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学的心理学32定律
- 牧之
- 1362字
- 2020-06-24 17:55:55
5 罗森塔尔效应:期望和积极暗示是神奇的指挥力
【1960年,罗森塔尔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罗森塔尔请求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以往的教学考察,我认为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为此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极为聪明的孩子给你们当学生。但是,为了不伤害到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请你们尽量像平常一样教这些聪明的孩子,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知道你们是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老师,你们的学生也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高智商的孩子。”之后的一年里,这两位教师更加努力地教学。在学年考试中,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成为全校中最优秀的,将其他班级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最后,校长才公开了事实:这两位老师和他们的学生都不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优秀者,而是随机选出的。
罗森塔尔效应,指当我们对某些人寄予积极的期望时,这些所期望的人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好方向发展;当我们对某些人寄予消极的期望时,这些所期望的人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坏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的本质:怀有期望的激励
维克多·H.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工作激励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通过人们的期望来解释激励问题。
期望理论指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有目标的,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人们抱着希望而做的。”人们如果做着没有目标、没有希望的事,那是没有任何积极性的。他们认为:人们对一件工作动力的大小由其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及由目标导致期望利益的可能性之大小所决定的。
这个结论在实用上、在理论上都是很有用处的,也很有趣。例如,一件工作的指标定得过高,达到指标的可能性很小,人去干这样的工作就不会有什么积极性,如果指标定得很低,可能有吸引力,但工作可能会受到影响,没有发挥出人的潜力,只有确定得适当,对工作对职工才都有好处。
现代信息论的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确定得当的目标对人们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样的信息量,被人脑吸收得最多,不高不低地确定指标、目标,在领导科学中被称为“0.5艺术”。目标确定合理,那也不一定能吸引人,那还要看完成目标任务后能带来多大好处,达到个人期望利益的可能有多大。
每个人的期望利益是不同的,一项任务,对一个人有吸引力,对另一个人就不一定有吸引力。例如,青年人喜欢多挣钱,对完成任务大小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工作,他们可能就更有兴趣,而对年纪大的知识分子,那些有弹性时间、有研究探讨性质的工作,报酬少一些,他们可能也有较高的积极性。应用期望理论的这个模式,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调整劳动定额与报酬的内容标准,以便做到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期望理论在管理工作中,可以转化成为下列期望值模式:
1.由工作努力到工作绩效的期望
“努力—绩效”关系,指的是个人认为通过一定的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人们往往会问自己,如果我付出了最大努力,是否会在绩效考核中反映出来?如果体现不出来,那是为什么?是因为个人技术能力上的缺陷还是因为组织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着问题?
如果一个人认为不论自己工作如何努力,取得好的绩效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时,这个人则有非常低或弱的“努力—绩效”期望。反之,如果一个人越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会得到好的绩效,则“努力—绩效”的期望就越高。期望理论认为,很强的“努力—绩效”期望是高水平的工作激励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除非一个人相信努力工作会获得好的绩效,否则没有理由认为这个人会努力地工作。
2.由工作绩效到组织报酬的期望
“绩效—报酬”关系,是指个人相信一定水平的绩效会带来所希望的奖励结果的程度。如果我获得了好的绩效考核结果,是否会因此得到奖励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常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具有很强的“绩效—报酬”期望,将对他的行为产生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越是相信通过有效工作可以获得积极结果的人,就越能激励他去有效地工作。例如,当一个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给他带来增加工资或提升时,他会因此而受到激励更努力地工作。而另一个人,感到卖力地工作只能产生诸如挫折和疲劳之类的消极结果,得到的结果或报酬却很少,他就不会想去更好地工作。
3.组织报酬对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
也就是“报酬—个人目标”关系,是指组织奖励满足个人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人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人们对不同的报酬的估价是各不相同的,一个人可能认为金钱的效价是很高的,而另一个人则觉得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比金钱更有价值。工作结果对一个人的激励影响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人对结果的效价看法。如果一个人越是以积极的态度估价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对个人激励影响的潜在力量越大。
期望理论的最基本含义是,管理者应该努力保证激励的全部三个因素都存在并对每个下属人员来说都很强烈。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首先,高的“努力—绩效”期望取决于两个因素:绩效标准和员工的个人能力。绩效标准必须适当,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确保员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同时,你还必须保证下属人员的技术和能力与其工作要求之间的协调。如果一个人察觉他缺乏有效工作的能力,那么他的“努力—绩效”的期望自然会很弱,积极性也会降低。
其次,你要保证高绩效能带来高报酬,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奖励制度。这里的奖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奖金、提升、表扬,也包括提高个人威信、得到同事的信任、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等。如果只要求员工对组织做出贡献,而组织没有相应的回报,时间一长,员工的积极性就会消退。
最后,你一定要奖员工之所需,投员工之所好。人人都希望奖励能满足个人的需要。由于人与人之间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反映在需要上也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因此,对同一种奖励,不同的人体验到的效价不同,它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同。将报酬个别化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但你给他加了薪水;或者一个员工希望做更有趣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却只得到几句表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你虽然也支付了报酬,但却达不到你希望的激励效果。
积极心理暗示产生巨大的力量
虽然世界是现实的,但看不见、摸不到的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
正如心理学家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博士所指出的:“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成就什么事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很多伟大人物的成功,就是凭借这样一种智慧的心态。
瑞典发明家奥莱夫,出生在伐姆兰省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最贫苦的佃农。
奥莱夫出世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支鸟枪和三只鹅。当时,一位身着华丽衣服的亲戚抱着自己的儿子,讥笑奥莱夫的父母说:“你们那儿子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看鹅的穷鬼!”
奥莱夫的父母听后,气愤地说:“只需要20年时间,我们的奥莱夫肯定会成为富翁,到时候他会雇你的儿子帕尔丁当马夫。”
要知道,20年只是正常人生的四分之一。从奥莱夫6岁起,父亲就让他读路德的《训言集》,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定位,使每个小时都服务于这个目标。
奥莱夫没有让父母失望,上中学后他就懂得把时间分配得细致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具体任务。在一篇作文里,奥莱夫自信地写下:“奥莱夫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盗窃瑞典!”
20岁的时候,奥莱夫果然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并且很快成了瑞典数一数二的发明家和富翁。
奥莱夫的成功,深刻地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信地找准一个方向,并耐心地、努力地坚持下去,幸福与成功便会水到渠成。
除了自我心理暗示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力量去暗示他人。
一个小女孩生长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小女孩与妈妈相依为命。小女孩非常自卑,她从来没有穿过漂亮的衣服,也没有佩戴过什么首饰。就这样,小女孩长到了18岁,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给了小女孩20美元,让她为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准备去商店为自己买一份礼物,但是她自卑惯了,根本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只是贴着墙角朝商店走去。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她看呆了,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在售货员的蛊惑下,尽管小女孩觉得16美元的价位有些贵,但还是任由售货员把那朵淡绿色的头花戴在了自己头上。她看了看镜中的自己,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感觉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天使,她陶醉其中,接过售货员找的零钱后,转身便往外跑。在出门的刹那,她与一个老绅士撞了一下,她顾不得回头,只是兴奋地往外跑去。
她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给她的都是惊讶的目光,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欢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竟然叫住她说:“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荣幸地请你做我圣诞舞会的舞伴?”
她心花怒放,决定用剩下的4美元再给自己买点东西。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她就看见了那个老绅士,绅士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故事,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了女孩自信的力量,让她变得可爱而美丽。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积极的暗示产生的作用是无比惊人的——一队战士在阿尔卑斯山的风雪中迷路了,凭借一张地图,他们扎营熬过了风雪,确定了自己的方位,两天后顺利回到营地。当他们讲述着这张非凡的地图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有的小孩子非常胆怯,他的父母便告诉他上天已经偷偷地赐给了他勇气和力量,结果这名胆怯的儿童积极地参与了学校的很多活动,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些从小长在城市的人到了乡村后,他们感觉乡村的泉水十分甘甜,然而他们所喝到的泉水不过是同伴所带来的普通矿泉水。
种种现象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虽然不会改变外在的客观世界,但对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塑造却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精神激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曾经对给予员工表扬、光荣称号、象征荣誉这样一些精神激励以极大的肯定。他在《IBM道路》一书中曾写道:“几乎任何一件可以提高自尊心的事情都会起积极作用。我并不是说光凭赞美、头衔和一纸证书就会使一个付不起账单的人满足,不是这样。但是,这些做法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是对做出贡献的人的一个很好的、公正的评价。”
赞扬员工是一种不花或较少花费成本的激励方法,如果用得妙,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王是某公司的青年骨干,就在他结婚那天,公司的领导都来了。婚礼会场简直就像是公司的一个喜庆集会。总经理代表公司全体同仁对两位新人说道:“青年是我们公司的希望,公司为这样的员工感到骄傲,祝福你们!公司的美好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祝你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听了领导的一席话,使在场的每一位同事都和这对新人一样,心里热乎乎的。
某公司人事主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名员工下了一盘棋,发现他棋下得不错。等比赛结束,这位主管找机会和他谈话,说:“你的棋下得不错,有股敢于拼杀的劲头。不知你怎么看自己的?听说你工作干得也不错,你真的很棒!”得到主管的肯定,这位员工的自信心更强了。一年以后,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提升。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非正式场合表扬员工,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更易于表达感情和看法,有着许多正式场合表扬所不具备的好处。它不但能激励人、鼓舞人,而且能以积极的暗示点拨人。但要注意,在采用表扬奖励方法时要特别关注在场人员的心理变化,千万不要给人留下相反的暗示印象。
除了在非正式场合表扬员工,奖励旅游同样可以让优秀员工心中甜蜜蜜,以后甘心继续为公司卖命。就算是选择在很近的东南亚举办奖励旅游,只要有创意和用心,不必花太多的钱,也可让员工感动。台湾地区的雄狮旅游公司曾替花旗银行在新加坡办了一场很成功的旅游活动。节目主持人让接受表彰的员工在台上讲出最想感谢的人。结果,这些人要感谢的妈妈、爸爸、太太竟然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一同分享得奖的荣誉。
原来,主办单位请这些得奖者的亲人当天另外秘密搭机到达。“昨晚刚通过国际电话的亲人,竟出现眼前”,台上的主角感动得喜极而泣。
传递积极期望,培养优秀孩子
身为父母,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你是否气愤地责骂他“笨蛋”“傻瓜”?当孩子不听话淘气时,你是否生气地训斥他“没出息”“没素质”?当孩子没有达到你为他制定的目标时,你是否很失望地唠叨“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们争口气呢”,如果是这样,那你可要检讨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关键在于你对他给予何等的期望。
正如罗森塔尔的实验所体现的那样,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孩子的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爱迪生那样聪明。可是,要知道,爱迪生之所以能成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家长的鼓励。
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因为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好好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灯、电影、录音机等都受惠于爱迪生的发明,归功于爱迪生母亲对儿子的期望。
正如积极的期望可以很好地激励孩子一样,消极的期望也可以重重地打击孩子。有人曾对少年犯罪儿童做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许多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消极的心理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多么大。
有些家长因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费了一番工夫不见效果,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失望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训斥、埋怨甚至讽刺、打骂。由于不能满足家长的期望而对孩子施以心灵或身体的虐待是很不理智的,改变不了孩子的现状,弄不好,还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论孩子的学习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家长永远要对孩子说:“只要你认为自己确实尽力了,我们就接受任何结果。”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说:“我们相信,你能行,你还有潜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让孩子经常从自己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父母的心理预期,得到父母的尊重,那样他们就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断定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误孩子终生了。换言之,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给孩子适度的期望。
1.给孩子的期望宜在他努力可及的范围内
譬如:孩子的智商为110,你可以给他智商为120到130的作业,让他接受挑战,建立他对自我的信心;倘若只给他智商为90的作业,他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2.不要因为孩子失败或做错事而随便给他加上有损他自尊心的“标签”
这样可能会对他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3.孩子的行为逐渐变得自律自发
赞扬和奖励虽可鼓励孩子,但应让孩子的行为慢慢提高层次到自律的自发行为,即使没有大人的奖励,孩子依然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4.高难度的事情要视孩子的能力来做
最好分成几个阶段。同时,每完成一个阶段,可以给他一些鼓励。
此外,不要让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陷入焦虑与挫折,甚至泯灭他原有的潜能。
给他人以真诚的赞美
如果一位演员从来听不到观众的喝彩;如果一位工作出色、进步明显的下级从来听不到上级对自己的表扬;如果一位为家庭和孩子付出辛劳的妻子从来得不到先生的称赞;如果一个好学上进、知错就改的孩子从来听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夸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人是需要激励和赞美的,特别是在自己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时,总是希望有人走出来肯定自己,赞扬自己。有的人在辉煌之时郁郁寡欢,最后因忧郁而死;有的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更上一层楼,取得令人惊异的成绩。可见表扬和激励对一个人人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在对外商务交往中,我们无疑都需要变得更加自信,而这种自信的形成当然也需要来自上级、同事、朋友、家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称赞。积极反应激励人们继续做积极的事情,这是一个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不吝赞美,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候称赞别人,能振奋士气,赢得好感。
下属在成功之后,领导一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有意拔高一点也未尝不可;另一方面劝他要认真地看待现实的成功,不懈地努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这样既满意了下属的心理,还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有一次,卡耐基到邮局去寄一封挂号信,人很多。卡耐基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很不耐烦,可能是他今天碰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是年复一年地干着单调重复的工作,早就烦了。因此,卡耐基对自己说:“我必须说一些令他高兴的话。他有什么真的值得我欣赏的吗?”稍加用心,卡耐基立即就在他身上看到了值得欣赏的一点。
因此,当他在接待卡耐基的时候,卡耐基很热诚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有您这种头发。”
他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带微笑。“嘿,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回答。卡耐基对他说,虽然你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双方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
卡耐基说:“我敢打赌,这位仁兄当天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哼着小调;我敢打赌,他回家以后,一定会跟他的太太提到这件事;我敢打赌,他一定会对着镜子说:‘这的确是一头美丽的头发。’想到这些,我也非常高兴。”
这个世上,试想有谁不喜欢被他人赞美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说,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你:对他人寄予期望要适度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的上级对自己说“我对你的将来抱有很大的期望”或者“我对你很有信心,你一定能将这份工作干好”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兴奋感,并下定决心,好好干,以免辜负了人家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适度地对他人寄予期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他人的能力范围期望过度的话,就会给对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令人惶恐不安,进而产生反抗心理。为了避免你的期望产生副作用,需要注意以下3点:
1.期望需要综合对方的能力
如果是对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会产生副作用;不过,期望对方解决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适当困难,能够增加对方的满足感。
2.当对方达到了你的期望,别忘记赞赏他
赞美是使人产生自信和提高积极性最大的动力之源。
3.如果对方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也不要指责他,应给他激励与安慰
这样做可以顾全他的自尊和自信,更有利于你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