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与教学

学习目标

*目标一:掌握学习的概念。

*目标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

*目标三:掌握教学的概念,并能正确认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本书的内容是围绕“学习”和“教学”这两个基本概念展开的,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操作性界定是读者进行深入阅读的基础。在本章中重点介绍了学习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的概念、意义、主要任务以及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关系等内容。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含义

人生在世,总是从事两类活动: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二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学习。

学习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广泛出现于动物世界。人类对学习的科学研究始于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研究,此后如雨后春笋,新的研究层出不穷,因而也带来了许多派别之争。“学习”一词如同“工作”一词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似乎人人都懂它的意义,但心理学家想给“学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遇到了困难。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任何活动都有过程和结果。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做出了严格的界定。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例如,两头牛中,一头牛经过训练会拉犁,另一头牛未经过训练不会拉犁;又如,两只狗,经过训练的一只狗能协助主人破案,而未经过训练的狗无此类行为出现。我们把动物经过训练后出现的行为变化称为学习。这一定义也适用于人类行为的变化。如两组儿童,一组进行游泳训练,另一组未给予训练。到了水里,训练过的儿童会游泳;未训练过的儿童不会游泳,并且到了深水里,他们会下沉。这种游泳行为的出现也称为学习。

以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可以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概念。例如,两组儿童学习数学,一组进行题海式训练,另一组进行解题方法训练。假定经过测验,前一组儿童训练前后的成绩并未出现显著变化,而后一组儿童训练前后的成绩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学习的定义来看,前一组有训练无学习;后一组儿童的训练产生了学习。可见,训练、练习、读书等活动与学习不是等同的概念。从科学的观点看,必须观察和测量到练习、训练或读书活动之后,学习者身上出现了行为变化,才能认为其中产生了学习。

学习的行为定义有利于我们观察和测量,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否就是行为变化呢?假定有两个学生接受相同的军事训练,从行为变化上看,他们都学会了队列操练和实弹射击。但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一名学生得出“军队生活很艰苦,尽量不要去当兵”的看法,而另一名学生则得出“军队是青年成长的好地方,尽量争取去当兵”的想法。这种思想深处的变化有时很难从具体的行为变化看出来,这是不是学习呢?显然,这是比具体的行为更重要和更本质的学习。为此,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行为定义作了修改。

鲍尔(G.H.Bower)和希尔加德(E.R.Hilgard)在《学习论——学习活动规律的探索》(1981)一书中把学习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酒醉、内驱力等)来解释的。”(G.H.鲍尔,E.R.希尔加德著:《学习论——学习活动规律的探索》,邵瑞珍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这个定义比一般行为主义的定义进了一步,在学习的变化中包含了行为潜能的变化。加涅(1985)则更明确地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加涅实际上是用人的内部的变化来定义学习。不过,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不能观察,必须通过外部的行为,通过行为表现(performance)的变化来作出学习是否发生的推论。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学习定义中的三个要点:第一,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我们才能做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也就是说,仅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例如,儿童从不会叫爸爸到学会叫爸爸,这里有学习,以后仅重复叫爸爸,这种重复的活动或练习就没有学习了。第二,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适应、疲劳,不能称为学习,因为这些变化是暂时的,条件变化或经适当休息,这些暂时性变化就会迅速消失。第三,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二)学习定义中的两难困境

从上面的讨论可见,可以从外部的行为变化给学习下定义,也可以从内部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给学习下定义。同一个心理学概念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定义呢?原因是学习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研究。因此,心理学家必须根据反映人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变化推测其内部的变化。这种推测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部分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的客观观察和测量,有其合理的一面;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内在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也有其合理性。这两种观点对解释学习研究中的两难问题都有所贡献。我们不能认为,一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另一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读者必须充分认识反映在学习定义中的这一两难问题。

学习定义中的这种两难困境反映在“学习”(learning)与“表现”(performance)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上。这两个术语一起使用时,前者指内在的心理,后者指外在的表现。外在的表现有时可以指学生在测验时的表现,即学生的测验得分;也可指品德表现,即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心理语言学中,言语表现是指与言语能力(competence)相对的言语运用。

上述的学习定义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不同。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按照教育目标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变化。

(三)学习的生物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

学习是活着的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的能力明显地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提高。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有机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天决定的反应倾向,这是每一物种固有的本能,如人类婴儿和其他哺乳动物生下来就会吃奶,但这种先天本能适应环境非常有限,有些物种因适应不了迅速变化的环境而灭亡。另一种能力是学习,这是因为人类有机体有适应环境的方式。人类婴儿和初生的动物相比,虽然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适应能力,即学习。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其特点是迅速且广泛的,本能的变化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带来的变化有时只需要几分钟。

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我国宋代思想家程颐语录中说:“人生初,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宋代蒙学课本《三字经》开头四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学所以为人”的命题,其意思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接受社会文化遗产和道德规范,才能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存在。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习与性成”的思想:“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工作经常变动,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也经常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当代社会公民的学习显得更重要,关于学习的社会意义,我们无论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并勇于冲破传统束缚进行创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因此,学习成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果最先应用于教育,包括应用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研究结果也可以用于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如克服恐惧症、社会焦虑、抑郁症以及不良习惯;研究结果还可以用于动物行为训练,如教会警犬破案。人工智能专家通过模拟人的学习,改进机器人的设计。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的物质结构,大脑结构的变化又改变大脑的功能组织。换言之,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

二、学习的分类

(一)研究学习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分类研究的思想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许多心理学家被征调入伍,从事军事人员训练,他们利用那时建立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军事人员训练,结果许多训练计划的效果都不理想。至此,许多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人类的学习是极其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学家研究的学习只是复杂的学习现象里的某个侧面或某个局部,决不能以偏概全,用这些局限的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这种认识对教学论研究的启示是如果人们想利用学习论原理来改进教学,则必须注意研究学习的类型,因此产生了一种被称为任务分析教学论的教学思想。任务分析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当学习分类与任务分析教学论思想在西方教学论中广泛流行时,非分析的观点在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仍占主导地位。我国报纸、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教学论的文章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等。在总结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时,也用这些方法去套,在教师职前和在职的教学培训中,这种一般化的大道理反复讲,而学习分类的分析性研究几乎没有。

我们可以拿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做类比。医生的职责是给人治病,疾病有许多类型,如分内科和外科疾病,在内科和外科中又分许多亚科,不同的疾病要用不同的药物和手段来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人学习,学习也可分为许多类型,如认知学习、品德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认知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品德学习当作知识来教,将需要理解的学习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现象犯了混淆学习类型的错误。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分类

1.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一是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二是技能学习。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三是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主体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其学习既包括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规范执行及情感体验的问题。因此,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这一学习分类符合我国教育理论的习惯分法,如由潘菽主编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80)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学习。冯忠良的学习分类与潘菽的学习分类无实质上的差异,这个学习分类系统为我国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教师所熟悉。

2.加涅的学习分类说

加涅对学习的界定是学习是人的倾向性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的过程。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重新恢复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舞台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主角。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他的累积学习理论,这里重点介绍他的学习分类理论,主要涉及学习形式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学习形式分类

从学习的形式、学习发生的角度出发,加涅把人类的学习分成八种类型。

①信号学习。是指个体学会对某一信号做出某种一般的弥漫的反应,即巴甫洛夫所研究的经典性条件反应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是指个体学会对某一发生的刺激做出某种精确的反应,这里获得的是一种联结(如桑代克所说)或是一种有区别的操作(如斯金纳所说)。

③连锁。是指个体学会由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所形成的某种联结。

④言语连锁。是指个体学会以言语作为单位的连锁,其学习条件与其他(如运动性)连锁相似,但只是在人的语言出现之后才可能从事这类学习(言语连锁的内在联结需选自先前获得的言语库)。

⑤多重辨别。是指个体学会对不同刺激互相在物理特征上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做出若干不同的可以鉴别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对一类在物理特征上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⑦原理学习。简单地说,原理由两个以上的概念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控制行动。对规则的言语表述形式通常是“若有A,便有B”,这里的A和B均为概念。但规则的学习与学习这种言语表述要谨慎区分开,纯粹地学习它的言语表述,仅是第四种学习类型。

⑧问题解决。是指一种要求进行内部思维的学习,它需要对早先获得的两个以上的原理做出某种组合,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所谓的高级规则。

加涅不仅对学习的形式进行了分类,指出了八种学习类型,而且揭示了这八种类型的层级关系(如图1-1所示)。八种学习类型形成了一个由低级的学习形式中产生更高一级的学习形式的层级。

图1-1 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所追求的是学习具有连续性的思想。要想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必须以低层次的学习为前提条件。他的学习形式分类也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形式的。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2)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五种学习结果,这五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性能。

①智慧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学习、掌握并运用概念和规则。它关注的是“如何做”某些事情,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此,有对事物做出分类的能力。再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本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四个亚类中,学习较复杂的智慧技能都以前面简单的技能为其先决条件。

②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边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③言语信息。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它关注的是“知道什么”,是指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言语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信息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④动作技能。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⑤态度。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指的是那种持续时间较长且使得个体的行为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都具有一致性的倾向。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

3.布卢姆的学习分类说

布卢姆(Benjamin S.Bloom)用分类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三个领域,而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①知识(knowledge)。是指个人对学习过材料的记忆,记住了常用词、具体事实、方法、基本概念、原理等。这是认知方面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②理解(comprehension)。是指个人能够掌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对材料的理解有三种形式:一是转换,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由文字表达转换成数字表达;二是解释,指对所学材料加以说明或概括;三是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如预测从资料中可能获取的结果。这类学习结果所表示的是最低层次的理解。

③应用(application)。是指能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原则、法律、理论等的应用。如将原理应用于新情境,应用法律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等。这类学习结果代表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analysis)。是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为构成成分并明确其组织结构,包括鉴别各部分、分析各部分间关系和了解其中的组织原理。如鉴别结论与证据,区别相关材料与无关材料,注意一种观点怎样与另一种观点联系,区分事实与假设,分析文学作品或音乐的结构等。进行分析时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这是更高水平的学习结果。

⑤综合(synthesis)。是指能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强调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如发表内容独特的文章或演说,涉及一项实验,将各方面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计划去解决问题,提出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新规则等。这一学习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行为。

⑥评价(evaluation)。是指依特定的目的对材料(观点、文章、研究报告等)做出价值判断。价值判断需在一定标准上进行,标准可以由学习者自己制定或他人指定,标准可以是内在标准(是否正确),也可以是外在标准(是否有效),如评价文章的逻辑一致性,判断论点与论据间的适当性,对音乐或文艺作品进行评价等。评价是认知领域最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它包括前几类目标,并需要在明确的标准之上进行价值判断。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情感领域的目标由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制定,分成五个层次。

①接受或注意(receiving or attending)。学习者愿意注意某一事件或活动,如认真听课,注意某种观点,意识到某事的重要性等。

②反应(responding)。以某种方式参与活动,表示出自己的反应,此类学习结果为通常所说的“兴趣”。

③价值判断(valuing)。对所接触物体、现象或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包括接受某种价值判断、偏爱某种价值标准或坚信某种价值标准,此类学习结果为通常所说的“态度”。

④价值观的组织(organization)。将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强调将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关联和系统化,如形成一种与自己能力、兴趣和信仰协调的生活方式,确信系统计划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学习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生哲学。

⑤形成独特价值观(charactorization by a value or value system)。形成个人独特的价值观,其行为是普遍的、一致的和可预测的,如独立工作的自信心,参加团体活动的合作性,解决问题坚持客观、勤奋,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等。

(3)心理运动领域的目标分类

心理运动领域的分类有多种,其中辛普森(E.J.Simpson)的分类是应用最广的,分成七个层次。

①知觉(perception)。通过感官认识动作技能,如观看舞蹈。

②心向(set)。形成学习技能的心理准备,包括心理、生理和情绪上的心向,如了解舞蹈动作难度、要领及动作进程等。

③有指导的反应(guided response)。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反应,包括模仿和试误。

④机械化(mechanism)。经过练习后的动作形成熟练的技能,如能按正确步骤表演某些舞蹈动作,但这一阶段的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complex overt response)。能迅速、连贯、精确、轻松地完成复杂的动作模式,如完整地表演舞蹈。

⑥适应(adaption)。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新情境的需要,如根据掌握的舞蹈技巧自己编排一套舞蹈。

⑦创新(origination)。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如创作新的舞蹈表演方法。

4.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说

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其具体的组合如图1-2所示。

图1-2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说

关于学习奥苏贝尔学习分类说的意义,在后面的学习理论中会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