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颂上第三广领解。但上广领解中本有二段。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下有三十行半偈颂合譬也。上开譬中本有九譬。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为九段。初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佣赁展转下有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第三即敕使者下有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第四即以方便下有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第五长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颂第五教作儿譬。第六示其金银下有两行偈即颂第六付财物譬。第七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下半行偈颂第七见子志大譬。第八欲与财物下有四行半偈颂第八付家业譬。第九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两行偈颂第九子欢喜也。今更道十三行颂第一。七行半颂第二。三行颂第三。复有三行颂第四。五行偈半颂第五。两行颂第六。半行颂第七。四行半颂第八。两行颂第九也。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一者子离父二者父觅子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忧念转深。今者十三行亦具足颂此四段但不次第复有阙略。今者一行半颂第一。次有六行半颂第二。次有两行半超颂第四。次有两行半追颂第三也。譬如童子幼稚无识一行半先颂第一子离父。但上子离父中本有二段。一者言背父而去。二者言向国而归。今此一行半唯颂背父而去不颂向国而归也。其父忧念此下六行半颂上第二父觅子。上父觅子中本有二阶。一者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废于家业大事。今者具足颂。言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颂觅子不得。上言其父先来求之不得也。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颂上第二段不失家业大事也。豪贵如是有大力势此下有两行半偈。超颂第四父忧念转深。上本有二阶。一者失子之苦。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乐。今不颂假使作念得子之乐。唯颂念失子之苦。上言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也。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此下两行半偈追颂上第三子近父。上子近父亦有二段。一者近父之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今者亦具足颂初两行颂近父之由。次半行颂正明近父也。上近父缘由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等。从五戒至五戒故言从邑至邑。从十善至十善故言从国至国也。或有所得或无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迁此身得报名有所得。感生后报者名无所得也。又一解云。成就业感一期名有所得。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无所得也。善法资身恒不足故言羸瘦。非唯无善法亦备有九十八使。故言体生疮癣也。渐次经历到父住城。此半行颂上正明近父。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本有二段。第一明子见父第二明父见子。今初有六行半颂第一子见父。长者是时下一行颂父见子也。上子见父中本有四阶。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今者亦具足颂。初一句颂第一。次一句颂第二。次两行半颂第三。次三行半颂第四也。佣赁展转此一句颂第一见父之缘由也。遂至父舍此一句颂第二见父之处。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门侧。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门侧义自显也。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此下两行半颂第三正见父。上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有广说有略说故言计算。说与前人故言出化功归已故言内。注记券疏者明因辨果。受记之事故故言注记券疏也。穷子见父豪贵尊严以下三行半颂上第四阶生畏避之心。上言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也。长者是时此一偈颂上父见子中有四段。今唯颂第一第二。上半行颂第一阶见子处。上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也。遥见其子默而识之此半行颂第二正明见子。上言见子便识。略不颂第三心大欢喜。亦略不颂第四开畅之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