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现实中放飞梦想(2)

海蒂愣住了,自己到底还能成为什么呢?自己已经35岁,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还有3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有一个称职的丈夫,拥有硕士学位……对她来说,人生难道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改变吗?

她调整了一下自己,然后用一种征询的语气问女儿:“宝贝,你认为妈咪还能成为什么人呢?”

迪迪看着妈妈,十分肯定地告诉她说:“你可以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任何人!不过,这要由你自己决定。你可以成为一个宇航员,也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或者成为一名好莱坞影星……总之,只要你愿意,什么都可以!”

海蒂非常震惊,震惊的不是女儿对她成一个名人的期望,震惊的是女儿小小的年纪就知道要根据所能达到的能力来设计自己,即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去胜任它,而不是妄自菲薄。

自那一次与女儿对话后,海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开始起早锻炼身体,开始把每晚看肥皂剧的时间变为“读10页有用的书”,她开始用新奇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

她在改变自己,虽然表面上她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她的心已经改变了:她时刻在为自己变成另一个新角色做准备!她有了理想和憧憬:我以后究竟还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一定不放过。

阅后警言:

你想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对生活的理解和志向;你到底能成为什么人,取决于环境和你所受到的教育及知识储备;而最想要的结果是做合适的事,胜任社会上最合适的角色。

随意的不让自己有一点负担

哈佛故事

面对有众多的学子对未来主攻方向存在的忧虑,老哈佛人向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屎壳郎,像惯常的工作一样推起一个粪球,想把它运到它认为应该去的地方,推的时候要越过许许多多的沙砾和土块,然而,它对它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

正当它专心致志推进的时候,前面遇到了一根植物的刺,尖尖的,斜长在路面上。它推的那个粪球,一下子扎在了这根“巨刺”上。

但此时,屎壳郎似乎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困境。见粪球不动,它又铆足劲,可仍不见移动。它又倒着往前顶,还是不见效。它还推走了周边的土块,试图从侧面使劲……能试的办法它都试到了。但粪球依旧深深地扎在那根刺上,没有任何移动的迹象。

那么,对于这样一只卑小的动物来说,怎么能解决好这么大的一个“难题”呢?就在这时,它突然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只轻轻一顶,粪球便从那根刺里“脱身”出来。

它又推着它前进了。

屎壳郞没有认为这是一次胜利,在遭遇困境后的长吁短叹时,它也没有认为这是一次挫折,它只是认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次运输罢了。因此脱困以后,屎壳郞就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几乎没有做任何停留,就推着粪球急匆匆地向前去了。

未来还会遭遇什么?推粪球对于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屎壳郞自衍生以来,就从未过问这些事,它之所以能像其他生物一样存活在这个地球上,就是这样生活的,如果它想这想那,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地球上可能也不会有屎壳郞。

阅后警言:

屎壳郞为什么会喜欢推粪球,自然是符合某种规律,自然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经历动荡和变化而能生存的都是符合现实要求的,生活中,有时随意也许是我们对生活的最好选择。

要以能否取得成就来做为激励

哈佛故事

哈佛教授H.B.雷林就在校学生与未来所取成就的关系,讲过这样的话:“为了发现与学生未来成功相关的因素,哈佛商学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与他将来的成就之间并无关系。短期内还有点关系,而长期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学业上的成绩与未来所取成就的不同,即使是哈佛大学最顶尖和最失败的学生最重要的人生旅程在校门之外。在学业上跑在前面的人,在人生实践不能肯定也是跑在前面,起初落后的人也不能肯定就会永远落在后面。

一项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相当的天才儿童中,成就最高者和成就最低者之间的差距相当大,那些最成功的人士都有两个区别于他人的特征:高度的自信和恒心,或者说充满豪情壮志。

有句古谚说实践出真知,而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是处理失意的能力。非常成功的人士都能够饱受学习的失意而始终坚持不懈。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遭遇一些极为扫兴甚至痛苦的事情。你可能在一个很好的公司里工作,突然公司不需要你了,而你不得不走人。

在事业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总是在生活中勇往直前,能正确地面对失意和挫折。而如果只是凭借基础优势,比如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失意或失败的情绪而像一个可爱的瓷茶杯:高雅、精致、美观——但是逆境袭来时则脆弱不堪,是不易成功的。

第二是运气。就是机遇。一个人,即使再有才能,但如果没有机遇,即适合你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环境。也很难让自己钟爱的事业取得成功。

第三是公正感。你应该对他人公正。要获得成功,你必须有最优秀的人为你工作。如果你不公正或阴险地对待他人,他们会选择离开。你不得不让二流的人接管他们的工作,而同一群二流员工一起工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这几种能力也是总体知识的一部分,但它们却不是在课堂上讲授的,在成绩上很难体现,而这几种能力是成功的必备因素。

不具备它,就很难有成就。

阅后警言:

自古以来,学业上的骄子未必就是事业上的骄子,成绩和成就的关系即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成绩好意味着有了取得成就的基础,但要取得切实的成就需要有现实的成果来验证。

按能力而不是按知识来要求人

哈佛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大学教授好不容易安排出一个闲暇时间,他打算到乡下去,一边消遣一下,一边了解一下乡下的人文现状。

于是,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当船划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了解多少数学啊?”

船夫回答说:“教授先生,我对此一窍不通。”

教授又问船夫:“那你对物理学了解多少呢?”

船夫回答:“物理?我也不懂。”

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

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

教授听后不无遗憾地说:“如果用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来衡量人生价值,你的人生价值总共已失去4/6……”

说到这儿,船正划在江中,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随后吹来强风,凭船夫的经验,他们划不到岸暴风雨就会下来。

于是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

教授愣一愣答道:“不会。”

船夫提醒他说:“那一会儿恐怕你连同你的知识一起就会全部失去了……”

知识不等同能力,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例。渊博的知识固然是获取能力的基础,但还不是以此来判定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工作的依据,纸上谈兵误国的人并不少见。

阅后警言:

凡是有能力的人,也多是有知识的人。但仅凭于此,就断定有知识就一定有能力还过于偏颇,这就给我们提出一种警示,不要因为我们具有大学学历就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甚至不顾现实能力就贸然从事自己所不胜任的工作,这样很容易让自己遭遇挫折与失败。

名望的取得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作秀

哈佛故事

哈佛知名,是因它的实力和精神。300多年以来,哈佛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是学问和品格的象征。

2000年,哈佛大学遴选校长,为更加提高哈佛的知名度,有人提名新卸任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做为候选人。

但哈佛很快就把他们排除了,理由很简单:克林顿和戈尔可以领导一个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它不需要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领导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丰富的学术背景,而克林顿与戈尔都不具备。后来,原任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萨默斯被挑选为新校长,因为他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到了一流,是国际知名学者。

哈佛大学在世界上的名气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其最重要的是向来捍卫学术自由,注重教育的独立地位和尊严。在美国历史上,有六位总统毕业于哈佛大学,并且,哈佛还曾为华盛顿总统、杰弗逊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肯尼迪总统等好几位美国总统授予荣誉学位。哈佛学位的授予,对美国总统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耀,因此每位美国总统都期望能获得这一殊荣。1986年哈佛350周年大庆,里根总统即有意无意地向外界透露了这样一种期望:自己很乐意到哈佛进行现场讲演,但条件是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而当时任哈佛校长的鲍克立即做出了回答:“我无意奉承总统的虚荣心!”一时间舆论哗然,但大多数人支持鲍克校长:因为他坚持了大学的独立性,拒绝将神圣的学术世俗化、庸俗化。在捍卫学术自由上,耻于作秀和奉承也更体现哈佛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穆斯特伯格被怀疑是德国间谍,随之,校内外很多人向哈佛大学施加压力,要求将其解聘。昔日的一位已成富翁的校友甚至提出:只要解聘穆斯特伯格,他愿意为学校捐资1000万美元。为了平息当时的舆论和压力,穆斯特伯格教授自己主动表态:只要那位校友能把500万美元汇入学校账户,他立即辞职。但是,时任校长的洛厄尔明确表示:哈佛虽然乐于接受捐助,但不会为了钱去损害学术自由,更不会为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辞退教授或接受教授的辞呈!

哈佛大学之所以为全球瞩目,前任校长科南特的话可能是一语中的,他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

哈佛大学校长鲍克似乎更明白这一点,他说:“只有有安全和自由保证的学者才能去探求科学真理。”这就是哈佛精神。

哈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正是因为它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奉承和虚荣。但如果追问哈佛之所以令人崇敬和向往的原因,则是因为它对自己的办学理念的恪守。这就是真理和原则。

阅后警言:

同样是大学,但哈佛大学却走出了六位美国总统,2000多位将军和5000多位知名的企业管理人材,而有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要说学问和业绩,他连一点起码的做人做事的规则都不懂,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上大学除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上的原因外,他要的只是一张文凭,而不是做学问的规则,正确做事的理念,以及对真理的坚持,只有把这些道理搞清了,才能做事扬名。

只专一件事更能可望成为专家

哈佛故事

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帕瓦罗蒂未成名时,读的是师范学校,对于未来,他既向往将来当教师,又迷恋当歌唱家,甚至在他必须为未来职业进行抉择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决定,当他请教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并不要求他如何去选择,只是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帕瓦罗蒂最后明白了:“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他选择了歌唱,一生矢志不渝,终获成功。

每个人都有面临两把椅子的选择的机会。有的人犹豫时可能会有一位“好父亲”点化,有的人则不那么走运,可能全靠自己去把握。能坐上去的椅子多得是,究竟该坐哪一把,人们往往无法决断,生怕坐错了椅子,影响自己的一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哪一把都想坐的心理要不得。民间有一句俗话说:不怕没本事,就怕没主意。再灵巧的猛犬也难以同时去追朝两个方向奔跑的兔子,再逞能的男人也没有办法一只手同时从两口井里打水。把这话套用在人们对前途的选择上,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什么都想做,其实什么都做不成。一个人一生精力毕竟有限,难以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做精一件事,是需要时间的。

阅后警言:

现实中,人们习惯把某一领域里的顶尖人才称为专家,所谓的专家就是专一门学问的行家,“专”体现的是专一,而不是全面,常言道:“一心不能二用”,只有专一才容易把能力更好的集中起来,更容易突破难关,取得成绩。

世界上不存在空悬起来的楼阁

哈佛故事

一年夏天,有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乡下的年轻人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年轻人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指导。

这位年轻人虽然出身乡下,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两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年轻人的印象很好。

临走时,年轻人还留下了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年轻人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年轻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两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年轻人的信写的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年轻人。年轻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年轻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很快,秋天到了。

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年轻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