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最新版)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 华图教育
- 23243字
- 2020-08-28 01:03:46
模块一 广东言语理解与表达
视频讲解
第一章 阅读理解
广东历年考点透视
2008年以来,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阅读理解部分题量基本稳定为20道题,在整个行测试卷中占据了较大的分量。阅读理解不再考查篇章阅读,只考查片段阅读。而2015年,由于行测考试大纲的变化,阅读理解题缩减为10道,预计2016年的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仍将延续这种趋势。从考查的内容看,阅读理解部分重点考查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和细节理解题。这三种题型不仅每年出现,题量占阅读理解总题量的比重较大,而且每年的难题也基本出现在这个部分。可以说,这三种题型决定了阅读理解的成败,因此这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视频讲解
到底怎样才能在这部分拿到高分呢?
首先,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顺序。解答阅读理解题,对于绝大多数的题目,可以先看问题,确定题型,把握可能的考点。由于题干部分的阅读量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考生若先读题干往往会出现读了一遍却没读懂的情形。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答题,考生可以先看问题,等确定了答题方向,再带着问题去题干中寻找答案,做到有的放矢,快速作答。
其次,掌握速读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再次,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掌握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用心思考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进而归纳出考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技巧,形成有效的思维。针对不同考点的试题,笔者将分门别类地予以详细讲解,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技巧,进一步培养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有效思维,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增强自信,果断作答,培养有效的语感、思维。阅读理解题目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存在的问题不是“不会”,而是犹豫不决和难以抉择。建议考生在习得解答各种试题的技巧、吃透各种考点、掌握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果断作答。
典型真题直击
(2015广东—14)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作为进士中第一名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考取状元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
B.重要官职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C.状元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D.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
考点关键词
◀细节理解
◀答案
基础知识解读
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阅读理解可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态度观点题、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和下文推断题等。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态度观点题以及下文推断题的作答方法都集中表现在要把握好文段的主旨,根据主旨进行直接推断、引申、理解或概括作答;细节理解题与词句理解题的作答方法则侧重于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结合语境分析出词语的含义。总体来说,一方面考查考生宏观上对文段主旨的认识,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于微观细节信息的把握。
因此,要想高效备考阅读理解,首先就要明确其题型、考点及出题思路,然后通过“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的方式熟练掌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最后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模拟训练,培养自己对阅读理解的做题感觉,同时提高答题速度。
大部分的题目通过提问方式即可提炼出考点所在,少部分难度较高的题目则需要考生结合题干表述进行综合分析,再做判断。概括来讲,阅读理解中主要涉及对归纳总结、分析、演绎、推理、提炼等能力的考查,有些特殊题型还要求考生结合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诗词鉴赏等。因此,考生一方面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打牢基础知识的功底。
备考加油站
阅读理解材料的来源:
一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等报纸、杂志。
二是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报告以及精英人士、文化名人的文章。
阅读理解解题顺序:
第一步:阅读提问,判断题型。(题型)
第二步:回到文段,查找信息。(思路)
第三步:运用方法,求得答案。(方法)
常考角度剖析
考点1 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占的比重最大,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主旨概括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主要内容或论述主体的概括归纳能力。事实上,这种概括归纳能力是解答所有题型都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主旨概括题里面涉及的思路和技巧非常重要,需要考生重点把握。
视频讲解
一、主旨概括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主要”“核心”“中心”“概括”“主旨”“主题”“问题”“议题”“话题”等词语,诸如:“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二、主旨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对一段文字中心、主旨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所谓主旨,就是一段文字表达的核心意思或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在一段文字材料中某个句子能承载整个文段的核心意思,这个句子叫作这段文字的主题句。
归纳概括文段的中心、主旨,第一步是找出主题句,把握文段的主题句,由此理解文段的主旨;第二步是判断选项,选出与主题句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正确选项与主题句表达的意思一致,但表达形式一般不同,找到主题句后对应正确选项有三种方法。
1.精简压缩:选项所呈现的语句一般比较简短,如果主题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将其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舍去,提取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即可对应到正确选项。如:
主题句:必须要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尽快引入市值考查机制,将国有大股东利益与广大中小股东利益有机统一在一起。
正确选项:必须尽快引入市值考查机制,有机统一大中小股东利益。
2.同义替换:选项往往将主题句中的某个词语改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语义保持不变。如:
主题句: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
正确选项:气候变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3.反证推导:有时候主题句会以“如果不A,那么B(B是负面结果)”的形式出现,这个格式叫作反面论证,这时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中心话题(文段论述的主题)推导出主题句表达的核心意思,通常表达“必须A”的意思。如:
主题句:如果没有了其他部门依法依规的后续处理(问责程序),那么审计部门所做的工作就会付诸东流。
正确选项:问责程序是审计工作发挥效用的保障。
另外还会存在一种情况,给定文段没有主题句,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分别论述某个对象的相关属性,而且这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时需要将文段所提到的几层意思综合,从而得出正确选项。对文段的归纳概括有两种方式,如下:
1.并列加和: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一一罗列。如:
文段内容: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热带珊瑚的内脏、肌肉中。雪卡毒素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中毒有些相似,一些受害者开始感到唇、舌和喉刺痛,接着在这些地方出现麻木,另一些病例首先的症状是恶心和呕吐,接着是口干、肠痉挛、腹泻、头痛、寒战、发热和肌肉痛等症状,接触冷水犹如触电般刺痛,中毒持续恶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
正确选项:雪卡毒素的特性、存在和危害性。
2.归纳概括: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的共性提炼出来,加以整合。如:
文段内容:《米莉茉莉丛书》是吉尔·比特专为4—8岁儿童所编读物,其创作灵感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独特理解。她以米莉、茉莉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丛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立的主题,蕴涵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作者吉尔·比特认为书中传达的这些个性和素质,对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孩子都是适用的。
正确选项:《米莉茉莉丛书》的特点。
以上方法可用下图表示:
主旨概括题答题思路图
三、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主旨概括题的核心是寻找主题句,给定文段一般篇幅较长,而考试时间非常紧张,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定位主题句,选出答案,这需要了解主题句的特征以及在文段中呈现的规律,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
根据行文的一般规律,主题句通常位于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当然也有少数情况下出现在文段的中间部分。这需要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也就是行文脉络,来把握主题句的具体位置。通常主题句还会由某个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呈现,如出现在“因此”“必须”等词语之后,考生还可以通过把握关联词或关键词来迅速锁定主题句的位置。
下面将从行文脉络分析、辅证推断、标志词定位、主题一致几个方面一一介绍如何快速解答主旨概括题。
(一)行文脉络分析法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行文脉络是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这一概念也可以推广到某个片段中使用。有些文段独立性较强,结构较为完整,层次比较清晰,可以通过梳理文段的行文脉络来把握文段的主题句。文段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具有概括性、宏观感,我们将它们简称为“总”,主题句往往就是总句。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多是表示辅助性、理由性、条件性的从句,它们多以列举、铺垫、并列等形式出现,我们把它们简称为“分”。“总”和“分”在阅读材料分布组合中,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片段材料。
1.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找到某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
第二种: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着论证这个观点,最后重申这个观点,重申观点可能是认可基础上的加深,也可能是对原来观点的否定。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观点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视频讲解
2.总—分
“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通过分析原因、举例证明、正反论证或援引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在“总—分”结构中,通常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
视频讲解
3.分—总
“分—总”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列举现象—提出观点。首先列举一个或多个现象,或铺陈背景,接下来在文段最后提出作者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第二种: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常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一句话归纳出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表示结论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视频讲解
第三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4.分—总—分
“分—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铺陈社会背景或知识背景,或者引用他人观点,接着提出作者的观点或对策,最后通过分析原因或举例的方式对文段的观点或对策加以论证。
视频讲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观点或对策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通常位于段中。
5.分—分
“分—分”结构是指材料语句之间构成平行关系,也就是语意之间的并列关系,它可能借助表并列关系的词语,可能借助分号,也可能只是语意上的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主旨需要对两个层次或多个层次进行并列加和或综合概括,故考生不要犯片面选择的错误。
(二)辅证推断法
在行文脉络分析法中我们介绍到,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称为“分”, “分”在文段中的地位是辅助性的,因此,可以称之为辅证。辅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背景铺陈、援引佐证、原因分析、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辅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内容,但是根据辅证的位置可以判断主题句出现的位置。
1.背景铺陈
背景铺陈通常出现在文段的开篇,引导背景的词语有:随着、目前、近日、近年来等。另外还有一类提示词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短语表示前文为背景材料,后面往往出现对策句,即文段的主题句。还有一些介绍事物概念或特点的语句也可在文段中充当知识背景铺垫。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背景材料只是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背景材料之后。
2.援引佐证
援引佐证是指通过引用别人的观点来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批驳他人的观点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援引有两种类型:一是正向援引,二是反向援引。正向援引和作者的观点一致,用来辅助证明作者的观点;反向援引与作者观点不同,往往是作者批驳的对象,也为提出自己的观点做了铺垫。
视频讲解
正向援引标志:××说:“……”所以……/正如××说“……”
反向援引标志:有人说:“……”但是……
答题技法:
(1)援引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
(2)反向援引的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正向援引的前面或后面均可能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主题句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借助正向援引进行辅助理解。作者有时会引用“专家”的观点来代替自己的观点。
3.原因分析
表示原因的标志词语:因为、由于、之所以……是因为……
答题技法:
(1)原因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2)表示原因语句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原因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4.举例论证
表示举例的标志:比如、例如、例证、有这样一个例子、就……而言。
答题技法:
(1)例子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视频讲解
(2)例子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例子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3)围绕例子论述的选项不选。
5.反面论证
反面论证是指提出观点之后,从反面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就是说假设不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来做,就可能导致某种不理想的结果。
反面论证的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那么……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1)反面论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略读。
(2)反面论证之前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反面论证用“如果不……那么……”表示时,若反面论证前面没有出现主题句,那么文段的主旨就是与这个反面论证假设内容相反的意思,通过反证推导可以得到文段的主旨。
(三)标志词定位法
有些文段层次比较简单,或者主题句有明显的标志,可以通过标志性的词语来锁定主题句的位置。另外在分析文段行文脉络找主题句时也可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快速定位主题句。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主要指关联词和某些关键词。关联词主要包括表示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连词。
1.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语义更进一层。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仅……还……;而且;更;甚至;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特别是;不但……而且……甚至……;除了……还……更……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1)递进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但是递进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递进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2)递进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一致,且前后都是作者的观点。
(3)“不但……而且……甚至……”这样的多层递进,最后一层递进部分往往是主题句。
2.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但是;然而;可是;却;不过;事实上;实际上;其实。
视频讲解
答题技法:
(1)转折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注意转折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转折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2)转折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相反,且转折之后是作者的观点。
(3)文段中出现多个转折关联词时要结合行文脉络的技法来寻找主题句。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另一个分句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结果。
视频讲解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表示结论的词语:所以、因此、可见、看来、导致、造成、使得、由此可见、照此看来、正因如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
表示原因的词语:因为、由于。
答题技法:
(1)结论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尤其是文段尾句如果由结论词引导,那么它一般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2)当出现原因词时,可以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后或者之前寻找表示结论的句子。
4.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指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包括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假设条件关系和周遍条件关系。
视频讲解
充分条件关系关联词:只要……就……
必要条件关系关联词:只有(唯有)……才……; ……才……;除非……否则……
假设条件关系关联词:如果……那么(就)……
周遍条件关系关联词:无论……都……
答题技法:
(1)充分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就”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2)必要条件关系中必要条件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即“只有”引导的对策句通常比较重要。有时候会省略“只有”,单独出现“才”,那么“才”前面的内容往往是主题句。
(3)在假设条件关系中,“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是未然的,即没有发生;当“那么”引导的结果具有负面性时,“如果”所引导的内容的反面意思就是文段的主旨。
(4)周遍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也就是说“都”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5.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有两类,并列并存和相反相对。
视频讲解
表示并列并存关系的词语:还;此外;另外;同时;与此同时;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表示相反相对关系的词语:有的……有的……;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当“而且”“但是”用来连接并列复句时,它们分别所具有的递进和转折功能将被削弱。
答题技法:
(1)构成并列的两个部分同等重要:如果文段是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层次构成,那么这几个层次同等重要,应综合概括或者并列加和来把握文段的主旨。概括主旨应全面,不能片面选择。
(2)并列关系里面无重点:如果文段中只有一部分语句是并列关系,那么可以快速阅读这个并列复句,在并列复句的前面或后面寻找主题句。
6.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一般用来引导主题句的标志性词语。考生在阅读时通过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词可以迅速定位主题句,从而快速概括文段的主旨。片段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有条件词、倡导词、强调词、疑问词、顺序词。
条件词:必须、务必。
倡导词:需要、应当、应该。
强调词:真正的、重要的是、有趣的是、有意思的是。
疑问词:如何、怎样、为什么、什么。
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答题技法:
(1)条件词和倡导词通常引导解决问题的语句,解决问题的语句一般是文段的主题句。因此条件词和倡导词之后的句子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2)强调词表示着重强调,用来引起读者注意,通常引导作者的观点。因此强调词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3)疑问词通常出现在设问句中,所谓设问句是指自问自答,用来引起读者注意的句子。在文段中如果出现由疑问词引导的设问句,那么围绕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
(4)顺序词有两种作用:一是表示并列列举,当一段话用顺序词并列列举几个方面时,概括文段主旨需要将并列的几个方面综合概括或并列加和;二是表示先后次序,当一段话用顺序词来强调做某件事情的先后次序时,文段的主旨应为做某事的方式方法或者怎样做某事。
(四)话题一致法
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指文段展开论述时所围绕的论述对象,也称主题。前面我们讲到作答主旨概括题要首先在文段中寻找主题句,然后判断哪个选项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或精简压缩或反证推导。为了进一步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某些比较特殊的题目,还可以采取话题一致的方法解答。
话题一致是指正确选项所论述的话题应该与文段所论述的核心话题保持一致。如果给定的四个选项话题均不同,那么只需要快速判断文段的话题,从而选择与文段话题一致的选项即可。如果有两个选项的话题与文段话题不同,那么可以先排除这两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择优选择答案。话题一致原则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解答较易和较难的题目,特别是在对干扰选项纠结不定时,可以利用话题一致原则确定答案。
在“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一般出现在“总”句中;在“分—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会在并列的每个分句中有所体现,每个分句都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展开。
【例1】(2015广东—20)对于消费者来讲,传统零售业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可以将一件商品的真正定价变得透明,让每个人都知道商品的真正价格区间。传统制造业属于封闭式生产,由生产商决定商品品种、型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割裂的。而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全程参与到生产环节,由用户决定他们想要的商品。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互联网将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
B.个性化定制是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方向
C.互联网会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与改造
D.互联网会对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产生影响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主旨概括题。
第二 步:抓住文段的关键词——“传统零售业”“传统制造业”及“互联网”。
第三步:结合选项及关键词确定答案。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D。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分别通过互联网使传统零售业商品定价变得透明和互联网使消费者全程参与到生产环节的阐述,体现了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产生的影响。A、B项都是对文段的片面理解,C项扩大了范围,文段中只提到传统零售业与传统制造业。D项概括准确。
【例2】(2014广东—12)大数据给人类呈现的是一幅既美好又可怕的未来图景:美好之处在于,它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可怕之处在于,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除了数据本身的安全之外,它更多地关乎人们的隐私。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制定大数据发展的政策中,需要打破思想上的束缚,做到与时俱进,与网俱进;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中统一指挥与协调机制;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需要主动平衡全球治理的责权利。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大数据的政策选择要考虑发展与安全
B.安全问题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瓶颈
C.大数据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大于弊
D.大数据的安全风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主旨概括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关联词“与此同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须全面概括。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D。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的首句提出了大数据带来的美好之处与可怕之处,然后由“与此同时”给出了解决其可怕之处的对策,需全面概括。A项是其中的对策之一;B项,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仅有数据本身的安全,还有隐私,且“瓶颈”在文段中没有提及;C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强调利大于弊。由文段大意可知,D项是文字旨在说明的内容。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主旨概括题是片段阅读中最为常见、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题型。解答主旨概括题最关键的就是在材料中寻找主题句,寻找主题句的核心方法是宏观上把握行文脉络,微观上把握关联词语。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法、辅证推断法、话题一致法迅速定位材料的主题句。一般来说,例子、原因、引用、论证、反证、背景、理论铺垫等部分往往略看或不看,关注其前或后由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的、相对独立的、具有概括性的语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技巧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要结合起来运用。综合运用行文脉络、关联词语和辅证推断,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阅读速度,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当干扰选项难以排除时,还可以借助话题一致来确定正确选项。
考点2 意图推断题
意图推断题是历年广东省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准确判断能力。想要判断作者说话的意图,首先得明白作者说了什么,也就是一定要基于材料的主要意思来判断。一段阅读材料往往比较长,归纳其主要意思并不需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详细阅读,而是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考生可以通过我们在主旨概括题中讲的行文脉络、关联词、辅证、关键词等方法来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核心意思。
视频讲解
意图推断题属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里的难点,因为其与主旨概括题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有时二者区分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的题目,有将两种题型的界限渐渐模糊化的趋势,使得意图推断题成为考生极易丢分的题型。
准确解答意图推断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答案所围绕的话题应该和给定材料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保持一致;二是要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作者说话的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答;三是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核心意思,防止推断过度,偏离文意。
一、意图推断题的判别标志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意图推断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想要”“意在”“推出”“道理”等词语。例如:“这段话想表达/说明”“这段话要表达/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是”。
二、意图推断题的答题思路
意图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判断作者意图、目的,推测材料中隐含信息的能力。所谓意图就是指作者的用意、目的,也就是说作者讲这段话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或者达到什么效果。解答意图推断题,第一步要把握给定文段论述的重点,第二步要在文段重点的基础上来判断作者的意图。
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种含蓄委婉的特点,我们平时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特别是和不太熟悉的人对话时,往往不会把自己的目的直截了当地全部表达出来,而是以含蓄的方式讲出一部分,让听话人去推测想说却没说出来或者隐藏在已经说出来的字里行间的那些意思,这就叫作言外之意。比如:
甲对乙说:“我渴了。”
甲的言外之意是请给我倒杯水。
乙对丙说:“最近手头有点紧。”
乙的言外之意是向丙借钱。
因此判断作者的意图大多数情况需要把握作者讲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要在确定文段重点的基础上稍作引申进行判断。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揣摩言外之意来把握作者意图,意图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即直接陈述,此时意图就是材料的主旨。比如:
甲也可以对乙说:“给我倒杯水。”
乙也可以对丙说:“借我点儿钱吧。”
当作者将意图直接陈述出来时,把握作者的意图只需要把握文段的重点内容(即主旨)即可,无须引申推测,否则会犯过度推断的错误。比如:
甲的意图不能理解为我要泼你一身水。
乙的意图不能理解为我想用这笔钱做生意。
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无端推断,与给定材料的意思没有任何联系。
意图推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如下:
意图推断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意图推断题的解题方法
关于把握文段重点的方法,我们在主旨概括题部分已经有所介绍。这里重点介绍如何判断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主要有言外之意和直陈观点两种情况,那么何时需要在把握文段重点的基础上稍作引申,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呢?何时只需要把握文段重点即可得到作者的意图呢?一般情况下,当作者想呼吁、倡导我们做某件事时,表达会比较含蓄委婉;当作者想对某个事物作出评价或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带有自己倾向性的观点时,通常会将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当作者想揭示某个深刻的道理时往往不会直接陈述,而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间接传递;当然作者也有可能直接提出对策或者亮明观点,当材料中出现引导对策或观点的标志词时,意图往往是直接陈述的。总之,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间接或者直接提出的对策或观点。在典型的意图推断题中,往往作者想表达的对策是间接提出的,观点是隐含的,不在字面之中;那些文段中有明显的对策句或观点句的意图推断题可称之为主旨化的意图判断。
(一)间接提出对策
如果一段文字提出一个负面问题,并阐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者的意图有两种情况:一是呼吁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二是呼吁直接解决问题。
(二)间接提出观点
作者意图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隐含观点,如果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是提出某个负面的问题,那么它可能间接地提出作者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便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对于隐含观点,考生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技巧来揣摩把握。
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段中出现的评价性词语或带有褒贬色彩、感情倾向的词语,可以依据这些词语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用积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强调该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呼吁加强对该事物的重视;用消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否定该事物的作用或者澄清某个事实。
2.文段将甲、乙事物或事件进行对比,作者的意图往往是突出强调一方的特征。
3.文段中出现反面论证,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反面论证所证明的正面观点。
4.文段并列列举了几个客观现象,可以通过归纳这几个现象的共性来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5.文段依次介绍几个话题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意图是揭示首尾话题之间的关联性。
(三)直接陈述意图
作者想要提出的对策或表达的观点有时会直接陈述出来,此时把握作者的意图不需要再作引申,考生只需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选择与主题句同义替换的选项即可。判断作者的直接意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文段尾句由表示结论的关联词引导,那么这句话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通常也就是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
2.文段提出问题之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往往由“应该”“需要”“必须”“只有……才……”等词语引导,这时候解决问题的句子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意图,无须再引申推敲。需要注意的是,当文段明确提出对策但选项中没有与之同义替换的对策时,可能是考查由对策反推这一对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文段客观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原理、功用时,作者的观点是直接陈述的,文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意图。
(四)讲述寓言故事
意图推断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即文段讲述一则寓言或一个故事,让考生理解并揣摩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或故事想传递给我们的寓意或道理。从历年考试题目来看,寓言故事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主人公失败;主人公成功;主人公先失败后成功。
判断寓言故事的寓意或道理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性的启示。每个故事最后都会有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1.文段讲述主人公成功的故事,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2.文段讲述主人公失败的故事,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3.文段讲述主人公从失败到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前后有何变化,分析转变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4.文段讲述主人公甲失败,主人公乙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甲、乙有何不同,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例1】(2015广东—11)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更有所作为,这是无可争议的重头。同时,作为每位公民却可做到少些抱怨,多些从自身做起,比如不放鞭炮、多乘坐公共交通等等。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每位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B.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与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C.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D.政府与公民都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发现关联词“同时”,即前后为并列关系,也即政府和公民需共同努力。
第三步: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B。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首句指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可以看到高层的决心和公众的自觉;然后指出政府和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该做的努力。A项只提到了公民,C项只提到了政府,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已经”表述错误。B项为正确答案。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转折词“而”提示文段论述的重点,强调了作者的意图。
视频解析
【例2】(2014广东—24)天边曾经很遥远,现在忽然近了,正所谓咫尺天涯。天边发生的事情,诸如哪里又罢工了,哪里又骚乱了,哪里又政变了,只要上个网,转眼之间,我们就能了如指掌。人们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忧心如焚,比自己吃了苍蝇还窝心,恨不得插上翅膀,去帮忙开飞机、驾轮船。而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哪天是母亲的生日,亲戚家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妻子的发型什么时候换了,我们一概浑然不知。甚至身边的老人在路边倒地不起,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匆匆瞥一眼,就加快脚步赶紧逃离,没有一个人愿意或敢于将跌倒的老人搀扶起来。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
A.说明人们通过网络开拓了视野
B.批评人们过多关注“天边”的事
C.倡导人们要胸怀天下、志向远大
D.提醒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名师点评]D。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本段的前三句讲述了我们关心“天边”的事情,接下来运用转折词“而”,强调身边的事需要我们的注意和关心,故选D。A项强调了网络的重要性,不是文段的重点。B项阐述的是转折词前面的部分,不是作者意图。C项是对关怀天下的倡导。
【例3】语言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表现在多边外交等国际交往中,其次是有多少外国人把它作为外语来学习。近年来,“汉语热”的话题常现报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汉语国际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就实际统计数据来看,世界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远赶不上以英语、德语、法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倡导在国际交往中尽可能使用汉语
B.优化汉语教学方法,做大做强孔子学院
C.充分利用“汉语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
D.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发现关联词“但是”其后为文段重点,提出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如英语、德语、法语。选项D即为其同义替换。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D。此题属于意图推断题。通读全段可知,第一句讲的是语言国际影响力的表现;第二句介绍了汉语在近年的发展;第三句的转折词“但是”后面的内容是文段强调的重点,即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远赶不上英语、德语、法语,因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故选D。
【例4】“以房养老”的前提是手里有房,一般来说,手头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人可能更会考虑“以房养老”,而从观念上看,中青年人更易接受,他们应该是未来“以房养老”的潜在群体。但近年来房价非理性上涨已经大大超出多数人的承受能力,有些人甚至到60岁都还不完房贷。养房都成问题,更别说以房养老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仅有一套房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B.60岁以下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C.“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
D.推迟退休年龄或可推动“以房养老”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意图推断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发现关联词“但”,其后为文段重点,主要讲了多数人不具备“以房养老”的条件,即C项所述。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C。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先提出以房养老的前提和观念,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文段重点,即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故选C。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意图推断题要求考生在把握阅读的主要意思之后判断作者论述的意图。鉴于含蓄委婉的表达习惯,作者的意图目的通常是言外之意或者隐含在材料背后,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所以在判断作者意图时,一定要基于材料的主要意思,同时把握作者在材料中透露出来的倾向性。一般来说,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提出负面问题时,作者的意图是呼吁解决这个问题,正确选项往往围绕材料的主题且以呼吁、倡导的方式表达(如“应该”“需要”等);材料的核心内容讲述了一个故事,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告诉我们一个启示或道理;若材料的核心意思非上述两种情况,那么作者的意图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有可能是直接表达,也有可能是隐含表达,需要考生借助结论词、带有感情倾向或评价性的词语、行文脉络、反面论证等技法判断作者的观点。
考点3 态度观点题
态度观点题出现频率不高,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小。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作者对某事的态度、观点、倾向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有时着眼点在一些很小的细节,有时也需要对全文进行宏观掌握,因此态度观点题与主旨概括题是有交叉点的,在主旨概括题处讲到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可能同样重要。解答这种题型,主要在于熟练掌握态度观点题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答题角度。
视频讲解
一、态度观点题的判别标志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可知作者的态度是”“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作者认为”。
二、态度观点题的答题思路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态度体现。若是没有态度呈现,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有表态再进一步分析其立场倾向。思路框架如下:
态度观点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态度观点题的解题方法
(一)观点明确
如果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诸如“我认为”“我觉得”“依我看”“笔者认为”,那么引导词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的观点,直接选择与其意思最接近的一项即可。
(二)观点隐含
有时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但引导的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别人的观点,作者只是客观地引用别人的观点,并且不做任何评价,那么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没有观点。材料中没有观点引导词时,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1.关联词语
转折关系:“虽然A,但是B”,转折之后B是作者的观点。
周遍条件关系:“无论A,都B”,结论B是作者的观点。
2.态度倾向词语
诸如“遗憾的是”“所谓的”“破碎”“断裂”“虚无”“严重破坏”,这些词都带有消极的否定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
3.否定句和反问句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肯定意义。
如:难道你能否认学习成语不需要死记硬背吗?
作者的态度:作者认为学习成语不需要死记硬背。
4.标点符号
双引号具有引用、强调和反语三个作用,当给一个褒义词加了双引号,通常是表示反语,比如“标致”“杰出”“聪明”。
感叹号和问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也可以表示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
(三)辅证
反面论证:“如果A,那么B(负面)”,作者的观点是-A。
正向援引:正如、如同、像……一样,这些词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援引意思一致。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态度观点题。
第二步:综合文段开头观点引导词、转折词“不过”与递进连词“而且”引出的观点,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例1】(2014广东—22)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认为,金钱能激起人们的排他心理,这很可能是人的本能反应,就像爱情具有排他性一样。当互相合作存在金钱利益关系的时候,人们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会以反感的态度回应对方,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心理。由此便有了金钱毁灭爱情、污染亲情和斩断友情的种种现象,显示出人情味真的难敌铜臭味。不过,实验还证实,人们在金钱面前产生排他心理的同时,独立性和创造性也都明显增强了。而且金钱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回避它显然是不现实的。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判断作者的观点是( )。
A.金钱是把双刃剑
B.应该正视金钱的作用
C.金钱会影响人际关系
D.要处理好金钱与情感的关系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B。这是一道态度观点题。文段开头利用观点引导词引出了观点,即金钱能激起人们的排他心理。接下来,用“不过”转折,强调了金钱能增强人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后面又运用递进连词“而且”强调金钱不可回避,即是说要积极应对,故选B。
【例2】在当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学生分出高低,学校的做法不过是顺应这种体系。很多时候,学校老师还认为只给学生发奖状、证书不够,而要以徽章等来强化学生对优生、差生的印象。而对于学校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
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作者的态度是( )。
A.有所质疑
B.完全否定
C.不置可否
D.基本赞同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态度观点题。
第二步:阅读文段,找到句子“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有所质疑的。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A。根据文段中的关键词判断作者的感情倾向。由第一句“学校很难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可知,作者认为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样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接着第二句讲述学校难以发现问题的原因。第三句强调人们对学校的做法习以为常了。根据上面对文段的分析可知,作者对学校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有所质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注意]B项的“完全否定”是对原文作者本身态度的夸张表达,作者并未表现出过于激烈的否定态度。C项的“不置可否”不符合从“学校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这种做法所存在的问题”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态度。D项和作者的态度相悖。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态度观点题,考生首先要看清提问方式,问的是“谁”对“什么”的态度,再带着问题作答,体会材料中作者或者某人的立场、观点、语气。考生可以根据观点引导词、关联词语、带有感情倾向或评价性的词语、反问句、辅证、标点符号等提示信息,果断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只客观引用他人的观点,没有作出评价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时,作者是没有态度观点的。
考点4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属于省考的必考题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段细节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多考生觉得此种题型难度很大,因为一道细节理解题往往有多个考点,而且可能分布在文段的各个角落,因此会耗费较长的做题时间。但是考生们也不要忽略这种题型的好处,即题目较为客观。前面讲过的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难点就在于题目较为主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难免出现思考与理解方式与命题人不尽相同的地方。而细节理解题的答题基础就是题目的文段,因此错误率也就相应地降低。可见,对于解答细节理解题,考生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能够迅速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以及掌握典型干扰选项的设置类型。
视频讲解
细节理解题的特点是文段的文字量可能比较大,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而使阅读难度增大,且考点分散等。如果做题时还遵循前文提到的做题顺序,会发现在阅读文段时还是没有侧重点,使得做题时间拉长。因此,对于此种题型,我们要改变一下做题策略。如何迅速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呢?答案是:直接将选项代入原文中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通过提问方式判断出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之后,先不要着急阅读文段,而是将每个选项直接代入原文中,寻找原文的对应信息。这样,就可以略过不重要的信息,直接切中要害。这种方法在面对文字量特别大、内容特别复杂的文段时尤其有效。
一、细节理解题的判别标志
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材料的各个方面,也比较琐碎,主要考查考生查找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材料与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细节理解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不能得出”等。
二、细节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细节理解题主要就是根据选项设置的细节来比较其与原文的语义是否一致,具体答题思路如下:第一步,快速阅读问题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回材料;第二步,回到阅读材料,通过浏览、跳跃式阅读,锁定选项针对的细节,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将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分析;第三步,通过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角度,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出现语义偷换,从而排除干扰选项,选出符合提问要求的答案。思路框架如下:
细节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细节理解题含有特定的考查规律,也就是细节理解题的陷阱设置有一定规律可循。当选项表述的细节与材料一致属于“同义替换”,反之属于“语义偷换”,主要体现在范围、程度、数量、话题、关系、时态、情态等几个方面。
(一)偷换范围
表示范围的副词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范围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范围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有没有扩大或是缩小。
表示扩大范围的词语:一切、所有、都、完全、各个、全部、历代。
表示缩小范围的词语: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只有、唯一、仅仅。
(二)偷换程度
形容词受不同的程度副词修饰时,表示的语义轻重会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程度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程度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比如原文是“较容易”,而选项偷换为“很容易”。
表示程度的词语:较、很、非常、最。
(三)偷换数量
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大小的词语有三个级别:较多量、较少量和中间量。中间量指看不出多少,只表示有量。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数量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数量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较多量和较少量的相互偷换,或者将原文的中间量偷换为较多量或较少量等错误。
表示较多量的词语:大多数、大部分、广大、较大的。
表示较少量的词语:少数、少部分、一点儿、较少的、个别、稍。
表示中间量的词语:有些、某些、部分。
(四)偷换话题
所谓话题就是论述的对象,保持论述对象的一致性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主体、同一客体。有些干扰选项设置会省略材料中话题前面的修饰语,或将材料中话题改换为意思相近但不相同的词语,或直接改换为另一个话题,从而造成偷换话题的错误。
(五)偷换关系
偷换关系主要指偷换逻辑关系,通常有几种情况:原文所表述的是并列关系,选项变为其他关系;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为充分条件关系;原文有特定的因果关系,选项把因果颠倒;原文是肯定,选项变否定,原文是否定,选项变成肯定的肯否矛盾。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逻辑关系上是否吻合。
(六)偷换时态
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时态:过去时(已然)、进行时(现在)、将来时(未然)。三种时态之间不能相互替换。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时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时态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已然和未然的相互偷换。
表示过去时的词语:已、已经、曾经、过、了。
表示进行时的词语:现在、目前、正在、在……中、着。
表示将来时的词语:将、要、将要、不久、很快、趋势。
(七)偷换情态
现代汉语中修饰动词的情态副词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或者确定性。做题时要留意观察材料和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情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情态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将可能性偷换成确定性的错误。
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可能、也许、大概、几乎、不一定。
表示确定性的词语:是、有、总是、绝对、一定、永远。
(八)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在细节理解题的考查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强拉关系,即原文中甲和乙没有联系,而选项中将二者强拉关系,一般表述为“甲决定乙”“甲导致乙”“甲比乙更……”;二是主观臆断,即过度引申,作出材料并未提及且与材料无关联的判断。
【例1】(2014广东—25)高薪贫困症是都市白领群体特有的焦虑症之一。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它可以理解为白领薪水高,但因为各种过高的债务和生活成本,常有收入不抵支出的“相对贫困”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感。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部分职场中人拥有较高的收入,但职业价值感不足,职业规划不清晰,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职业心理焦虑。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多数都市白领群体都患有高薪贫困症
B.高薪贫困症源于多种因素所带来的心理焦虑
C.白领的职业价值感不足导致产生高薪贫困症
D.入不敷出和职业规划不清晰必然产生高薪贫困症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细节理解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与原文,发现A、D项对原因的叙述过于绝对,C项曲解文意。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B。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本段首句阐述了高薪贫困症的概念,接下来从社会学角度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其产生的原因。A项,大多数白领都患有高薪贫困症,过于绝对。B项是对后面两种原因的描述。C项曲解文意,白领的职业价值感不强只是其产生原因之一。D项过于绝对,并不是“必然”。
【例2】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说明劳动力成本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配套性和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相对变小。虽然中西部地区暂时还没有这种产业配套的聚焦效应,但国内的中部省份和沿海地区,往往只有一河一山之隔,所以配套中心在国内范围的转移,比起向其他国家转移的可能性高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下面列举的中西部所具有的优势在文段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
A.土地价格相对便宜
B.工资水平较沿海低
C.劳动力相当丰富
D.与沿海地区距离不遥远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题目设问,判断题型为细节理解题。
第二步:对比选项与原文,B、C、D项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只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A。A项在文中没有涉及。“劳动力成本因素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应B、C两项;“只有一河一山之隔”对应D项中的“与沿海地区距离不遥远”。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细节理解题,首先要审清设问,尤其是遇到诸如“不正确”“不符合”“不能得到”“错误的是”等反面提问时,要标下来,以防看错题或是分析错误,浪费时间。同时,材料和选项中出现所考查的细节信息,比如“也许”“大概”“容易”“几乎”“可能”等,一定要标记下来,因为这些关键细节点,往往是设置题目的关键处。解答细节理解题要注意做题的步骤:一是审题代入。审读提问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入材料。二是对照比较。通过阅读材料,锁定选项考查的细节在材料中出现的位置,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三是排除干扰。通过对照比较,将那些无中生有、偷换话题、偷换范围、偷换程度、偷换数量、偷换关系、偷换时态、偷换情态等的错误选项排除,确定正确选项。解答细节理解题应注意定位准确,尤其是在查找原因时,要辨析清楚所找到的原因是否是设问指定事件的原因,不能混淆。
考点5 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话之后,能够根据文段内容正确理解原材料中某个词语或者某一句话的语境意义,考查的是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词语或者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这种题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选词填空题,如同样要求考生借助于语境信息中的关键成分来理解句子或词语的含义。但同时该题型又与选词填空题有较大差别。选词填空题通常考查的是词语的具体含义,而词句理解题则更侧重于词语或句子不同寻常的含义,尤其是在特殊语境中的抽象意义,因此考生在解答词句理解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文段的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视频讲解
一、词句理解题的判别标志
这种题型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短语用双引号或加下划线标注,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这段文字中‘前者’是指”“‘×××’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是指”。
二、词句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解答词句理解题,第一步要找准所问词语或短语在原文的位置,适当标注;第二步结合前后文的语义来理解该词语或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并选择正确答案。如果考查的是代词指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通常离它比较近,可在就近范围内寻找指代对象。既然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所以脱离了前后语境,只是字面含义的选项都是有误的。思路框架如下:
词句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三、词句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一)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考查考生迅速判断代词所指对象的能力。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代词指代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指代人,包括“你”“我”“他(她)”“你们”“我们”“他(她)们”等(“它”一般指代非人);指示代词一般指代事物,包括“这”“那”“这些”“那些”等。其中“这”“这些”属于近指,“那”“那些”属于远指。有时候还会考查一些文言代词,如:“此”“其”“前者”“后者”等。寻找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形式上来考虑,往往需要运用“就近原则”。根据代词出现的位置,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与其最靠近的词语为正确选项。
2.从语境上来考虑,分析所问词语前后语境,确定逻辑语义。语境限定的逻辑关系是引导、暗示所问的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的,它可以用事例说明,可以用原因证明,可以用理论支撑,可以用引用支持,可以用结果正反加强,也可以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如冒号、破折号等来援引支持。另外,从阅读材料的语法构成来考虑,一定要注意主语、话题一致的原则。
3.从内容上来考虑,代词指代的对象正是代词所在语句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复句,就不能只从其中一个分句中寻找答案;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时间状语,就不能在时间状语里寻找答案。有时,只机械地考虑就近原则得到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错的。
4.当考查“前者”或“后者”所指代的对象时,需要先在“前者”或“后者”这个词语的前面找到一个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复句,“前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前面的内容,“后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后面的内容。
(二)词、短语理解
当提问方式中出现“文中画线的×××表示”“×××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等,其中“×××”是一个词语或短语的时候,此类题就是词句理解题。词句理解题所考查的词或短语往往是与阅读材料语义相关的,或者是具有特殊深意的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关键词,比如在材料的语境中被临时赋予含义的词语,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比如词语的表达作用产生的相关意义。
考生要把握词语或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主要是分析上下文语境与所问的词语的逻辑关系。判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从语境中的一些标志信息入手。
1.标点符号: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时,后面的语句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说明。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要把握后面的句子即可。
2.标志词语: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是”“即”“成为”“也就是说”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词语时,可以通过标志词语之后的语句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比如”“例如”“因为”“由于”“原因是”等标志词语时,其后面的内容是对所问词语的举例或原因论证,可以通过把握例子和原因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
3.标志句式:当所问词语出现在“是A,也是B”“有的A,有的B”“不是A,而是B”“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这样由关联词引导的特殊句式中时,可以通过A和B的逻辑关系来理解A或B中的所问词语。
4.修辞手法:当所问词语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格时,要理解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要把握这个词语比喻、借代的对象。也就是要通过喻体、借体来判断本体。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寻找比喻、借代的对象要遵循主题一致和感情倾向一致的原则。
思路导学
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判断题型为词句理解题。
第二步:在首句找到“文化”二字,从接下来的两个例子中,全面概括“文化”在文段中的含义,确定答案。
【例】(2014广东—20)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等人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部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通常也微乎其微。如果两群狼面对同一场景作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就算有动物因为和人相处而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但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人类技巧教给其他动物,不能改变其种族的原有行为。
根据这段文字,对“文化”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种族成员共有的行为习惯
B.改造自我及其种族的能力
C.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D.与遗传基因无关的行为模式
[名师点评]C。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先找到“文化”在文中的位置——在首句中。接下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谈的是野生动物个体间文化传承影响小,一个谈的是狼群从人类学到的东西难以改变种族的原有行为。故我们全面概括,即为C。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词句理解题,可从代词指代题和词、短语理解题两个角度着手。两者都需要首先定位原文,在文中找到代词或词语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语境,即上下文来寻找代词指代的对象,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代词指代题往往可以通过就近原则寻找,同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来检验所找到的指代对象是否准确。理解材料中词语的含义,可以借助语境中的标点符号、标志词、标志句式、代词等提取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词句理解题出现新的考点,即考查修辞手法,比如通过喻体来判断本体,作答时要遵循主体一致的原则。
考点6 下文推断题
下文推断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给定文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对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测,选出与文段最为连贯的一项。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是给定文段中已经介绍过的内容,一般不会成为下文主要讨论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选项要予以排除。也就是说,给出的文段其实是一个引子,起的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下文推断题的典型提问方式是:
由此可推知下文将要论述的是;
以上材料是某篇文章的引言,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
考生要注意阅读材料的引言,主要交代背景,介绍问题的现状,进而说明写作的原因、目的、主要对象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推断一段话接下来可能谈论的内容,主要是看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谈论的内容。因为一段材料的尾句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提示下文的作用。把握材料的尾句解答下文推断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话题一致原则
下文要谈论的话题与给定文段尾句所谈论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给定文段可能始终围绕一个话题A进行论述,那么下文也仍然要围绕该话题A展开;给定文段前半部分提出话题A,而文段尾句由话题A又引出话题B,那么下文应该围绕尾句新提出的话题B或者话题A与B的关系展开。根据话题一致原则,通常可以直接得到正确选项,或者排除1—2个干扰选项。
2.倾向一致原则
下文要谈论的内容应与给定文段所谈论的内容在态度倾向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作者对所谈论话题的态度倾向要保持一致。当利用话题一致原则不能直接得出答案时,可以通过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进一步排除干扰选项。
3.行文脉络原则
通过行文脉络,即作者思路或行文规律来推断下文可能谈论的内容。这时仍然要考查给定文段的尾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到了哪一步。比如:文段开始提出问题,在尾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下文可能谈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段开始交代背景,在尾句提出问题,那么下文可能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若在文段尾句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
下文推断题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抓住文段后半段的论述主体,保证主体话题的连贯一致,选择与之相符的内容。在很多文段中,前半部分都在做背景的陈述,而尾句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么下文一定会针对这个概念展开具体的讨论。同时,也要格外注意文段中出现的关联词,找到文段的重点所在。比如文段中出现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那么转折之后应该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也很有可能就是作者在下文要具体展开讨论的内容。
【例1】你肯定听过这种理论:左撇子的右脑运作比较活跃,因此更为感性,具有艺术天赋;右撇子则充分锻炼了左脑,因而擅长逻辑思维,性格更为理性。这个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平衡左右手活动。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
A.左右脑为何存在分工
B.左右脑如何协调工作
C.左右脑分工不同的例子
D.左右脑未必存在明确分工
思路导学
第一步:阅读提问,判断题型:下文推断题。
第二步:分析题干。利用行文脉络了解作者思想。
第三步:判断求解。
视频解析
[名师点评]D。文段开篇援引了一种理论,即认为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大脑存在不同的分工。但是从最后一句“这个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平衡左右手活动”可以看出,作者对左右脑存在明确分工这一理论持怀疑态度。因此,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会围绕“左右脑未必存在明确分工”展开论述,正确答案为D。
【例2】民族文化要有根基,精神文明的传承要有载体,而城市正是其集大成者,放眼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从民主城邦雅典到人文之城威尼斯,从时尚之都巴黎到音乐之城维也纳,独特的文化精神令城市历经千年,依然灿烂。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 )。
A.各具文化特色的世界名城
B.要用文化精神来涵养和提升城市品位
C.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彰显特色和魅力
D.民族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思路导学
第一步:阅读提问,判断题型:下文推断题。
第二步:回归题干,找出中心词。
第三步:分析尾句,判断求解。
[名师点评]B。这是一道下文推断题。根据做题的核心原则,分析尾句,推知下文。本文尾句谈到“独特的文化精神”这一全新的名词,故后面应该继续论述文化精神的相关内容。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与尾句在话题上保持了一致,衔接最为紧密。
名师点睛——作答技巧
作答下文推断题,考生需要明白,已知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多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锁定最后一句,把握其中所谈的概念、关系、对象、话题,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而错误选项的设置往往是最后一句前面谈过的内容,可以用排除法将其排除,提高效率。
70分通关必做题
1.如果能够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评估,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与南极大陆极为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的地域仅为总面积的3%左右。而如何管理好长期设在南极的科考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被废弃的科考站,已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南极生态环境评估的意义
B.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C.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D.南极科考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造成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的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国外石油等重要资源性商品依赖程度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大,可能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国输入型成本将随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增高
B.我国对外依赖型经济模式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C.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
D.要重视国际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3.汉语西文字母词被汉语词典收录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收录字母词早已是汉语词典和工具书编纂的惯例和通行的做法。1903年出版的《新尔雅》在正文中收录了“X光线”一词,这是汉语词典首次收入字母词。在辞书史上,这部词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部新语词词典,它虽然还不是纯粹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词典,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这段文字介绍《新尔雅》的目的是( )。
A.总结西文字母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收录规律
B.说明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早有先例
C.论述其对于近代以来辞书编纂的影响
D.探讨汉语词典收词规律的历史演变
4.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5.在美国的电影院线,无论是重磅大片,还是低成本制作,票价都是相同的。这看上去并不符合“需求大小决定价格高低”的经济学理论。有研究人员指出,任何一家影院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票价均相同,这一现象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不仅电影业如此,体育赛事和演出也都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区,机动定价能够使电影公司和影院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对于影院来说,保持不同电影的票价相同仍然利大于弊。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
A.不同电影票价相同对影院更有利的原因
B.美国电影行业确定票价的主要参考因素
C.电影制作成本和观众需求与影片定价的关系
D.体育赛事和演出等其他行业票价的形成规律
6.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意义而言,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革。有了起码的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有了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
B.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
C.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公正
D.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7.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
B.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C.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
D.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
8.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时常被外行人士甚至临床心理从业者忽略。人们很难意识到,行为的变化有一部分是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为。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临床心理学家更擅长对个体进行心理预测
B.目前对人类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还不高
C.心理学的预测是对行为的总体预测
D.人的行为发展变化具有偶然性
9.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
B.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
C.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
D.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10.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11.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是围绕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B.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C.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D.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
12.传统的纯文学杂志正在悄然地进行一场“时尚革命”。最近一段时间,陆续有著名纯文学杂志宣布“触网”,这些杂志都有几十年历史,从来都是“几十页纸走天下”,所以此番赶时髦引发了众多围观。不过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文学期刊大多面临传统读者减少、年轻读者难寻的窘境。因此“触网”对它们而言固然是时尚,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救赎。
这段文字没有论及的是( )。
A.传统文学期刊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一代读者的问题
B.纯文学杂志走向数字化是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救赎
C.传统文学期刊“触网”是顺应时代潮流,大势所趋
D.过去的几十年,纯文学杂志保持着纸质媒介的传统
13.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和分离局面已经被打破。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结果。因此,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
A.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已经出现了深度的融合
B.科技从业人员将面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C.科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D.科技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14.金鱼实际上是一类人工驯养的鲫鱼。大约2000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开始养殖银鲫,作为食物和观赏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突变和人工选择使银鲫身上出现了橙、红、黄等颜色,改变了其沉闷乏味的形象,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金鱼。17世纪的时候,金鱼传到欧洲,并于19世纪50年代传到美国。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
A.金鱼的演进
B.金鱼的特点
C.金鱼的用途
D.金鱼的养殖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文段有四句话,前两句强调了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可以控制。最后两句通过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和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尤其是”引出文段重点,即南极科考站对南极生态环境的新“威胁”。D项为这句话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D。
2.D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为总说,强调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后两个分句通过国际市场石油、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作解释说明。文段第一句为意在说明的内容。因此,本题答案为D。
3.B [解析]根据设问可知,文段举《新尔雅》为例是为了起到“解释说明”或“举例论证”的作用。根据“前言搭后语”的语言逻辑可知,观点必定在其前后。故文段第一句即为其证明的观点。因此,本题答案为B。
4.B [解析]本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管理重视的历史现象。第二句通过转折词“但”引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第三句进一步强调其存在的历史深刻性。概括而言,这三句话都是在说户籍制度的历史根源。因此,本题答案为B。
5.A [解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重点观察文段的后半部分,该部分论述核心为“不同电影票价相同,利大于弊”,接下来讲述内容应与其有利的方面有关。因此,本题答案为A。
6.A [解析]“因此”引导文段主旨,即“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 A项为该句的同义替换。所以本题选A。
[纠错]D项的迷惑性比较大,“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都是对“因此”所引导的主旨句的解释。所以D项错误。
7.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民间外交相对于政府公关的优势;接着介绍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现状;最后用“因此”引出文段要说明的重点,即要因势利导,通过民间外交配合公共外交,发挥其作用。故本题选C。
8.C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在心理学上,偶然性扮演的角色经常被忽略导致临床心理学家经常犯错误。由“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个案的行为”和“表示自己可以在……常犯的错误”可知,A项说法错误;B项文段中没有体现,文段强调的是在个体层次上进行的心理预测存在错误;整个文段的主体框架是心理学,而D项没有涉及偶然性在心理学上的作用,故排除D项。根据“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可知,心理学的预测是对总体大趋势的概率性预测。所以本题选C。
9.D [解析]前面阐述了“延期偿债”对于地方政府的坏处,属于铺垫,接着通过“有鉴于此”后面的三个分句,从并列的几个方面阐述了政府应该采取的一些做法,论述话题是“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即答案为D。
[纠错]A项话题错误,不是“偿还债务”, B项不全面,只是其中一部分,C项属于无中生有。
10.A [解析]文段是通过关键句“换句话说”引出主题句的。文段开头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接着说以往角度不能解决现有问题了,现在需要从宏观角度着手,宏观角度就是要从政府管理角度着手,因此文段的意思就是说,科技体制改革要从政府管理角度着手,A项即是对主题句的同义替换。
[纠错]政府管理角度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是文段的主题,B、C、D三项均与文段主题不一致,故排除。
11.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国际关系展开的状态。接着用“然而”这一关键词引导出文段要说明的重点,即在现代人们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12.B [解析]由文段“不过本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文学期刊大多面临传统读者减少,年轻读者难寻的窘境”,可知A项说法正确。文段最后一句话“因此触网对他们而言固然是时尚,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救赎”,可知C项说法正确。由文段“这些杂志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来都是几十页纸走天下”,可知D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数字化是纯文学杂志摆脱困境的唯一救赎文段中也没有提到,故答案为B。
13.C [解析]本段文字由“因此”导出了结论,即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D项是文段主旨的陈述,而C项是问题的引申呼吁,故选C。
14.A [解析]文段是围绕金鱼展开的,首句介绍了金鱼的来源,第二句介绍了中国古人开始养殖鲫鱼,第三句表述了多姿多彩的金鱼的产生,第四句讲述的是金鱼传到了欧洲。故整个文段为分—分结构,描述的是金鱼的演进过程,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