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律心得序
吳嘉賓
今令長治民之官。必懸法於其治之門曰。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夫五刑之法且千。未嘗懸示民。懸此兩條何也。民之相爭。必有曲直。曲者治之以法。民知曲直之有常。而法之無可免。雖無訟可也。末世之民。不爭曲直而爭勝負。所爭不遂則誣告興。誣告不行則越訴起。蘄於必勝。而患始不可勝窮矣。國家囗老幼孤疾。下即以老幼孤疾與民訟。國家優八議士大夫。下即以八議士大夫與民訟。恃其法之所不加。因以撓法。甚則知法之人。以法為市。於是法之中又立法。故法不難知。而法中之法不易知。有司者苦法繁。而不知所用。奚暇行法。夫法非繁也。法之意必使民畏官。必使官愛民。民不畏官。法有以治之。官不愛民。法有以治之。二者其具甚密。而若恆相妨。兩法相妨。必有一界。界之左主左伸。界之右主右伸。吾不求左之至乎右。而常使右之無以至乎左。則平。平則法常立。弱者必不及。強者必過之。則法不立。法不立則兩敝。國家以法屬有司。有司者不自過乎法。亦不使民得過乎法。得其所持之要。則何繁之與有。今之有司。莫不以法從事。然或法所得為而不敢為。或法所不得為而過為之。則不素講求法之過也。吾邑劉廉舫觀察先生。始為吏粵東。有治能名。後囗蜀之劇縣。其能益顯。民奉之如神明。卒以治囗尤異。不期年擢至監司。會引疾去。竟不能用。嗣君星方農部出先生作吏時所鈔讀律心得諸篇示余。且屬序先生所以講求乎此者。余按是編所援法各數條或數十條。皆所以示有司法所得為與所不得為而已。蓋法所得為。吾執法以奪奸民之所恃。吾所不得為。吾體法以行上之慈。則何其囗且要歟。吾願世之為有司者。皆先講求於是。而後及其餘。則知法固甚不繁。而官與民已受治矣。然則是編烏可不亟公諸世歟。
蜀僚問荅
劉衡
或問律例浩繁。其要旨安在。有尤要而宜先讀者乎。曰有。伏查現行律例。係道光五年 欽定刊頒。計四百三十有六門。凡一千七百六十有六條。言言酌情理之平。字字協中和之軌。而其要旨。敢以一言蔽之。曰。保全良民。禁制棍蠹誣擾而已。至訴訟門之十二條。斷獄門之二十九條。則其尤要而宜先讀者也。司牧者。未必人人讀律。或自圖安逸。一切民事。委之門丁。彼門丁者。意在得財。不知民為何物。斷不肯助官愛民。所在因緣為奸。甚且潛結棍蠹。擇良民而魚肉之。以致弊竇漸滋。彼良民者。動被誣告。而官又好濫准呈詞。不肯批駮。是以被誣者。官未見面。而家已全傾。此弊比比皆是。四川尤甚。試思我輩讀書。幸得一官。官稱父母。 皇上既付一邑民。不能利濟之。已屬可愧。顧明知棍蠹等耽耽環伺。將肆其爪牙。朘我脂膏。猶復漠然視之。不為援手。坐令良民家破。皮肉俱盡也。忍乎哉。司牧者。於刑律內訴訟斷獄兩門。共四十一條。果能潛心熟讀。則能於收呈時即發覺。棍蠹於未出票之先而禁止之。尤為息事安人之要。久之又久。熟而又熟。自能仰見 聖天子視民如傷剔除弊竇之至意矣。
或問讀律。以訴訟斷獄誣告各門各條為要。其餘俱不必讀乎。曰宜讀。若人命賊盜囗毆雜犯受贓詐偽。及戶禮工各律。均須細讀。況各例未必盡彙於本門內。頗有散見他律。以待將來移改修并者。自應參互讀之。即如工律營造門。有備慮不謹因而殺人以過失殺論一條。河防門。有挖放他人蓄水囗殺以竊盜盜所臨時拒捕殺人論一條。是人命賊盜。不盡在刑律。未嘗不錯見於各律也。故宜全讀。但須分日分門。以次讀之。或於審案之前一二日。檢取本案之律例。悉心細讀。並與幕友虛衷商搉。遲之又久。臨事既多。自然通貫。至名例律。乃全律之總也。樞紐也。全部律例各條。均不能出其範圍。譬如滿屋散錢。一條索子穿得。尤宜細心推究。但須各律既熟後方讀之。勿先讀也。先讀則無所依傍。茫然不解矣。至各律既熟後。又須取刑部駮案新編推究之。方能於例義案情。似是而非之處。辨別清析。再讀處分則例。尤能檢束放心。先事知警。亦不受人蒙蔽。
或問律例外。尚有裨益吏治之書宜讀者乎。曰。如前明呂新吾先生實政篇。 國朝陳文恭公從政遺規。及黃給諫六鴻福惠全書。常熟楊比部景仁籌濟編。蕭山汪龍莊先生輝祖學治臆說佐治藥言兩種。以上各書。俱切要治譜。而學治臆說。最為切近。且囗便易行。籌濟編尤為廣大。憶嘉慶十三年。予以教習得知縣。自京歸。先大父語予曰。邑先輩李恭毅公撫廣東時。其族子為令。問公宜讀何書。公曰。律例而外。莫要於智囊補。蓋州縣誠有時不能不用權術也。予謹識之。後承乏廣東。見漳浦藍太守鼎元。曾任潮州縣。自述訊斷疑難案件。彙為一帙。曰鹿洲公案。又名益智新書。抉奸摘伏。具有妙用。予於書肆中購得藍公全集。益智新書即在全集內。不時披覽。頗能觸發心靈。想此書通行久。不難購求也。
請飭臣工講求律例疏同治五年
董文煥
竊臣伏讀雍正三年 世宗憲皇帝御製大清律集解序曰。是書豈惟百爾有位宜精思熟習凡士之注名吏部將膺民社之責者講明有素則臨民治事不假於幕客胥吏而判決有餘等諭。又伏讀乾隆七年二月 上諭。吏部進呈則例內擬刪官員考校律例一條朕思律例有關政治若謂各部律例未能盡行通曉則可若於本部本司律例茫然不知辦理事件徒委之書吏之手有是理乎此例著仍舊例不應刪去欽此。仰見 聖諭周詳。申明律例之至意。夫律為一代之典章。例為因時之斷制。 國朝於會典大清例各書外。又有六部則例及吏治諸書。於錢穀兵刑禮樂法制。無不疏通證明。宋蘇軾詩云。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誠以律例者。帝王馭世之大柄。為治之要。莫先於此。今士子讀書應試。以至登第。皆以制藝詩賦。分厥高下。而於吏治法律諸書。則固無暇深究。及釋褐登仕。所用皆非所學。每視律例為末務。薄為幕客胥吏之能。才賢者既不屑究心。庸下者又苦其難讀。至躬親案牘。茫無主見。跋前疐後。在在不免。勢不能不委諸胥吏。吏熟官生。吏明官暗。把持朦蔽。百弊叢生。幕客日尊。吏權日重。無怪內外政事。日蹈因循。而不能更求實效矣。臣愚以為未仕當視其所學。既仕當視其所為。查例載。百司官吏。務要熟讀講明律意。剖決事務。每遇年終。在內在外。各從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講解。不曉律意者。官罰俸一年等語。立法本極周密。無如廢弛日久。不肯實力奉行。京官以學習為具文。外官以試用為故事。問以律例。茫然不知。即該管上司。不復更為考校。此吏治日壞。百弊所由叢生也。相應請 旨飭下內外大臣。通飭所屬各員。平日講明律例。剖決事務。每遇年終。仍遵舊例。將屬員悉心考校。如有不諳律例。任令胥吏舞弊者。隨時甄別。毋稍徇隱。至六部學習人員。於奏留時。考以本部則例。其條對詳明者。方准奏留。如迂疏茫昧者。或咨回吏部。或再留三年。由該堂官隨時酌定。外省試用人員。於期滿時。考以大清律例。由該督撫嚴加防範。不准代倩。察其能否稱職。分別繁囗員缺調補。若不曉公事文理欠通者。或參劾降調。或量改他職。俾內外各員。知所勸懲。無不講求律例。庶積弊除而紀綱可期整飭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