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2016彩印版)
- 华图教育
- 345字
- 2024-12-22 18:37:55
题型早知道
1.(单选)下列关于我国各省及省会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贵州省简称黔,省会贵阳
B.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
C.山东省简称鲁,省会济南
D.云南省简称闽,省会南宁
2.(单选)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有( )、大娄山、苗岭山、武陵山四大山脉,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是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书。
A.峨眉山
B.华山
C.武夷山
D.乌蒙山
3.(多选)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以下哪几方面的压力?( )
A.人口压力
B.市场压力
C.工业压力
D.人为破坏
4.(多选)下列属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是( )。
A.地戏
B.花鼓戏
C.反弹琵琶
D.放蛊
5.(判断)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 )
答案
1.D 2.D 3.ABC 4.AD 5. √
第1章 我国国情
本章要点·核心归纳
本章内容为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必考内容之一,难度不大,但需要考生用心记忆并灵活运用。
本章核心要点如下:
1.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考生需熟记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理解并掌握我国的地形及气候,明确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存在的生态问题,了解关于资源保护的法律。
2.人口状况。主要涉及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年龄结构及城乡结构,考生应在明确我国人口状况的同时把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我国的世界遗产。考生应熟记我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种类以及批准时间,尤其要掌握新近被批准列入的遗产种类及相应批准时间。
视频讲解
第1节 国土与资源★★★
考点 1 自然状况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南面临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东邻朝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正北有俄罗斯、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除了广阔的陆地以外,还有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大陆海岸线总长约为1.8万千米,岛屿海岸线总长约为1.4万千米。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领土边疆
【速记口诀】我国的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
十四邻国陆上环,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印度)尼(尼泊尔)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印度尼西亚)马文菲日韩。
(二)我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均有分布,这为我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形条件。
2.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是我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的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高原和大型的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我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我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海底的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三级阶梯
4.我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我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京杭运河等。我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著名的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青海湖等。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中国河流
中国湖泊
(三)我国的气候
1.显著的季风特色
冬季盛行偏北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和西南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
2.明显的大陆气候
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最热的国家(沙漠除外)。
3.多样的气候类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特别注意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值在漠河,气温最高值在海南;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值在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值在青藏高原。
考点 2 资源状况
(一)我国的土地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我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三)我国的矿产资源
我国幅员广阔,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有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相当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却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四)我国的生物资源
(五)我国的海洋资源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2万千米。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千米,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千米。
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5位。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千米,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中国岛屿
真题再现
1.(单选)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在下列选项中阐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B.我国以农业立国,耕地面积比重比较大
C.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居世界前列,排在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
D.耕地后备资源多,95%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解析 A。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少。我国的国土总面积虽居世界第3位,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数的1/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美国的1/4。(2)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耕地所占比重约10%且后备土地资源有限。我国农垦历史悠久,质量好的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已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3)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4)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单选)我国的能源条件可以概括为( )。
A.缺煤、富油、少气
B.富煤、缺油、少气
C.缺煤、缺油、多气
D.富煤、富油、多气
视频解析
解析 B。本题考查国情。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藏量居世界第一,所以排除A、C两项;现在我国一半左右的石油都依靠进口,所以排除D项。
考点 3 生态问题和资源保护
1.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1)占国土65%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开发利用不当,形成大范围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失衡。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超过生长量。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200万公顷,累计退化面积近1.8亿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57%。
(5)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33%。
(6)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大国,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水资源危害加剧。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我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态势扩大,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已是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部分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资源保护法律的制定
我国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是针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而制定的。目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此外,还有带法律性质的制度规定,如为了保护青海湖中珍贵的湟鱼资源,维护湖区生态平衡,青海省宣布从1994年起对我国第一大湖青海湖实行连续7年的封湖育鱼。
进阶秘籍,特色讲义
华图图书增值服务
更深入理解我国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考试通,免费下载电子书:《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获取关于资源保护的深度讲解。
注:本书所有“电子书”下载流程:下载“考试通APP”→注册→点击“我的”→进入“扫一扫”→扫描二维码→点击“全书下载”。
云学习
第2节 人口★★
考点 1 人口状况
1.人口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约为13.39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数据相比,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虽然近20年来,人口增长率不高,但人口众多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可改变的基本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需求、能源供应、教育普及、就业保障、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2.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面积约411.7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全国的90%;西北一侧,面积548.3万平方千米,人口不到全国的10%。我国人口构成特点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
3.人口的年龄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数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了2.93和1.9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发展。
人口的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与劳动力资源供应、储蓄与投资、社会保险机制、代际关系、家庭构成等方面带来广泛而严重的负面影响。
4.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但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会逐步变成城镇人口,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口变动的一种客观必然性。1995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95年的29.04%上升为2013年的53.73%。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大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2008年,在我国655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就有122个,占18.6%,北京、上海则是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2)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比较落后,城市人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较多。由于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管理系统难以达到同步发展和改进,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诸多问题,如交通问题、供水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考点 2 计划生育政策
1.计划生育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应该相适应的原理,结合当时我国国情而制定的决策。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
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地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了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人口格局。为此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宪法》第25条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第49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出生增长实行计划调节和控制,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真题再现
1.(单选)下列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中晚婚晚育标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晚婚是指男26周岁、女24周岁结婚
B.晚婚是指男28周岁、女25周岁结婚
C.晚育是指男28周岁、女26周岁后生育第一胎
D.晚育是指已婚妇女24周岁以上或实行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子女
解析 D。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后结婚为晚婚;女年满24周岁后初育为晚育。
2.(单选)我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 )。
A.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B.其现居住地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C.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
D.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户籍所在地为主
解析 C。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4条规定,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3节 我国的世界遗产★★
考点我国的世界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把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
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我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我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截至2015年8月,我国已有世界遗产48处,其中文化遗产34处。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1处。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截至2014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38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知识强化,技能巩固
1.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地理国情专项练习。(建议在 WiFi环境下扫描测验)
2.错题难题记录:__________________
注:本书所有“在线题库”使用方法:下载“考试通APP”→注册→点击“我的”→进入“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开始答题。
在线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