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开教与发展:宁波天主教概述(3)
- 文化的利用和再创造:明清之际宁波天主教思想研究
- 刘亚斌
- 4876字
- 2016-04-15 15:14:30
崇祯十一年(1638),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Louis Buglio,1616—1684)应鄞县天主教徒朱宗元(又名维城,在杭州领洗)邀请到鄞县传教,付洗15人,多为读书人。此后,杭州常有传教士到宁波进行传教活动。朱宗元是位举人,在教义理论宣传上有过贡献,撰写过教义著作,本书后面将有详论。次年冬天,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Emmanuel Diaz,1574—1644)再度来宁波传教,深受教友的欢迎。阳玛诺在宁波逗留6天,付洗数人,阳玛诺曾任耶稣会中国区副区长,是当时传教士中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翌年,葡萄牙传教士孟儒望(Joannes Monteiro,1603—1648)到宁波传教,并首任宁波天主教神父,建神父住房,历5年,受洗教友560余人,多有官吏。至此,明清之际的宁波天主教发展已初具规模。
此外,意大利人毕方济(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自崇祯十六年(1643)始,多次来宁波传教。明永历二年(1648),意大利神父卫济泰(MartinMartini,1614—1661)到宁波传教,并建造天主堂,地址不可考,旋即为清兵毁坏。传教士还建造了圣母堂和传教士墓地。1659年,西班牙人马兰士来宁波,有关马兰士的其他情况,没有史料记载。由于明朝海禁与锁国政策,当时来宁波传教的耶稣会士,都是由杭州过来的,不是直接由海上而来。到了清朝,海上运行重新开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应中国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的邀请,向中国派遣的第一批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03)、李明(Louis Comte 1655—1728)、洪若翰(Jean de Fontauy 1643—1710)、张诚(Jean-Francis Gerbllon 1654—1707)、刘应(Mgr.Claude de Visdelou,1656—1737)等5人,从先期抵达的暹罗出发,搭乘广东商人王华士的商船抵达宁波。当时法国科学院正在进行测绘世界地图的庞大工程,也需要去中国和印度,但派谁去却是棘手的问题。南怀仁等传教士很清楚清廷所需的、受欢迎的人选,就是那些有科学技术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传教士。这种要求又恰好暗合法国科学院绘图之目标,因此所选之人均被法国科学院授予“科学院院士”称号,法国国王又授予“皇家数学家”头衔,御赐各种天文仪器和贵重礼品,并供其年薪费用等,以满足各方面的综合要求。这5人在6月17日抵达宁波后,因等候赴京供职谕旨而逗留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特别关心宁波教务的发展情况,并作了大量的考察,11月2日他们收到京城谕旨,11月25日启程到杭,1688年2月7日抵达北京。这是唯一一次从宁波登陆中国的传教士。
随着中国传教的深入发展,其规模也越来越大,重新设置教区及相关机构已成教会的当务之急。康熙三十五年(1696),罗马教会首次成立浙赣代牧区,首任代牧为多明我会士希波禄(Pierre d’Alcala),驻金华。清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法国耶稣会士郭中传(Jean-Alexis de Gollet,1666—1741)和利圣学(Charles de Broissia,1660—1704)自江西来甬,恢复由于各种教案而停止的教堂旧业,重新开辟教务。郭中传居住宁波20年,在现今药行街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房屋5间和圣堂1座,这圣堂就是后来的药行街教堂。康熙1722年12月20日驾崩,雍正即位,次年闽浙总督上奏因天主教煽惑人心,请求将全国各地的传教士赴京效力外,其余皆送往澳门,天主教堂改为公所。实质上是禁止传教。雍正本来就不喜天主教,于是下令禁教废堂,宁波教务中止,药行街天主堂被充当民房或开设店铺,教徒幸免于难者也不敢抛头露面,直到百年后传教事业才重新开启。
四、鸦片战争以后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宁波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5月2日,法国遣使会传教士顾方济(Franceis Xavier Timothey Danicourt,1806—1860)到达舟山定海,岛内并无信奉者,他只好借居英国军官的私人住宅,重兴天主教。次年,浙赣代牧区主教法国人张树德(Franciscus Alexis Rameaux,1802—1845)抵达宁波巡视教务。代牧区是罗马教廷划分的基督教事业的管理区域,1659年在交趾(现越南境内)成立代牧区,浙江、福建、江西与广东等省的教务归其管辖。1680年在福建成立代牧区,兼管浙江等省的教务;1687年浙江和江西合并组成代牧区,1696年浙江省自成代牧区,1710年浙江教务划归福建代牧属管理,1838年浙江与江西再次合并组成代牧区,张树德成为首任代牧。1844年法国与清廷签订《黄埔条约》,是年11月11日,清政府批准对传教士、教堂和教友加以保护的条规,并在全国各地粘贴告示,法国来华传教士日趋增多,基督教开始兴盛起来。
(一)石伯禄时期(1846—1850)
1846年浙江与江西省各自成立代牧区,仍然由法国遣使会管理,3月26日,法国传教士石伯禄(Pierre Lavaissiere,1813—1849)为首任代牧,主教座堂设在舟山定海。在定海十字路建修道院,首批修生12人,租房开办育婴堂,收纳孤儿。
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法国商人到达广东,称天主教劝人为善,并非邪教,要求解禁天主教,总督耆英据此奏报圣上,交各部议准,海口设立天主堂,允许华人入教。次年更是作了详细地规定,《教务纪略》有道上谕记载如下:
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二十五日奉上谕,前据耆英等奏,学习天主教为善之人,请免治罪,其设立供奉处所,会同礼拜,供十字架图像,诵经讲说,毋庸查禁,均已依议行矣,天主教既系劝人为善,与别项邪教迥不相同,业已准免查禁,经次所请,也应一体准行,所有康熙年间,各省旧建之天主堂,除改为庙宇民居者,毋庸查办外,其原旧房屋,各勘明确实,准其给还该处奉教之人,至各省地方官,接奉谕旨后,如将实在学习天主教而并不为匪者,滥行查拿,即予以应得处分,其有籍教为恶召集远方之人,勾结煽惑或别教匪徒,假托天主教之名,藉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应得罪名,俱照定例办理,仍照现规定章程,外国人概不准赴内地传教,以示区别,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根据这道上谕,原本属于天主教的旧址和房屋,核准事实后,除了已经改建成庙宇和民居的外,一律奉还给天主教,各省地方遵照实行。1845年6月,顾方济来宁波视察教务,并勘察禁教之前郭中传所建的药行街天主堂旧址,以便向宁波官府提出返还要求。是年10月,宁波地方官决定奉还郭中传的部分住宅。而教堂已作他用,奉还尚有困难。经过各方协调,顾方济以每年缴纳租金而获用教堂旧址,并订立契约,年限为一百年,有优先续订权,另外允许按照自己的要求予以改建或重修该教堂。
为重建药行街天主堂,顾方济在宁波、澳门等地发起募捐活动,丈量了原来的地基长约190尺,宽约56尺,并购买了北面路旁韩家房屋,1846年6月3日又买进地基若干亩,这样药行街天主堂的地基长300余尺、宽约70尺的面积,准备在内建造圣堂、教士住宅、学校等。是年7月24日,为教堂的兴建等教务工作,顾方济离开舟山,来到药行街天主堂旧址居住。
1847年5月浙江首任代牧石伯禄来宁波巡视教务,并给予经费支持新教堂的建造。1848年2月15日法国大使来甬视察,又谋得左右两边的地基,随后又得一块住宅基地,顾方济利用这些新获的地基加建了修道院和收留老人和孤儿的场所。
(二)顾方济时期(1850—1854)
1850年12月22日,顾方济任浙江代牧,主教座堂由定海迁到宁波,搬入宁波府城药行街圣母升天堂。据记载,1852年浙江代牧区的领导机构成员有:代牧顾方济,客籍神父是罗神父(Claude Guillet,1811—1859)和冯伯德(Protais Montagneux,1825—1877),中国神父有冯方济、杨安德、李玛窦、傅道安、袁伯铎禄,另有一位董辅理修士(Louuis Charles Vautrin,1808—1852),都为遣使会会士。为了加快教堂的重建,顾方济将1850年澳门汇来建造孤儿院的经费用于教堂的建造,此外还多方筹集资金,12月30日赴香港、马尼拉筹措资金,经上海返回。咸丰四年(1854)教堂建成,但遗憾的是次年便倒塌,只能再次重建,教堂的落成是在1866年底,定名为“圣母升天堂”。除了药行街教堂的建造外,顾方济还在江北岸建造小教堂。
在顾方济就任期间,还有两件事值得书写。道光三十年(1850)12月24日,法国遣使会总会长见中国传教事业的重要性,同时看到清廷对天主教采取容忍的态度,因此对其传教前途颇有信心,便寄出公函,请遣使会士传教区的领袖到宁波,讨论有关教区的问题,会议日子定于1851年8月4日。1851年9月8日至14日,在华遣使会主教会议在宁波隆重召开,法国巴黎遣使会总会长派遣第一顾问布素(Antoine Poussou)为特派委员、罗奇莱神父(Claude Guillet,1811—1859)为代表赴会,与会人员共30余人,8人为主要会议人员:他们是担任主席的布素、蒙古代牧孟振生(Joseph-Martial Mouly,1807—1868)及其副主教林安当神父(Simiand)、浙江代牧顾方济、河南代牧安若望(Jean Henri Baldus,1811—1869)、蒙古辅理主教孔主教(Florent Daguin,1816—1859)、会议代表罗奇莱神父、江西代牧副主教罗安当神父(Antoine Anot,1814—1893)。会议集中讨论了在华传教工作的问题,会议通过将遣使会的办事处(俗称账房)由澳门迁至宁波,仁爱修女会也由澳门迁至宁波,会毕,用拉丁文撰写了《致在华全体遣使会士信》,鼓励会士积极参与传教事业。
咸丰二年(1852),法国仁爱会首批修女10人抵达宁波,姓名、出生等均不可考,她们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仁爱会修女院,并造办普济院、施医局等,负责传教事业,救助老人与孤儿,对宁波传教事业作出了贡献。1852年6月,在顾方济的主持下创办仁慈堂,由仁爱会修女管理,堂址在南门外(今汽车南站附近),1856年移至药行街,1870年专收女孤儿,江北岸小教堂收男孤儿,一直到1950年9月被新政府接管,内设有孤儿院、婴儿间、寡妇院、慕道院、工作间、纺织厂、诊所病房、女校等等,由10多名仁爱会修女负责打理。
(三)田嘉璧时期(1854—1870)
1854年5月15日,罗马教廷命江西代牧田嘉璧(Louis Gabriel Delaplace,1820—1884)与浙江代牧顾方济相互调任,1854年6月12日田嘉壁从江西到任,6月23日顾方济离开宁波前往江西。田嘉壁开始驻定海,一年后回宁波,城区有教徒约150人。1855年7月6日上午3时,顾方济建造的药行街教堂突然倒塌,所幸当时堂中无人,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根据顾方济的说法,有段时间因瘟疫流行之事,无暇顾及教堂的建造,导致缺乏监督的工人擅自主张,改变图样,招此大祸。当时确实有瘟疫发生,受灾最严重的是温州,宁波可能受牵连。教会对教堂的倒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地基的性质了解不够,基础不稳固,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7月18日至20日,教区会议讨论重建,但因资金困难,只能作罢。
1857年巴黎遣使会汇款,加上教徒连年募捐的所得款项,到1862年终于可以讨论教堂的重建了。是年9月14日,田嘉壁主教在定海召开会议,决议重建教堂,将大堂的建造位置稍作修改。1865年8月动工,由冯伯德和赖鲁士监工。教堂的建筑类型为爱奥尼亚式,长约150尺,宽65尺,1866年落成,同时建造传教士住宅区。1918年重修过,1966年教会活动停止,1990年毁于大火,1995年重建,2000年竣工,成为现今药行街天主堂,外观造型为仿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混合,内有千余座,钟楼高6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