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筝的概述

第一节 古筝的起源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古雅的风格和独特的民族韵味,一直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

一、古筝起源的种种说法

蒙恬造筝”说 古代秦国大将军蒙恬南征北战,声名遐迩。他不仅有军事才能,还通晓音乐,制造了筝。关于蒙恬造筝之说,大多是据汉应劭《风俗通》的一句话: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不过据称蒙恬造的是十三弦筝,这无法解释十三弦筝的前辈 ——最早的五弦筝。作为秦国名将,蒙恬四处征战讨伐,所到之处自然会带去秦国的音乐文化,即使没有可能造筝,也功不可没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京房造筝”说 京房是西汉时的大律学家,精通音律,发明了用以校准音律的十三弦的“准”。因为都是十三弦,后人把京房所造的校音器误传成了筝。

后夔造筝”说“夔”是尧舜时代的人,“后”是对他的尊称,“夔”在当时担任掌管音乐的官职,所以创造了筝。但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即使是夏代,都不见丝弦乐器的蛛丝马迹,更不用说早至夔所处的尧舜时代了。

争瑟为筝”说 唐人赵璘的笔记《因话录》有这样的记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止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类似的说法还有“姐妹争瑟”“父子争瑟”等,与“兄弟争瑟”大同小异。虽然记述“争瑟为筝”的文献不少,却有明显破绽。

首先,筝的弦数是由少到多发展而来。最早,筝只有五根弦,经过九根弦的过渡,发展成后来流传时间较长的十二弦和十三弦两种,现代的筝已经增加到常用的二十一弦,甚至更多。由简到繁显然是筝弦数演变的一般规律,按“争瑟为筝”说,筝弦数却是由多到少发展变化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也有悖于乐器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一件乐器被破坏了完整性,怎么还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能甚至更加进步呢?

其次,从字的结构分析。根据《说文》解释,凡属于琴类的乐器,字的结构都从“琴”。瑟的结构从“ 必”,筝的结构则从“竹争”,这说明二者是不同属类的乐器,最早的筝可能与竹有关,所以从竹。

筑为筝源”说“筑为筝源”说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筝,五弦筑身也。”认为筝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用竹击五弦的乐器“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持相同的观点,并进一步解释道:“筝,鼓弦筑声也,从竹筝声。”意思是筝的质料是竹,形制外观来源于筑,可发出铮铮的音响。“筑为筝源”之说有合理之处,也有还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由于筑似乎战国以后就逐渐失传,两者关系目前还难以定论。

二、古筝最早的文字记载

最早的有关筝的文字记载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出自秦朝李斯《谏逐客书》中这样的几句话:“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另外《战国策·齐策》中也有这样一段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史料,也早于秦朝。后人在春秋时代产生的《左传·襄公二年》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檟,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

后人据唐荆川《荆川稗编》所说的一段话:“颂琴十三弦,移柱应律,其制与筝无异,古宫悬用之,合颂声也。是知筝本颂琴。后世以其似,呼其名,逐名曰筝,列之俗部,使颂琴受诬,不得跻于雅部,惜哉。”指出其中的颂琴就是筝。这段话的出发点是想说明后世的筝是古代的贵族乐器颂琴,而不是“歌呼呜呜”的秦筝;后世人因为二者很相像,所以就把颂琴也称作筝了。颂琴与筝有贵贱雅俗之别,唐氏很为筝被误解为俗乐而不平,而我们从《荆川稗编》知道颂琴的形制也是十三弦的木质乐器,而古筝“与之无异”,当然就是同一种乐器。但唐氏认为它与秦筝无关是不对的。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今弃击瓮扣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所以当时的筝一定比较粗糙原始,当然民间乐器本来是比较简单粗糙的,当它传入上层社会后,被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加以改进,所以后来的筝是在已经被叫做颂琴的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此《左传·襄公二年》就可以称作有关古筝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三、古筝的考古发现

中国历年来从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乐器,如陶埙、编钟等等,但竹木丝弦为材料的乐器由于不耐侵蚀,容易腐朽,出土极少。直到1979年江西贵溪仙水岩墓群出土了两件木制乐器,考古界认为是琴,称之为“十三弦木琴”,将它和“筑”“瑟”“琴”几种乐器比较,再经过C14测定,它是公元前600年~公元前700年的物品,出现在古代的越国,可以说明它已经是一件比较完整的乐器了,是古代的筝。

筝之起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筝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是这样看的:筝是春秋中期,起源于古秦地的一种民间乐器,后来进入上层社会,得到了运用、改进和提高。早期筝的形制不是单一的一种形状、式样,作为乐器,筝属于弦乐器,演奏方法为弹拨。它是历代民间和上层的艺人在长期摸索中改良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