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城市

古罗马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筑,是在罗马统一意大利以后兴盛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筑上,在罗马帝国期间,罗马城市建筑如万神庙、大斗兽场等建筑,天然混凝土大显身手。

古罗马大斗兽场

公元前2世纪起,罗马的券拱技术在桥梁、城门、输水道以及陵墓中都得到运用。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对多利克柱式进行了适当调整,改革成塔司干柱式,同时,罗马形的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也形成了。罗马人的券柱式中,圆柱与方形的墙墩使建筑增添了许多艺术趣味。与此相提并论的则是叠柱式,各层叠柱各具风韵,罗马城的大斗兽场是其代表作。

在古罗马城市中,角斗场与剧场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角斗场基本上是开掘山坡后建成的,它的样式来自于剧场,都是圆形的,在罗马帝国时期最多。

大角斗场位于罗马的东南方向,又称为古罗马大斗兽场。它是一个巍峨壮观的圆形建筑物,形状类似现在的体育场,有人曾评价它为“现代体育场的样板”。这个庞大的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最长直径达188米。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高约50米的外墙全都用大理石砌成。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一层有80个直通场内的高大拱门,每一个门楣上都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第二、第三层为回廊;第四层为闭合的围墙,上面只有40个透气孔。正对着四个半径处的四扇大拱门,是专供皇帝和显贵们出入的。环绕在四周的看台可容纳5万多观众同时观看,级级上升的座位分为平民、贵族、元首等不同等级。看台的墙壁采用多重拱廊,这样天然形成多个出口,5万名观众可以在3分钟内同时退场。竞技和斗兽的沙场是一个大直径为87米、小直径为54米的椭圆。沙场下面是地下室,那里有更衣室、武器库、机械室,还有关野兽的樊笼和陈尸的太平间。在地下室的通道走廊上有30多个凹进墙中的壁龛,那里安装着升降机将角斗士和野兽运上沙场。

古罗马大斗兽场

罗马的历史没有一页不与斗兽场有关,斗兽是罗马生活的标记。当时的斗兽表演分为三种,即兽与兽斗、兽与人斗、人与人斗。角斗士搏斗时,场地上铺满了沙子。兽与兽、兽与人斗时,为了使场景逼真以吸引观众,场上布置了一些灌木丛和假山。夏季在斗兽场演出时,为使观众免受酷热,剧场顶端用一个中间开孔的帆布遮盖。当时的角斗士相斗场面非常残忍。双方必须分出胜负直至一方死亡为止。角斗士的生命操纵在看台上寻欢作乐的贵族手上。角斗士双方决出胜负时,由观众表决败者的生死。如果他们将大拇指朝下,那么败者必然遭杀;若大拇指朝上,败者可免于一死。一直到405年,这种野蛮的娱乐活动才被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宣布停止。

竞技场在古罗马的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8世纪时,一位叫贝达的神父曾这样预言:“什么时候有了竞技场,什么时候便有了罗马;竞技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1084年,日尔曼人攻进罗马,古罗马城被洗劫一空,竞技场也在战火中成了废墟,应验了贝达神父的部分预言。

罗马大道

人们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大道是古罗马城市的标志建筑。从罗马城出发,可到达各个城邦。罗马大道条条笔直,如遇山岭和深谷,则开凿隧洞或架建桥梁。每隔1英里设一个圆柱形的里程碑,数英里长的大道,宽度误差也超不出一米。

在全盛时期,罗马的公路长达8万千米,若将它们相连,足够绕地球两周,29条大型的军用道路从罗马城伸出。另外,还有一个从北非的迦太基沿地中海南岸延伸的马路系统;在高卢,道路从里昂呈辐射状发散;在英格兰,伦敦是道路系统的中枢。第一条罗马马路是亚壁古道,位于罗马以南,建于公元前312年,由罗马将军阿波斯·克劳西乌斯·凯克斯(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4世纪)主持建造。最初这条路只通到卡普亚,但是后来一直延伸到了今天的布林迪西(意大利东南部港市)海岸。其他道路的建设也紧随其后,例如通向基诺阿的奥勒利亚大道,以及连通弗莱米尼亚和阿得里亚海岸的大道。这两条路分别以罗马的两位权贵的名字命名。

罗马人建筑马路主要是为了给速递人员、商人以及税务人员等公务行政人员提供工作方便。当然,如果跟地方民众发生冲突时,这些道路同时也可以保证军队迅速转移。勘测员利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地形,只要有可能,道路都会修成直线,当然,在高地势的地方则不得不弯曲。在建造主干道路的时候,工程师们首先设计挖出平行的、相隔约12米的排水沟槽,然后在它们之间挖一条浅沟壕,填入砂石、泥灰,以及连续的排列紧密的石块,这样就形成了道路的路基。路基上面是不易渗水的碎石层,表面有用泥灰粘合的石板或鹅卵石。他们用碎石、火山灰(如果有的话)和石灰来制造混凝土。在潮湿柔软的沼泽地中,道路则相对于周围乡村的地势会高一些。意大利的一些主要干道两侧有石头铺成的路缘,有20厘米高、60厘米宽,在正路旁边还有作为单行道的边路。双轮战车可以在这样的道路上每天跑120千米,而8匹马拉的四轮载重马车在满载时速度就慢得多,每天只能跑约25千米。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没落,这些道路因而年久失修,最终被荒弃了。后继的筑路者们也会汲取古罗马道路的经验,应用到新的道路建设中,比如英国任何道路地图都有显示得像箭一般笔直的道路那样的风格。

古罗马城遗址

罗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27公元476年,它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7501870年,它是教皇国都城;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它被定为首都。

古罗马输水渠

随着罗马城镇规模的日益扩大,民众饮用及洗浴用水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公共浴室和喷泉则成为许多罗马城镇的特色。为了能够引进水源,罗马工程师建筑了输水渠——一种能够永久运输水源的通道,它可以是一个开敞或者封闭的管道、一条穿过小山丘的隧道,或者更为壮观的——一条贯通整个山谷的高架输水道。

在大约公元前312~公元200年,工程师为了满足罗马城供水需求,修筑了约11条水渠,其中有些甚至从约90千米以外的地方运水而来。他们在建筑这些水渠时,将管路略微向目的地倾斜,这样水就可以依靠重力作用流动了。其他一些位于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古罗马水渠一直沿用至今。以位于西班牙希高维亚的水渠为例,该水渠由罗马帝王图拉真(98~117年在位)下令建造,水渠没有用任何泥灰粘合,仅仅由2.4万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块砌在一起建成,结构中包含了165座高730米的拱顶。法国尼姆市的3层拱门型的著名水渠——庞特多嘎德,延伸275米,最高达50米。该水渠是在约公元前20年由罗马将军马库斯·阿格里帕修建。

高架输水道把水源引入城市,供市民日常所需。这种输水道在帝国时期形成极盛之势。著名的加尔水道桥至今还横在法国加尔河上。

古罗马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广场。每个城市都必须有一个广场,神庙、市场、会议厅以及政府大厦、柱廊等都围绕在广场四周。在公元前2世纪兴建的罗努姆广场的基础上,恺撒大帝又下令建造了恺撒广场,并把自己的青铜像放置其中。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古斯都广场,也与恺撒广场一样,成了罗马皇帝实施个人崇拜、弘扬个人威势的主要阵地。

高架输水道 公元前2世纪

既实用又美观,著名的加尔三层引水渠,壮观地跨越法国南部的加尔河谷。这座800英尺(约244米)长的建筑,每天引水2.2万吨,从30英里(约48.3千米)外到达尼姆斯城,是罗马工程中最精湛的代表。

神庙和广场

在罗马的城市中,神庙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它们必须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既有圆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著名的神庙是蒂沃利的圆形神庙,它建于公元前1世纪。城市的居民中,四合院住宅也能见到。楼房公寓从三四层到五六层甚至二十余层。在四合院居住的往往是奴隶主。它们在罗马共和时期演变成别墅。

万神庙 公元2世纪

凯旋门和纪念柱

罗马统治者为了展示战功,常在城市建造凯旋门和纪念柱,彰显自己的功绩。凯旋门并不是城门,而是单独建立、横跨在道路上的建筑。公元前2世纪,凯旋门就已经建造了。到4世纪,罗马城就有36座凯旋门,由原来的一个拱门改为三个拱门。门上装饰浮雕。在罗马城现存三座。提图斯凯旋门是罗马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提图斯修筑的。即位之前,他成功地镇压了犹太人的反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于公元81年建筑了这座凯旋门。这座凯旋门的台基与女儿墙都比其他的凯旋门高,给人一种稳重、庄严、威武、雄壮的感觉。整座建筑物用混凝土浇注而成,用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了提图斯凯旋回来向神灵献祭的情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块刻画提图斯的军队的浮雕。浮雕上兴高采烈的军人整齐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他们手里正抬着从耶路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浮雕布局和造型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人物的动势展现出罗马军队宏伟的气势。

提图斯凯旋门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韦斯帕西亚努斯,罗马皇帝(公元79 81年在位),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公元81年为纪念他的胜利而建造的提图斯凯旋门,迄今仍屹立于罗马广场的入口处。

除此之外还有塞维鲁建造的凯旋门。它是在2世纪建造的,是为纪念帕提亚人和阿尔比努斯的战斗胜利。

与凯旋门功效相同的则是纪念柱,罗马城的马可·奥勒利乌斯纪念柱和图拉真纪念柱是最著名的。两柱柱身都饰满浮雕,其中以图拉真纪念柱较为杰出。图拉真纪念柱高38米,其中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建筑而成,耸立在方形的基座上。纪功柱的周围缠满了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总长为200米左右。出现在这个浮雕带上的人物多达2500个。记录了图拉真率领罗马人向达奇进军的故事。其中一个场面是这样的:罗马军队正准备渡河,士兵有的在修筑工事,有的在坚守阵地,而图拉真正在对士兵训话。图拉真是所有场面的中心,共出现了90多次。整幅雕塑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是世界上最长的战争史立体画卷。浮雕上不仅展示了伟大的战争,而且人物的容貌、民族特点、服饰等方面的刻画,也都很丰富。柱顶圆柱直径3米,多利亚式柱头上,安放着图拉真雕像。柱的基座为爱奥尼亚式,下面埋藏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

据说,居住在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奇人后代的一个牧民很想见见自己的祖先,便来到罗马城。他看到柱上的描绘后非常留恋,就睡在柱下。有位摄影记者从这里路过,发现这个人非常像浮雕中的达奇人,于是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罗马市报纸竟然以“一个达奇人从图拉真柱上走下来”为标题发表了这张照片,引起轰动。这件事印证了浮雕的艺术价值,它向世人证实了古罗马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