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摄影教程(修订版)
- 谢琳
- 1583字
- 2024-12-22 22:41:21
第二章 摄影构图
所谓摄影画面的构图,就是摄影者通过相机镜头选取所要表现的事物与事件,如景物或人物,将它定格并记录下来,运用摄影技术手段形成一定的形象符号和表现形式,借此把客观事物、摄影者的主观意识及内涵表现出来,是摄影者对大千世界的看法和自身艺术审美能力的体现。
著名画家米勒于1885年在《绘画哲学》一书中写道:“所谓构图,乃是把画面的思想传递给他人的技巧。”构思与构图之间的关系,就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摄影画面构图,则是画面形式的经营。
一、构图的基本原则
“黄金分割法”是建立在理想的高度和宽度比例之上的,这种比例其实源于人的视野,接近于2/3或1/3的关系。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建筑设计大师就开始注重“黄金分割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到了19世纪中叶,摄影逐渐兴起,摄影师们在拍摄过程中也逐步采用“黄金分割法”对画面进行构思和拍摄。
所谓的“黄金分割法”,就是将画面纵横均分为3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9个相等的方块,4条分割线上出现4个交叉点,然后在这4个交叉点上任意选择一处定为画面的趣味中心。从欣赏角度上讲,这4个交叉点是视觉注意中心,也就是审美的趣味点。
构图还包括对角线法则,这是从“黄金分割法”和“三等分法则”衍生出来的,运用这一法则进行拍摄能使画面视觉更平衡。
二、取景与构图
1.观察取景
摄影的特点是现场性,构图离不开客观对象,取景也离不开客观对象。摄影取景就是观察和研究被摄对象。
2.拍摄角度与画面构成要点
(1)高度变化与画面形象地位
高度变化与画面形象地位(即高度)有:仰拍、俯拍和水平拍摄。被摄对象在水平位置上的变化,决定其轮廓形象,也决定着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还决定着景物的空间构成等。方向对空间线条的透视影响很大。
仰拍:仰拍具备淹没后景的特点,使主体或前景更加突出。假如使用广角镜头近距离仰视拍摄能产生透视变形和夸张效果,有极强的表现力(图2-1、图2-2、图2-3)。
图2-1 惠安女。仰拍。 尼康D200、10-20mm。谢琳摄。
图2-2 阳光下的经幡。仰拍。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3 舞龙的女人。仰拍。 尼康D200、10-20mm。谢琳摄。
俯拍:俯拍具备暴露更多地面景物的特点,能更多容纳前后景,让被摄主体有明确的空间位置,能给画面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图2-4和图2-5)。
图2-4 转场。俯拍。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5 乡村吉日—赛大猪。俯拍。 尼康D200、 17-35mm。谢琳摄。
水平拍摄:水平拍摄是新闻摄影中常用的手法。它符合人眼的正常视角,对表现新闻纪实被摄对象有一定的写实作用(图2-6、图2-7、图2-8)。
图2-6 喀纳斯湖边的人们。水平拍摄。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7 绍兴茶馆。水平拍摄。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8 化妆。水平拍摄。 尼康D200、17-35mm。谢琳摄。
(2)距离变化与画面容量范围
距离变化与画面容量范围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之分。
距离决定着画面容量范围的大小。通过画面所展示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着重表现环境气氛、情调、事件、具体对象、面部表情、动作及神态等。
远景:大范围、大场面,注重表现气势恢弘的氛围,以及对环境的刻画(图2-9和图2-10)。
图2-9 内蒙古塞罕坝。远景。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10 内蒙古塞罕坝。远景。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全景:多表现大场景,或着重表现被摄主体,或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或与表现环境相配合(图2-11和图2-12)。
图2-11 俯瞰汕头大学校园。全景。佳能EOS3、50mm、4底接片。谢琳摄。
图2-12 汕大师生烛光悼念汶川地震。全景。尼康D200、10-20mm。谢琳摄。
中景:在人像摄影中,主要以现场人物为主,注重人物动作、姿态的刻画。在新闻摄影中,它是事件的近景,环境只是起烘托的作用,而人物与情节是表现的重点(图2-13和图2-14)。
图2-13 分别,是为了再见。中景。 佳能EOS3、17-35mm,负片。谢琳摄。
图2-14 山西老汉。中景。 尼康D200、10-20mm。谢琳摄。
近景:在人像摄影中,一般多表现人物的上半身,着重反映人物的表情与神态,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图2-15和图2-16)。
图2-15 修女。近景。尼康D200、100-300mm。谢琳摄。
图2-16 岁月流淌。近景。 尼康D1X、17-35mm。谢琳摄。
特写:注重细部刻画,通过捕捉人物瞬间的神情流露,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写的手法在新闻摄影中运用很广泛,能引起很强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图2-17、图2-18、图2-19)。
图2-17 接断腕手术。特写。 尼康5000。谢琳摄。
图2-18 代代相传。特写。 尼康F4S、20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19 维吾尔族老汉。特写。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3)选择不同的镜头拍摄
选择不同的镜头拍摄,是指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短焦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
短焦镜头:常用的有35mm、28mm、24mm等,其特点是能在同样的背景条件、环境范围下,达到包容面积大、比例加大、前景突出和空间感增强的效果。在同一环境范围内,短焦镜头更能靠近景物,使环境及前景发生变化。而夸大前景,可以使透视关系产生变化。
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比短焦镜头所包括的范围要小一些,前景也小一些,一般没有透视比例的变化,符合人眼的正常视觉习惯。
长焦镜头:100mm以上的镜头称为长焦镜头,它具备了标准镜头和短焦镜头所没有的特点,就是把三度空间压缩为二度空间。由于长焦镜头的作用,影像比例缩小了,使人在视觉上产生拥挤、紧凑的感觉。
三、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
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最关键的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体会到对称均衡的美。比如,教堂建筑、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这些建筑大多数是对称而又庄重的,以此显得神圣而又雄伟,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自然界中的蝴蝶,从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中也能领略到对称美。在摄影构图上讲究画面均衡是十分重要的。
1.对称与均衡
均衡是摄影构图的一般法则,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将各种构图要素分布在画面的左右上下,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感在重量上的势力平均。
摄影构图上的均衡,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和色彩上达到协调。均衡的画面是一种视觉感受,可使人感到稳定、舒服和自然。不均衡的画面则容易产生动感或不安定感。
摄影构图的均衡有:对称式均衡、重力均衡和非均衡。
(1)对称式均衡
生活中的房子、门框、窗户、凳子、椅子、汽车及飞机等,在造型上都采用了对称式构图。因为对称给人以稳定、规矩、庄重的感觉(图2-20和图2-21)。
图2-20 天津塘沽夜色。对称式均衡。 尼康5000+,鱼眼广角镜头。谢琳摄。
图2-21 天津望海楼教堂。对称式均衡。 尼康5000+,鱼眼广角镜头。谢琳摄。
(2)重力均衡
重力均衡包括两种:一种是视觉上的重量均衡,另一种是心理上的色彩均衡。两种不同的物体,通过色彩鲜明、刺激强烈的色块或色彩沉重灰暗的色块在画面上的对比,能让人在心理上感到重力的均衡(图2-22和图2-23)。
图2-22 天津塘沽夜色。重力均衡。 尼康5000+,鱼眼广角镜头。谢琳摄。
图2-23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重力均衡。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3)非均衡
非均衡就是打破均衡构图中的“稳”字,采用以“奇”、“异”等为主的表现手法,有意在画面上表现不均衡的要素,让人感受到一种超乎寻常的新鲜感、奇特感和夸张感,从而引发欣赏者的兴奋或惊叹,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充满参与探索的欲望(图2-24、图2-25、图2-26)。
图2-24 新疆巴音布鲁克。非均衡。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25 雾凇岛。非均衡。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26 乌镇。非均衡。 玛米亚RB67,二次曝光,负片。谢琳摄。
2.多样与统一
人们常常讲“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的这一点就是指画面的视觉中心。本来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样统一的格局因为有了这点红而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变化,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是 “统一中求变化”。
多样与统一的构图规律,目的是促使画面构图和谐、自然,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节奏与韵律
(1)节奏
节奏,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长短回返过程),即事物有规律的重复。
景物的形状、线条、影调及质感的重复出现或者有重复出现的间隔变化都能构成节奏。比如,隧道地面的线、灯光,海湾大桥引桥上的放射状牵引绳等,这种渐变节奏能给人们一种线条汇聚、收缩的纵深感(图2-27、图2-28、图2-29)。
图2-27 内蒙古通辽。节奏。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28 新疆九曲十八湾。节奏。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29 福建南靖的路上。节奏。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2)韵律
韵律就是通过对画面中的线条、影调和色彩的合理运用,使画面产生富有“情调”的节奏。韵律是产生于完美节奏基础之上的高格调节奏,只有拥有了节奏和韵律,画面才不会显得单调和枯燥。
4.衬托与对比
衬托与对比主要是指主次关系的对比,以陪体衬托主体的对比表现手段。它强调变化中的一面,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求统一中的变化或变化中的统一。按照衬托与被衬托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现形式,如高与低、胖与瘦、黑与白、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等的关系。衬托可以使主体突出、特性鲜明,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对比。
衬托与对比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和疏密相间(图2-30、图2-31、图2-32、图2-33、图2-34)。
图2-30 江西兴国的农家。动静结合。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31 音乐会。动静结合。 尼康D200、100-300mm。谢琳摄。
图2-32 广西黄姚古寨。虚实对比。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33 内蒙古塞罕坝。疏密相间。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34 内蒙古塞罕坝。疏密相间。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1)动静结合
在摄影构图中,景物的动静结合有以下几种拍摄方法:
① 拍摄运动对象时,可以把焦点锁定在静止背景中的某一个参照物上,如灯柱、树、房子或站立不动的人,然后采用较低的快门速度拍摄正在运动的对象。
② 拍摄舞台上舞蹈演员的动作时,可以把焦点锁定在演员头部,并寻找其短暂停顿的瞬间进行拍摄,且使用较低的快门速度,以使正在跳舞的演员头部保持清晰而舞姿带有虚幻效果,尤其是裙摆的优美线条。
③ 镜头跟随被摄主体保持一致性的移动,其背景是静止的。这就是摄影者常用的“追随法”,要求镜头与被摄主体运动方向、速度同步,以使被摄主体清晰,背景模糊,并形成流动的虚线条,产生速度感。拍摄方式有横向追随和纵向追随。
④ 运用闪光前帘同步、后帘同步和慢速同步等方式对夜间运动对象进行拍摄,也可产生动静结合的效果。其常用于军事摄影和体育摄影。
(2)虚实对比
在摄影构图中,景物的虚实对比有以下几种拍摄方法:
① 通过调整景深大小对景物进行虚化,也就是调整光圈的大小来改变景深。
② 调整快门速度,或移动相机,或借助运动的被摄对象使画面部分景物虚化模糊,也就是利用动虚的方法制造虚实对比效果。
③ 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二次或多次曝光拍摄,且每次曝光都改变焦点,即每次曝光都在不同的被摄对象上对焦,同时根据需要通过调整光圈控制景深,最终产生虚化效果。
(3)疏密相间
疏密相间是摄影构图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绘画中也特别讲究疏密相间。
疏与密,是画面的空间概念,也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疏,能产生特定的美感;密,也会具备独特的魅力。
在美学原理中,画面忌平、忌均、忌齐,应该平而不平、均而不均、齐而不齐才好,疏密相间的原理也从此引申而来。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就是要求在画面处理上,该疏的地方要疏,必须密的地方就要密。
5.特异与夸张
所谓的特异就是有序构图中的异变,不仅是视觉形象的“特异”,还包含作者构思的特异。
构图中的特异使平淡、呆板的画面产生活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单纯中求变化,使画面形式生动、丰富起来。概括地说,就是统一中求变化,独特之处是它的所在。
夸张就是偏离人们在空间、时间上对事物原有概念的思维定式。
摄影艺术的夸张造型是人的主观表现思想与镜头再现力的总和。在摄影构图中,摄影的夸张有几种方法:
(1)变形夸张
变形夸张就是摄影者按照创作心理与拍摄意图运用各种镜头及技术技巧,使景物或人物的具体形象产生夸张变形,以此来抒发作者的某种强烈情绪和感受(图2-35和图2-36)。
图2-35 草原雏鹰。人物变形夸张。 美能达300、16mm,鱼眼广角镜头,反转片。谢琳摄。
图2-36 汕头大桥。建筑变形夸张。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运用鱼眼广角镜头拍摄的景物能产生强烈的变形效果;运用长焦镜头拍摄的景物,能产生压缩变形。
(2)影调夸张
通过摄影的技术手段、暗室或图像编辑软件处理,能使彩色图像产生各种变化,如彩色转化为黑白,或怀旧色调、棕色调、高调、低调、中途曝光、色调分离等效果。
通过影调的夸张对比,使画面中的主体和环境影调发生巨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3)彩色夸张
在彩色摄影中,通过附加各种滤镜拍摄,可以改变画面的色彩现象;通过改变冲印配方和药液,可以达到彩色夸张的效果,如反转片用负片药液冲洗能改变原有的色彩现象,从而达到强烈的彩色夸张效果;通过调整白平衡进行拍摄,也可以达到彩色夸张的预期效果(图2-37和图2-38)。
图2-37 塔克拉玛干沙漠。彩色夸张(彩色反转片,用彩色负片冲片配方C-41冲洗,得到色彩特异的效果)。 玛米亚RB67,反转片。谢琳摄。
图2-38 内蒙古塞罕坝。彩色夸张(彩色反转片,有意曝光减小1挡,营造雪地蓝色调)。谢琳摄。
6.线条的透视
在心理学上所涉及的深度概念包括线条的透视原理,如铁路、高速公路和河流所形成的倒“V”字形,线条在前景中是宽大的,然后在地平线上汇聚成一点,形成非常强烈的深度暗示。在摄影中应该善于发现与表现这些汇聚的线条,以引导欣赏者的视线和联想(图2-39和图2-40)。
图2-39 福建霞浦。线条的透视。 尼康D200、70-200mm。谢琳摄。
图2-40 新疆布尔金。线条的透视。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7.阴影与投影
阴影与投影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能使被摄对象产生质感,能暗示事物的方向和透视关系,有时阴影可以成为形成其主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同时阴影还可以强调深度感(图2-41和图2-42)。
图2-41 33层楼俯瞰马路。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42 33层楼俯瞰马路。 佳能EOS3、35-350mm,反转片。谢琳摄。
8.尘埃与薄雾
尘埃、薄雾和烟雾都会使地平线隐藏起来,使景物隐藏在一个朦胧的世界里,形成纯净、虚幻的画面(图2-43和图2-44)。
图2-43 塞罕坝早晨。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图2-44 海边起风雨。 佳能EOS3、17-35mm,反转片。谢琳摄。
在薄雾中,近处的物体会很清晰,色调较重,远处的物体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因此,充分利用薄雾来营造空间感和深度感是摄影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摄影初学者常见问题分析
1.剪裁在画面中的表达与运用
图2-45结构有些松散,主题不明确,表现为渔民正在编织,而蹲着的身体让人不明所以。
图2-45 渔人的手。孙轶华摄。
图2-46稍微剪裁后,观赏者的注意力逐渐集中,但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还不甚明朗,画面所谓多之一分则嫌多。
图2-46 渔人的手。孙轶华摄。
图2-47大胆剪裁,舍弃不必要的部分,让视线中心停留在渔夫的手上,以使视觉冲击力增强,主题突出,内涵深刻,不失为一幅佳作。
图2-47 渔人的手。孙轶华摄。
2.眩光
由于太阳光直射相机镜头,会产生眩光,形成光晕或光斑,影响画面的整体美感。因此在拍摄人像时,如果此光晕或光斑在人的头部,更是破坏了整体结构形象(电影拍摄手法有时故意出现成串的光环或者梦幻的效果以配合剧情需要)。注意:当太阳光直射镜头时,如果使用标准镜头、中长焦镜头在逆光、侧逆光等光源情况下拍摄,需加上遮光罩;如果使用广角镜头直对太阳光拍摄时,即使加上遮光罩也常常容易出现光晕、光斑,最好的办法是在拍摄时细心地留意或适当地移动一下角度、方向,或上下或左右,也可以让身边的人帮忙用手或者书本等遮住产生眩光的镜头一侧,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有机会试一试,你就会发现只要善于利用光的投射方向,让光为你服务,有效地进行摄影创作,就会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图2-48)。
图2-48 学生习作。
3.低速手持拍摄造成整体影像虚化
图2-49由于低速手持造成整体影像虚糊。晚间摄影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高速胶片或者适当调整以提高胶片感光度拍摄后迫冲,一般适合在新闻采访无法用三脚架或者不能用闪光灯的状况下使用。
图2-49 学生习作。
类似这张照片的情况,如果用三脚架和慢门拍摄,就能把静立的人和走动的人其动静、虚实对比出来。可以等待那几个正在向前走的人更靠近时再按下快门,或者用更低的角度,多纳入天空部分,使画面不呆板而更富有变化。用慢门拍摄的天空是相当丰富和精彩的,可以试试!但画面的前方不要太空荡,一般要避免天和地上下各占一半的构图。
4.静物小品背景的处理
在拍摄静物小品时,除了合理运用光线之外,在背景的处理上也很关键。图2-50这幅习作是利用办公室环境下的自然光来拍摄的,背景是穿白色衣服的人,以形成大面积的亮色调,影响了主体的突出与表现,喧宾夺主,应该选择深色背景来衬托,如深色的墙体、窗帘等。
图2-50 学生习作。
另外,在拍摄时还要注意主体与背景在视觉空间上的一些变化,快几秒钟按下快门或者慢几秒钟按下快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此外,这幅习作的拍摄角度也没选择好,仙人掌与背景人物的头部连在一起,在视觉上产生了不美的感觉与其他联想。拍摄时要多方位细心观察,先要学会用眼睛拍摄,切忌盲目按下快门。
5.画面切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如图2-51就有两个主体的感觉,而图2-52和图2-53在拍摄时有意识地选择与取舍画面,或后期进行合理的剪裁,以突出主体。做法是:
图2-51 学生习作。
图2-52 学生习作。
图2-53 学生习作
① 可以通过镜头有效控制景深,使其前(白花)或者后(红花)虚化,产生虚实对比,达到突出主体、渲染背景的作用。
② 可以通过二次曝光,对准不同物体(花或者叶)进行二次对焦拍摄,更能够达到虚实相衬、交相辉映的效果。
6.忌贪多求全,善取舍剪裁
图2-54左边的画面比较乱,场景和蓝白色的灯箱太抢眼,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氛围。图2-55是剪裁的效果,明显比前一张好。
图2-54 学生习作(剪裁前)。
图2-55 学生习作(剪裁后)。
7.忌讳画面倾斜、不稳定
摄影时镜头倾斜,甚至斜成对角取景,无论是景物还是建筑均会给人带来动荡且不舒服的感觉。一些旅游生活照片经常会出现同样情况,使观赏者随着画面的拍摄角度而扭转调整着自己的身体,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图2-56)。
图2-56 学生习作。
摄影画面要注意的最基本的一点是:只要端起相机对准取景框,眼睛就要观察所取画面左右两侧是否垂直,上下两边是否平行。若是因抓拍得匆忙出现地平线稍微不平或者垂直线轻度倾斜,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后期剪裁矫正。
8.环境与画面中人物头部的关系
如果杂乱的环境与画面中的人物头部重叠后连成一线,并切割了画面,就会破坏整体美感。
拍摄时要时刻注意拍摄角度和高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同时也可以在景深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如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图2-57)。
图2-57 学生习作。
拍摄时注意:相机位置再高一点就可避开草地平线,画面也会更简洁、清净。
9.如何拍摄出成功的夜间照片
手持相机拍摄夜间照片难度相当大,照片容易虚糊,失败的几率也大。要是在车或船上,往往更影响照片的清晰度。
要拍摄出成功的夜间照片,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一定要用三脚架。即使在船上,也应该用三脚架拍摄。
用高感光度拍摄,如ISO800、1600或更高的感光度。
10.避免焦点跑到后面去
使用自动对焦拍摄,在按下快门时稍微不留神焦点就会后移,被摄主体则虚糊。如,有时候你想要拍摄两个人在握手问好,结果焦点移到背景上去了,而这两个被摄主体却虚了(图2-58和图2-59)。
图2-58 wgda摄。
图2-59 wgda摄。
这是初学者在没有接受基础摄影技术辅导时,使用全自动相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当你决定了要拍摄的主体时,手指要轻触快门按钮(轻触半挡,不是完全按下),聚焦你要拍的人或景物后迅速构图,最终再完全按下快门,而这些动作几乎都是在瞬间完成的。
11.以拍摄广州海印桥为例进行比较
(1)取景角度与变化
图2-60,是张永红在桥的一侧拍摄的,有丰富的前景:马路、树和灯。但由于拍摄角度过低(也许是拍摄条件限制),树与桥梁重叠在一起显得杂乱,从而影响对桥的表现。但是,桥的透视关系有变化,这点比较好。
图2-60 张永红摄。
图2-61,李霖拍的海印桥看起来比较舒服。虽然前景空了一点,但桥的整体造型完整。夜色浓郁,倒映在水面上的灯光使画面显得丰富,水的质感和纹理也很强。正面拍摄,中规中矩。
图2-61 李霖摄。
(2)清晰度与曝光
图2-60因为是手持拍摄,或是局部剪除造成的画面虚糊。如果曝光再增加一点,可让桥的轮廓及线条更明晰。
图2-61则曝光准确且画面清晰。
12.“头上长树”
由于照片的平面造型特点,很容易把远处的树枝、电线杆“嫁接”到被摄者身上,像从头上长出来一样,使照片美中不足。其实,只要在拍摄的时候稍加留意,通过变换角度就可以避免。让人物与背景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增加一定的空间感,同时开大光圈、虚化背景,一般就可以避免此类情况(图2-62和图2-63)。
图2-62 李霖摄。
图2-63 学生习作。
练习思考题
1.用18mm、28mm、35mm广角镜头,对景物、人物进行水平、仰视、俯视等角度的拍摄练习。
2.练习用1/30秒、1/15秒对运动对象(跑步、跳远的人)、行驶的车进行低速摄影,体验动态虚化的表现形式。
3.练习用1/125秒、1/250秒、1/800秒对运动对象(跑步、跳远的人)、行驶的车进行高速摄影,体验动态凝固的表现形式。
4.练习对称与均衡、不对称与不均衡的构图。(如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
5.在操场、跑道、教室、走廊、树林等环境中练习广角、长焦等不同镜头,以表现其线条美、色彩美,并刻画建筑结构的空间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