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个有心爬上高位之人,通常怀有三种动机:一、做有益于公众之事;二、取得权势;三、借此获得富贵。怀有第一种抱负之人,是至诚的君子。能识别这种动机的君主,是独具慧眼的贤君。一般来说,君主在选择大臣的时候,应该对那种把责任感看得比权位更重要的人委以重任,并且善于辨别谁有远大济世的抱负、谁有自私自利的野心。

谈狡猾——狡猾之人就像杂货铺的小贩一样

狡猾是一种阴险而邪恶的智慧。无疑,狡猾的人和聪明的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诚实上,而且还反映在能力上。有的人洗牌时喜欢耍花招,叠牌分牌都很漂亮,但打牌的技术却不好;同样,有的人在结党营私上很精通,可在其他方面却非常无能。

人情练达者并不一定明白事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就是钻研人多过钻研书本的缘故。这种人所擅长的是耍弄阴谋而不是策划研究。此外,他们的特长也只适用于熟悉的事物,一旦遇到陌生的事物,老一套就失灵了。古人的那一条鉴别人才的准则——“把他们两个都赤裸裸地送到生人面前去,就可以见分晓了”,恰好适用于这种人。

狡猾之人就像杂货铺的小贩一样,最怕曝光了,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抖一抖他们的家底。

狡猾之人的第一个特征:在跟人谈话时,会用眼睛仔细地注视谈话对象。世上有许多诚实的人,他们尽管能在心里藏住秘密,可脸上却藏不住。当然,善于察言观色的人通常一面窥视对方的脸,一面却假装恭顺地低垂双目,那些“耶稣会员”[31]就是这样干的。

狡猾之人的第二个特征:利用东拉西扯的闲谈掩藏真正的目的,使对方不会过于清醒,进而放下心中的戒备。我认识一位王室顾问兼书记官,每当他拿着文件请女王伊丽莎白签字时,总要先跟女王谈论一些其他的事情,如此一来,女王就没心思去在意那些文件了。

同样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就是在对方十分仓促之际,也就是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向他提出某项建议。由于对方无法停下来仔细考虑,所以通常会得到肯定的答复。

对一个狡猾的人来说,如果他担心别人会有效地提出某一议案,想予以阻止,那他往往会假装自己很赞同此事,并且首先把它提出来,但所用的方式却会引起所有人的反感,从而使之无法通过。

有的人常常话到嘴边却欲言又止,好像有所克制似的,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为的是撩起对方对所谈话题的兴趣,使其对自己要说的事情更感兴趣。

不论何事,在追问之下得知的,都要比对方主动倾吐出来的更具有价值。故而,一个狡猾的人在谈话前通常会设下一个诱饵,比如装出一副不同寻常的样子,以便给对方一个机会来关心他为什么会突然变容。就像尼希米曾在波斯王面前故作戚容地说:“我素来在陛下面前没有愁容。可是现在……”[32]

至于一些不好开口或令人不快的事情,较为稳妥的做法是:先让人微言轻者把消息放出去,然后再让说话有分量的人装出偶然出现的样子,这样,人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询问他的意见了。在向克劳狄亚斯报告梅莎利娜和西利乌斯的婚事时,纳西瑟斯[33]就是这么做的。

在某些事件上,假如不想把自己牵扯进去,狡猾的人往往会借用世人的名义。比如说“人家都说……”或者“外面都在传……”

我认识一位先生,他写信时总把最重要的事写在附言里,让人感觉那只是件偶然想起的小事。

我还认识一位先生,他谈话的时候总是先绕开他心中真正想说的,故意瞎扯些不相干的事,直到最后才回过头来谈正经事,就好像他差一点把它忘掉了一般。

一些工于心计的人,假如他想对某人施加影响,在对象出现时,他会装出一副诧异的样子;他还会让来人看见他的手里拿着一封信,或者正在做一件平常不做的事。如此一来,那人就会表示疑问,而他则可以顺水推舟地说出想让对方知道的内容。

狡猾之人还有一个特征:主动散布一些谣言出去,供别人去学舌、去传播,然后自己坐收渔利。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有两位大臣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关系不错的同僚,所以常在一起议事。有一次,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在王权衰落的时代,做大臣是一份苦差,所以我并不热衷于此。”这位听众天真地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在同别人高谈阔论时直接引用了这句话。谁知,最初散布此类言论的大臣装扮成忠诚的卫士,向女王告发了他的竞争对手。女王听到“王权衰落”之语,大为不悦,从此再也不理睬那位大臣了。

还有一种狡猾,是我们英国本土的,叫作“锅里翻饼”,即将自己对别人说过的话赖成别人对自己说的。由于这种事通常发生在两人之间,没有第三者作旁证,所以,要搞清楚到底谁是谁非并不是很容易。

有些狡猾之人还精通含沙射影之术。比如,在他的对手面前故意暗示别人“我才不会干某事”,这既是为自己辩解,也是暗示听者“我的对手可能会干这种事”。当年,提盖利纳斯在尼禄皇帝面前诬陷巴罗斯将军时[34],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有的人收集了各种奇闻轶事,当他们需要暗示什么事情的时候,便把它融入一个故事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护自己,还可以使听者更乐意去传播他们的信息。

有的人故意在谈话中设问,并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他期望的答复上去,这实在是狡猾至极,因为这样一来,对方便会很自然地接纳他所授意的想法,并误认为是自己想出来。

还有些人在进入正题之前,等待之久、迂回之远、所谈杂事之多,都让人不可思议。无疑,这是需要相当的耐心的,但效果却非常明显。

突然提出一个大胆的、出人意料的问题,往往能使对方措手不及,从而透露心中的秘密。这就像一个隐姓埋名的人走在圣·保罗大教堂里,突然被人直呼其真名,他肯定会本能地有所反应。

总之,狡猾之人的货色和小把戏是举不胜举的,的确有必要把它们都罗列一下,因为在一个国家中,为害最大的,就是误把狡猾之人当作聪明之人。

世间从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通晓事情的盛衰浮沉,却不能深入事情的中心,就像一幢房子只有方便的楼梯和门户,却没有适用的房间一样。狡猾之人的小门道毕竟不是大智慧,这类人或许能在结论上歪打正着,却无法从全局上对事情进行分辨和议论。遗憾的是,他们往往会因为无能而占到便宜,并能让人相信他们拥有天赋的才能。尽管某些人靠耍手腕换来了成功,但是,想要靠一些小术得逞于世却是行不通的,正如所罗门说:“智者之智在深思熟虑,愚者之愚在欺骗别人。”

谈小聪明——小聪明之人,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有些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法兰西人实际上比他们的外表要更聪明,而西班牙人外表上看着挺聪明,实际上没有那么聪明。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小聪明。无论这两国人究竟如何,人与人之间在智慧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别。圣·保罗在谈及虔诚时,曾经说:“有虔诚的外表,却没有虔诚的内心。”[35]确实,有些人虽然长得很聪明的样子,仔细观察后却发现,他跟聪明才智格格不入,或至少关系不大,即所谓的“外强中干”。

我们都知道,判断力在识人的时候,经常会欺骗以貌取人的人。有的人总是一门心思把外表的东西当成了实质性的东西,并确信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具有分量和深度。这实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有资格列入讽刺文章。

有的人沉默寡言,特别谨慎小心,好像他们的货色只有在暗淡的光线下才能拿出来让人看,而且还要故弄玄虚一番。他们很清楚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色,对所说的东西实际上知之甚少,然而却在那里故作姿态,似乎知之甚多,有机会也不明说。有的人喜欢借助面部表情和手势装腔作势,摆出一副聪明的样子,正如西塞罗评论皮索[36]:“他将一条眉毛耸到额角,一条眉毛垂到下巴上,还说什么我不是一个天生残酷的人等等。”

有的人觉得说话用一些大字眼,装出不容反驳的样子,就可以让他原本说不清楚的话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有一些人,明明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重,既不相干,又稀奇古怪,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够掩盖自己的愚昧无知了。

有的人从来都是巧言令色,标新立异,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盖利厄斯[37]对这种人的评价是:“一介疯子,不过是借字面上的诡辩来破坏大事的人。”在《普罗塔高拉斯[38]》一文中,柏拉图用轻蔑的口吻提到普罗太戈斯[39],说他的发言中通篇用词都言不及义,而且喜欢批评别人,是在以诡辩空论误人子弟。

在审议中,这种人习惯站在否定的一方,他们动不动就提出反对意见,动不动就预言困难无法克服。那是因为一旦建议遭到否定,他们也就无事可做了。但如果被通过的话,他们又有新的工作要做了。这种小聪明之人,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生意失败的商人和假装阔佬的人往往会千方百计支撑他们大款的虚名,而那些头脑空虚的人,也会千方百计维护他们聪明的名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总之,这种假聪明之人也许能变着法捞到一些名声,但是雇主最好还是不要去任用他们。从做事方面来看,如果用一个外表过分聪明的人,还不如用一个反应有些迟钝的老实人。

谈愤怒——对于愤怒,必须在程度和时间上同时予以控制

以斯多葛为代表的画廊派[40],曾提出要彻底消灭愤怒的想法,当然,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圣经》中神明给了我们更好的指示:“可以激动,但不可犯罪;可以愤怒,但不可含愤终日。”对于愤怒,必须在程度和时间上同时予以控制。

下面,我们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缓解发怒的性情与习惯;第二,如何平息愤怒,或是如何避免愤怒造成的恶果;第三,如何引起和平息他人的愤怒。

对于第一个问题,唯一的方法是在愤怒平息后,回顾发怒时情形,认真思索愤怒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了那些麻烦,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在《论愤怒》一文中,塞涅卡说过:“愤怒就如同从高处落下的重物,在降落的地方把自己摔得粉碎。”《圣经》里规劝世人要在“忍耐中保全灵魂”。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忍耐,他便失去了灵魂。切记,人绝对不能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留在蜇出的伤口上。”[41]

在人的各种性情中,愤怒是低劣的。它通常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弱者身上,如儿童、妇女、老年人以及病人。所以,在愤怒不可避免的时候,务必要避免出现恐惧情绪,最好能对对手表示出轻蔑。如此一来,愤怒所带来的伤害会小一些。只要能控制住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导致愤怒的三个原因和动机。其一,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由于自身极其敏感脆弱,纤弱细致的人时常会在一些小事上想不开,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频繁发怒。这种情况在天性坚强之人的身上几乎是不会出现的。其二,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受的伤害中含有轻蔑的意味,便会怒不可遏。这是因为轻蔑是愤怒的助燃剂,而且其造成的伤害要比愤怒更为严重。所以,假如某人对轻蔑比较敏感,那么也会非常容易愤怒。其三,当某人觉得别人在诋毁自己的名誉时,便极易产生愤怒。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像西班牙的“大将军”贡萨尔洛[42]常说的那样,给自己加上一层“用粗绳索编制的荣誉保护网”。通常,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因为其坚固程度是很难摧毁的。

不过,在遭受伤害的时候,各种制怒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是尽可能延后发怒的时间,告诉自己眼下还不是实施报复的最佳时机,来日方长,必定有一解心头之恨的那一天。这样,心情便可以慢慢平复下来,平静地等待时机的成熟。

如果想让一个怒火中烧的人不招惹祸端,有两件事情一定要格外小心。其一,不能口出恶言。发发牢骚倒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说那种针对性很强,又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的话语,这会种下怨毒的祸根。此外,在发泄愤怒的时候,切忌泄密,否则很容易遭到众人的排挤。其二,无论多愤怒,也不要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撒手不管。有很多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千万不要做出无法挽救的事情。

对于如何引起和平息他人愤怒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时机的选择。假如想要挑起人们的愤怒,只要在对方急躁或是心境最坏的时候,稍加挑拨,便可以达到目的。另外,也可以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尽可能的搜集信息,增强对其轻蔑的程度。说到平息他人愤怒的方法,则刚好与之相反。第一,在提及某件可能会让别人发火的事情前,务必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毕竟,首次印象尤为重要。第二,要是已经对某人造成了伤害,可以将导致伤害的缘由归结为误会、恐惧、冲动或是其他因素,只是务必要让对方觉得没有轻蔑的成分。

谈复仇——复仇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仇敌受到伤害

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公道,人的天性越是爱讨这种公道,法律和文明就越是应该将其铲除。因为一件罪行只是触犯了法律,而私自对该罪犯进行复仇会使法律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