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時論八守令
吳鋌
天下之權。分寄之守令。而天下之治。至於守令無權。則雖句稽簿書。緣飾耳目。曾不能自為政令。而民之疾苦。遂壅於上聞而不可振興。何則。守令於民為最親。其於民事尤最習。興利除獘。往往有參於情理之中。而不可旦夕成者。乃束縛而苛繩之。使不得措其手足。除積獘則以為生事。裁橫征則以為損官。特創正議則以為礙例。力事振作則以為專擅。其勢一不足以有為。而佐貳分之。監司奪之。六部又從而屈抑之。方且避嫌之不暇。蹈常習故。苟且以自全。其於國事曷有濟與。守令以三載任滿遷去。當其始至也。與民初未相識。風俗之囗澆。政治之險易。茫然莫辨。及其既久。漸有以知之。方欲有所措施。則又將遷去矣。曾不能新其耳目。故必久其任而後可有為也。兵刑錢穀。皆守令專職。後世守令不能專職。或分寄於人。或悉入於官。事如蝟毛。動皆掣肘。欲究心於撫字。而催科足以迫之。欲盡力於吏治。而處分文法足以縛之。故必一其權而後可有為也。法者。足以束賢智之手足。不足以防大奸之狡猾。守令專制一方。事無定軌。理無合轍。當得法外之意。然後可治。強英異於循途。屈奇材於守跡。其曷有濟。故必寬其法而後可有為也。漢時最重守令。皆得召見。後世召見時少。寄耳目於監司。飾功狀於文簿。守令之情實。不竭於上。小民之情狀。遂壅於下。堂陛闊絕。遠若萬里。故必通其情而後可有為也。至於獎勵之法。又有可得而言者。守令望輕。不足致治。如出朝官為之。則守令皆樂功勸進。奮於為善。而京朝諸官。非歷守令者不得進擬。則吏治重而民情益達。及其任滿報最。則又厚其祿秩。使之久於其任。斯興利除害。動無格閡矣。至於光武擢卓茂為三公之制。亦可采行之。以激發其氣。此守令之所以有權。而天下治也。
論治四
孫鼎臣
天下者。州縣之積也。宰相者。治之所由成。而州縣者。治之所從出。不可輕也。治天下者。養之教之而已。朝廷有養之教之之政。而不及於民。是州縣之過也。川陝楚之變。民皆以州縣為辭。州縣者。民所望為父母也。今疾之如仇而欲剸刃焉。其所由來遠矣。豈盡州縣之過哉。選之不精。任之不重。待之不寬。夫是以敝至此也。州縣之途四。曰進士。曰舉貢。曰捐納。曰丞倅。舉貢進士。困於記誦之學。而溺於科舉之文。一日臨人。腐儒老生。低首而聽於幕友吏胥。即其聰明才傑之士。猶必磨以歲月。然後能稍習其事。及其欲有所為而更調之符至矣。立賢無方。捐納亦人才之路也。然甫入貲而遽出宰。階級躐矣。且彼之入貲。果何心哉。求以償其欲也。奈何其以民之脂膏而為市乎。由唐而來。縣令多取丞倅。然唐宋之丞倅。士人也。今則捐納出其中。吏員出其中。其人亦嘗毀廉恥而自屏於流外矣。其拔而出之者。皆巧於媚其上官。而忍虐用其民者也。千金之璧。使傭囗守之。如之何其可乎。吾故曰。選之不精也。州縣之上有府矣。其上又有巡守道。又其上有藩臬之兩司。又其上有撫有督。一吏也而監之者五六人。此一人者之性情語言動作。其順逆皆足以為利害。其左右之人以至佐史之屬。其好惡皆足以為毀譽。其居與行之供億。皆取給焉。雖公廉之長臨之。固已不勝其病。而況有所挾以逞其私哉。利之當興也。害之當去也。此五六人者。一不可。則其事不能舉。此五六人者。條教之所及。意旨之所向。心知其非而不敢不從。三年而政成。課吏之法也。為地擇人之說興。數徒而不安其職。首尾不貫。上下不親。往者行取之制。州縣猶可望躋清要。中材可以勉強於功名。今士人一綰縣符。終身擯外。百餘年來。公卿中以州縣起家者無幾人。雖俸滿大計保舉。未嘗無激勸之法。而循資而升。其至方面大僚。蓋往往而難。其老死於風塵者。不可勝計也。吾故曰。任之不重也。 國家之本意。以教養其民責州縣。督之之深。防之之密。本意亡而文法勝。錢穀簿書之間。一毫之不如法。輒干處分。故有受事數日而詿吏議。歷官數十年而未霑寸祿者。歲滿考績。雖龔黃召杜之倫。不能及格。功罪黜陟。上下於奸胥之手。囗法要賂。必饜乃已。且夫絃急則絕。法急則玩。操之已甚。窮而思遁者。人之情也。催徵不力之法重。不得不侵移。刑名失入之法重。不得不姑息。緝捕廢弛之法重。不得不諱飾。刀筆出入。休咎從之。彼其心日諰諰焉。救過之不暇。而暇教養其民哉。歲祿之外。加給養廉。銀多者至千餘兩。至優也。然前人侵欠。責償後人。一人逋負。波及數任。謂之攤賠。公事無名之費。例所不許。均之州縣。謂之公捐。皆於養廉除之。而養廉僅虛名矣。父母妻子之養。族姻賓客吉凶往來之禮。安所從出乎。吾故曰。待之不寬也。有此三者。故高人之行。出囗之才。常薄之而不樂就。而吏始回面易慮。甘為苟賤不廉。第求便其私圖。而職事之修廢。民生之休戚不計矣。州縣積輕如此。天下果何由而治哉。復唐宋之制。丞尉以進士舉貢為之。考滿擢京朝官。復出為州縣。則練於吏職。而習知民情。仿漢令長太守刺史之法。州縣屬於知府。知府屬於巡撫。置掾屬分理刑名錢穀之務。罷司道官。則事簡而易達。省苛細之文法而厚其祿。則人自效而得盡其才。用明邱濬之言。九年通考。課功黜陟。一考再考。平常者復任。殊績就加其秩。然後可以責成功。采唐元宗之詔。凡官不歷州縣。不擬省臺。進取之望遠。故有為之志興。選之者精。任之者重。待之者寬。州縣得人。而天下如網之在綱矣。
讀周禮地官二
王效成
民之為勢本散。而法以萃之。有籍以著其數。有圖以辨其地。鄉遂吏迭稽之。而總掌諸司徒。司徒之治繁。而以斯二者為首務。蓋係天下之故者實巨。嘗誦其職。諳先王之意。凡有人民所莫可廢。參其制而衍之。必自牧令始。境之內。有村有聚。成市曰聚渙處曰村。村與聚各有戶。十十聯之。孤弱並以附。如法層攝。以括於一。保長之治戶。有口有產。齒老稚。屬尊卑。田室之多寡。有無兼業。具誌於戶。唯悉。保長各籍之。貳以上於吏。累而逐覽。盜訟之作。隨舉而晰其人。境內之限有山川。相背有方。相距有里。其間之村聚從之。田畝俾民各限以墩。以正南北為準。通縱橫。繩以丈之。約遂徑廣二尺。以今畝法權之。去二十之一。益以場屋瀦陂。減七八畝於百畝中。至十畝為極。斯為實數。田式隨變步算務均。頃立一石表。鐫析里號。自東始。十頃之表高倍。望而識其界。圖山川村聚。而註別其中畝數。據之。征賦可勻。而誣災易核。親民者。夙孚於治。復將之以勤懇。散豪楮於保長。具籍以備檢對。以故所巡驗之欺與擾者必懲。丈地之法。民自偕較。既不容浮侵。表定。而售值準之。亦必不容減誤。保長綜以界其畝。各詳具於圖。二者。講之於暇時。無驚擾之慮。而從容以收其效。斯客奸無所匿。胥蠹無自作。良莠易於區。田功易於興。而朝廷之補救有憑。三代之教養可漸復。
顧職方郡縣論駮議
戴朢
予讀顧職方郡縣論曰。知封建之所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敝而將復變。有聖人出。寓封建之意於郡縣。而天下治。尊令長之秩。予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後之君苟欲厚民生。彊國勢。則必用吾言。其說曰。改知縣為五品官。正其名曰縣令。任其職者。必用千里之內習其風土之人。其初曰試令。三年稱職為真。又三年稱職封父母。又三年稱職璽書勞問。又三年稱職進階益祿。任之終身。其老疾乞休者。舉其子若弟代。不舉子若弟舉他人者聽。既代去。處其縣為祭酒。祿之終身。所舉之人。復為試令。三年稱職為真。如上法。每三四縣若五六縣為郡。郡設一太守。太守三年一代。詔遣御史巡方。一年一代。其督撫司道悉罷。令以下設一丞。吏部選授。丞任九年以上得補令。丞以下。曰簿。曰尉。曰博士。曰驛丞。曰司倉。曰游徼。曰嗇夫之屬。備設之。聽令自擇。報名於吏部。簿以下。得用本邑人為之。令有得罪於民。小則流。大則殺。其稱職者。既家於縣。則除其本籍。何謂稱職。曰土地辟。田野治。樹木蕃。溝洫修。城郭固。倉稟實。學校興。盜賊屏。戎器完。人民樂業而已。駮之曰。是不度乎今古之宜而言之也。周制。封建爵五等。固非就其地之人而封之。天子使監於其國者。固非若丞之得補為令也。矧井田不可復矣。則封建之意。安得寓於郡縣之中。缺之囗簡不齊。丞以下之備設其人。或可裁。或可增也。賦稅之所入不等。則各私其土。子其民。有盡用之。而不及今祿之所入。有半用之而已足。至若軍師城築貢賦之所需。則謂用不足。以他縣之賦益之。名為協濟。如是。則邊郡恆不及三江之所入。而將以三江之賦。協濟滇黔塞外之民乎。兵不可寓於農矣。安得不以東餉給西兵。以南糧給北驛。而僅以縣之所餘。定為解京之額乎。太守非方伯之據有大國。而可奉令以征討之也。以數百太守之所上。部寺勢不得而盡察之。則雖欲移督撫之權於部寺。而縣令之賄屬。且充塞於部寺之庭。民咨胥怨。抑制於令。而無可如何。而謂囗處之一城之內。親故雖欲撓之而有不可者。如是。則必至臣妾其父兄。奴僇其族黨。而不孝弟睦囗之行。先自為令者始矣。慮子弟之專。而以太守舉旁縣之兵討之。則令先自合為昏媾。或盟為朋黨。不數十年。可兼旁縣為一。而日尋干戈以相讎也。以不得尺土之太守。亦將脅而從之矣。如懼流與殺而納款於太守。太守皆相容而為姦。亦未始非唐之節度比也。終身不得遷。而進其階。空名而已。三年一益祿。則以數千之縣令。稱職或十年。或二十年。而國用將無所出。使縣之人民土地。城郭藩垣。倉稟囷窌。世其子孫。一旦有罪流殺。有不擁之以為叛者乎。如縣令得開礦自私。而礦金不囗於地也。旁縣有不聞而爭之者乎。今既自私其縣。而使間歲舉一人試於部。上者為郎。或補令。次者為丞。於其近郡用之。又次者歸其本縣署為簿尉。是使外而鄰縣。內而郎官。非其私暱。則其舉薦。外內相緣為惡。則以古者鄉舉里選之意。盡為姦令植黨藏身之固而已矣。故井田壞而封建之制不可行。郡縣分而世守之官不可設。大法非合數聖人之才不能易。大獘非合數賢人之議不能除。職方之言近乎固。故歷辯之。以曉後世惑其說之可行者。
強忠烈公遺墨贊
顧復初
古人有言。死生亦大矣。顧當忠烈公辦賊時。豈必稔知受禍之烈。與其功在於國之盛。夫而後毅然為之哉。賊不可不辦。地方之患不可自我啟。身為民牧。盡我之職與我之心而已。異日 國家論功行賞。推原首事。以為非公之力不至是。勸忠酬庸之典則然。計功利大小。成乎敗乎。而後措手足焉者。非純臣之用心也。向使公不治滑。與治滑而亂不如是之甚。不幸嬰禍而死。死而其功不必著。名不必顯。吾固知公之必為也。何以知之。知之於公之論李忠愍公。曰。直心人不能委曲事人。必有是志。而後見諸言。故若公者。可以為守土者法矣。抑公縣令也。世人往往輕縣令。縣令亦往往自輕其官。不知職分有大小。治道無大小。縣令之官其任與宰相等。何以知之。知之於 仁宗睿皇帝之諭大學士朱珪也。 睿皇帝曰。今年戊辰科朕禱於天願得人如師傅者。已而忠愍以救民死。而公以辦賊死。公死而諸將收枯朽之功。夫以 聖天子精誠。禱天求才。所得不過縣令。縣令之重可知。且宰相佐天子治天下。與縣令分宰相之職。治一鄉一邑。其道同也。而縣令為親民官。天下之亂必起於一鄉一邑。而後及於天下。故治天下必自一鄉一邑始。得治天下之人必自縣令始。縣令之治一鄉一邑。必自盡職盡心始。而盡職盡心。必自不委曲始。故若公者。可以為守土者法矣。嗚呼。使為縣令而皆若公。天下安得亂。安得而不遽治哉。既衍斯旨。並系以讚曰。惟 帝籲賢。惟 天佑 聖。挺生時哲。龕此暴橫。宦薄畀隆。身殞道稱。嗚呼強公。剛毅篤敬。神珠夜朗。雄劍秋勁。觀光禮闈。應期赴聘。 帝謂得人。如我文正。彼蒼賚予。輔弼休運。銅章綰紐。玉斧據柄。囗芽禍萌。翦於未盛。一死覺眾。囗公謀應。 帝子監國。元戎超乘。神槍電掣。靈旗宵映。手摘飛彗。重光天鏡。舊物弗失。神器永定。公實功首。 皇言褒贈。非躬之囗。乃邦之慶。屹屹崇祠。禮官所禜。爰及苗裔優受寵蔭。輝輝遺墨。觥觥至性。如竹有筠。如玉有瑩。我圖公心。邈焉靡罄。引分盡職。淵衷猶怲。纖塵嶽集。餘波海剩。聆言若箴。尋義可儆。請瑑芳烈。付之矇詠。凡百有位。敬天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