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疏:前章明佳兵不祥,故有道不處。此章明侯王守道,則萬物下賓。首標無名將以明道,次舉守道而能降瑞,始制下廣其制用,譬道下將示結成。○義曰:兵之佳也,為天下之凶,樸雖小也,為天下之大。王侯能守,萬物所宗,道化既行,天地降瑞。不煩教令,民自和平。君保制御之功,物得依歸之所。萬國親附,如水朝宗于海焉。以玆善化之君,不在兵強之美也。

道常無名。

注:道以應用為常,常能應物,其應非一,故於常無名。

疏:應用不窮,惟感所適,道之常也。常在應用,其應非一,故於常無名,故云常無名。

義曰:道之為用,無為焉而無所不為。統御陰陽,包羅覆載,乾以之動,坤以之寧。其通生也,為天下之至通焉。其幽奧也,為天下之至賾焉。應用無窮,周流不極,纖芥得之而生植,天地得之以圓方。而真常之道,澹然冥寂,不可得而名也。名言理絕,故常無名。

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注:朴,妙本也。妙本精一,故云小而應用。匠成則至大,故無敢以道為臣者。

疏:朴,妙本也。語其通生,則謂之道,論其精一,則謂之朴。妙本精一,故云小耳。而應用匠成,通生一切,則至大也。故無敢以道為臣者爾。

義曰:端寂無為者,道之真也。故謂之朴。生成應變者,朴之用也。故謂之道。道、樸,一耳,非一而一是謂真一。真一者,杳冥之精,真中之真也。一非多法,故云小。以此真一,生化萬殊,其大無大,其上無上,孰敢以道為臣乎?臣者,下於君者也。《春秋》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也,上所以供神也。男曰臣,女曰妾。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自古及今,無敢以道為臣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注:侯王若能守道精一,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服矣。

疏:言王侯若能抱守妙本精一,無為無事,則八埏仰化,四海歸仁,沐德飲和,將自賓服矣。

義曰:王者,四海之尊。侯者,五等之二。周設五等之爵,公侯伯子男也。先王制法,則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亦有五等,而兼王焉。其制服土地,禮節降殺,亦有五等。則以王統天下,諸侯各理其國,卿大夫士以為陪臣,佐王者也。言侯王能守道者,舉其有土之尊,能守道化物,則八埏四海之人,仰其道德,歸其至仁,沐其盛德,飲其和煦而自賓服矣。埏,封域邊陲也。賓,順也。外國順化,謂之賓服。要荒之外來附中國,則客禮而賓。附,率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疏:侯王守道以致和平,則無淩沴灾害。地平天成,二氣交泰,以相和合,降洒甘露,善瑞侯王也。

義曰:諸侯守道於其國,王守道於天下,則能致天地和平,無灾害氛沴之變。地平天成,不失其序,天地二氣交泰和合,而能降瑞也。《易》泰卦《彖》云天地交泰,又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夫天地之道,陰陽相感,寒暑相循,氣交則萬物生化,各得其宜。萬物得宜,和氣交合,則禎祥降焉。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甘露,一名天酒,《禮斗威儀》曰:人君乘土王,其政太平,則甘露降。《稽命徵》云:稱謚正名,則甘露降於竹栢。《孝經援神契》云:德至天則甘露降。甘露者,中和之氣也。《鶡冠子》云: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甘露降而物無不盛也。得而飲之,壽八百歲。《天文錄》云:天乳一星在氐宿北,主甘露星,明則甘露降也。《逸書》曰:地平天成,稱也。言地平其化,天成所施,上下相稱為宜也。淩者,氣相亂也。沴,妖氣也。灾,禍也。害,傷也。瑞,祥符也。致者,不召而至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注:侯王抱守精一,則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酒甘露。夫甘露之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稱物平施者矣。

疏:莫,無也。言天降甘露,惠施無心,人無命令,自均若一。亦如侯王稱物平施,無偏無黨。既惠化而大同,自東自西,亦何思而不服。又解云:言侯王守道以致善瑞,則人自和平,無煩命今;自然均一爾。

義曰:蕭,艾蒿也。蘭,香草也。澤,潤也。侯王以道化人,天賜嘉瑞。國既有道,人自和平,不煩施令,自然均普。《尚書?洪範》曰:王道平平,無黨無偏。王道蕩蕩,無偏無黨。民既和平,無偏曲之私,黨附之勢也。稱物平施者,《易》謙卦《象》曰:君子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言物之多與寡,皆得其施。裒其多者,以益於寡,是曰均平矣。惠化,仁化也。大同者,天下為公也。自東自西者,《詩?文王之什?文王有聲篇》云: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言武王作色鎬京,行辟雍之禮,四方來觀者,皆感其德,心無不歸伏。自,從也,用也。謂有道侯王,天致善瑞,人自和平,東西南北無不率服,不煩教令,均一平普。亦如四方之人,樂文武之化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注:人君以道致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既,盡也。

疏:制,御也。有名者,天下有名之物也。既,盡也。言侯王抱守精一,則天降善瑞,惠化無心,均平若一。如此始能制御有名之物,物歸有道,故有名之物亦盡為王侯所有矣。

義曰:有道侯王,天地合德,善瑞應之,上下無間。四海歸之,有名之物皆歸善化矣。四海者,侯王所統也。弘道建德,人皆化之。境寓之內,率土之濱,孰非侯王之物?亦猶山林非欲於飛鳥虎狼,茂盛深密,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江湖非欲於魚鱉蛟龍,廣大渺漫,魚鱉蛟龍自來歸之;王侯非欲於有名之物,道德仁惠,有名之物自來歸之;修身非欲於道,虛無冲寂,道自歸之。萬物感致,在於所修也。均一周普,天下和平,在於所化也。善之歸己,道之感通,物之從順,在於崇德也。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注: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而將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

疏:殆,危殆也。侯王守道而化,萬物自賓服。則夫有名之物,亦將依止於侯王。能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矣。故云知止所以不殆。

義曰:侯王道化合天,中外寧一,疆域之內,動植有名之物,皆隨其疆土為王侯所有。物依有道之境,故無殆壞之危。任春夏以生成,隨秋冬之搖落,不天不殰,無北無瘥,不為外敵所侵,不為淫刑所及,一一遂性,何危殆之有乎?此聖旨也。今釋侯王以道化人,應天降瑞,人歸其化,天下均平,侯王當守道撝謙,膺受符瑞,知止畏慎,以副天心,則無危殆之事。若睹其天瑞,束此人和,縱大其心,改易其志,矜功伐善,則祥不勝驕,其身危殆矣。昔紂宮中小鳥生鳥烏,以為國興之瑞,矜憍肆欲,造作多端,以至亡滅。老君恐後之帝王恃有祥瑞,因此憍矜,故戒之云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注:天降甘露,以瑞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疏:此結侯王守道,則天必應之,故云譬有道之君在理天下,陶以仁德則自致太平,和氣感天,天瑞必應,猶川谷之水而與江海通流爾。

義曰:守道侯王,德與天應,善化和合,以感太平。天應之禎祥,如川谷之通海,此聖旨也。今釋云若侯王上感天瑞,下得人心,四海萬方率為臣妾,復能因其感瑞,夕惕兢修,翼翼乾乾,日慎一日。既無危殆之事,遠人慕其善化,重譯來賓,如川谷之朝宗,江波之赴海,遠近歸往,國祚繁昌矣。理身者以心為帝王,藏府為諸侯。若安靜心王,抱守真道,則天地元精之氣納化身中,為玉漿甘露,三一之神與己飲之,混合相守,內外均和,不煩吐納存修,各處玉堂瓊室,陰陽三萬六千神,森然備足,栖止不散,則身無危殆之禍,命無殂落之期,超登上清,汎然若川谷之赴海,而無滯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