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防要務宜籌畫周備疏
陳慶鏞
竊河南中牟九堡。于上年七月漫溢。一時未能合龍。現當秋汛屆期。各處要工。貴推行盡利。方能底成厥績。臣愚以為當責其所成。儲其所用。保其所要。防其所因。本年二月。因前任尚書麟魁廖鴻荃辦理合龍埽工。蟄失五占。 特命撤任回京。而以鍾祥鄂順安留工籌辦。並令悉心妥議。仰見 皇上軫念民瘼。慎重河防至意。近因河南省城水溢。請款疏濬近河以禦城垣。保護誠可無虞。惟轉瞬大工合龍。該河督巡撫在工日久。當經相度機宜。有成算。應請 飭下專心一手辦理。於秋汛既平。春水未旺。剋期合龍。儻自揣未能即敘。合行先期疏明。仍俟 囗派熟諳河務大員。及曾任著有成效者。往治之。以期一勞永逸。無復虛縻 國帑。致蹈上年故轍。臣故曰當責其所成也。上年冬閒。需次合龍。聞各處料垛。價倍異常。施工無所措手。嗣因出示曉諭。乃陸續運至。而大工業已愆期。價值倍數而償。竟不濟事。現該省未及被水村莊之處。年景尚順。乘收成之日。麻囗不至昂貴。宜及時購買。敷足於用。則事省而功倍。臨時無掣肘之虞。臣故曰當儲其所用也。東河與南河。雖分兩地。其實止一河。東河溢。南河必受其壅。漫水下注江南。必須大疏海口。黃水利於迅厲。急則通而緩則澱。茲以無制之水。任性罔行。決不能循道而下。勢必全黃入洪澤湖。而湖底本為高仰。又增以挾沙之漫水。積淤其中。設使西北風起。高家堰最為喫重。應請 飭下南河總督。於高家堰一帶。竭力保固。復遣明榦河員。駐劄海口。設法疏通。導之歸海。高家堰既固。則南河之水可無患。南河之水無患。則東河合龍之局。計日而成。臣故曰當保其所要也。大河出中牟。即由蘭儀考城徑歸德府。入江蘇之徐州。以至淮安府之清河縣。匯淮由雲梯關入海。此順軌也。茲乃溢出祥符縣之朱仙鎮。由陳州府之周家口。下注於安徽之潁州府。浸淫於鳳陽府。查河南省城外來饑民。其數不少。而撫馭尚屬安靖。惟潁州鳳陽二郡。民情素稱強悍。自上年七月漫溢之後。至今已及一年。其失業流亡之人。紛至沓來。原望本年合龍水退。可期回家耕作。今茲未能。且其地離家較遠。巡撫藩臬耳目不能周到。而向辦振務。不過委佐雜微員。下鄉稽查戶口。開載姓名。甚或串通胥吏。以小報大。以寡報多。從中漁利。今縱不至於此。而亦不可不防其漸。應請 飭下安徽巡撫會同河南巡撫設法撫綏。仍選素知自愛之員。實力稽查。安插妥善。不致顛沛流離。釀成他故。則與其治之於已然。何若遏之於未然。其勢易治。臣故曰當防其所因也。夫河水為東南民命之源。河治一日。則民安一日。而四海樂安瀾之慶。盜賊亦由茲斂跡。臣愚昧之忱。為河務起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
栗恭勤公傳
梅曾亮
公姓栗氏。諱毓美。字樸園。山西渾源州人。嘉慶六年。以拔貢生官河南知縣。遇災年。放稅賑穀。以實惠民。不以上官意為損益。遷光州知州。汝甯府知府。徙開封。囗河南糧儲道。開歸陳許道。遷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授河東河道總督。公前知武陟縣。馬營壩黃心隄工。皆親其事。及任河督。益勤詢河兵官久於河者。以地勢水脈。前任官行事之當否。蓋北岸自武陟至封邱二百餘里。南岸之祥符下汛至陳留六十餘里。皆地勢卑下。至串溝。串溝者。在河隄閒。其始但斷港積水而已。久之溝首受河。又久之溝尾入河。而串溝遂成支河。於是以遠隄十餘里之河。變為近隄之河。而隄河相遠之處。舊皆無工。不儲料者也。於是以無工之處。變為至險之工。故人不及覺。覺不及防。往往潰隄為大患。公乘小舟囗南北。時北岸原武汛串溝受水。口已寬三百餘丈。行四十餘里。至陽武汛。溝尾復入大河。又合沁河及武陟滎澤灘水。畢至隄下。兩汛素無工。故無囗石。隄南北皆水。取土築壩。公即以收買民塼。於受衝處拋塼成壩。四十餘晝夜。成塼壩六十餘所。壩始成而風雨大至。支河首尾。皆決開數百丈。而隄不傷。公由是知塼之可用。又試之原陽越隄。及攔黃堰。及南岸之黑岡。皆效。遂奏請千塼為一方。方價六兩。減採買囗石銀。兼備塼價。是後每有工役。或塼加碎石。及囗埽。用大減。數年內省官銀百三十餘萬。工益堅。有不便其事者。其說頗上聞。公前後陳奏曰。護隄之法。率用囗埽。然埽能壓激水勢。俯嚙隄根。備而不用。又易朽腐。至碎石坦坡。惟鞏縣濟源產石較近。而採運已艱。河工失事。多在無工處所。千里長隄。勢不可盡為儲備。而河勢變遷不常。衝非所防。遂成決口。塼則沿河民囗。終歲燒造。隨地取用。不誤事機。且塼及碎石。皆以方計。而石多嵌空。塼則平直。每方石五六千斤。而塼重三分之一。一方石價購塼兩方。而拋塼一方當石兩方之用。其質滯於石。故入水不移。堅於囗埽。故入水不腐。又工不能築壩水中。塼則能水中拋壩。即盪成坦坡。亦能緩減急衝。化險為夷。或謂塼可保將生未生之工。不能用於已生之後。然使將生者可保。即別無已生之工。昔衡工之決。因灘陷埽不能施。馬營壩之決。因補隄不能得碎石。彼知用埽不如拋塼收塼易於運石。則數千萬之官銀可省。奏入。 上知公忠實可任。且綜畫周密。卒皆允之。屢 詔賞。訖公任五年。河不為患。二十年。薨於位。 上為之震悼。 賜諡祭。及太子太保銜。時長子囗已官刑部郎中。乃 賜次子燿進士。公在工。有風雨危險。必親身之。平居河曲折高下嚮背。皆在其隱度。每日水將抵某所。急備之。或以為迂且勞費。公曰。能知費之省。乃能真省費者也。水至。乃大服。故十五年原陽之支河。十八年盛漲八尺之水。皆決口而有餘。卒以無事。或以為天幸。然前公任三年。祥符決。公卒逾一年。南岸又決。則豈非人事哉。宜吏民囗思公以為神。且立廟也。
塼工記
蔣湘南
道光十五年。原陽三堡支河告險。砰磅訇。寬至一百二十丈。倉猝閒。竹楗石菑皆不具。文武官皇遽無措。總督河道栗公馳至。令迎溜拋塼。塼壘壘高出水上。大溜立即外移。在工者咸驚以為神。公復下令購塼於民。築壩三十餘。而漲勢愈縮。口門收至五六丈。拔大柳橫塞之。塼如雨下。不逾時而填閼。斯役也。省帑項無算。沿隄居民。歡呼相慶。微用塼之力不及此。公既以塼奏效。乃審河勢。酌物力。以為土工石工埽工之外。宜增置塼工以備緩急。而又慮塼之未必隨地宜也。因奏請試行。俟屢效而後程其法。於是試之於黃沁廳之攔黃囗。其挑溜之捷。一如原陽也。試之於上南廳之楊橋壩。其挑溜之捷。一如原陽也。試之於囗糧祥河二廳如之。試之於曹河五廳又如之。凡不可廂埽不能廂埽之處。投之以塼。無不應時反壤。若河伯之畏瓴甓者。公於是喟然曰。應變無定法。惟在持之以有定之心耳。當原陽之告險也。水勢湍悍北注。抵禦稍遲。全河已掣。其險將不可問。而埽之為物也。能挑溜亦能引溜。引溜則全河俱掣。其險將更不可問。即使幸保無虞。而沿隄廂埽。物力為難。且兵役尤難囗力。此所以變通其法。不得已而易之以塼也。夫塼凝於土。●於石。而功倍於埽。何也。河濱之土皆淤沙。濡水輒渙。故用土不如用塼。塼雖不堅於石。然石滑多罅不溜淤。且性沈易陷。塼則受淤而彌縫其隙。淤愈積。挑溜愈捷。故護埽以石。水仍在埽根。築壩以塼。水退至壩外者此也。且夫人知埽之能囗隄。而不知埽之能引溜。溜本平也。埽引之而側注。溜本淺也。埽引之而刷深。溜本在中泓也。埽引之而迫近隄岸。補舊廂新。勞費無已。前人明知之而不能去者。豈非以埽之外別無良法乎。塼之宜用。始見於嵇文敏之河防奏議。如曰。土石性難於聯屬。以塼貼土。誠有妙理。是蓋以塼襯石。而融洽於土。非直用塼工以挑溜也。今則應手奏效。確有把握矣。巡視南北兩岸。塼工屹立者。舊埽即無上提下坐之病。於以固工節帑。使隄防免沖決之虞。田廬少淹沒之患。催科無加價之累。其殆河工之一轉機哉。先是公任河南布政使。時道光十二年八月。祥符縣下汛十三堡。蟄隄五十餘丈。河督吳公駐馬營。未即至。公奉巡撫檄往視。於十二堡灣隄。搶築柳壩。更用大柳倒塞之。不數日。水患悉除。河督疏奏。有不動聲色化險為平之語。公之受知 皇上而特擢為河督者以此。十六年四月。湘南過濟甯。謁公節署。備聞塼工始末。因詳書之。以著公之細心經物。且以為治河應變者之法。
黑岡觀塼工記
蔣湘南
隄所以束河也。水近於隄。與水遠於隄。二者執為便。曰遠於隄便。埽所以囗隄也。歲歲修補。與一勞而無煩修補。二者孰為省。曰無煩修補省。此不待智者而決也。乃自塼工興而浮言起。湘南始聞之。亦不能無疑。及觀工於黑岡。而疑始豁然矣。黑岡據大梁上游二十里。大梁之保障也。前之治河者。皆以此為要工。而埽之旋廂旋蟄者。亦此地為甚。公用縷隄法。築大小塼壩數十。隄前之水盡涸。對岸之灘不切而自陷。大梁官民恃以安堵。而一時之不願用塼者。則謂塼可以挑淺溜。不可以抵大溜。可以濟緩用。不可以濟急用。可於將生未生之險。預防先事。不可於已生已成之險。立轉危機。乃公獨毅然不惑。相其勢而用之。或與土並用。或與石並用。其土石之不及者。則直以塼築壩。任其蟄卸。蟄卸愈寬。壩基愈固。而水之避之也愈遠。故有蟄卸至十餘次而始穩定者。於是有塼之工隄前無水。公嘗慨東河之費之日增也。自道光元年至十五年。較嘉慶中已增至一倍。其故皆由於埽之引溜。溜為埽引。新險叢生。救險則益加埽。浮費日以多。經帑日以絀矣。欲省費必自減埽始。減埽必自塼工始。公惟以不欺 皇上為心耳。昔黎襄勤公用碎石於南河。當時且有交章而攻者。浮言之來。又何足恤。道光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湘南謁公於黑岡行署。因以得於目證者更書之。並附塼工章程於後。俾世之留心河務者。有所考焉。塼工章程傳鈔失錄
代河南紳士請免遷徙略
鄒鳴鶴
道光二十一年夏六月。汴城猝被水災。大河環繞城隅。雉堞半皆傾圮。賴各大憲盡力保障。幸獲安全。 皇上軫念民依。屢頒 諭旨。以省城應否遷徙。 命欽使暨各大憲詳察情形具奏。 恩暉周千里而遙。 聖慮廑萬全之策。闔城紳士軍民人等。罔不感頌 皇仁。茲謹熟籌全局。縷陳管見六條。是否有當。伏乞鈞裁。一詳察形勢。必不可遷也。汴省自古為衝要之地。溯元明以逮 國朝。定都燕京。必於開封建省會。以其地偏北。可以近聯畿輔。上拱京師。京師之於汴梁。疆土相接。正如輔車相依。嘉慶初年。三省不靖。而畿輔不至震驚者。汴梁為之屏蔽也。而下游吳越諸境。一水可通。汴梁控制於上。乃可聯南北之勢。而江淮資其保障。唐張巡堅守睢陽。安史兵不能南下。汴梁僅距睢陽二百里耳。金元以汴梁為南京。終南宋百數十年。屢圖中原。迄不能越淮北半步。此二事即其明證。形勢有必不可失者。是以代遭水患。前人不敢議遷。實見乎其大也。洛陽偏西。可以蔽陝右。而不足以囗京師。為京師籓籬計。舍汴梁無可議者。此其不可遷者一也。一較量經費。必不可遷也。省會非外府可比。禦水其偶。禦寇乃其常。若新移他處。則城垣必須加築。城濠必須加挑。倉庫監獄衙署公所必須添建。外府形勢多狹。城基僅仍其舊。勢必有所難容。若廣拓城基。經費繁而難以集事。且汴梁雖已殘缺。地當孔道。境接燕京。斷不能棄之弗顧。即使改省為郡。一切築隄挑濠修城疏淺洩水等事。仍無一事可缺。是一遷而增兩城之費。不若不遷而節省者多多矣。此其不可遷者二也。一審度營制。必不可遷也。汴省當直隸山東江南安徽之衝。設立重兵。始足以資控制而備調遣。若遷省他境。彼處必議增兵。此處必議減兵。即使仍設鎮協。必不能如省城之兵額多而將材集。矧汴梁接壤。如東北之歸德曹單。迤北之長垣東明。迤南之潁亳蕭碭。其地犬牙相錯。其俗強悍著名。一值多事之時。必因地曠兵少。乘虛竊發。患有不可勝言者。是省城遷而營制必變。營制變而安危頓異矣。此其不可遷者三也。一文武闈場。必不可遷也。河南文闈鄉試。不下萬人。加以商賈輻輳。動輒數萬計。即武闈教場可在城外。而商賈寓所。均在城內。以各府城地面計之。實無一可容者。聞陝甘合為一闈。以甘肅無地容建貢院也。安徽江蘇合為一闈。以安徽無地容建貢院也。若省城果爾遷徙。欲置科場於新城。則限於地而難容。欲仍在舊城。則百執事臨時調派。一切窒礙。且遷省原為避水計。若科場仍置舊地。則每逢秋試。正值秋汛極險之時。更將何計以避之乎。是省一遷而科場亦大費周章。此其不可遷者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