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洛克定律: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A·洛克提出: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这被称为洛克定律。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打篮球的经历,明白投进一个篮球比踢进一个足球要容易很多。这与篮球架的高度有关。要是把篮球架做两层楼那样高,进球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反过来,要是篮球架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却又太容易了。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适宜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有着这种“适宜高度”的目标。所以,洛克定律又被称作“篮球架”原理。】

目标是指引你走向成功的灯塔

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活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那些感觉整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会那样。从小就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地向它靠近,终有一天你会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小就糊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一个人出门,都会有自己的目的地,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漫无目的地闲逛,那速度就会很慢,但当你清楚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的步履就会情不自禁地加快。如果你分辨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你会茫然若失;一旦你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你会精神抖擞。这就是目标的力量。所以说,一个人有了目标,才会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没有目标,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20年后,研究人员回访发现,那4%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工作、事业都远远超过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4%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96%的人所拥有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

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3天半就走了出来。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约1287千米)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就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儿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尔照着去做,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活到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理想和目标是生命的航标灯,引领着人士朝成功的方向走去,创富的过程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一个方向,那么只会转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圈子,而且,圈子越大,它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人生的损失也就越大。

切实可行的目标最有效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除非你清楚你自己要到哪里去,否则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成为职场中的强者,我们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目标意识。古希腊彼得斯说:“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古罗马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有跟随着有方向的船走。

首先,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其次,目标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才最有效。这个目标不能太容易就能达到,也不能高到永远也碰不着,要高度适中,“跳一跳,够得着”最好。

这个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又要富有挑战性。比如那篮圈,定在那个高度是有道理的,它不会让你轻易就进球,也不会让你永远也进不了球,它正好是你努努力就能进球的高度。试想,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那进球还有意义吗?如果把篮圈定在15米的高度,还有人会去打篮球吗?所以,制定目标就像这篮圈一样,要不高不低,通过努力能达到才有效。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很有才能,得到了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的赏识。福特想要帮这个年轻人完成他的梦想,可是当福特听到这位年轻人的目标时,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年轻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赚到1000亿美元,超过福特当时所有资产的100倍。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大了,福特不禁问道:“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福特看看他,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一个人果真拥有了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想些切实可行的吧。”五年后的一天,那位年轻人再次找到福特,说他想要创办一所大学,自己有10万美元,还差10万美元,希望福特可以帮他。福特听了这个计划,觉得可行,就决定帮助这位年轻人。又过了8年,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大学——伊利诺伊大学。

所以说,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大,听起来很空洞,没有一点可行性,那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空谈,永远没有可以兑现的一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汪洋大海积于滴水,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然也有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但是谁又能看到他们之前的努力与艰辛。有人在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临终前,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巴甫洛夫只说了一句话:“要热诚而且要慢慢来。”热诚,有持久的兴趣才能坚持到成功。“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不断提高自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要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有挑战又能达到,不断追求,走向成功。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能够想到一件事并抱有信心,那么他就能实现它。”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坚定明确的目标,他就能达成这一目标。坚定是说态度,明确是讲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爱好与厌恶,所以每个人所制定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能够“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就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潜力以及各方面条件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经过仔细考虑定出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

多个目标会让你陷入迷茫

临近毕业时,社会经验最为丰富的教授准备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时候看到两棵树,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细,你会砍哪一棵呢?”

问题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简单了吧?于是有同学懒散地答道:“当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则是名贵的红松,你们会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再粗也不值钱!”

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看着教授莫测的微笑,同学们疑惑起来,也搞不懂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顺着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就砍杨树吧,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紧接着问:“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呢?”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许多事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往往只顾着去做那些事,而在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

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活着。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渔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一意孤行。这年春天,渔夫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鱼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

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子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他发誓下次出海,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要去捕捞。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

再来看另一个小故事:

阿爸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去草原打猎。四人来到草原上,这时阿爸向三个儿子提出一个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手中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阿爸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回答说:“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阿爸又摇摇头说:“不对。”

老三回答说:“我只看到了野兔。”

这时阿爸说:“你答对了。”

一个能顺利捕获猎物的猎人只瞄准自己的目标。洛克定律告诉我们,如果目标脱离现实,就要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像渔夫一样忙碌一生、全无收获。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眼光只盯着空泛的目标,不懂得变通,实在是可笑之极。

避免目标置换

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既定目标而展开和进行的,但在管理实践中达不成或只达成部分既定目标的情况却比较多,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目标置换”就是其中比较普遍和典型的一种。

所谓“目标置换”,是指把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完成目标的关切,致使渐渐地让方法、技巧、程序、信息等问题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思,反而忘了对整个目标的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这个现象被称为目标置换效应,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提出。

据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中,“目标置换”因素占了67%以上。

应该说,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总是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潜在或明显的因素干扰和阻碍着目标的达成。

若从“目标置换”的角度上分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客观上的,具体表现:一是目标不明确,对目标的完成在数量、质量、时限、标准等方面规定得比较笼统,使目标缺乏方向感;二是目标或过高,超出了人们的实现能力;或过低,激不起人们的兴趣,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三是目标实现周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达成目标的现实条件逐渐丧失;四是出现了不可预料的事件,分散了目标实施者的精力和注意力。

另一类是主观上的,具体表现:一是目标实施者对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无意中使自己的行为偏离了既定目标;二是因循守旧,思维僵化,不敢变通和创新,生怕“越雷池一步”;三是缺乏团队精神,难以得到上级或同事的有力配合与支持;四是实际操作能力低,缺乏达成目标的相关方法与手段;五是缺乏信息意识,不能积极了解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并通过负反馈来及时调整和纠偏。

如何避免发生“目标置换”的现象呢?

1.要建立动态的目标体系

在目标的设立、分解、定责等过程中要使诸目标间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关联、照应的有机整体,总目标要成为分目标的“标杆”,各分目标要自觉地、主动地、经常地向总目标“看齐”。要使一些目标具有相应的弹性,以便在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

2.要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管理

目标应建立在上下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不能人为地“压任务”、“下指标”,最好由上下级协商确定,否则上下级往往会在目标问题上形成“博弈”关系;目标要适度,过低则人忽其易,太高则人畏其难,应以“跳一跳够得着”为最好;目标间要建立其支持关系,以便于目标承担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实施者创造必要的实施条件;赋予目标实施者充足的权力,并使目标与权力、责任和利益挂钩,以更好体现“目标激励”;调整或改革一些有碍于达成目标的规章、制度;鼓励目标承担者在权限以内大胆创新、独立自主。

3.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处理信息的过程,能否拥有充分、及时、准确、优质的信息对达成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目标实施者“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


洛克定律告诉你:制定目标4要素

具备了以下目标的4要素,并且和你的毅力相结合,你期望的结果便更易于获得。

1.目标要高,也要有具体的实施步骤

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总的高目标,但一定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重要的实施目标的步骤。由于个人条件不同,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验阅历、素质特色、所处的环境条件等,使我们的目标既要高出我们的水平,又要基本可行。千万别想着一步登天,多为自己制定几个篮球架子,然后一个个地去克服和战胜它,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了成功之巅。

2.坚定的决心是别的东西无法代替的

下决心将你的计划坚持到底,不要理会障碍、批评,或不利环境,或别人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以不懈的努力、专注及集中的力量来筑起自己的决心。

3.机会不会落在等待者的头上,只有敢于出击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牧师兼演说家罗伯特·H·舒勒斯说:“目标绝对重要,不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而且维持我们的人生。”罗伯特·F·梅杰说:“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尽一切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走到不想去的地方去。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是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我们都要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以及热情,那么成功就不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