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學
陸心源
學也者。學為君。學為臣。學為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者也。三代而下。有小人之學。有異端之學。有小儒之學。有大人之學。約縱連橫之說也。堅白同異之辨也。詞賦之類於俳優也。佔畢之誣罔聖賢也。內不足以治其身。外不能以益於人。苟以趨時好。悅人主。竊顯官。惑愚眾。此荀子所謂以學為禽犢也。皆小人之學也。黃老之清靜。楊氏之為我。墨氏之兼愛。申韓之刑名。釋氏之慈悲。用其說亦足以立國。原其心亦主以救偏而濟人。然而畸於先王之教。悖於聖人之道。皆異端之學也。研訓詁。通假借。證名物。析異同。但道伏鄭是。甯言孔聖非。是為考證之學。文必飾。詞必修。皮傅孔孟。祖述韓歐。詡詡然矜為因文見道者。是為文章之學。徐言而緩步。儒冠而縫衣。析性命之精微。辨朱陸之同異。囿於一先生之學。不博考於聖人之通者。是為性命之學。是數者幾於道矣。然而考之於古而宜。推之於今而未必宜。著之於言而然。稽之於行而未必然。修之一身而優。措之天下而未必優。皆小儒之學也。若夫大人之學則何如。學也者。學為君。學為臣。學為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者也。上究今古興衰之故。中通宇宙利病之情。下嚴身心義利之界。若漢之賈生董生孔明。唐之陸敬輿李鄴侯。宋之范希文濂溪明道橫渠考亭止齋東萊。元之靜修。 本朝之亭林稼書是也。夫是之謂大儒之學。
釋學上
王效成
志於學必自讀書始。書也者。古今之梯渡也。古之時。庠塾教修。師友導責。野秀錯起。耳目之所周接。無非日浸淫於禮義。而猶必勤資乎編籍。自就傅以至垂白。不可一息去也。晚時道愈漓而書日淆﹒百家雜作。鱗比而囗嘈。使業者神為之眩。昔史遷有言。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食穀者必於稻。咀蔬者必於菘。洵乎要哉。然米之於糠囗。葉莖之於根。均之稻與菘也。舂割而治之。同其勞而卒有精粗之迥異焉。夫豈不以擇哉。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夫易者。寡過之書也。世事之繁變。遭境之人殊。凡壹是就避轉通。靡不密臚而切比。學者由囗奧之辭。達精詳之蘊。其體之身世必周盡。而要其本原。亦唯法諸陰陽以善剛柔之用而已。僻識支說。塗附讖術算圖之屬。播述未已。才穎之士。汨迷白首。良可惜哉。夫謳吟感發。觸焉即是。其思之所藉託。往往在辭字之表。而諷者抑揚反復。領味其旨趣。不知夫愷惻之意。何以油然而生也。春風之被物也。紓徐噓拂。其生機之盎溢。各率其性以應之。而其感移之囗。非有可一一鑿而指也。夫詩何莫非天之機也。而必沾沾焉據實以就之。不得則支絀而通之。嗚呼。誦古人之遺。必會其繁辭。以溯其心之所至。其心得。而辭之繚曲必達矣。然無中正之性情。淵曠之識抱。其於古人猶冬夏也。曠百世而見之。得耶。夫山澤之行地。發華秀。代生成。其蘊莫之盡也。據一二材物而私焉。謂非山澤之寶不可也。而要不可謂得山澤之蘊者也。夫讀書者。心帝王君臣之心。而後可囗帝王君臣之囗。密之自身心之微。恢之至覆被之大。本末畢貫。而一基之以欽。書之蘊。其在斯乎。瞀儒崇古而卑今。守缺襲誤。動必齗齗於往制。而不知其為己固也。原制作之始。不過因人情而約漸之。使氣馴而用節。其所為縟儀瑣度。當與時為消息。而勿悖其意焉可也。今世學者。幸諸遺義略在。用條貫而推明之。遺義苟明。則其於官制之司。經禮之節。宜無不循識其綱矣。昔禮教衰而政治戾。政治戾而春秋修。春秋者。約其事以經著之。譬鑑之肖物而美惡較如。不待傳而明者也。說者更以例求之。以為是屬辭比事之教也。夫屬辭比事者。屬前後而比觀之。其端末隱顯。可參而定其實也。而豈例之齟齬為耶。善乎莊生之言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辨。蓋非不用辨也。不辨而辨在其中也。夫世衰則存之以寓褒貶。世治則法之以行予奪。學者讀之而直道見。返之而畏心生。是善取春秋之義也。嗚呼。記有之。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以記之所言。已有以口耳為傳習。而罔知切近若是。蓋曲學之流傳久矣。然不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乎。反復斯篇。亦可以知所務矣。昔諸葛子出成盛業。而其自明曰靜儉。曰謹慎。獨得存養之原。蓋自其早囗讀書。囗觀大義。所造於學者為特精。陶處士好讀書不求甚解。及考其詩。具見道之辭。拳拳於先師遺訓。力求其至。自周末以來。二子之學粹矣。觀瀾而臨大海。仰日月而之曠野。謂非能見其大者耶。然則今之學宜何法也。始之以銳思。堅之以毅力。索之以虛衷。永之以熟玩。詩以發其慧。禮以歛其矜。書以大其量。易以小其心。春秋以證其識。要之以終身孜孜而已。若夫求入德之端。其操之有要。而進之有序。則尤有孔孟之書在也。
釋學中
王效成
有大成之學。有學者之學。有眾人之學。聖賢之教備矣。子思子溯道之大原。由天命而循之身。由身而極之位育。此蓋明大成之學也。孔子之言脩己應物。舉不越乎彝倫日用之間。此蓋教學者之學也。鄒孟子闡四端之切近。而啟發其本良。使知求得之易。此蓋誘眾人之學也。天之生萬物也。春夏伸而秋冬絀。風日化而雨露養。其所以成之者至矣。而察者忽聲色之著。而究乎主宰於穆之隱。習消息之漸。而異乎旱苗勃興之捷。以為是造化之妙也。而不知夫微顯久速之際。亦各有其義也。子思子承仲尼之後。原遠派歧。各舉其所近而衍之。子思子懼其本之昧也。抉天人一理之微。物我兼盡之量。以表歷聖之心授。而發仲尼所罕言之根蘊。所以為萬世告也。逮戰國之世。貪詐昏虐。人心淪敗。孟子悼傷斯民之枉。而亟呼以拯之。其告君也。即一念之仁。掖之以進於愛民之政。其教人也。即無欲害人之心。無穿窬之心。無受爾汝之實。而引而達之於仁義。怵惕之發。夜氣之存。皆舉其所易明者而覺發之。凡以救當時之害云爾。秦漢以降。道在顯晦之間。學者非無造道之資。奮起之志。而其體精而用周者。率不多覯。有宋諸哲出。始研窮乎義理。辨析乎幾微。舉廣大之業。返而求之方寸之地。一以心性為入德之端。敏銳之儒。或捷悟而徹其本原。因率其所得以為教。雖夫婦之愚。莫不欲導以從善。而其弊或至離實而即虛。使學者失所據。豈諸哲闡道之意哉。且夫陟崔嵬者。紆折而上。則峻者為夷。而力弗竭。仰而徑造之。不達則顛耳。川津之舟。緣岸沿洄。無意外之失。至放乎茫洋。則迷所向者有之。夫學亦務乎平實耳。昔孔子之時。道雖不行。而弟子日錯進。其材類皆有望道之美。孔子進之退之。使循循然一出於中正。盡人可遵。而淺深皆有所得。是所以為孔子之教也。夫孔子之教者何也。文也。行也。忠信也。教無窮也。而四者約之。四者以外無教也。夫孔門之善學者。首顏曾。顏子之述善誘。曰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曾子之述省身。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莫非是四者之教也。其次高明莫若端木子。其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又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篤實莫若卜子。其言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又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夫亦猶是四者之教也。嗚呼。文者。知之所由致也。行者。行之所以力也。忠信者。心之所為存也。由文而體乎行。由行而踐乎忠信。此學之序也。由忠信而發之行。由行而著之文。此學之本也。其曰居敬曰克己者。所以維持夫四者而幾乎醇也。夫學者由四者之教而加養焉。安焉可以希上達之境。而以漸而至盡性以立命。即勉焉未粹。亦不失脩飭之士。而本心固不至大失矣。是即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者也。學者原聖賢立教之旨。而會其所以異同之故。然後知所從入哉。
釋學下
王效成
孟子曰。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學與行非二道也。居藜蒿之野。諷先古之篇。非祗以善身。又將以及物。凡所以為事上囗下之故。必講切而儲之。其上者會一理以貫庶事。核驗是非而採蓄靡遺。其次即其資力所近而究其委奧。亦足囗一得以裨世。且習古而不知變。昧轍而制輪。則不可以行咫。討論於戶帷之內。而當世之興廢。朝野遠近之得失。無不參觀而審計。必推之不跲於世用。而後為無誤所志。夫學之烏可苟焉而已也。孔子曰為政在人。此言為治之莫重乎人也。庠序之立。自京國以至州縣。莫不有學也。而必需名賢以為之師。非可循資而授也。察鞶帶韋布之屬。有通經而篤行者。禮延而師之太學。次還教於郡邑。其生徒之選。必簡嚴而迺重。導之以詩書禮樂。其實皆修身之要。治世之資。而必倣古下士視上農夫之祿。以廩其室家。俾其心無所歧用。而其試之也。經義之對。必求其心得。而不惟聲采之飾。繼則論古策時。惟務乎識正而理達。由鄉以進之太學。與科舉相輔而行。登其最者而官之郎署。州縣之學掾佐史。則以其次又次者歸補之。夫教之裕其本。養之優其心。而用之又必核其真而當其選。如此者。不數年而人材出矣。且夫朝廷之官。所以為民而具也。知其為民。則官之用。孰有先於親民者耶。壓之以累尊。束之以密法。其得以自伸其愷悌者鮮矣。夫百里之地非小也。古公侯之分。而郡守則殆於方伯之拓地者。責非不重也。古之時。臺郎出宰而遷為守。公卿守郡而入為宰相。蓋甚隆乎其選也。久於其職。守六囗令十二囗始遷。則暇焉而力有所布。歲賦所入。雖貢之朝。而得以便宜徑用。則資費有所出。興除之役。小者自專。大者守奏聞。則事無所掣。簿尉以下。黜陟主之。則克用材。兵有主將亦隸之。則刑守備。豐其祿。益之以公田。則無室家之累。考課之法。以廉為守。其績在田野治。民人安。賢能興舉。偝者黜罪。則賞罰得其實。而非虛文之尚。臨其上者減之。秩輕而任暫。責之以周巡。假之以耳目。則別其政而不制其權。任尊事一。則易於行其志。地小參比。則不能為悖亂。而得以補正。掾史亦入仕。得以漸至高秩。則所與共治者。皆絃誦之彥。而士氣振而廉恥興。人人得盡其材。則宰相之職盡。而朝列出入。亦皆諳悉民隱。無庸囗不達事之人。夫如是。則上下之動息。有不悉通而或隔者乎。如是而不治者。未之有也。今夫中人之家。必有經紀。外而應對出納。內至庖汲灑掃奔走之役。莫不有其司。而衣食之所需。無以囗周而月給。則室家不能以徒立。易有之。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曰義。知財之於國計尤要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財者。天地之所產。民命之所資。而非泉金之謂也。泉金所以司轉通。權貴賤。而不可以為養者也。
夫天下亦非不生粟矣。然而南慮人浮。北慮土曠。必思有以移治之可也。董之以專司。助之以牛種。招徠墾啟。緩征而激勸。其接水者。廣其陂閘。深其溝澮。宜麥菽黍稷之地。則修甽隴之制。多鑿井以備旱。其耕耘培護之法。必講精而力勤。濟之以番芋蕎麥之屬。參之以桑棉樹蓄之宜。磽瘠之區。可以為沃壤。而豐收者。亦不至侈耗。是兩得之利也。語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又況產鹽之鄉。聽其流通。重其稅課。則民不病而利歸上。菸草燒酒之熾。尤重關征以困之。因以除五穀棉絲之稅。財之綱領具是。酌時而行之。自以羨裕。而司農或不免迫絀者。則又用之當求節也。夫用之至廣者。莫逾於河防兵食世祿三者。河事之勞拙。膠於通漕。苟其不可通者。倣轉運以濟之。無所強於河。則河恣其獨達之性。而補救易而費重省。兵之所鎮。就間荒而耕之。不足。則借數年之餉。售以益之。其食皆自為。而朝之賞給亦減。且古者世祿之制。皆有土田。以食其租之所入。非有坐耗度支之餉也。遼邊多可耕之地。量而廣之。則似續之衍。不額於常頒。兼得自營其生計。而朝廷遂少囗食之患。亦兩利之道也。夫人材無定限非可為之法以縻之而物產之有定者乃可善為之制而顧或慮乎歉耗毌亦計之未盡者耶嗚呼窮變通久之間有心者不可不察也。然又聞之。人存則政舉。有行政之囗。而無行政之實。未有能善者也。果其精心乎希治。雖法有未盡協。未嘗不可消息而為之也。夫學必期乎致用。尤必善導乎用之之人。而後可以進於有為也。斯又求志之要者也。夫學之烏可苟焉而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