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秘密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血液的存在及其重要性。1628年,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之后就不断有人尝试对严重失血的病人进行输血救治。

据记载,1667年法国的哲学家丹尼斯和外科医生默累兹曾进行用羊羔血给人输血的实验。后来不断有人效仿,但导致大量病人迅速死亡。1819年布伦德尔又大着胆子进行一次输血试验,获得成功。可是其他人如法炮制,还是死亡的居多。血液的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1900年,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开始了实验:他随机抽取两个人的血浆通过混合试验,发现二者血清中的红血球有时会凝结。他认为这一现象若发生在病体内非常危险,只是当时的医学界没有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兰德斯坦纳又把该实验推向更大的范围,他抽取了22位同事的健康血液,进行两两交叉混合实验,观察血浆中红血球的变化,发现有的发生凝集,有的则不发生凝集。他把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在案,经过仔细研究,最终按红血球和血清中抗原和抗体的不同将人类的血液分成不同类型。之后归结为三种:A、B、O。至此,兰德斯坦纳初步确立了输血原则:输血时供血者和受血者应为相同血型。1902年,他带领2名学生继续实验,把被试者扩大到150多人,发现除了基本的A、B、O三种血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人是AB血型。这样,血型系统理论框架基本形成。尽管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后来输血学的基础,但在当时由于历史上大量的输血失败案例的存在,人们还是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知识链接

关于RH血型

Rh是恒河猴(Rhesas Macacus)英文名的前两个字母。猴子与血型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兰德斯坦纳等人在1940年的实验中,发现恒河猴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之后,在某些人体内也发现有相同的抗原,于是把有Rh抗原的血液称为Rh阴性,没有的则为Rh阳性。据相关资料显示: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的人中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情况差异较大:如一些民族Rh阴性血型的人约为85%,而欧美的白种人,Rh阳性的比率仅为15%左右。

血型及受血、供血者之间的关系图。每种血型之间相互供血或受血都是特定的。

兰德斯坦纳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发现几乎被淡忘了,一直到1908年。这一年他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一天下午,该医院的急诊中心传来阵阵妇女的啼哭声。兰德斯坦纳恰从此处经过,便停下脚步问个究竟。原来她的孩子几天前生病发起高烧,到今天又出现下肢浮肿、瘫痪。而所有参与治疗的医生却束手无策,于是妇人也就只剩下了哭。兰德斯坦纳出于医生的本能,不由分说,上前粗略检查了孩子的病情,觉得似乎尚存一线希望。他从理论上曾探讨过类似疾病的治疗,但没有成功的病例。孩子的母亲决定让兰德斯坦纳一试。他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先从孩子身上取出一定量的病原因子注入到猴子体内,等猴子产生抗体后,将猴子的血抽出一部分制成血清,最后将其注入孩子体内。妇人的孩子得救了。

从此,兰德斯坦纳声名远扬,许多知名大学向他发出聘书。但他的研究仍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他来到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医学院。这里有了更好的工作和实验条件,兰德斯坦纳进一步揭示了溶血现象的奥秘:A型血的红血球上带有抗原A,B型血的红血球上带有抗原B,AB血型的抗原也就为AB,只有O型血没有抗原A、B或AB。当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后,每种血浆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所缺乏抗原的抗体,如O型血与B型血相混合,O型血液中的“抗-B”就会立即截获B型血的B型分子并与之粘连形成凝块,这种凝集若是发生的体内,会十分危险的。从另一角度看,溶血现象是一种免疫反应,可以防止外界血液污染自身的血液,保持自身血液的纯洁和健康。可是等到需要输血的时候,这种机理的“好心”便干了“坏事”。

这一发现使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输血了,无数的危重病人起死回生。尤其在一战中,成千上万的伤员被医生们通过输血技术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兰德斯坦纳的血型理论最终得以为实践所证实。

1930年,由于他发现了血液的秘密,造福了全人类,因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