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4249字
  • 2015-11-27 16:45:20

福田篇第十 归信篇第十一 士女篇第十二

福田篇(此有三部) 述意部 优劣部 平等部

述意部第一

自大觉泥洹福归众圣。开士应真弘扬末教。并飞化众刹随缘摄诱。感殊则同室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是以随敬一僧则五眼开净。随施一毫则六度无尽也

优劣部第二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世尊是二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众僧是三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已受戒者。应当至心供养三宝。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福德等无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又僧伽吒经云。佛告一切勇菩萨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胡麻。以此数转轮圣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轮王。不如布施一须陀洹。若施三千世界诸须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世界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罗汉。若施三千世界诸阿罗汉。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世界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萨。若施三千世界诸菩萨。不如施一如来所起清净心。若于三千世界诸如来所生清净心。不如凡夫闻此法门功德胜彼。何况书写读诵受持。尔时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几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尘如恒河沙等众生悉作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德之力

又阿毗昙甘露味经云。田好有三种。一大德田。二贫苦田。三大德贫苦田。云何大德田。谓佛辟支四沙门果等。云何贫苦田。谓畜生老病等。云何大德贫苦田。谓圣人老病等。若施大德田恭敬心得大报。若施贫苦田怜愍心得大报。若施大德贫苦田恭敬怜愍心得大报。是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杀偷夺欺诳得物。随有净物多少布施。是为物好。若布施佛即时一切得福。若布施众僧。受用得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养法故得大报。若学人聪明大智慧以法故供养。是谓供养法。布施得富。受施竟得乐力寿等。功德殊胜得大果报。若施畜生受百世报。若施不善人受千世报。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若施离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有六难。一憍慢施。二求名施。三为力施。四强与施。五因缘施。六求报施

又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持以七宝如须弥山等。于一劫中布施声闻辟支佛。不如有出家在家人能持一钱以用布施初发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万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宝梁经云。佛言。善男子。我今说世有二人应受信施。何等为二。一勤行精进。二得解脱。令此施主得大利益有三种施。一常施食。二僧房舍。三行慈心。此三福中慈心最胜

又菩萨本行经云。须达居家贫穷。无有财产。至信道德。佛教布施。须达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须达。所施虽多而获报少。布施虽少而获报多。如施虽多而无至心贡高自大信邪倒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少。犹如田薄下种虽多收实甚少。何谓施少而获大福者。如施虽少欢喜恭敬与不望报施佛及辟支四沙门等。所施虽少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

又智度论云。以大悲心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义。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不如施狗。以是故知。大福从心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又如阿输迦王。为少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薄。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佛以好华散十方佛时。问曰。此布施福云何增长。答曰。应时施故得福增长。如经说。饥饿时施得福增多。或远行来时。若旷路险道中施。若常施不断。或时常念施故施得增广。又增一阿含经云。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戒人食者获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获福万倍。施断欲仙人食者获福千万倍。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况成须陀洹乎。况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罗汉辟支如来等。其福功德不可称计。又智度论云。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曰千那。到东方多刹施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心清净即问维那。此众中用几许物得作一日食。维那答曰。用三十两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两金付维那。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当来空手而归。其妇问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两金。即问。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种子。妇言。何等福田。答言。施与众僧。妇便缚其夫送官治罪。断事大官问。以何事故。妇言。我夫狂痴。十二年作得金三十两。不怜愍妇儿尽以与他。依如官制取缚将来。大官问其夫。汝何以不供给妇儿乃以与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贫穷受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种福后世复贫。贫贫相续无得脱时。我今欲顿舍贫穷。以是故尽以金施众僧。大官是优婆塞信佛清净。闻是语已赞言。是为甚难。勤苦得此少物。尽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脱身璎珞。及所乘马并一聚落以施贫人。而语之言。汝始施众僧众僧未食。是为谷子未种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后耳。以是故言。难得之物尽用布施。其福最多

平等部第三

依大庄严论云。夫取福田当取其德。不应拣择少壮老弊。佛言。我昔曾闻。有檀越遣知识道人诣僧伽蓝请诸众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后知识道人请诸众僧次到沙弥。然其不用。沙弥语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劝化道人即说偈言

耆年有宿德  发白而面皱

秀眉齿缺落  背膢支节缓

檀越乐如是  不喜见幼小

时寺中有诸沙弥。尽是罗汉。皆作是语。彼之檀越愚无智慧。不乐有德唯贪耆老。即说偈言

所谓长老者  不必在发白

面皱牙齿落  愚痴无智慧

所贵能修福  除灭去诸恶

净修梵行者  是名为长老

我破于毁誉  不生增减心

但令彼檀越  获得于罪过

又于僧福田  诽谤生增减

我等应速往  起发彼檀越

莫令堕恶趣  彼诸沙弥等

寻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发白而面皱  秀眉牙齿落

膢脊而柱杖  诣彼檀越家

檀越既见已  心生大欢庆

烧香散名华  速请令就坐

既至须臾顷  还服沙弥形

檀越生惊愕  变化乃如是

为饮天甘露  容色忽解变

尔时沙弥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罗刹。先见檀越选择耆老于僧福田生高下想坏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说偈言

譬如蚊子嘴  欲尽大海底

世间无能测  众僧功德者

一切皆无能  筹量僧功德

况汝独一已  而欲测量彼

汝宁不闻如来所说四不可轻。王子蛇火沙弥等。如庵罗果。内生外熟。外生内熟。莫妄称量前人长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于僧福田莫生分别。即说偈言

众僧功德海  无能测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赞

况余一切人  而当不称叹

广大良福田  种少获大利

是故于众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养  不应生分别

尔时檀越。闻是语已身毛为竖。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颂曰

通达四果  善会六情  探玄启寤

证理怀祯  老少和穆  普敬只诚

随缘赴供  摄诱幽冥

归信篇第十一(此有三部) 述意部 少诚部 大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基。无信不可以登轻舟。无智不可以断微惑。斯道显然升沉目睹。数见愚夫不信业因能生报果。谓贫富自然苦乐天性。好丑不由忍恚。贵贱非关恭惰。众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恶自然。岂由因得。今依佛经不同外道。夫论贫富皆由业缘。贵贱非关运命。愚智不可易虑。妍丑弗可换身。故经云。果报好丑定之于业。书云。命相吉凶悬之于天。以此言之。军民业贫者。与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常丰。故汉文帝以梦而宠邓通。相者占通贫而饿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谓贫乎。与之铜山任其冶铸。后遭事逃避饿死人家。又宁禀离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贵而当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杀之。婢曰。气从天来故我有娠。及子之产。王谓不祥。捐圈则猪嘘。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卒为夫余之王。故知业缘命运定于冥兆。终然不改弗可与夺也。故知作善得福为恶受殃。业果不谬斯理皎然。如何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时。亳有桑谷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惧侧身修善。桑谷枯死。商道中兴。岂非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时。有雀生乌在城之遇。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昌。帝辛骄暴不修善政。商国遂亡。岂非为恶之有殃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顽固顿乖经史。世人共睹。春时下种冬则收藏。如施有来报感胎[疊*毛]之与掌钱。德必现酬致衔珠之与负鹿。又昔人一瓢以济馁夫。尚得扶轮相报。今供一斋以施大众。宁无福禄相酬矣

小诚部第二

如涅槃经佛言。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一者无信。有信之人则名可治。定得涅槃。疮疣无故。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名不可治。又杂阿含经。世尊为婆罗门说耕田偈云

信心为种子  苦行为时雨

智慧为时轭  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  是则善御者

保藏身口业  知食处内藏

真实为直乘  乐住为懈息

精进为废荒  安隐为速进

直往不转还  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还受诸有

尔时婆罗门闻已发心出家得阿罗汉道。又宝性论云。为六种人故说三宝。一调御师。二调御师法。三调御师弟子。何等为六种人。一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经云。时有一切勇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此会众生得发菩提。佛言。一切勇。乃往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世尊。号曰宝德。我时作摩纳之子。此会众生住佛智慧者。往昔之时悉在鹿中。我时发愿。如是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时鹿闻已寻皆发愿得如是。一切勇。此会大众因彼善根当得阿耨菩提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十拍手顷不生余心。命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悦乐。三归功德乃至报尽。于未来世得至涅槃。又无上处经云。佛告比丘。有三无上处。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若诸众生两足四足无足多足。若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来于中说无上处。若有众生。于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

大诚部第三

如出生菩提心经云。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发菩提心者。应摄几许福聚。尔时世尊以说偈言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于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佛刹比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复造诸塔如须弥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刹如河沙  皆悉遍施诸七宝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铁围山高广大  造塔无量为诸佛

如是求福众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众生具满劫  若头若膊常担戴

如彼最胜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胜法  若求菩提利众生

彼等众生最胜者  此无比类况有上

是故得闻此诸法  智者常生乐法心

当得无边大福聚  速得证于无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