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議一
孫鼎臣
聖王之治天下也。其造端也微。其立體也大。其成功也緩。其收效也長。後之治天下不然。急功利而薄道德。尚智術而輕忠信。先法令而後禮教。尊才能而卑行誼。所爭者刑名錢穀毫釐之出入。所責者簿書期會尺寸之短長。主德之純疵。邦本之安危。風俗之厚薄。紀綱之清濁。利害在積年之後。而消息在隱伏之中。一切謂之迂闊。忽而不問。上下相求以文。而不究其實。巧偽萌起。叢脞眩瞀。從而更張之。防奸而奸愈滋。救敝而敝愈甚。勵精之末。化為因循。英察之過。積為壅蔽。問其君則早朝晏罷也。視其臣則循理奉職也。典章文物無闕也。號令條教無失也。然而人材囗窳。民心澆漓。一旦禍起變生。倉卒不知所應。魚爛瓦解。馴至於不可為。於乎。不可懼哉。夫天下重器也。以社稷遺子孫遠謀也。重器不可以小道守。遠謀不可以常慮規。今夫秦始皇。天下之雄也。毀棄儒術。嚴刑峻法。以防天下。衡石程書。躬攬庶務。墮名城。殺豪傑。天下莫之抗。隋文帝。英主也。坐朝常至日昃。宿囗傳餐而食。其時兵革不用。戶口之數過兩漢。二君之心。豈不自以為賢於堯舜湯武哉。以堯舜湯武為不足法。恃其才智。竭力以求過之。其令行禁止。所求必得。堯舜湯武。蓋亦有不逮。而沒身之後。天下大亂。傳世短促。未有甚於二代。何哉。知為政而不知務學。所以馭天下非其道也。漢高祖不喜儒。然聞陸賈之言。而有慚色。賈為新語。每奏未嘗不稱善。光武講論經義。常至夜分。唐太宗聽朝之暇。引學士入內殿與商政事。宋太祖在軍中手不釋卷。是皆當開囗之初。日不暇給。而獨於學留意如此。蓋亦鑒於前代之失。而知開國承家之道。化民成俗之方。非取法古先折衷理道。無以善其始而持其終也。數君之所謂學糠囗焉而已。未能曠然有志於先王之道也。然猶足以致治而成太平。況於以堯舜湯武之道體諸身而施諸事乎。自宋以來。有經筵仁宗以元昊反罷之。趙師民曰。帝王治經。不獨玩空文。今方外有事。臣等即不進見。是以為先王遺籍。可以講之無事之時。不足贊有為之業也。仁宗悟而從之。其後帝昺播越海濱。陸秀夫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明英宗初立。三楊請擇老儒共講讀之職。張居正相神宗。亦擇儒臣每日進講。至於思宗當天下擾攘之秋。日講不廢。於乎。此亦足見兩朝家法之善。其君臣能守而勿失。傳世數百。久而後亡。以視秦隋。何得失相去之遠與。夫人君之道。在於公是非。是非公。然後好惡正。好惡正。然後賞罰當。賞罰當。天下如網之在綱。舉而措之無難矣。天下之是非無常形。惟明於善惡者能察之。而必自明於其心之善惡始。學所以治其心遷善而去惡也。三代以下學與政為二事。治益卑而不及於古。漢之高光唐之太宗宋之太祖仁宗。遂為令主。論世者欷歔太息。謂其治為不可及。不可慨與。
史議二
孫鼎臣
天子之下。以一身任天下之重者。宰相也。天子不以道。不能為治。宰相不以道。不能自重於天子。則亦不能有為。宰相之職。莫先於正君。莫要於知人。二者非守道之篤。不能必行其志而無憾。張九齡之為相也。事無小大。皆力爭之。小者不爭。則其大者亦不能爭也。杜衍之為相也。封還內降。外人不知。救之於後難為功。謹之於始易為力也。房杜事太宗。引拔士類如不及。呂公著事哲宗。以人物為己任。三楊當國。所薦舉皆名臣。江陵用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潘季馴。而天下無事。故為相之賢否不在一時。不繫一事。視其主德之隆替。人才之通塞而已。姚宋相而開元之治盛。禹光相而孝宣之業衰。豈不然哉。夫安國家。利元元。大臣之事也。奉文書。謹唯諾。吏卒之役也。伺意旨。察顏色。僕妾之為也。居大臣之位。供吏卒之役。效僕妾之為。可乎哉。禹光者。大臣而吏卒而僕妾者也。禹見時有變異。若上體不安。擇日絜齋露蓍。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則以獻。不吉則感動憂色。不可謂非忠矣。光居大位。門生弟子多成就為博士大夫者。幾得其助力。光終無所薦舉。不可謂非公矣。後之議者。謂禹光何如哉。人主之有失而不能匡。天下之多才而不能進。曰。吾未為上所任也。吾不敢尸其權也。夫人臣累資積勞。由庶僚洊執大政。謂之非上所任。可乎。朝夕於左右。與議論於帷幄之中。謂之非上所任。可乎。進賢退不肖。宰相之職也。居是職則有是權。欲避其權。則不當居其位。且上之不任。非上之故也。不能以大臣自任。則人主亦常臣畜之。而不能加遇於眾人矣。內不足然後不得不引嫌。使其薦舉而一無所私耶。雖日進百人。天子不之疑。悉天下之才出於吾之門。天下不之議。以為是舉其職已耳。何權之有與。姚崇宋璟相元宗。二人每進見。帝輒為之起。去則臨軒送之。及李林甫為相。雖恩寵過之。而禮遇卑薄。人主之重其臣。視其臣之自為輕重。不能以道自重。而欲人主師保而腹心之。難哉。以道自重奈何。明去就之義而已。蒲宗孟毀司馬於神宗。帝曰。宗孟乃不取司馬光耶。未論別事。只辭樞密一節。朕自即位來。惟見此人。他人雖迫之使去不囗也。後世君尊臣卑。論者謂宰相權輕而政益雜。崇禎一朝。宰輔至五十人。倏進倏退。如僕妾然。於乎。抑何不思之甚耶。彼師保也。孰敢不師保之。彼僕妾也。則亦僕妾之而已。豈盡人主之過哉。位愈高。則其得之也愈難。其恐失之也亦愈甚。如禹光者。責之以去就之義。吾有以知其不能也。
史議三
孫鼎臣
三代之封建。三代之公也。後世封建。非三代之意也。私也。三代以德懷天下。故公。後世以勢持天下。故私。謂三代以封建治天下者。後儒臆度之陋。非聖人之意也。漢高祖起匹夫。其臣皆一時魁雄。向所與齒者。勢不得不強宗室以鎮之。然皆予之以地。不任之以政。卒致七國之變。然後乃置傅相。嚴阿黨之法。殺其地而輕其權。勢已衰矣。然猶有燕旦之謀。廣陵之詛祝。淮陽之詿誤。晉武取天下不以道。猜防囗下。乃強榦弱枝。為深固不拔之勢。大封建。尊親戚。內居夾輔之任。外總軍旅之事。不惟予之以地。而又任之以政。權侔則相傾。兵強則相賊。八王構釁。宗社覆焉。孝建泰始之際。禍亂代興。猶不之寤。於是齊武以顧命付西昌而鬱林廢。宇文以愛子託安定而略陽不終。文宣之孤殞於常山。孝昭之嗣戕於長廣。誅夷相望。篡弒循環。君臣父子之倫。淪胥盡矣。始於欲保其子孫宗族。而卒致滅亡。何哉。任親不任賢。以天子私其子孫宗族。務於勢而不競於德也。唐宋罷封建。優以祿位。而不使預政事。數百年無宗藩之患。明太祖反古之道。一傳而有靖難之師。再致宸濠之亂。然政出內閣。諸侯王無秉朝權者。故兵作於外。而不鬩於內。由是觀之。三代而下。豈惟封建不可行哉。即親賢並用之議。亦未見其可也。難者謂周公康叔皆為三公。蓋其時聖未有若周公。賢未有若康叔。故因而用之。非以周公康叔之親。不問賢否。而以國命委之也。且聖如周公。猶不免鴟鴞之詩。常棣之作。況後人乎。難者又謂漢室大封同姓。竟賴朱虛而以平諸呂。夫產祿之事。章雖不為無功。亦將相得人之故也。然功大賞薄。遂生觖望。東牟之反。章苟不死。豈能帖然哉。難者又謂光武晉元。是封建之效。亦非通論也。唐不封建。而靈武何嘗不中興。宋不封建。而建炎何嘗不受命。廢興存亡。繫其德之厚薄。豈封建之能延人祚耶。夫開刱之初。人心未附。故荊賈燕澤參蕭曹之勛。危疑之日。民望有歸。故唐肅宋高成宣光之業。詩言价人維藩。大宗維翰。蓋謂此也。天下為家。統於一尊。人心壹矣。民望專矣。則不可擾之使動。而惑之使貳。且夫開誠布信。蠻貊皆吾人也。懷疑挾詐。骨肉亦秦越也。謀國家之安者。惟其賢不惟其親。全骨肉之恩者。隆以爵不隆以權。蓋聖人之治天下也。先公而後私。以德為強。而不恃其勢。
永命
管同
國祚之修短。孰為之。曰。數為之。數為之。則聖人何以動責人君。曰。修短者。數也。治則修。亂則短者。理也。數定於先而理遷於後。未有政亂而其祚終修者。未有政治而其祚終短者。天之大權莫加乎數。惟人君能以理勝焉。政亂矣而數終修。則天為不明。政治矣而數終短。則天為不公。雖然。吾曩有疑焉。今夫開國之初。後嗣之賢愚。渺焉莫定。彼其為治為亂。初不可知也。然而精於數者。輒能推及其所終。若燭照鑒察。語無不驗。此何故也哉。宋非高宗。不棄汴遷杭而國終閩廣。明非萬歷且繼以天啟。祚亦不斬於子孫。然當時若陳摶劉基。則已併其地其人。而言之若見。又何奇也。豈國家之興衰。真定數而不可易移耶。將人君之圖治肆亂。亦應數而然。而莫克自主耶。何以云然。而果見其然也。嗟夫。三代以上君多賢聖。故人之權重於天。三代以下君少賢聖。故天之權重於人。昔者周公相成王。定鼎郟鄏。其卜居也七百焉而已。既而成康相承。佐以周召。文武之澤。廣而愈深。故其後也。卒過其歷。踰八百年而未止。宋明之先。其開國既非文武之忠厚。而其後君無成康。臣無周召。此所以天數一定。而毫髮不可復移耳。故周人之卒踰其數。是周人之不為數限也。宋明之卒如其數。是宋明之自為數拘也。其理則然。無足怪者。不然。豈陳摶劉基之學。過於周公。而天數亦有時而不驗哉。祖己之告高宗曰。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召公之告成王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使天不可祈。而命不可永。則祖己召公之說。為怪誕而欺君。夫三代以上數不勝理。故言數者希。三代以下理不勝數。故讖緯圖籙言數之書遂紛出而多奇驗焉。置今書於古之世。皆不驗之言也。世不知此。乃以左氏卜年之說。為權辭不足信。夫左氏言卜年苟不可信。則祖己召公言永命者先不可信也。祖己召公言永命者不可信。而獨信言定數者之陳摶劉基。則是陳摶劉基之學。又能過於祖己召公耶。
中興論
姚椿
中興者。有亂世之中興。有治世之中興。繼亂世者。掃除而作新之。其道因而兼創。有若夏之少康。周之宣王。漢之光武。繼治世者。怠則整齊而嚴肅之。猛則休養而生息之。其道亦因而兼創。有若商之太甲。周之成王。漢之昭帝。人知繼亂世之難。而不知繼治世之難為尤甚焉者也。漢昭以後。唐則有若憲宗武宗。宋則有若仁宗孝宗。明則有若孝宗。而元祐之由乎太后與其臣者不與焉。夫憲武之烈。皆不克終。至於宋與明。則又皆未有豐功偉業。可以大過人者。而以為中興。毋乃溢與。曰。非然也。夫所謂中興者。非功名武勇之為難。而保世滋大之為貴。譬諸人有危疾。幾於殆矣。幸而獲救。則夫所以濟其後者。方且維持而愈艱。謂其一或不濟。則必不可以再倖。非其始救者之不善。其困阨之甚。必事倍而功僅獲其半焉爾。昔者漢武虛中國以事四夷。天下常殆矣。輪臺之詔。富民之封。不能以有補也。霍光輔昭帝行寬大之政。而中國富實。四夷賓服。宋神宗信王安石之言。銳行周禮。天下騷然不安其化。司馬光佐太皇太后行寬大之政。而兒童讙誦。契丹誡戢。向使武帝之後。繼以孝宣。元豐而後。即為紹聖。吾見漢宋之天下。不再傳而失也。尚何東漢與南宋之足言哉。彼後周世宗之所以治其國。其道乃與子產治鄭孔明治蜀同。則固皆以嚴得之者矣。曰。然則繼亂世者不足言與。曰。非然也。光武之烈。紹乎少康。而漢昭之懿。媲乎成王。其美一也。若夫唐肅宗宋高宗之僅恃其臣以為恢復之資。而竊光顯之號。得終其身。已為幸矣。又何中興之足云。是故唐之中興也。不曰肅宗而曰憲武。宋之中興也。不曰高宗而曰北宋有仁宗南宋有孝宗。肅與高蓋其先世餘澤之所及。而此則其所自致也。猶之明之中興也。吾不曰成祖與世宗而亦惟孝宗為無愧焉耳。曰。然則偏統無中興者乎。曰。有之。元魏之孝文。後周之世宗。及金之世宗。亦皆有志於天下者。然既未及乎一統。而其政亦卒未有以大相過。吾故不得而備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