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文/暖小团

2010年9月,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到Offer,反复权衡两天后,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辞职,离开家乡,到北京开始做编辑工作。2011年春节长假后,我开始给《男人装》杂志采写即将上市的3月刊封面女郎阿朵。当时的情况是,前一个作者放了编辑的鸽子,可是图片已经拍好,就等访谈就绪,直接排版下印厂。这种情况下,我从备胎转而开始接手做访谈,在三里屯的一家小酒馆里,我跟阿朵聊了两个小时,回家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人物采访。之后是接下来的封面女郎杨幂、姚笛、蓝燕、袁姗姗、宁静、范冰冰、李小璐、周秀娜,等等,一直至今。

几年下来,我帮若干本刊物写了五十个左右的封面,也凭借这种自成一派的聊天方式跟不少明星成了朋友。我知道,他们亦是平常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注定不会与屏幕中的形象高度契合。奉若神明看上去太滑稽,他们也不需要,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讲,能够跟一个知己聊天,那是一件放松且再快慰不过的事情。

我采访人物有一些特殊习惯,比如,从不用录音笔,我总觉得那种东西会带给我太多的依赖,因为回头可以整理录音,所以就不够用心地去听被采访者的每句话。举着录音笔也会让受访者更倾向讲场面话,而大多数访谈真正需要的,则是一种朋友般的叙述和心与心的沟通。不管对方是谁,我会尽量要求每次的采访中,周围只有我们两个人,彼此都放下社会角色,用最大的真诚去聊天。我相信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动人,才能讲出彼此心底的话。在这个太多粉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眼睛都太容易被蒙蔽,去卸掉铠甲,才是让更多人认识一个真实明星正常生活的唯一方式。

如果不是特殊原因,我会尽力坚持每次的访谈都是面对面进行的。我不喜欢电话访谈或者邮件访谈,总觉得四目相对或者看到对方说话时候的一颦一笑,才算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通常也会去拍摄现场看看状况,保证文字与图片的统一,也能在拍摄现场看到更全面生动的明星状态。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静的,拍摄的时候,他们则是动的,这样动静结合,人物也就活灵活现。

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市面上大多数的访谈录其实销量都不好,原因不明,因此,一直有出版社来打听我的杂文集能不能出版,却很少有人问到这本书。实际上,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记载了我在这个行业三年多的时间里经历的蜕变。因此我在和出版社谈条件的时候,把它当成一个附加条件,我说我可以把杂文集给你们,我也不会强求版税印数,但,你们要给我的访谈录,一个出版的机会,因为它才是我最重要的一个作品。

就像我一直认为的,没有学过专业摄影的摄影师作品总是差点儿意思一样,作为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采访记者,我也是一样,觉得自己似乎总是写不到位。好在,大多时尚杂志的文字要求并不像新闻或者财经类周刊那样的严谨缜密,没有太过严苛的要求,这也算是我能坚持写三年封面的主要原因。2013年9月,我从《时尚健康Men’s Health》杂志换到同集团的《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工作,从之前做两性与专题到现在做明星和人物,这当然和这本书的形成分不开。

坦白来讲,我并不算是一个会聊天的人,或者更不客气地说,我是个不擅长与人交际的家伙。在之前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我总是说几句话就语塞,或者干脆笑一下就走人。四年的师范大学生活让我不得不练习在众多人面前讲话,让我不得不开始学会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这也算是给现在做的采访留下一点儿技术支持。其实仔细想想,与人聊天是件有趣的事儿,两个之前完全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用一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讲述各自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性格在同一个时间汇合、撞击,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有如渗入了另一个生命,开花结果。

生活总是带给我们太多计划之外的惊喜。就像三年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出版一本关于人物访谈的书一样,我也不知道接下来的三年中,命运又会交给我什么。我能做的只能是一边经营,一边等待。也许会有下一本关于人物访谈的书,我希望那也是一次蜕变。

感谢每一个陪我一起聊天的人,你们中大多数是镁光灯前耀眼的明星,你们大多有自己一路走来的故事与往事,能跟你们聊天是件痛快的事。感谢合作过的《男人装》《时尚健康》《嘉人》《悦己》《时尚新娘》等杂志,有你们的信任,才能有我一路的成长。感谢这本书的出版公司和责任编辑,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奉献。有时候我会想:作者也是画家,用笔来勾勒你的模样,同时,也在记录你我共同的青春,这种记录不为别的,只为见证明天未知的美好。总而言之,这对我而言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如果它销量不错,也许会打破那种所谓的访谈录卖不掉的怪说法,会给所有人注射一针鸡血;如果它销量不佳,那么我以及每一个爱做访谈的人,依然会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