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四时气》论云∶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故问冬取井荥,刺亦深者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时之冬者,五行之水气始治,五脏之肾气方闭,斯时阳气衰少,而阴气坚盛,巨阳寒水之气,伏沉于内。巨阳伏沉,则阳脉乃去阳而入阴,阳气衰少,阴气坚盛,故当取井以下阴逆。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当取荥以实阳气。冬取井荥,使其藏也,故尝言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即此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之谓也。《金匮真言论》云∶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不按跷者,使之藏。取井荥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跷,而曰冬取井荥,其义一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别,音逼。春夏秋冬,各有取刺之法,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水病皆主于肾,而肾不止于寒,故复举热病以为问。本经刺热篇言少阳热病,少阴热病,病甚者,皆为五十九刺。故问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与余曾论其意,余未能领别其处,今愿闻其处,使之得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者,诸阳之会。头上五行,行五者,中行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次两行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左右十穴,外两行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十穴;此二十五穴者,刺之,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项后第一椎两旁,大杼穴也。膺俞,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缺盆,颔下两旁横骨陷中,缺盆穴也。背俞,背中第一的两旁,肺俞穴也。此八俞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街,一名气冲,少腹两旁横骨外,气冲二穴也。三里,膝下三寸,两三里穴也。三里下三寸,两巨虚上廉穴也。上廉下三寸,两巨虚下廉穴也。此八俞者,足阳明经脉之循行,刺之所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云门,在缺盆下,左右二穴。 骨,肩外两旁,肩 二穴。委中,膝后屈中二穴。《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此八俞者,从肩至背,行于上下,所以泻四肢之热也。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肺俞旁魄户,心俞旁神堂,肝俞旁魂门,脾俞旁意舍,肾俞旁志室,此左右十俞者,居五脏之旁,刺之所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自头上至俞旁,凡此五十九穴者,病热则左右皆刺,故皆热之左右,而为热俞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热者,病之标;寒者,病之本。故问人伤于寒,而传变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盛生热,自然之理,非关传变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盛则热,是水俞、热俞皆本少阴之气化,而为少阴之所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