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治體六治法下(7)

江南吏治之壞。皆由忽視地方。不求良吏所致。夫縣令乃政事民風之本。苟得其人。可以保民。可以足賦。可以卻敵。可以移風易俗。可以興起人材。不得其人。無不墮壞。乃自軍興以來。督撫大吏。絕無為地方擇吏者。所亟亟者。惟催科報解之末。祗以腴瘠為賞罰之用。所以吏治日壞。堅城連潰。其中亦無一矯矯者。上不之求。斯下莫之應。理必然也。今當為地方求循吏。即於吏治求人才。蓋百里雖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果有人才。必善其事以覘學養。至切也。以資閱歷。至近也。以責事功。至實也。不此之求。而徒索之奔走捷給之中。差遣煩囗之地。適以開夤緣鑽刺之門。謬矣。歷觀前代以迄於我 朝。名臣人物。多由縣令。若能慎選其人。假以便宜。責其職守。吏治必可一新。人才當亦頓起矣。夫今日之封疆。煩難極矣。而江蘇為尤甚。然其大者。不過交涉理財用人察吏數大端。得其道而理之。即千端萬緒。未嘗不可綱舉而目張也。昨日火輪船來。知青浦甯波均為西兵克復。彼以好來。自當力酬其德。平心處之。自有至當不易之則。甯郡去浙撫甚遠。急須委人去守。此時似祗可暫隸江蘇。以便就近料理。閣下不分畛域。軫念大局。想巳妥為布置矣。然安輯一方。此才良非易易。儻得而復失。豈不取笑啟侮乎。是亦所當慎也。又聞西兵每破一城。恆俘掠其子女。離散人民之家室。此事最當與之婉商。國以民為本。我 朝天覆地載。愛民至深。此時亟亟用兵。亦惟以救民為事。逆賊既殛。便當弔死問生。保如赤子。閣下存心愷悌。定必有安措之方。再不可復令彼族恣其吞噬也。二次輪船回滬。虎擬偕返與洋商一訂章程。屆時謹當趨聆鈞誨。蠡管所及。拉雜妄陳。不勝悚惶待罪之至。

五品卿銜刑部主事象州鄭君傳

陳澧

象州鄭君。字獻甫。其名避 文宗舊諱。以字行。別字小谷。祖父皆力田讀書為諸生。君年十五入州學。後十年拔貢。中舉人。又十年中進士。以主事用。分刑部。請假歸。丁父母憂。遂不出。掌教諸書院。道光三十年。廣西賊起。掠象州。欲殺君。旋舍之。其後復遇賊於途。劫其衣裝。并失所著書。咸豐七年。君在桂林省城。賊攻城急。君走平樂。走封川。皆有賊。遂走廣州省城。是年夷寇入城。君走仁化。轉徙東莞。十年夷事定。復至省城。總督勞公崇光故與君交好。延君掌教書院。未幾辭歸。廣東官吏以君為總督上客。餽贐豐厚。君皆不受。至桂林。復掌教書院。廣東巡撫郭公嵩燾奏君學深養邃。通達治體。請飭赴廣東差遣委用。君上書廣西巡撫張公凱嵩。以年老求奏免。張公復奏君品高守正。足勵風俗。請 賜五品卿銜。君為書力辭。而疏已上。得  旨如所請。君具五品冠服。望 闕謝 恩畢。篋而藏之。象州亂後。民失田契。官失糧冊。訟獄繁興。君請於官。命民呈田數糧數總算。符舊額而止。鄉人服君忠信。無欺偽者。於是官給印照。訟獄遂息。君天資高朗。耿介豪逸。發言行事。純任自然。談笑譏貶無所避。生平無嗜好。惟好書。終日不釋卷。博覽強記。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皆有評點。尤熟諸史。為文章。貫串古今。直抒所見。絕去修飾。所著法論曰。開創之世。所以治於承平之世者。其法簡而易行也。承平之世。議法者好以一己之私心。度萬事之私獘。法未行而豫設一法以待之。法既行而又增一法以制之。法或窮而又創數法以救之。問之民不能悉也。付之官不能記也。惟積為塵牘。以供狡猾老吏。上愚官而下剝民。同一事也。一人賄吏。吏曰法可。一人不賄吏。吏曰法不可。如是則吏之權且在宰相上。其儲材議曰。以科舉取士。以資格用人。以簿書考吏。謂天下萬事皆有一定之例。但得其似人者。即足以辦矣。士無論有學無學。皆可干名。人無論有才無才。皆可當官。天下囗知其然也。僥倖於名。奔競於利。游士滿世。濫官滿朝。夫豪傑之才不可驟而得。氣節之士則可預而養也。救時之術不可強而為。經世之學則可勉而通也。天下之人才。不在於上。則必伏於下。不出於正。則且入於邪。如今之法不足以得天下之大才。且足以壞天下之小才也。其士策曰。農商百工之事。士不暇為。公卿大夫之事。士又未得為。然其所以仰事俯畜者。猶夫人也。籍之以空名。收之以定額。而聽其紛紛自謀營求多。則廉恥喪矣。故天下愈多士。天下愈少士。愚謂今之三場。當分為一初場二覆試。皆以盡一日為限。初場試以制藝二篇。其無文理無文法者去之。則千人可去三四百人。次場試策二道。一問經。一問史。其不知注疏不知事實者去之。則千人可去六七百人。後場試以詩賦各一首。其格不諧詞不當者去之。則不過留數十人而止。州縣以此試。而上其籍於都會。都會以此試。而定其數歸於學。餘仍為民。如是者三年。都會以此試。而上其名於禮部。禮部以此試。而第其等授之以官。餘仍歸學。罷去舉人之目。其在學者咸有餼。而不材者黜為民。則養之不苦其多。中第者皆有官。而不能者歸之學。則祿之不患其濫。較之聽其紛紛自謀者何如哉。

其學宮議曰。今之學宮。乃古之所謂孔子廟。今之書院。乃古之所謂學宮也。今之國子監生囗天下。皆由納粟而入。發名成業。固有終身未至者。其餘鄉學。但有孔子廟耳。非學宮也。其教職但作奉祠官耳。非學師也。學師之名。其殆主書院者尸之乎。昔潮州學。為之師者趙德也。慈谿學。為之師者杜醇也。豈嘗命於吏部哉。今以古之祠官為學師。而以古之學師為山長。名不正則實愈乖。但掌名籍。營糗脯。而不知教學為何事。其山長雖有師有弟子。有堂有齋。亦各緣膏火而來。天下事之觚不觚者。可勝歎哉。其權論曰。大吏所以侵州縣之權者。恐官病民也。而不知大吏侵州縣之權。則民又輕官。官病民。有上司之刺察。有下民之控告。知則去之而已。民而輕官。則風俗大壞。雖有賢守令。亦困於積習。其獘必至決裂而不可救。故欲伸大吏之權。莫如莫侵州縣之權。其治盜說曰。重州縣之權而授以兵。留州縣之賦而饒以財。寬州縣之課而責以效。盜之初起。令能急治。何至有聚千萬人而橫行者。惟州縣不能治盜。而不使有餘財。而又處分太重。彼苦於緝捕之難。則縱舍諱飾以避考成。至縣以盜報而縣破矣。郡以盜報而郡破矣。其積而至於不能平。無足怪也。其練民練勇議曰。招勇為兵。則散勇為盜。其變速而禍小。練民為兵。則教民為盜其變遲而禍大。漢光武治盜。謂執弓矢者始為盜。執鉏囗者皆良民。龔遂之治民。亦教以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今執鉏囗者反令執弓矢。買牛犢者反令買刀劍。馴至團練強而官無權。彼習於攻戰之藝。狃於殺伐之事。官兵至。則以團之旗往而索官賞。客舟至。則以盜之旗往而劫客資。故曰教民為盜也。盜之數有盡。而民之數無窮。民變為盜。此所謂變遲而禍大也。君學識博通。而遇亂禍。故其言痛切如此。尤不喜近之為文者。其言曰。道無所謂統也。道有統。其始於明人所輯宋五子書乎。文無所謂派也。文有派。其始於明人所選唐宋八家文乎。自道之統立。文之派別。遂若先秦以來之賢人君子。東漢以來之鴻篇鉅製。皆可置之不論。夫一代之世運。與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體。文體不同。而精采皆同。若具一孔之見。勒一途之歸。則陳陳相因而已。然則宋五子不足宗。八家文不足法乎。曰否。知賢人不止五子。則何病乎宗五子。知古文不止八家。則何病乎法八家。余惡夫徒知有五子八家者耳。而況問以五子書八家文而亦未全寓目也。凡所著文集六卷。詩集八卷。家記四卷。家藏書目解題四卷。愚一錄若干卷。愚一錄者。說經之書。先被賊劫去。晚年追憶而為之者也。同治十一年十月。卒於桂林省城榕湖書院。年七十二。遺命子潠葬於先塋之次。不擇地。不擇日。廣西官吏朋友門下士。相與繪像祀之。陳澧曰。 國朝二百餘年。儒林文苑之彥。迭出海內。及風氣既衰。而鄭君特起於廣西。學行皆高。可謂豪傑之士矣。君在廣州。與澧交最篤。君歿。君之子乞為傳。君好讀後漢書。後漢書言王符耿介不同於俗。志意蘊憤。著潛夫論。足以觀見風政。仲長統論說古今。發憤歎息。因著昌言。其書有益政者。故其傳載之。余擬此二人之傳以傳君。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