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全解传习录(彩图精装)
- (明) 王阳明 思履
- 18字
- 2024-12-22 13:03:31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后,王阳明由于诸多事情的牵绊,一直到十个月之后,也就是正德八年(1513)十月才来到滁州。
到任之后,王阳明发现这个差使的确是清闲,经常有大把的时间无事可做。他这个南京太仆寺少卿,主要是负责马政,但是当时朝廷对于马匹的管理相当松懈,马匹的数量也日益减少,因此这也是个闲职。
当然,朝廷之所以将王阳明安置在这个位置上,也是有意在冷落他,因为王阳明对政事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口无遮拦,难免会触及到一些实权派甚至是皇帝的软肋,因此调配他到这里就是为了打击一下他的气焰。而这个安排对于王阳明来说,的确让人非常失意,他一度陷入深深的失落中,难道自己满腔的抱负就要荒废在这马匹的管理中吗?但是,反过来又想,事情既然已成定局,悲观失望、唉声叹气都无济于事,这个差使正好清闲,可以用来潜心做学问,去除自己过去浮躁不安的性情,也并非都是坏事。
自古以来,很多仁人志士的成功之路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都是难免的。而真正决定个人发展的并非这些外在的条件,而是自己的内心。一时的失意反倒能够促使有志之士提升对个人意志的磨炼和人生的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反倒是件好事。
滁州距离大都市南京虽然仅有二百里,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因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也就显得冷清一些。这对于王阳明来说,正好可以远离喧嚣与繁华,潜心钻研学问。因此他在这里也开始了讲学的生活,经常与弟子传授学问,也自得其乐。
滁州虽然经济并不发达,难以与南京这些大都市相比,但也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这个与宋代欧阳修的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有很大关系。欧阳修是当时的一代大文豪,受到了天下很多读书人的敬仰,因此很多人就是慕名前来,亲自体会琅玡山的风景。
王阳明在滁州时,经常与慕名而来的读书人切磋学问。
琅玡山位于滁州城西南十里,树木葱茏、郁郁葱葱,环境清雅。欧阳修来到这里之后就陶醉于当地的美景,他尤其爱好饮酒作诗,因此自称为“醉翁”。他的千名名篇《醉翁亭记》就是在这里作出的。王阳明也多次来到琅玡山,非常陶醉于山中的美景,留下了与此有关的十多首诗,但是他却没有提及欧阳修及其著作,不得不使人怀疑他对这位大文豪很可能并不认同。欧阳修沉湎于饮酒的做法,他并不认可。但是他也不愿意表示明确的反对,而是保持缄默,不置可否。
王阳明在滁州的政事颇为清闲,所以他大多时间是与慕名前来的读书人切磋学问,在切磋学问之余,也经常游山玩水,自得其乐。远离了尘世的纷纷扰扰,能够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王阳明此时内心的确已经摆脱了朝廷政事的繁杂,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心学意境之中。
王阳明在滁州闲适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这里待了半年之后,朝廷就将他晋升为南京鸿胪寺卿,这是礼部的分支机构,负责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等事务。虽然南京的鸿胪寺并没有多少具体的事务可做,但毕竟有所提升,而且南京比起滁州来,其政治性还是要重要很多。所以,王阳明心情也豁然开朗,积极准备着前往南京任职。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王阳明来到南京,就任鸿胪寺卿后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差事仍然是个闲差。和自己一同任职的那些人都在想方设法调离这个部门,王阳明自然不会如此行事,他对自己的仕途并非毫不在意,只是他内心追求的“成为圣贤”的目标一直激励着他在学问上更进一步。所以,他显得非常超脱,专注于讲学和谈经论道。
王阳明并不甘心在碌碌无为中荒废大好时光,因此他就专注于心学的历练,他的心学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高远境界。当然,身为朝廷官员也并非完全能够自由自在,也有一套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
在当时,作为朝廷的官员都要接受考察,王阳明在南京任职半年后也要接受考察,他对自己过去半年的政事显然是非常不满的,但是,自己也感到非常无助,为此他也时常流露出放弃从政、归隐山林的念头,所以他索性上书朝廷《自劾乞休疏》,要求还乡。当然,当时的王阳明也并非真的是看破红尘,这个奏折也仅能理解为他对于长期身居闲职无所作为的状况的不满。对此,皇帝似乎也看得很明白,所以他也将王阳明的这份奏折置于一旁,并不理睬。王阳明却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再次上书《乞养病疏》,不过这次又是石沉大海,对此王阳明除了遗憾,也只能寄情于做学问了。
王阳明上书朝廷《自劾乞休疏》,要求还乡。
他在南京的两年半时间里,在政事上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就潜心要在学问上有大的进步。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几乎就是读书,思考,讲学,与朋友、弟子们一起探讨学问,每每与人探讨的时候,他经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似乎自己在一步步地接近于心学的精髓了。当他有这种思想感悟的时候,他除了与身边的弟子、友人们分享之外,还会挥笔写信,向远方的友人、弟子们分享这种感悟,所以他的很多真知灼见都能够在他与别人的信中得到体现。
王阳明在内心冥想的时候,常常习惯于静坐。他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种方式,多年来他一直认为静坐能够使人心境平和、静心冥想,而且还经常会在静坐中,体悟茅塞顿开之感、在学识上有所收获。所以,他也教学生学习静坐,用意念来克服内心的私心杂念。
王阳明在南京任职后,有很多学生也一直追随他前往。而他的得意弟子徐爱这时也在南京任工部员外郎,徐爱非常热心于帮助这些师兄弟们安排具体的事务。他自愿给大家当起了“学长”,主动安排老师的授课时间,以及其他的事务性工作。对此,王阳明是非常满意的,这些烦琐的事情的确需要有人做,而徐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而王阳明的这些学生,天赋差异很大、秉性也各不相同、勤勉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学问长进也不同。有些人一点即通,有很高的悟性,还能常常带给王阳明很大的启发;有些不仅难以有所长进,还将老师的教诲完全抛弃,做事背叛师门,也让王阳明心痛不已。
王阳明常常教导他的学生,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会遭遇到难以预料的变故,可能会使个人遭受非常大的打击,这时客观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有用心学的理念来战胜外在的苦难,用自己的心境来提供强大的支持,逐渐达到心境的至高境界。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接到朝廷新的任命: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这个任命也是王阳明没能想明白的。原来,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懦弱无能,又依靠一些宦官当政,令一些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颇为不满,文武官员的明争暗斗自然会影响到对百姓的治理,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匪患四起,尤其是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的地区,土匪、恶霸、盗贼非常猖獗,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些地方又地处深山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此,朝廷多次派兵,都不能给这些匪患以威慑,反而匪患更加嚣张,更为肆无忌惮。
朝廷多次派兵前去围剿,但是都遭到了山贼们的顽强抵抗,官兵难以与山贼们相抗衡,反倒助长了山贼的嚣张气焰。而这次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对他还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王阳明对这四省边境地区活跃的山贼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发现这些山贼多是农民出身,聚集在一起占山为王,经常掠夺百姓牲畜、财物,有时甚至围攻县衙,以此来获取物资供其挥霍,这一带的百姓深受其害。
当然,王阳明心里非常明白自己此时的升迁要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自己一旦剿匪不力,就会授人以柄,给那些排斥自己的人抓住了把柄。所以,他前思后想,还是不接这块烫手的山芋,他接到朝廷命令后上书请求辞去这个职务。当然,他也陈述了自己的三个理由:体弱多病,难以应对繁重艰苦的作战任务;自己天性愚钝,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祖母年事已高,要尽孝道,返乡侍奉。而他的这些托辞,在皇帝看来,其实都是没有很强说服力的,只是表露出来王阳明对这个职位不是很满意。因此,皇帝并没有批准他的奏折。一方面是王阳明对要求辞去这个职位的理由都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是朝中的确难以选拔出更为合适的人选。于是,朝廷非但没有批准他的奏折,反而再次下发了敕谕,催促他尽快赴任。
而王阳明在接到这个敕谕后,仍然是迟迟没有动身,似乎仍然在寄希望于朝廷批复他的请求。此时,恰好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朝中一位大臣也被派去剿匪,他也同样上书请求辞去,结果没有得到批复,反倒贻误了剿匪时机受到了朝廷的惩罚。于是,朝廷就以此作为前车之鉴要求王阳明及早去赴任。这次,他不敢再有懈怠,第二天就踏上了前去江西的征程。
王阳明剿匪恩威并施,盗贼们纷纷投降。
王阳明在行进的途中,竟然也遭到了当地盗贼的袭击,当时盗贼的嚣张气焰可见一斑。王阳明对此并不紧张,他只是把船只进行了编队,形成了强大的气势,旌旗开道,颇具威严之气。这些盗贼见此情景,就意识到这是位高人,居然就此吓破了胆子,跪下讨饶。王阳明也并没有想将他们赶尽杀绝,而是登岸对他们讲明大义,劝其改邪归正。这些盗贼一来惧怕这位官员的惩治,二来也并非心甘情愿成为盗贼,而是被一时的生活所迫,因此对王阳明的劝解也心服口服,纷纷表示愿意金盆洗手。
这只是南行当中的一个小插曲,王阳明此去江西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他今后军旅生涯的开始。
漳南战役
当王阳明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就有满腔抱负要为朝廷平息暴乱贡献力量,他还曾经幼稚地上书朝廷。多年之后,他已经褪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幼稚,成熟和稳健了很多,如今被朝廷任命为南赣汀漳巡抚,也正圆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因此,对于平定赣州动乱他还是满怀信心的。
南赣当地多发动乱,朝廷多次出兵剿灭都难以平息。也有很多官员跃跃欲试,想要借此施展才华,可惜都难以如愿。王阳明尚在前往赣州途中,就得知福建、广东两省的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下令将士分头围剿漳南山区的山贼。王阳明得知后,就心存疑虑,因为两省兵分两路,很难统一行动,而山贼盘踞之地地形复杂,又个个彪悍善战,这次行动未必能够得胜。结果,正如王阳明所料,两省的行动皆以失败而告终。
前车之鉴,让王阳明对此次平定南赣之地的动乱也格外小心。这些地方的匪患已经存在有十余年,百姓遭受迫害、困苦不堪,朝廷也多次出兵,均以失败而告终,深陷剿匪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朝廷的镇压不力,反倒促使山贼们更加猖狂。那么王阳明这次率兵前来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王阳明指挥的平定漳南山贼的战役进行了近三个月,由于当地地势险峻,气候多变,战斗过程非常艰辛。但是,王阳明最终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剿灭二千七百余名山贼,一千五百余人被俘虏,还有难以计数的人跌落山谷毙命,四千多名山贼被招抚。这一次王阳明还彻底将山贼的老巢捣毁,官兵们焚烧了山贼们占据的至少有三千多间房屋,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一举剿灭了为害一方的山贼之患。
王阳明漳南战役方略
捷报传来,朝廷也非常震惊,因为朝廷十多年派兵无数,均以失败而告终,此次在朝廷尚未发兵之前能够获得如此大的胜利,也充分显示了王阳明非凡的军事才能。正当王阳明捷报频传之际,久旱的福建南部也连降三场大雨,被人称为“久旱逢甘霖”,有人建议就将王阳明的临时行台的大堂命名为“时雨堂”,王阳明欣然应允。
提督南赣军务
首次打仗就取得了胜利,这使得屡战屡败的官兵精神大为振奋,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将领不再是之前那些碌碌无为的无能之辈了,剿灭匪患指日可待。王阳明在将士们心中的威望自然也树立起来了,这让王阳明颇感欣慰。
王阳明一向心思缜密、善于观察,所以他对这次初战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也对将士们进行了嘉奖和鼓励,大大提升了军中的士气。然而,王阳明也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亟待整顿。原来军队的纪律性很差,士兵们作战很随意,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么再英明的指挥官也无法指挥这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取得胜利。
所以,王阳明在初战告捷后,就开始整顿军队,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大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对自己的整顿措施还没有十分的把握,于是就先开始进行试点,如果方法得当,效果显著,再大面积地推广到其他军队中去。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措施运用起来,将士们发现在军队演练的时候确实比过去先进多了,所以也就自觉地遵照实施。王阳明初战告捷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和大臣们也颇为兴奋,之前多年频传失利的消息,已经有多年没有胜利的消息传来,怎能不令人振奋?王阳明也趁机将今后的作战方案详细禀告朝廷,并要求赋予更大的权力,请求朝廷不要规定剿匪的期限,也给自己充分的主动权力,能够自己确定作战的时间、措施,这样一来不仅朝廷无需耗费过多的粮饷,也减少百姓遭难。
王阳明是如何整顿南赣军务的
高一级的长官有权力处置下一级的长官,这样一来上下联动,就能够有力地加强对整支队伍的管理。
为了加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络,及时有效地传递军情,王阳明还为军队相应地特制了“伍符”“哨符”“营符”。
王阳明的奏疏递上去之后,朝中议论纷纷,竟然拖延了三个月,朝廷才下达了委任书,内容并不复杂:“王阳明著领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换敕与他。钦此。”这样一来,王阳明的权力大大增强了,自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力,他可以根据军情来确定作战方略,也可以对地方官进行督促,还能够对不听号令者“俱听军法从事”,至于军马钱粮等事宜,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自行决定,只有遇到大的事情,才需要请求朝廷裁决。
王阳明战胜后请求朝廷赋予更大的权力,朝中议论纷纷。
用兵横水、桶冈
王阳明为发动横水、桶冈战役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因为他对这场战役有可能遭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考虑,面对的敌人是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以及相邻省份的人,人员混杂,难以琢磨;而当地地形险峻,通向盗贼们盘踞之地的地方更是险要,盗贼们凭借天险就能够截断官兵们的去路,可以说是易守难攻。此外,当时正值雨季,当地的天气变化无常,官兵们的战役可能将会面临着冒雨进行的难题,加上地势陡峭,将会面临着更大的伤亡。为此,他要组织动员充足的兵力投入这场艰苦的战斗中,他除了部署江西军队外,还组织湖广的军队按照拟定的日程前来增援。为此,他在充分估计到战争局势的情况下,制定了周密的军事部署计划。
在王阳明的周密部署下,战争打响了,王阳明命令官兵从江西向湖广方向开进。于是,攻打横水、左溪的主力军自然就是江西各府县的军队。王阳明极具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再次得到了证实。他之前的战争局势分析几乎都在实际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聚集在横水、左溪的山贼们根本无力应对,在他们尚未反应过来之际,王阳明指挥的官兵已经将其制服。但是,也正如王阳明所料,官兵们打得非常艰辛,并且伤亡也较为惨重,因为当地处处是悬崖峭壁,不熟悉地形的官兵们稍不留意就跌入了万丈深渊,为此而伤亡的官兵很多。
在横水之战进行得异常激烈的时刻,在左溪的战争也已经打响,官兵士气高涨,冲入山贼阵营,对方立即就四散逃窜。战争原本可以早早结束,但是,王阳明想到如果不在对方溃败之时,趁机将其一网打尽,则很有可能留下了后患。到时候,再去剿灭对方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他就命令士兵追击山贼,不可放过一个。当时,天降滂沱大雨,道路泥泞,兵士们几乎是在泥浆中同这些负隅抵抗的山贼们搏斗。令人振奋的是,盘踞在横水、左溪一带的山贼们很快就被剿灭了,王阳明命令手下官兵一鼓作气挺进桶冈。
王阳明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案,派军先攻横水、左溪。
由于事前的舆论都认为此次进攻是先对准桶冈,所以当地的盗贼们颇为紧张,紧锣密鼓地部署应对,但是却发现官兵迟迟不来,反倒先进攻横水、左溪,这使他们都放松了不少,战备上自然也放松了警戒,这对于官兵的进攻恰恰是非常有利的,经过艰苦的战斗,官军最终攻克桶冈。
王阳明对这次战斗颇为满意,他并未一个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给朝廷上书请求嘉奖参加战斗的所有官兵。王阳明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一举肃清了盘踞在江西境内多年的匪患,朝廷对王阳明这次的战斗非常满意,于是对他的请求也非常快地给予了批准。而在当地百姓的眼中,王阳明几乎等同于神明,他带领军队经过任何一地,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顶礼膜拜,甚至有地方建立了生祠对其进行供奉。
不久,王阳明上书朝廷建议在横水设立新的县治,改变过去朝廷行政力量无法企及当地的状况,彻底改变匪患滋生的社会环境,这一建议很快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王阳明横水、桶冈用兵方略
正如王阳明之前勘察的情况一样,桶冈的地理位置非常险峻,通向山贼窝点的道路仅有五条小道,并且山贼们也早已部署好了,处处是陷阱。如果硬攻,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亡,而且也难以获取胜利。对方处于易守难攻境地,就必须要另辟蹊径。这时,王阳明想到了一个计策,可以尝试一下,这就是劝降。虽然山贼严阵以待,但是对方毕竟人数不多,并且信心不足,如果能够选出与其首领有所交往的人前去劝降则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胜利。于是,王阳明就派之前俘获的人中与其首领有所交往的一个人前去。对方一见到有人前来劝降,顿时也军心大乱,争执不下,自然也就无心部署防范。王阳明趁机命令官兵全力攻打,终于,官兵们一步步攻入对方的老巢。
智取三浰
王阳明在指挥“漳南战役”与“横水、桶冈战役”时,可谓声势浩大、风卷残云之势。他乘胜追击,想要一举击破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境内的涮头大巢。
对于这个涮头大巢,王阳明心里很清楚,摆在自己眼前的挑战非常之大,只可智取,不可硬攻,否则将会置自己于险境。
王阳明为此日思夜想,他多次察看地形,反复钻研地图,想要寻找攻克这个难题的方法。但是,连日来,他都没有丝毫的进展,这令他感到了很大的挑战。看来,采取平常的策略难以解决,是不是可以摸索到一些捷径呢?这时,他突然脑子里蹦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之前来向他投诚的涮头小头领。可不可以在这些人身上找到突破点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一个周密的计划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如果计划成功,就可以以最小的损失来获取成功。
王阳明找到之前来投诚的黄金巢,对他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并指示黄金巢写信给池仲容向他传达几点意思,一层内容是要告诉他王阳明的兵强马壮,连告大捷,势如破竹,对涮头也是势在必得,另一层意思是自己优待俘虏,如果对方前来投诚,那么能够减少杀戮。池仲容收到信后,有所动摇,但是又不甘心就此败下阵来。所以,他表面愿意投诚,为了取得王阳明的信任,他派自己的弟弟池仲安率领两百人面见王阳明。但是,在暗地里,他也在加紧战备,准备决一死战。王阳明一见到前来投诚的人,心里就明白了对方的阴谋,因为来的一批人老弱病残,根本没有战斗力。其实,这看似弱势的队伍里,也暗藏着杀机,时刻准备里应外合来战斗。当然,他善于分析敌情,将计就计,对于敌人的阴谋观察分析透彻,但是又具有身为大将的从容镇定,不露声色,善于麻痹敌人,诱使敌人放松警惕,乘虚而入,击中敌人的要害。
王阳明一面假意接受对方的投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准备应对之策,做好军事部署。他心里很清楚,涮头这里的土匪熟悉地形,又勇猛善战,而自己的军队要战胜他们需要非常精心地计划。
他打算将计就计,派得力手下带上丰厚的慰问品深入涮头进行慰劳。这些人冒着风险,面见池仲容,一方面是为了探明对方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军事设施,为战略部署做充分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传达给对方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池仲容的死敌卢珂在赣州。池仲容信以为真,也逐渐降低了对王阳明的戒备心理。兵家之道,擒贼先擒王,顺利攻取涮头的关键问题在于将其首领池仲容调离涮头。王阳明成功地利用池仲容与死敌卢珂之间的矛盾,诱使池仲容离开了他的老巢涮头。而池仲容到达赣州之后,就四处打探卢珂的情况,以此来试探王阳明的真实用意。不料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王阳明的监视之下。毫无疑问,池仲容虚假投诚的真实目的充分地暴露了出来,王阳明此时仍然不动声色。在攻占涮头的各路兵马到位之后,王阳明就名正言顺地将其杀掉。头领被杀,致使涮头军心大乱,而之前又缺乏严密的准备,因此,按照王阳明之前周密的部署,涮头的所有地区非常容易地被攻占了。
“涮头战役”顺利结束,这场战斗不仅剿灭了当地的土匪,使老百姓的生活免除了灾害,而且大大减少了兵力的损耗,王阳明可谓功高劳苦,为此他在当地普通百姓中的声望也日渐高涨。王阳明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绩而居功自傲,他深切地体会到当地百姓的生活艰难,所以他特地向朝廷建议免除和平县三年的全部租税赋役,以休养生息,繁荣地方经济。这一建议又得到了批准。
王阳明攻打涮头大巢的方略
王阳明不仅心系民生,关心百姓疾苦,而且也深深地意识到功高震主的为臣之道,而且他也的确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因此他向朝廷上书,请求解甲归田、颐养天年。但是,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还需要他继续发挥才智为社稷谋福利。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王阳明在涮头剿匪行动出奇制胜,为朝廷、百姓扫除了一大障碍,可谓功高劳苦。涮头匪患的消除,大大打击了整个南、赣、汀、漳、潮、惠等地土匪的嚣张气焰,这些地方的山贼要么悄悄退出,要么也心中有所惧怕,不敢轻举妄动,当地的治安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王阳明手下的官兵也从剿匪中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对此王阳明亲自过问,想了解一下这些嚣张跋扈的山贼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原以为山贼们的生活会奢侈无度,但是看到官兵们缴获的战利品,王阳明这才知道他们中有很多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更令他大感意外的是两千余名的山贼居然平均每人只有一件衣服,很多人竟然不名一文。顿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当然,王阳明也并非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怜悯。他有着更为长远的考虑,因为这些地方的匪患解决之后,并不算大功告成,还要考虑到这些地方今后如何治理,才能长治久安。这些山贼们虽然有罪,但是也没有达到要诛杀的地步。
对此,王阳明先是令手下认真核实山贼们的真实状况,以便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这些山贼,一类是与官府为敌的惯犯,他们往往是由于触犯法令而被官府追缉,从而逃入山中负隅顽抗,对此,王阳明上书朝廷,予以斩杀;一类是来自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的流民,大多是由于遭受当地豪强的压迫难以为生,被迫当了山贼,这些人无意对抗官府,也基本上是一些小喽啰,对此,王阳明请求朝廷赦免,愿意回当地的就回去,并且可以免除其所欠下的赋税,愿意就地安置的也可以成为当地百姓。王阳明此举,把原本铁板一块的山贼瓦解为不同的群体,安抚人心,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安抚了山贼之后,长期遭受匪患的地方如何管理,也是一大难题。当地的一些读书人建议在本地增设县治,以加强对当地的治理,如此则能够保障当地的长治久安,彻底杜绝匪患。王阳明也早有此意,如今得知很多人都倾向于增设县治,于是就上书朝廷,力陈其中的原因:
臣观河头形势,实系两省贼寨咽喉。今象湖、可塘、大伞、箭灌诸巢虽已破荡,而遗孽残党,亦宁无有逃遁山谷者?旧因县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复归据旧巢,乱乱相承,皆原于此。今诚于其地开设县治,正所谓抚其背而扼其喉,盗将不解自散,行且化为善良。不然,不过年余,必将复起。(《添设清平县治疏》)
王阳明上书设立了平和、崇义、和平三县,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管理。
王阳明的分析鞭辟入里,非常到位,也切合了朝廷的利益。朝廷也很惧怕虽然暂时剿灭了山贼,但是潜藏在暗处的山贼们很有可能不甘心,他们也在加紧聚集力量,企图卷土重来。一旦他们得逞,那么再要想剿灭他们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而王阳明的这个奏折,恰到好处地替朝廷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很顺利地得到了批准。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福建南部的第一个新的县治开始正式设立,取名为“平和”。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治理,王阳明还将原本设在河头的巡检司迁移到枋头,从而彻底杜绝了山贼的死灰复燃。之后,王阳明又相继在江西上犹县崇义里的横水设崇义县县治,在闽粤赣三省交汇处设置和平县。并且都将当地的巡检司迁移至县城。这些地方原本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朝廷的行政管理尚未到达的地方,缺少官府的治理,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山贼们聚集的地方,并且为害一方百姓。增设县治,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朝廷以及当地官府的老大难问题。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南赣,这个在当时令很多官员望而生畏的地方,王阳明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率兵剿灭了当地的匪患,可谓功高劳苦。朝廷为了表彰王阳明的功绩,将其从正四品都察院佥都御史晋升为正三品右副都御史,并且王阳明的养子正宪也因此被封为锦衣卫百户。
就在朝中很多人都为王阳明的晋升而唏嘘感叹的时候,王阳明并没有沉浸于自己昔日的功绩中,而是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治理,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确,剿灭匪患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完成,然而要想训导当地百姓安分守己,本本分分地为人处世,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为,在当地很多普通的百姓心中法制的观念相当淡薄,缺少礼制的教化。为此,王阳明已经暗下决心要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当地百姓。他多年来饱读经书,立志成为“圣贤”,那么,当下就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理想。
南赣之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万万不可做到的。而能够承担起教化百姓的当属地方的父母官。但是,长期以来,官吏人浮于事、营私舞弊的事实已经使官吏在百姓心中威风扫地。而当地之所以长达几十年来惨遭匪患的影响,当地官员的责任重大。想到这些,王阳明内心不免增添了了些许惆怅。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经过这一年的接触,王阳明也了解了其实有很多官员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的,倘若能够建立完善的治理模式,为每个官员教化百姓都制定一个模式,那么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官员个人素质对治理的影响。
王阳明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一旦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行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教化百姓、为官一方对他来说也并非是第一次,之前他在庐陵做知县时期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他首先是把自己的治理之策告知手下的官员,痛陈利弊,尤其强调当地的社会风气不良很大责任在于官员的不作为。由于一年多来,这些官员跟随王阳明风餐露宿、同仇敌忾共同剿灭了为害一方的匪患,因此,王阳明已经无形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对他这次的治理之策,官员们自然也是心服口服。很多人都已经暗下决心要跟随王阳明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郑重起见,王阳明自己发布了一份告谕,命人前往南安、赣州等府分发,各府衙门要据此翻印。然后,各县必须依据十家牌,将告谕发放到各家各户,务必做到妇孺皆知。看到王阳明这次如此大动干戈,各府县官员也意识到了巡抚对此事非常重视,因此,也丝毫不敢马虎,都立刻派人翻印。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王阳明治理的地方几乎都出现了他的告谕。百姓们看到几乎从没有过这种情景,都在相互告知告谕的内容。
王阳明的告谕直接明了,先是向百姓们分析了民风不淳的缘由,他谈道:“告谕百姓,风俗不美,乱所由兴。今民穷苦已甚,而又竞为淫侈,岂不重自困乏?夫民习染既久,亦难一旦尽变,吾姑就其易改者,渐次诲尔。”正是由于百姓中间长期以来都风行的奢靡、浪费的习气,普通人家平时里节衣缩食,但是如果有红白喜事,往往都讲排场、好面子,肆意挥霍掉多年的积蓄。久而久之,就会有很多人在生活困顿的时候,无以为继,只得为非作歹,沦落为盗贼。基于此,这位巡抚才要兴利除弊,强制当地百姓改变过去的习俗,他将其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如提倡厚养薄葬,提倡节约办事,提倡求医问药,禁止举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城乡迎神赛会。
王阳明亲自草拟了一份《南赣乡约》,提倡百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礼制深入人心。
其实,王阳明的这些规定早已有之。在儒家思想里就有大加宣扬勤俭节约的内容,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倡导这些社会风气。王阳明之所以将此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当地百姓中,相互攀比,奢靡、挥霍的风气很盛,很多家庭因此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所以,人心思安,王阳明的做法也正是人心所向。他提倡的社会风气很快就被老百姓所接受,并逐渐开始效仿。
移风易俗只是王阳明治理地方的突破口,之后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亲自草拟了一份《南赣乡约》,通过告谕的形式,提倡百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礼制深入人心。其中,他提倡一村或者族为单位,公开推举德高望重之人来记录众人的起居、劳作状况,以此来提升民众相互监督的意识。
王阳明的改革措施切中时弊,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进展也颇为顺利。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对百姓的约束也是由外到内的,尚未在民众内心深处扎根发芽。这使王阳明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清除百姓心中的“贼”,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兴办学校,对百姓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使老百姓能够遵守礼制。于是,王阳明就先后在南安、赣州全面恢复社学,同时也开始兴建书院。
在明代,社学兴起的时间很早,早在太祖洪武八年(1375)时期就要求各地官员要在乡村创办社学,使普通人家的子弟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后,在英宗、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时期,都不断地强化兴办社学的制度法令。就读期间的费用,则往往是官府负担一部分,学生个人负担一部分,这使得原本较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去读书。
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性质的学校往往难以持久,但是,即便情况不够乐观,王阳明还是觉得一旦自己下定决心后,不管有多么艰难,都要坚持把事情做好。在设学这件事上,他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在社学校舍的问题上,他效法前任的做法,把一些不合时宜的寺庙改造为学堂。接着就是聘请教师的难题,王阳明对师资力量非常重视,特意聘请了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来主持社学事务,并且动员自己优秀的学生前来任教。对各地的官员下令一定要解决教师的薪资问题,要保证教师能够领取到应得的薪金。条件都准备成熟之后,王阳明对社学的办学方向、授课内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社学要将歌诗、习礼、读书同时并举,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王阳明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南安、赣州各地的社学相继兴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王阳明在担任赣州巡抚期间,不仅大力兴办社学,使得很多贫寒人家的子弟从中受益,而且,他也身体力行地讲学,将自己多年积淀的学问亲自传授给弟子。众多弟子也从恩师的讲学中,感受到了其学问功底的深厚,而且也对恩师的为人敬佩之至。于是有很多弟子就一直追随着他,王阳明在何地任职,就往往会有一批弟子不远千里地追随到这里。王阳明也被弟子们的诚心所打动,他把自己的巡抚衙门变成了传道授业的书院,弟子们就在巡抚衙门里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是,前来求教的弟子越来越多,偌大的巡抚衙门已经难以容纳,于是王阳明就在赣州建立书院,他对宋儒周敦颐钦佩有加,所以就用他的号来为书院命名,即“濂溪书院”。
在王阳明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的弟子,诸如欧阳德、何廷仁、黄弘纲等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入朝为官;有的效法王阳明向人讲授、传播心学。他们都为王阳明思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