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亦名可观,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镇)人。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从小爱好读书,14岁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屡试不中。

20岁那年,李时珍身患“骨蒸病”(即肺结核),幸得父亲精心诊治痊愈,于是下决心弃儒从医,潜心钻研医学。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以后大量阅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经10余年刻苦钻研,30多岁的时候,李时珍已经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1551年,李时珍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因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李时珍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担任太医院判的职务。

传统制药工具

在太医院期间,李时珍有机会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并看到了许多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

在学医和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在药物分类上经常“草木不分,虫鱼互混”。譬如说,天南星和虎掌原是一种药,却被误认为两种药;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更严重的是,有毒的钩藤竟会被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本草纲目》书影

知识链接

明代的医药学著作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王纶《本草集要》

陈嘉谟《本草蒙荃》

刘若全《本草述》

皇甫嵩《本草发明》

徐彦纯《本草发挥》

李中梓《本草通玄》

汪机《本草会编》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倪朱谟《本草汇言》

张介宾《本草正》

李时珍不久就辞官回到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修《本草纲目》。他参阅了大量典籍,历30年,经过3次修改,1578年该书终于杀青。

李时珍为了实地了解药物,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行程不下万里。对于似是而非或含混不清的药物,他都“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一种“榔梅”,据说是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果”。李时珍冒险采摘,研究发现它只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只能生津止渴而已。李时珍还通过对穿山甲的考察,证实了它以蚂蚁为食,但不是由鳞片诱蚁,而是吐舌诱蚁。对动植物药的实地考察为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终年75岁。

《本草纲目》共有52卷,190万字,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2类,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图1111幅。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简单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上来。这种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其中对植物的科学分类,比瑞典的林奈早200年。《本草纲目》是一本既有总结性又有创造性的著作。

《本草纲目》除了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外,在化学、地质和天文等诸多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譬如在化学方面,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他儿子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说的:“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流传到了日本,以后又传到朝鲜和越南,并在17、18世纪传到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