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了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就会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幸好,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观察学习

(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下面介绍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第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像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班杜拉的另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成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组、第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班杜拉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这里需要说明,观察学习并不只限于所观察到的具体事物,还可以迁移到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上去。例如,学生看到一个同学因捣乱而受到惩罚,他在交作业方面就不敢迟交或不交,作业与捣乱并不是同一件事,但都属于是否守纪律一类。可见,观察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模仿。此外,示范过程除了通过身体演示传递外,还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描述来传递。人们从“抽象的示范模式”中学到的思维和行为的一般规则,对行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

注意学习的对象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模仿呢?班杜拉认为,应该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例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于模仿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其原因就在于此。第二,观察者的特征也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例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态度定势、强化的经验。观察者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他是否集中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如果他认为榜样行为非常重要,注意就会集中,反之,注意则容易分散。这显然是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称之为自我调节。第三,榜样的活动特征。例如,行为的效果和价值,榜样人物具有的魅力,示范行为的复杂性和生动性等也影响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要使榜样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学习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即将其保持在头脑中。班杜拉认为这种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形成动作观念),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3.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动作的认知组织就是将保持中的动作观念选择出来加以组织。实际动作就是将认知组织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监控是对实际动作的观察和纠正,它分为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两种。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准确无误的,所以仅仅通过观察学习,技能是不会完善的,需要经过一个练习和纠正过程,动作观念才能转换为正确的动作。

4.动机过程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人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强化,后一种属于内部强化。

第一,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例如,学生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处罚,自己就会避免那样做。这种榜样可以扩大到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人物。第二,直接强化就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例如,教师对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表扬。直接强化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常通过运用表扬、评分、升级等强化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第三,自我强化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它是通过成人向儿童提供有价值行为的标准,对达到标准的行为给予表扬,对未达到标准的行为表示批评的态度,使儿童逐渐掌握这种标准,从而用自我肯定或否定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用它来发挥调节行为的作用。自我强化系统包括自我评价、调节和自己规定的奖励。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协同作用都对行为产生影响。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能给行为以最大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外部强化并尽可能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强化,来推动学生的学习。

总之,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示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三)榜样示范的类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班杜拉把示范分成以下五类。

1.行为示范

行为示范,即通过榜样的行为来传递行为的方式,此方式在对榜样的观察学习中占重要地位。行为示范无论是对动作技能的习得,还是对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言语示范

言语示范,即通过榜样的言语活动传递行为、技能的方式。言语示范在人的学习中应用范围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例如,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定理和法则的应用,依靠说明书学习机器的操作技术,通过报纸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方式,都是言语示范所起的作用。

3.象征示范

象征示范,即通过幻灯片、电视、电影、戏剧、画册等象征性中介物呈示榜样的行为方式,优点在于可对同一榜样反复展示给许多人,并加入放大、停顿等技术,从而提高感染力,扩大教育范围。

4.抽象示范

抽象示范,即通过榜样的各种行为事例,传递隐藏在行为事例背后的道理或规范的方式。榜样遵照一定的道理和规范做出反应,观察者按榜样的行为倾向进行类似但不完全一样的活动。就是说,观察者从各种示范反应中抽取出共性的东西,以后再应用到新的具体情境之中。例如,教师按照某个或某些定理、公式在黑板上演示几道例题后,学生就总结出这些例题所包含的定律,并按照教师的方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就是抽象性示范的过程。

5.参照示范

参照示范,即为了传授抽象的概念和操作,而附加呈现具体参考事物和动作的方式。例如,在英语课上讲解前置词“on”的使用,一边说“……on the desk”一边也附加往桌子上放东西的动作。这种示范方式是对抽象示范的补充和强化,它对低年龄段儿童的指导是特别重要的。

(四)模仿学习的类型

1.参与性模仿

参与性模仿,即把观察和模仿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果的模仿学习方式。先观察榜样的示范,并立即让观察者进行实际的尝试性模仿操作,这种“观察—模仿—再观察—再模仿”的学习形式,可以使观察学习与直接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创造性模仿

在许多榜样示范的基础上,观察者产生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观察者由于受不同模型的作用,在大脑建立若干暂时神经联系,这些暂时神经联系通过大脑的整合作用出现了不同于任何榜样示范的新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从母校几位教师的教学方式中习得的,而又不与任何一位老师完全相同。这种新的行为模式凝结着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的土壤却在于各个榜样的示范。

3.延迟性模仿

在观察榜样之后,观察者并没有立即出现模仿行为,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模仿行为才出现。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国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入朝前观看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中的主人公马特洛索夫是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牺牲的,他的牺牲引起了战士黄继光强烈的情感反应。进入朝鲜战场后,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为了掩护冲锋中的战友,黄继光同志奋不顾身地用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而壮烈牺牲,这就是典型的延迟性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