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疏:前章明以德下人則大小各得所欲。此章明以道化物則善惡皆蒙所估。初標道體仲奧。次明立教化人。後古之下歎道之功,可謂尊貴爾。○義曰:前以大國小國各在謙光。此以所寶不保,俱明道用。美言尊行,表以訓人,開國設官,俾之行教,不貴拱璧,不棄於人,顯妙本深奧之功,故為天下之貴。怙,恃也。

道者,萬物之奧,

注:萬物皆資妙本以生成,是萬物取給之所。故興言為萬物之奧。奧,內也。

疏:道者,妙本之強名。奧,內也。言道包含無外,是萬物資始之所。故為萬物之奧內。《西昇經》云:道深甚奧,虛無之淵。此之謂也。

義曰:道之深也,無不吞納,無不制圍。圓蓋之高,方輿之厚,日月之照,動植之繁,皆道氣所育,居大道之內,故為萬物之奧內。《西昇經》者,老君於周昭王二十五年癸丑四月,於終南之陰尹喜草樓之內,授《道德》二經既畢,欲西化流沙。尹喜問存三守一之方,習道修身之要,後以聖言編摹,以昇入太微,西化流沙之義。《西昇經》凡三十六章,九百七十二句,四千二百七十八言。其大旨與《道德經》相出入,言大道甚深甚奧,為虛無之淵藪也。

善人之寶,

注: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寶貴之而無患累。

疏:寶者,珍寶之謂也。善人者體道無為,身心清净,故寶貴之無暫忘也。

義曰:善人屬念運心,與道符合,故常寶貴於道矣。子罕曰:人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又理國之君,以賢為寶,況於善人心不遺忘道,故以道為寶也。

不善人之所保。

注: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有患難,即欲以身保任於道,自求免也。

疏:保,任也,倚也。不善之徒心無明智,惑於積習,平居則忽道,嬰難則求之以身,保任於道,倚以求安也。

義曰:不善之人行與教違,固遠於道矣。雖欲保身倚道,解難救危,亦不可得矣。又經或云不善人之所不寶,言不善之人違反於道,故不寶於道也。何者?道好柔弱,不善人好強梁;道好恬和,不善人好剛躁;道好沖寂,不善人好諠譁;道好謙卑,不善人好格捍;道好無事,不善人好有為;道好生成,不善人好傷害。行與道違,故不善之人不寶貴於道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注: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故下文云。

疏:此喻說也。言不善之人亦在教之而已。

義曰:道之立言,澹泊無味,不善之人安得而悅之。故聖人設美言以誘之,故從之者如求利之赴市矣。示尊高之行以化之,隨之者如慕羶而歸受矣。不善之人因此所化,亦皆修道,所謂道無棄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注: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棄遺之有乎?

疏:言人言行不善,何棄遺之有乎?當導之以善道,冀從化而悛惡,不可棄之而不化。故云何棄之有。

義曰:聖人弘慈,道無棄物。雖不善之人,憫其未悟於道,故甘詞以誘之,善教以勸之,使其從善,無所遺弃。悛,改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注:共教不善之人。

疏:故立三公,謂太師、太傅、太保也。天子無為,三公論道,皆所以垂訓立教,化不善之人。《書》云:天工人其代之。此之謂也。

義曰;四海之大,萬有之殷,厥初生人,不可無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天子者,尊事上帝,父事於天,母事於地,謂天之子也。一人不可以廣理,置百官以臨之。百官之長有三公焉。《尚書》《周官》云:其惟三公,論道經邦。太師者,智足以為泉源,行足以為儀表,問焉則應,求焉則得。謂之太師,亦曰尚父。太言大也,為王之師。安車青蓋,金印紫綬。太傅者,訓也,保也。《大戴禮》云:傅天子以德義。若天子無恩於父母,不惠於庶人,失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皆太傅之失職也。太保者,保,倚也,任也。《大戴禮》曰:天子處位不端,受書不敬,語不序聲。音不中律,進退即席無升降揖讓之禮,皆太保失職也。復置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主佐天子理陰陽,親為人,廣教化,此其職也。天工人其代之者,《尚書?咎繇謨》曰:一日二日萬機,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曠,空也。庶,眾也。居其位者惟其人,非其人則闕之。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為私,用非其材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注:三公輔佐,雖有合拱之璧,先導駟馬之乘以獻之,猶不如坐進此無為之道。

疏:合拱之璧,璧之大者。駟乘之馬,馬之良者。言三公輔相,雖以璧馬獻之至尊,未足珍貴,不如坐進無為之道,令化惡歸善爾。拱璧先駟馬者,古者朝聘將進駟馬,以璧為導,故稱先也。《春秋》云乘韋先牛十二犒師之類是也。

義曰:合拱者,《說文》云兩手相合為拱。璧者,瑞玉也。合拱之璧,瑞玉之大者也。駟馬者,馬四匹為乘,共駕一車也。古者諸侯朝於天王,會於大國,聘於小國,或遇於野,兩君相見,皆有贊幣之禮。以先貨幣為導,謂之為先。今三公當以論道為務,經邦為事。雖欲以駟馬大璧獻之於君,有益淫奢,無裨政理,不若此無為清靜之道進之,以化天下。使不善者從善,不悛者悛心,道化周行,帝德遐被,何用璧馬之為乎?輔相者,輔毗也,相助也。亦云視其善惡也。天子象四輔之星以立輔相,輔其闕失,相其禮儀,導以道德,贊以政化也。先牛十二者,《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師伐鄭,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出師於弊邑,敢犒從者。不腆幣賦,為從者之淹,止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于鄭,因有備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注:何,問辭也。

疏:舉古證今,令物生信。古人即前寶道人也。問其所以寶貴,此道其意何也。

義曰:拱璧不足以為貴,駟馬不足以為珍。自古及今,唯貴於道者,何也?老君將明道之功用,和寧天地,齊佐邦家,行之則理,違之則亂,重顯其利物之義。更自詳問貴此道者何。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注:道在於悟,不在於求,不如財帛可以日日求而得,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則無罪累,豈得有罪方求免耶?故可為天下貴爾。

疏:此答釋貴道之意,不日求以得者,言道在於悟,悟在了心,非如有為之法,積日計年,營求以致之爾。但澄心窒俗,則純白自生也。故云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者,夫妄心起染,則業累斯生。若悟道虛心,則罪因自滅。豈如執滯之人,動生悔吝,嬰彼罪罰,方求免耶?以是之故,故為天下善人之所寶貴。

義曰:道之所以為天下貴者,頓悟而得,不在營求,纔遣妄心,即通正道。妄心既遣,塵累亦消,求可以得,罪可以免,故天下所共寶貴。老君以至道玄邈,了悟者稀,發問贊明,欲其悟入。且為俗學之士尚輕尺璧,而重寸陰。豈至道之君不崇妙本希微之功,而貴合拱結駟之物乎。

史供有言曰:檢《左傳》襄公十四年,『供』作『佚』。

畏天之畏:檢《詩經》,作『畏天之威』。

楚申公叔侯成之:檢《左傳》,『成』當作『戍』。

文公十四年秋:檢《左傳》,『十四年』當作『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