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毕昇雕像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是最初的印刷模式。雕版印刷虽然比手抄书写要快很多倍,质量也提高很多,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雕版印刷要花费大量的木材,而且用版量很大,不仅存放不便,不好管理,出现错字也不易更正;而且雕版用过之后就变成废物,造成资源的浪费。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印刷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布衣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弥补了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方便快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术发展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历史缺少记载,仅能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知道他是庆历年间的一介布衣,生平籍贯均付阙如。毕昇死后,他的活字印被沈括的“群从所得”。

《梦溪笔谈》里记载,活字印刷的程序为:首先选用质地细腻的胶泥,刻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然后用火烧硬,即成胶泥活字;把活字分类放在相应的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如“之”、“也”等字要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重复使用。排版的时候,在一块带框的铁板上面敷上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混合制成的药剂,接着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按文字顺序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排好后再用火烤,等药剂开始熔化的时候,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等到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固定的版型。这样就可以涂墨印刷了。印完之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一抖,胶泥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可以再用。

泥活字版模型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成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滥觞。

毕昇首创的泥活字版,使书籍的大量印刷更为方便。《梦溪笔谈》说“若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字印刷,还可以一边印刷,一边排版,胶泥活字还可重复使用,实在是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材料。活字印刷术的方便快捷由此可见一斑。

毕昇之所以能够发明活字印刷术,来源于他对于生活的耐心观察、思考和体悟。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受了他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的启发。他的师兄弟们不明白为什么毕昇那么幸运地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师傅开口了:“毕昇是个有心人啊!你们不知道他早就在琢磨改进工艺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毕昇在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过程中,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但是由于他所选用的木材的木质比较疏松,刷上墨后,受湿膨胀不均,干了还会缩小变形,加上不能和松脂药剂粘连,因此没有采用。后来经过人们的反复试验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最终获得了成功。元代的农学家王祯造木活字3万多个,排印自己编撰的书。可以说,毕昇的早期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木活字的发明者。

毕昇的创造和探索,开了后世一系列材料活字的先河。南宋时,出现了铜活字。南宋末或元初,有人使用铸锡活字。明代出现了铅活字。清代,山东徐志定使用瓷活字印刷。这些活字都是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3世纪开始,活字印刷术开始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地,后来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和阿拉伯,再传入埃及和欧洲。大约在1450年左右,德国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响,发明了铅、锡、锑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活字印刷工序

转轮排字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