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歧视严重:身体阴阳失衡,乃百病之源
懂中医的人知道,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虽然每个人的身体从一出生就是阴阳不平衡的,或阳盛,或阴盛。然而,如果不希望自己经常生病,就必须通过调理,让自己的身体大致保持阴阳平衡,亦即平日里阳虚的人应以助阳温热为保健,阴虚的人应以滋阴去火为养生,从而使身体达到和谐,益寿延年。
一个国家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身体。国家里的全体公民若能和谐共处,就能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然而,如果人民内部矛盾重重,就相当于身体的阴阳失衡。阴阳失衡就容易滋生疾病。导致国家阴阳失衡的,往往是民族歧视。
50多岁就退休了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有这样的名言:“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在我们身边,不公平的现象处处可见,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着民族歧视,更别说中国的近代和古代了。
大清王朝是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政权,其国体政体和之前的明朝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上,明显地带有民族歧视的痕迹。
早在入关之前,满洲贵族就实行了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入关之后,他们尤为重视拉拢汉族士人参加政权,在中央各部、院的官职设置上,使满汉缺额,即官员编制中满人与汉人的数量相当,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也采取满汉参用的做法,从而笼络了汉族地主,扩大了大清王朝的统治力量。但满洲贵族对汉族官吏一直存有戒心,设计防范,不使他们掌握实权,尤其是军权。
清朝政权的中枢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行政。内阁仅康熙一朝较有实权,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之后便失去实权,变成例行公事的机关。总揽一切大权的是军机处,重大问题都在这里讨论,由皇帝做出决定,向全国发号施令,所以时人和后人皆称军机处为“政府”。
军机大臣由皇帝在亲王,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尚书、侍郎等)中特简差派,并有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与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分别,按固定顺序排列。皇帝还指定一名亲王或大学士为首席军机大臣,称为“领班”,又称“首枢”。首席军机大臣往往为满人,仰仗着皇帝的倚重,总揽大权,汉员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就算提出了正确的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例如,在鸦片战争期间,军机大臣王鼎为了起用林则徐一事,在道光皇帝和众大臣面前与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一再苦争,但始终得不到上至皇帝下至众大臣的支持,最后愤而自杀。
六部的实权几乎全部掌握在满员手里,汉员往往不过是随同画诺而已。掌握清朝地方大权的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总督的权力尤重,各地绿营兵及其长官提督,都受总督管辖。为防止汉族官员掌握军权,总督大多数由满人担任,汉人极少。对于汉族地方督抚,清廷有时也放心不下,往往会指使满员暗中监视,密报他们的动向。对于一些地位不高但颇有实权的员缺,也限制汉员插足。此外,旗员还享有其他种种特权,遇婚、丧、疾病皆可请假,假满复职。汉员遇父母丧葬,必须回籍守制3年;遇结婚或久病不愈也要开缺;服阕或假满之后,除内阁中书等少数员缺外,都必须重新入班候补,不能径复旧职。至于科考、补缺、升迁的难易程度,满汉之间更有天壤之别。
满汉藩篱坚固,民族歧视明显。这在无形中不断地提醒着汉族官绅和民众,自己正遭受着异族的统治。只是,面对着种种的不平等,他们只能服从,只能忍耐。但这无疑会对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是清王朝对待汉族官绅民众的根本方针,祖制如此,绝对不可能轻易改变。要知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使旗人凌驾于汉人之上,给之种种特权和恩惠,才能增加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达到利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目的,借以保持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再者,满洲贵族虽以弓马强悍征服了人数众多的汉族,但他们人数少,文化程度低,若打破民族界限,任人唯贤,科考取士,他们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清兵入关后,通过残酷地镇压汉族各阶级、阶层的反抗,征服了汉族人民,却无法征服汉族人民的心。以天地会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一直秘密从事着反清复明活动。即使在汉族士人之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满满洲贵族的统治,他们通过自己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活动,采取这样那样的形式,不断地将这种情绪向异族统治者表现出来。
民族歧视,使作为少数民族的满人,与作为“多数民族”的汉人,矛盾迟早会激化,只是时间迟早而已。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上患有隐疾,只要条件成熟,就会发作的。
2.老百姓不堪重负:能量供给系统已经透支
任何一个独立的系统都必定存在着一个能量供给的子系统。例如,计算机的电源和汽车的油箱和油路系统。人体的能量供给系统要远较汽车和计算机复杂,就像汽车没有油或油路不顺,计算机没有电或电压不足时,都会给系统造成严重的运行障碍,甚至完全瘫痪一样,人体的能量供应不足也必定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医学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导致各种慢性病最主要的原因,更可能是造成多数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国家往往也有一个能量供给系统,它就是全体老百姓,用今天最通行的称谓就是“纳税人”。如果能量供给系统“油量”不足、油路不顺,或者没电了,也就是说,老百姓——“纳税人”被盘剥得已经不堪重负了,国家就会产生各种慢性病——反抗不断,更有可能造成死亡——国家灭亡。
国家的能量供给系统被整得“没油”或者“没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们对“纳税人”抽税抽得太厉害了,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最后逼得老百姓都只能去造反——病就这样生了!
让我们看看大清朝的领导们,是如何把国家的能量供给系统给搞透支弄瘫痪的。
清王朝创立初期,几代统治者都颇为善于治理国家,其文治武功并不逊于汉唐盛世。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发展,乾隆之世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后期各方面矛盾开始暴露,贪污成风,吏治败坏,朝政日趋紊乱。奸相和珅的用事更加速了这一腐化过程。乾隆死后,嘉庆帝虽然处死了和珅,惩办了一批罪行昭著的官吏,但已无力扭转这一衰败趋势,贪风不止,腐败日甚,直至道光末年都没有一点好转。
与此同时,清朝的财政与军事状况也日渐恶化。乾隆中期以前,清朝财政每年收支相抵,尚有盈余,到了嘉庆末年,国库已日呈入不敷出之势。
乾隆、嘉庆以后,大清朝的吏治更加腐败,官员“牟侵所及,大略农民尤受其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唱出了百姓的怨恨和无奈,更反映了潜伏和积聚着的反抗力量。
鸦片战争前,龚自珍曾把清朝的官吏比作狗蝇蚂蚁、熊罴豺狼之类,普通百姓投告无门,生存无路,“漫漫趋避何所已”,生活苦不堪言。
人祸更逢天灾,道光、咸丰之交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的苦难雪上加霜。
3.军务废弛:免疫系统遭遇根本性破坏
如果说老百姓——“纳税人”是一个国家的能量供给系统,那么,军队无疑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自动对抗外来有害物质,消除坏死的细胞,防止在细胞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基因错误,这些基因错误是导致肿瘤和癌症的一大原因。人之所以生病,是人体本身给了病原以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免疫系统有所缺失,来不及攻击病原。一旦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这时候,身体内部的病原和身体外的病毒,都会伺机侵袭你。
作为一个国家的免疫系统,如果军队的抵抗力不断下降,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被内部的起义所反抗,被强大的外族所入侵。
满清的军队,从当初战斗力非常强大,到后来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力的迅速下滑,注定其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纸老虎。
当年入关时威震天下的八旗铁骑,早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就已显出了腐朽之势。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表现不凡的绿营,后来腐朽衰落的速度比八旗兵还厉害,等到参加对抗白莲教起义的战斗时,已经不堪使用,反倒是地方团练武装出力甚巨。当时,八旗和绿营是清朝的“经制兵”,八旗约20万人,绿营约60万人。80万国家正规军,却在1万多英国侵略军面前无能为力,迎敌者一败涂地,援助者迁延畏缩,任凭敌军往来纵横。除去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军队内部的严重腐败也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经制兵员额空缺,训练不精,素质低下,倾轧严重,已经腐朽到了根儿上。绿营兵受召唤增援前敌时,很多人竟然不忘带上烟枪,更有甚者连路都不愿意走,而是雇人抬着走,这样典型的“老爷兵”何以能战?又以何战?
曾国藩看到,在永明,绿营甚至进行有计划的抢劫,“分众伏于各村外,一更时忽炮声四起,既遍淫妇女,复将财物卷掳”,“近日官兵在乡不无骚扰,而去岁湘勇有奸淫掳掠之事,民间倡为谣言,反谓兵勇不如贼匪之安静”。种种耳闻目睹之事,使曾国藩对绿营之弊有了深切的感受,他对绿营做了这样的描摹:
“今日之兵极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具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以仆所闻,在在皆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八旗兵和绿营兵到了清朝后期,简直成了清王朝这个身体上感染的艾滋病毒,不断地破坏着免疫细胞。
这样的免疫系统,不但起不到保护身体的作用,还变成了有害的细胞,确实可悲可哀可怕。大清王朝由这样的免疫系统保护,不生病不生大病不被体外病毒入侵,才是怪事!
4.各地起义不断:小病天天有,大病三六九
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身体的能量供给系统出现了透支问题,身体的负担就会不断加重,即使别的系统没有大问题,也会“过劳死”!如果再加上身体的免疫系统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那么,病症就必然会成为这个人“最亲密”的伴侣。
大清王朝的贪污腐败,让老百姓这个能量供给系统不堪重负,再加上免疫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瘫痪,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各个地方起义不断,真可谓是“小病天天有,大病三六九”!
整个19世纪,大清王朝治下的中国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变化之中。八旗铁骑的骁勇,康乾盛世的富庶,都在严重的内部消耗和严峻的外来威胁中如烟飘逝,慢慢地成为残存于后世记忆中的历史。
随着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负担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乾隆中叶以后,长期潜伏于民间的各种反清团体,诸如白莲教、天地会等以及它们名目繁多的支派逐渐活跃起来,零星的个别反抗渐渐发展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起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伦领导的清水教(白莲教支派)在山东首举义旗,接着发生了甘肃回民新教徒起义。这些起义虽然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此起彼伏,旋兴旋灭,但却揭去了清王朝太平盛世的面纱。
清军入关后的大清王朝第五代领导人嘉庆皇帝,从他老爸乾隆这位“十全老人”手中接过来的,已经是一副沉重异常的担子和一片危机四伏的江山。就在他接手父亲的领导权后的第一年,一直看起来都很健康的大清王朝忽然就爆发了一场“大病”。
嘉庆元年(179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首先在湖北枝江、襄阳爆发,然后迅速发展到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历史上称之为川楚白莲教起义。大清政府通过征调天下过半的军队、耗费银子2亿两,花了9年的时间才把它镇压了下去。
这次起义也成为了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各地起义、变乱不断发生,此起彼伏,殆无宁岁。
在经历了川楚白莲教起义的冲击后,大清这个纸老虎的虚弱被暴露无遗。在这次“大病”中,就连大清的皇宫亦受到了义军的冲击。面对此情此景,嘉庆也只能无奈而悲凉地慨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嘉庆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更是一位“苦命天子”。这时候的大清,早已江河日下,就如同生了一场大病后的人,身子非常虚弱。但是,如果你的身体没有正常的能量供给和强有力的免疫系统,还是会继续生病,光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治标不治本。在道光一朝里,尽管统治阶层不断派出军队去镇压,但各地的起义和反抗反而更加频繁,几乎年年都有起义发生。
一个人如果偶尔生场小病,如感冒发烧之类的,对身体的免疫力的维护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小病天天有,大病三六九”,那么,他的身体迟早要垮掉。因为,即使他身体内部的病毒发作起来不致命,身体外面的病毒也会侵袭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