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闲情雅趣(2)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我国的诗歌与酒结缘,国人常常以诗抒情,以酒抒怀,诗酒相伴,有道是有诗必有酒,无酒不成诗。中华诗酒从古至今千百年不断。酒里乾坤,能激起心灵的底蕴;壶中岁月,却让人心意悠然。

第二节赏月观花

1.赏月寄情——今月曾经照古人

赏月的习惯由来已久。它最初是以祭祀形式出现的,曾有“春祭太阳,秋祭月亮”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逐渐发展为赏月、玩月。在历代文人的眼中,月亮恰似梦中的情人,他们不但寄情抒怀,而且还给月亮冠上了许多文雅别致的称谓,因此在不少诗词歌赋中,有关月亮的别名和美称就层出不穷了。如以“金”命名的有:金波、金蟾、金魄、金盘、金镜、金轮、金兔等;以“玉”命名的有:玉弓、玉桂、玉羊、玉兔、玉盘等,不胜枚举。僧惠洪《秋千》诗:“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李朴《中秋》诗:“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就将月亮美称为“蟾宫”、“皓魄”。

月亮洒向人间的清辉淡雅朦胧,不同时期、不同形状的月亮都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新月如眉、残月如钩、满月如镜。月有阴晴圆缺,但常看常新。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钩,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联想。春月柔和,夏月清凉,秋月高爽,冬月冷峻。四季的月,给人四季的感觉。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古代交通不发达,哪怕是去邻村邻县都是几日甚至几十日的光景。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或是寄托恋人间的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思绪常常飞跃空间,想起在这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便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在赏月的活动中,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为人称道的佳联。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他苦思冥想,也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那年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清时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两同窗,于中秋月夜登楼赏月,但见月光如水,水亮如镜。李生仰望北斗,低顾江澜,自感名如天意,出联曰:“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此上联既有“水底连天天连水”的景色,又巧妙地嵌入作者“北水”之名,实为一绝,李生自鸣得意。张生也赞好句,但苦于自己一时无以为对,正在为难,忽见栖于楼顶之孤雁飞起,月照其影同去,于是心有灵犀,对曰:“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此联也嵌“南月”之名,亦有“月中带影影月中”之意,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皎洁的圆月能够激发创作者的灵感。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在绘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义熙三年(407年),顾恺之被朝廷任命为散骑常侍,与谢瞻住邻居。中秋晚上,顾恺之在自家院子里赏月,顿时诗兴大发,便高声吟起诗来。谢瞻听到他的吟咏,便隔着短墙称赞了几句。听到谢瞻的称赞,顾恺之立刻兴奋起来,他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他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回屋睡觉去了。临走之时,随便找了一个下人,让他随机应变回答隔墙的顾恺之。人换了,调也变了,顾恺之竟浑然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孤悬的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沧海桑田,这一缕月光如水,成就了多少文人的雅趣闲情,留下了多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借那一缕月色,诉说绵绵的思念。人生无常,有数不清的日升月落。但新月如眉,残月如钩,满月的时刻总是那么的少。找不到知音的墨客们,也只能在这琼楼玉宇之间抒发淡淡的愁苦与哀伤。

2.观花悦心——乱花渐欲迷人眼

观花是一项轻松惬意的事情。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时京城长安,每逢春天,士女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当作野宴的帷幄。这种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式的赏花,至今仍在日本流行。可见古人郊游时,是多么不拘小节、自由放松。当花开的季节来临,古代的年轻人便会结伴出行赏花吟诗,在喜欢的花枝上挂上写满祝福的花签,祈求一年里花开得更加灿烂,自己的愿望能实现。后来,这种花签祈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风俗节日——“花朝节”,意思是百花盛开的节日,南方一般将其定于农历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在这个节日里,青年男女赏花谈情,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武则天当皇帝时,花朝节是和元宵节、中秋节一样重要的民俗节日。正所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蔡云《咏花朝》)古代的人爱赏花。在众多美轮美奂的鲜花中,人们赋予各种花独有的品格和特点。赏花有三种赏法,古人叫“赏花三品”,即所谓“茗赏为上,淡赏为次,酒赏为下”。品尝香茗赏花是韵事,而饮酒赏花就有失风雅了。

赏花的标准一是颜色,二是香味,三是姿态,四是神韵。所谓各花入各眼,对于花的颜色,有的人喜欢浓烈,有的人喜欢淡雅。喜欢浓烈的人,要求花的颜色大红大绿,色调十分鲜明;喜欢淡雅的人,要求花色素净,色调柔和。

多姿多彩的花朵,餐风饮露,汲日月精华,除观赏之外,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馐佳肴。自古以来,食用鲜花的记载史不绝书。以花为美食,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说明诗人品性高洁之外,也间接反映出战国末期已见食用花卉的端倪。

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爱吃一种用松花制成的糕点。武则天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

唐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宋代苏东坡喜用松花制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载: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酒,他将松花、槐花、杏花入饭共蒸,密封数日后得酒。并挥毫歌咏,作了一篇《花粉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齐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颜功能。

清朝慈禧为美颜养身,常以鲜花为食。每年六月之后,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待红日跃出地平线,荷花开放后,慈禧令宫女们采摘最完整、妖艳的荷花带回御膳房,将肥壮的花瓣浸在用鸡蛋、鸡汤调好的淀粉糊里,再炸至金黄酥脆作为点心。她还将玫瑰花捣烂,拌以红糖,经过特殊的配料加工,制成一种花酱,涂在面食点心上,食后齿颊留香。

花朵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在欣赏它们的美态的同时,还赋予了每种花独特的品格。文人之于花的钟情,是一种秀色可餐的赏玩、精神气质的陶冶,充满着阴柔的浪漫、细腻的铺张。

1)赏兰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兰花的适应性很强,按其生活习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地生兰、附生兰、腐生兰。兰花体态优雅,气宇轩昂,叶色常青,叶质柔中有刚,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心脾,堪称雅中之雅。尤其兰花的香味,古人推崇备至,称其为“天下第一香”,有国香、天香、香祖之誉。

中国对兰的栽培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诗经》、《左传》、《礼记》和《史记》都有对兰花的记述。孔子赏兰于幽谷,停车抚琴讴歌:“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把兰比作君子,颂兰为“王者香”。我国关于兰花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战国时的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到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种植兰草,以迷惑敌人。

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对兰也有多处记载,他喻兰若美人如君子,言兰可浴、可沐、可佩,意在自省、自修,向美求善之心不移,爱国之情纫佩于怀。

关于屈原与兰花,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回到老家归州,也就是现今的湖北省秭归县,在仙女山下九畹溪边办起了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志在为楚国多培养栋梁。相传,《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的诗句,说的就是屈原办学之地。有一天,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寻兴出游,当她驾祥云路过九畹时,被屈原的讲学声吸引,于是降在窗下悉心静听。清瘦的屈原仙风道骨,只见他双手挥舞慷慨陈词,讲述的全是振兴楚国的道理,其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娘娘,于是她就在离开的时候施展了一下法术,将学堂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仙。说来真是神奇,这兰花受得仙法之后入土生根,次日抽芽,三天展叶,四天开花,五天由株而蓬,六天由蓬而蔸。每日讲学过后,屈原总要率领自己的学生沿溪植栽,日子一长,漫山遍野都是兰花,就连山中的樵夫也欣喜道:“我们这神奇的山乡,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随后,兰花从三畹铺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到九畹,此后这条清溪也就被称作九畹溪了。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芳香醉人,秀映楚天!

兰花之高贵,更在于它品质高洁。兰花原来生长于涤山幽谷之中,故有“空谷佳人”、“花中君子”之雅称。曹植在《洛神赋》中赞兰花如美人:“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在我国古代,好的文章、书法被称为兰章;友情至深称为兰交、兰宜;优秀人物逝世离去,被称为兰摧玉折。可以说,兰花已成为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2)咏梅

相传梅有二十四品,集24种美德于一身,它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如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可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是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观赏梅花的环境也十分讲究。据《梅品》记载,如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北魏良吏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常以书信来往。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便传为佳话。而关于梅花的佳话则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