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 心赋注
  • 延寿
  • 4936字
  • 2015-12-26 15:06:30

乘急戒圓。

乘急者。於一心大乘種性。志力湻熟。解心明利。戒圓者。於大乘戒法。堅持無犯。故瓔珞經云。一切戒。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因成果滿。

初發菩提心為因。後究竟心為果。故云。初與實相為因。後以實相為果。

該括有空。

有徹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徹水源。水窮波末皆是一心。體用交徹。如色空章十門止觀。第一會相歸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緣心攝散歸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現前。二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也。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也。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理事雙現。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理非事。寂然而絕。是故令止觀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於理。復不異於一事。是故以不異止之觀。見於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三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如於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內復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智。頓見一切。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第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門法界。然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一切亦爾。是故主伴伴主。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此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

交參主伴。

以一心為主。萬法為伴。或萬法為主。一心為伴。互為主伴。性相該通。如云此土文殊說。則十方國土文殊一時同說。

十玄門之資攝。無盡無窮。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諸法相應無前後說。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約理說。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約用說。就三世間圓融即入。而成無盡。如金金色。二不相離。四隱顯祕密俱成門。此門約緣說。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約相說。即一時齊現。似束箭齊頭。如瑠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約譬喻說。約法相即互照重現無盡門。如兩鏡互照。傳輝相寫。遞出無窮。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行說。亦名廣狹門。亦名主伴門。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約三世說。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門約心說。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像。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門約智說。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十玄門。法法皆具。悉入一心無盡之旨。如海涌羣波。羣波即海。金成眾器。眾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亦是相容義。以一心為主。一切心為伴。是主伴義。以一實心是純義。差別心是雜義。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即差別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見境識心。是託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彼心亦然。涉入交羅。重重無盡矣。

六相義之融通。不常不斷。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門。於諸法不滯有無斷常等見。此六字義闕一。即理智不圓。此是初地位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亡。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此六相義。於一一法上皆具。今於一心上具者。心是總相。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故。於一心中起善惡心。是別相。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念念互起。各各差別。是異相。諸法由心迴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則是成相。心心不可得。是壞相。

鷲山正脈。鹿苑鴻基。真風長扇。慧範恒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得道之場。說法之本。原始要終。不離此法。該今括古。豈越斯門。如百門義海云。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現。故知萬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約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緣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證分。是心體。二見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證自證分。是心後邊為量果。八識心王各各具四分義。心法四緣生者。一是因緣。從種子而生。二是所緣緣。境牽生心用。三是等無間緣。念念相續。四是增上緣。不相障礙。若闕一緣。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於第八識相分上。又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時。是現量。後落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時教。說心地法門。不出四分三量料簡。廣說在宗鏡錄中。又約妄心。有五種心。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二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又約境有三。一性境。是現量心得。二帶質境。是比量心現。三獨影境。是非量心緣。

隱顯無際而晦明相並。

百門義海云。若心攝一切法。即彼隱而此顯。若一切法攝心。即彼顯而此隱。由顯時全隱而成顯。亦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如合日月。晦明相並。又十玄門中。祕密隱顯俱成門者。謂諸法相攝之時。能攝則現。名之為顯。所攝不顯。名之為隱。即隱常顯。即顯常隱。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為祕密。次辯相者。且約一多相攝。以明隱顯。有其六句。一一顯多隱。一攝多故。二多顯一隱。多攝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時無障礙故。四泯約相形。奪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絕上五。是行境故。然一顯與多顯不俱。一隱與多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三昧章云。又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超絕。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見。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時。

百門義海云。融念劫者。如見塵之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時。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壞長短之相。故云。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九世者。過去世中。有現在未來。未來世中。有過去現在。現在世中。有過去未來。三三成九世。

微妙之境幽深。非從像設。太玄之鄉緜邈。莫可心知。卓爾不羣。湛然純一。天成神授而挺生。萬德千珍而共出。

一切眾生心。本具無漏功德。念念內熏。及至成佛時。便為性起功德。如懶瓚和尚偈云。我有一語。無過直與。細於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杼。又古德云。至妙靈通。目之曰道。若不鏡方寸。則虗負性靈矣。

眾義咸歸於此宗。百華同成於一蜜。獨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樞。細開虗寂之閒。禪扄正律。

問。眾義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等。答。此是無名位之名位。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觀成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祇為根機莫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以華嚴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者為不識自心。二者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所云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曰無量壽。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滅。文殊即是自心無性之本理。普賢即是自心無盡之妙行。觀音是自心之大悲。勢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變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動。於彼云云。

肇論云。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註云。月若入器則一器有。而眾器無。良由月體不入器中故。則能千器萬器一時遍應。聖人不以像應物。則塵剎普現其身。動靜不慮其心。故有感皆通。周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者。一切聖心及佛像。皆是眾生有心中而現。聖且無心無像。但本願力故為增上緣。各令機熟眾生自見如是事。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萬法唯識者。總有四種意識。一者明了意識。境現在前。二者獨散意識境不在前。獨頭而起。如緣過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緣。故云獨散意識。三夢中意識。此三種意識。皆是眾生自心業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識。所現境界。即是坐禪人定中所現。名定果色。如攝論云。如觀行人。定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此於九想中。所變青黃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汙。此境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於此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一分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如起信鈔云。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唯我不動。於彼云云者。如長者論云。以一切眾生根器為明鏡。佛於一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真性與緣起同壽。不思議而可思議。有量共無量平運。居見聞而非見聞。

一切染淨諸法。是真性中緣起。一心。是緣起中真性。真性則不思議無量。緣起則可思議有量。以皆是一心同時故。不思議即可思議。無量即有量。究竟論之。二俱寂滅。如華嚴經頌云。菩薩入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是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俱寂滅。又云。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物外祥雲。法中閒氣。奇絕而異代殊珍。廣大而宗徒富貴。

古云。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者。以華嚴以心為宗。故稱無盡宗趣。如經云。知一切法在一念。又如大莊嚴法門經云。復次長者子。菩薩不應覺於餘事。但覺自心。何以故。覺自心者。即覺一切眾生心故。若自心清淨。即是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如自心體性。即是一切眾生心體性。如自心離垢。即是一切眾生心離垢。如自心離貪。即是一切眾生心離貪。如自心離瞋。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瞋。如自心離癡。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癡。如自心離煩惱。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煩惱。作此覺者。名一切智知覺。又華嚴經頌云。心集無邊業。莊嚴諸世間。了世皆是心。現身等眾生。

得初而即得後。猶圓珠無間隔之方。了一而便了餘。似海滴總江河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