投资环境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变化中选好投资方向,理智地去冒险。
如果你35岁以前想投资,在从事风险管理的同时,必须了解“你永远无法事先为风险做好万全的准备”。许多人想利用预测或专家的预言来避免风险。事实上,不管你预测技术多么精确,专家的预言多么神奇,亦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预测对投资人最大的伤害不是预测的不准,而是投资人因为过分相信预测而丧失风险意识。只在乎预测的结果是否发生,而不在乎潜在的风险有多大。投资若仅依赖预测,而少了风险分析的过程是极其危险的。任何一个好的投资决策,其结果必然充满未知、不确定性与危险性,况且没有不确定性与稍具危险性的投资,也不可能是好的投资。
投资环境千变万化,复杂难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有些外在因素(如利率、汇率、通胀率、景气度等)是经常变化的,只是不知道会如何变化。另外还有些突发情况(如战争、政治局势、天灾等),也是无法控制的变数。想在变幻莫测的投资世界,做好投资理财,最重要的是不要埋怨变化,而是视变化为必然,在变化中选好投资方向,有理智地去冒险。因为只有变化,才可能产生财富重新分配。变化是威胁也是机会,善于理财者往往能从变化中得利。
风险与机遇同行
风险许多时候是躲避不了的,有时候是躲避了小风险又会酿成大风险。蹩脚的决策者遇到风险时胆战心惊,想方设法绕开去,最终又躲避不开。而优秀的决策者却适度地加以运用,结果不仅保证了组织,还促进了组织的发展。
⊙风险与机遇同在。
生活在传统的商人家族,经受着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年轻时便敢想敢做,颇具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1857年,摩根从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为商行采购鱼虾等海鲜归来,途经新奥尔良码头时,他下船在码头一带兜风,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买咖啡吗?我可以出半价。”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着陌生人。
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说“: 我是一艘巴西货船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那位美国商人却已破产了。这船咖啡只好在此抛锚……先生!您如果买下,等于帮我一个大忙,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有一条,必须现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个生意人,才找您谈的。”
摩根跟着巴西船长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还不错。想到价钱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邓肯发出电报,可邓肯的回电是:“不准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销交易!”
摩根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吉诺斯回电,同意他用自己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为振奋,索性放手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之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庐,做下如此一桩大买卖,不能说不是冒险。但上帝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出现了严寒天气,一下子使咖啡大为减产。这样,咖啡价格暴涨,摩根便顺风迎时地大赚了一笔。
如台风带来海啸一般,机遇常与风险并肩而来。一些人看见风险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机遇在他眼中都失去了魅力。这种人往往在机会来临时踌躇不前,瞻前顾后,最终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虽然不赞成赌徒式的冒险,但任何机会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因为怕风险就连机会也不要了,无异于因噎废食。
投资冒险不可盲目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的大商人,全球华人首富,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也为人们广为传颂。
1966年底,低迷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移民大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一路狂跌。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做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在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用冒险做赌注,结果只是侥幸取胜。而实际上,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多方权衡的基础上的,并不是投机取巧那么简单。
冒险不仅要有冒险的魄力,更需要胆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