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郊坰第三(7)

西禅寺 一名怡山,亦曰域山,距城西五里而遥。梁仙人王霸所居。有寺古号信首,隋末圯。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招长沙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十年,改名清禅;寻又改延寿。后唐长兴中,闽王延钧奏名长庆。淮兵焚毁,惟佛殿、经藏、法堂、西僧堂仅存。天圣中营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华阁,明远、紫翠二亭,放生池诸胜。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明宣德二年重建,屡修。兹寺为侯官丛林第一。旧有西宫,王霸居此,凿井炼药,有白龟吐泉,点瓦成金之异。后委蜕于所居皂荚树下。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建冲虚观,以祀霸及徐登、董奉、任放,为四仙祠。万历初,马恭敏森卜兆其地,遂移建于东。按寺志:冲虚观,旧在寺前东南,今废。西南仅存数椽,俗呼小伽蓝。有白龟井,亦枯废。寺内外有七井,俱唐开山僧懒安浚。四围多荔树,福州荔枝以西禅、开化二寺所产为著。寺之荔,宋时植者,旧有百余株。其法堂前后四株,传为五代僧慧稜手植,至今犹存。 宋蔡襄《和王介夫游西禅兼呈黄承制》诗:“山城只有四围青,海国都无一点尘。荔子丰标全占夏,荷花颜色未饶春。水边清吹传觞久,路上残阳立马频。不是闲来夸景物,欲将谣俗寄王人。”李觏《游怡山长庆寺》诗:“行行金碧里,气象恍如春。不记来时路,自嫌衣上尘。院香知有佛,僧静似无人。十载京华梦,相逢一欠伸。”李纲《西禅寺斗东堂》诗:“杰阁雄楼杳霭间,佳辰良夜共跻攀。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急景行将悲晼晚,此身难得到宽闲。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明王偁《秋夜宿怡山古刹》诗:“别路绕珠林,秋来落叶深。一灯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已觉空门幻,还惊旅况侵。坐闻钟鼓曙,离思转沉沉。”郑善夫《病起步西禅》诗:“一春伏枕莺可怜,病起野池生白莲。偶尔梳头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禅。天晴求食鸟双下,日午闭门僧独眠。明发螺江有行役,红尘白雁异风烟。”谢肇淛诗:“城西十里路,春树变鸣禽。远寺寻钟入,山僧避客深。雨花天外落,石塔洞中阴。悟得空门意,吾生已陆沉。”黄道周《宿怡山招提》诗:“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绕寺门流。深林何处堆黄叶,老衲无心任白头。山近重阳常欲雨,人经多难易悲秋。偶然坐觉蒲团稳,谁拟闲身几日留。”

石湖桥 在美宅里西宫前。

西禅浦 在西禅寺前。外临三港为江,俗名西河口。内有小浦达于河渠,有渡达凤冈诸处。

度洪山桥而西,为洪塘,有洪山寺。在桥西。明正德间布政使陈珂建。万历六年修,寻圯,甲寅重创。谢肇淛诗:“山下洪江江上村,江云山霭共黄昏。早潮归后暮潮到,一片寒声绕寺门。”

洪塘之山,皆曰洪山。其支者曰:

东岐山 岭上有里社最盛。环山之下,为洪塘市。

西 山 在云程山东。村落骈广,太常卿许谷祖居之。

云程山 自西山吸江而下,居下竖塔右麓。以象文笔,林、郑二姓居之。林副使玭、御史瑭、参议文缵、佥事壁、知府茔,郑长史阂、佥事元韶、知府惇典,其著也。山有白马庙,航海者多乞灵焉。

妙峰山 山有林廷选、玭、瑭墓,山椒旧时亭榭颇多,今皆废。上有妙峰寺,境极幽旷。宋天圣间建,明成化间修,国朝顺治间重修。上为宋中书舍人林遹读书处。

石仓园 在洪塘山麓。明曹学佺别业,有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春草亭、石仓、语江亭、长至台、石君听泉阁、夜光堂、梵高阁、淼轩、梅花馆、林亭、涧室、荔支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诸胜。绿沼翠岩,奇葩异草,与四库图书,照耀烟波之上。近易数主,诸迹皆芜没。

金山塔 江渚突出一阜,随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名小金山。形家以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旧有桥,以通往来,后拆,今易以渡。元王翰《金山塔》诗:“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岸回孤屿火,风度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客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按:洪塘在前明时,廛市最盛,亚于南台。而科名阀阅之盛,亦甲于诸乡。自林、郑诸大姓外,若翁宗伯正春、张经略居第皆在焉。自倭乱焚毁,地方始消索矣。

自洪塘迤南,为凤冈,江水回环,周回数十里,中有三十六宅。所植多龙眼、荔支,居人多植果种花为业。有桥二:曰陈桥,曰周宅。而刘宅为大,中有祠祀刘氏诸贤,宋刘彝所居也。按:彝,仁宗朝进士,初从胡瑗学。神宗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以论新法不便,罢。复知桂州,以禁交人互市,贬。哲宗元祐初,复为都水丞,遂卒。刘康夫、刘藻、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皆其后也。自凤冈迤南,至于杨岐,又至吴屿,为闽侯交界,夹江而居诸村落也。

小君山 在吴屿。明山人吴洪栖隐于此,王文旭《宿吴隐君故宅》有“早时季子幽居处,石室来游异往年”之句。郑善夫《访吴山人隐所》诗:“脱屐吴居士,寻君江水遥。云房生夜气,藓牖散春潮。榻静闻空籁,情高梦九霄。从兹毕灵宝,不赴小山招。”

自洪塘渡江而西,为旗山。在四都。隔江诸峰,演漾欹侧,其形如旗,与鼓山东西对峙,逶迤数里,高数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诸胜。勾漏洞深不可测,藤箩为户,栖禽好作人声,云烟积而成块。相传间有寺,曰稳卧轩、曰紫蔗岩、曰碎霞屏、曰接潮峰、曰绿艾庄。绕山之溪,曰锦溪。麓曰太平山。《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恐非。案:王墓在城北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诗:“溪山何逶迤,数里入鸿濛。斜日猿声外,残云鸟道中。乱峰诸洞隐,万竹一泉通。趺坐松间石,尘心觉尽空。”“丹成不纪年,古洞白云边。众水争趋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乱石,山尽见平田。日暮休归去,还期遇葛仙。”环山而居者,曰南北屿。北屿一名水西。明林春泽太守宅在焉。宅后有八景,极林居之胜。郑善夫书“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又有“人瑞峰”三字,亦少谷书。渡合山桥,有炉峰石屹立于阛阗间者,曰南屿。民居鳞次,廛市为西南诸乡冠。江水贯穿于南北屿间者,曰蚬江。地多产蚬,故又名小山曰蚬山。江有沶沫鱼、独脚蛏,胜比江东鲈蟹。山谷酿酒最擅名,曰红老。又产香丝笋、仙爪姜、紫香蓣等。徐诗:“山当曲坞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黄镐诗:“紫姜绿笋供租税,赤蚬银鱼代稻梁。”陈荐夫诗:“马江西吸旗阳水,象岭南襟笔架山。”王维褒诗:“桕树千丛多傍水,梅花到处结为村”罗恭诗:“莳圃远携斤斧去,灌田多背桔槔行。”读诸诗,多恍佛此乡之风景矣。

响石崖 在旗山阳。明少保黄镐别业。有桂岩、鳌石诸胜。山畔万松如棘,有石累然伏土中,人行其上,璘璘有声。

锦溪草堂 在北屿。明太守林春泽所居,有竹斋、石筠亭、茂对亭诸生。春泽早岁能诗,与郑善夫、方豪、张经等唱和。晚喜读易,年逾期颐,筋力不衰,登涉如少年。卒之日,端坐而逝。子孙皆显达,人称水西林氏。

且闲堂 在旗山北。明少司徒林应亮所居,中有颐老轩。叶文忠相国云:公束发登朝,备位亚卿。晚告归,筑堂见志,满百岁,邦人艳之。又有砚北山居,为少司马林如楚别业。

石松寺 在三都旗山麓,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灵凤;绍兴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种松,因易今名。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颓废;万历间兴复。天石种松三本,有自刻诗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明林春泽《石松寺》诗:“翠旗峰下丛林晚,有客相携眼倍明。天迥风高双鸟逸,江空木落万山清。岚光未纵烟霞老,野兴偷随杖履轻。谁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陈价夫《晚过石松寺》诗:“看山不觉深,拄杖入双林。古意坐来淡,秋云行处阴。白莲重结社,芳草自知心。却恐归时路,明朝不可寻。”

象 山 在旗山南。山形如象蹲伏,故名。内有洞,蝙蝠如飞鸦蛇虎蛟龙交斗,岩蜂结蜜成石。居民以莳姜蓣靛为生。晌午炊烟冷冷,数家鸡犬相闻。其下曰:梅溪。盘旋里许,涧水潺湲,梅树如绣,纵横岩石上下,恒多觞吟过客。山畔有象鼻庵,僧无还居之。宋时为铁冶场。伪学禁起,朱子遁迹于此。又有青芝洞,为明董应举侍郎之读书处。

白鹤山 在五都旗山南。松径萦纡十余里,有鹤巢其顶。涧水冷冷,与鹤鸣相应。唐同光二年建寺,曰仙宗。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有历峰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箩径诸景。

崎头山 在七都在象山之东。峰峦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横长江,曰浯江。江滨巨石横浸,为苏崎,为济度处,盖大江之支也。山半石矶临水,号醉渔。其旁囗山、月山、龙崎山。

寻山庵 耕隐亭 在垚沙浯江之滨,皆参政唐澞别业。澞少耕作负薪,自资起家。历官登莱参政,晚归咏其中。按《三山志》:寻山庵,旧记作寺。闽光里,同年置。

精严寺 在七都。唐长兴二年建,初号浔湖塔院。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精严寺。元符间始大辟土莽,为游人憩息之所。内有指柏堂、妙观亭、普照轩、罗汉洞、独露庵,上有小台、金界亭,又北有台山、普现庵、万圣台、盘陀石、金明窟、清凉台、月华庵、华峰亭、竹洞、绿阴亭、喜见亭诸胜,杨朏为记,后圯。洪武间重建,今复圯。

屿头山 在十都,一名花屿。《名胜志》:周围有六桥,曰:合潮、玉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此,俗名上溪。西为斗门山,有屿曰:董屿、月屿、环屿,民居鳞次。

超山寺 在十三都。元泰定初建。《闽都记》: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山下有四门江桥,旁为石门山,二山对峙,中贯诸溪,望之如门。有伍仲襄庙。明王湛《超山寺》诗:“朝踏山中云,夕宿山中月。禅扉閟寂寥,尘想于焉绝。阴郭翳乱藤,石磴埋残雪。达曙淡无眠,钟声在林樾。”陈椿《重游超山寺》诗:“扁舟一叶泝江潮,古寺风幡影动摇。门掩白云行处近,林含青霭望中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沉十四桥。因向支公重证果,便思脱屐飞尘嚣。”陈鸣鹤《重登超山》诗:“磴险全依竹,桥危半引藤。烟霞前日客,钟鼓隔云僧。叠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层。不愁归路晚,犹有过山灯。”

龙潭山 在十一都,一名西山。《万历府志》:山下有潭,龙居之。岁旱祷雨,以磁瓶涂蜡于口,悬而下之,以有无得水,测雨候。潭中群鱼游泳,无敢捕者。有灵石四,若龟、蛇、剑、印,溪源之水出焉。旁有屋数楹,祀张真人,俗称溪源宫。东为龙台山,与侯官市赤塘山对峙,西为竹崎。明陈椿《溪源即事》诗:“逶迤寻仙路,青溪绕洞门。桃花遥辨径,流水曲通村。绕树迷黄蝶,攀条坠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几处阐鸡犬,多年长子孙。种麻生事熟,钻燧古风存。濡泳鱼偏乐,飞翔鸟欲言。花边觇甲子,木末候朝昏。天远鸾骖度,风高鹤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已无谖。”

十四门桥 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十四道,故名。

自洪塘迤南渡江,为仙崎,本名阴崎,与阳崎对峙。树木阴翳,居民稠密,临于江浒。江即名阴崎江,源出永福明溪,行者南北必由此出涯以济。郑潜避地瓜山,乃创义渡,置田以给舟子,处士吴海为记。

瓜 山 联方山西。《闽都记》:有三峦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中峦居人环绕。宋潘柄、元郑潜皆居此。明徐《舟次瓜山》诗:“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按:潘柄,字谦之,与兄植皆从朱子游。其学以务实为本,不干仕进,学者称瓜山先生。郑潜,字彦昭,歙县人。元至正中为泉州路总管,致仕,寓居于此。尝建义学,置义渡。其瓜山精舍之东,树以樗,曰樗台,自号樗庵。子居贞,明洪武中举明经,历官河南参政,与方孝儒友善,坐其党死。见《表忠录》,有文集数卷。别业曰桧亭。徐诗:“苌弘碧草无寻处,剩有诗名在汗青。”孙昭谷诗:“义气掺当靖难日,死生甘受党人名。”孙炎,隐居教授;曾孙名垍,著有《耕云稿》。

泽苗江 俗称白苗,源发永福,历侯官古灵而下,东岩则瓜山、黄岩、大鹏诸山之水,汇流至此,至阴崎乃与阳崎江合。江之阳,张氏居之。十二都又能南阳山,瓜山之支也。山巅有乌江潭,潭有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每潭阔丈许,相传有龙居之。岁旱,有祷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