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骑马赶路,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他却在那荒郊野岭里迷路了。正心急火燎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从身边走过,于是他急忙喊道:“喂,老头儿,你知不知道离此最近的客栈还有多远啊?”老人特别干脆地回了一句:“五里。”他听完,也不谢那老人,急忙扬鞭而去。结果他跑了足足有十里地,却连个人影都没看见。年轻人心想,一个老头竟然跑来骗我,看我不回去教训他。可仔细一想,便明白了过来,原来老人是在说他“无礼”。于是,年轻人赶紧调转马头去追那个老人,追上以后,他翻身下马,向老人深鞠一躬,刚叫了一句:“老人家!”老人就说道:“客栈还远着呢,今晚就住在我家吧!”
虽只是“老头儿”与“老人家”的一点差别,年轻人却体会到了露宿街头和免费借宿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其中体现的正是不尊重他人和尊重他人的巨大差异。
还有,与人交谈时千万不可对别人表现出刻薄、冷淡和鄙视的态度,这会使对方谈话的兴趣随之消失。即便你不喜欢听他的话,或者不认同他的意见,也记得要尊重别人。如果一听到不喜欢的话,当面就表现出来不快和不满,很容易把彼此的关系搞僵。
不过,与人交谈,虽然谨记尊重,但有时也还是难免会出现与人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如果你用质问的语气和对方交谈,那势必会令谈话气氛变得紧张。
一天,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并排坐着的两位乘客在谈话:
“昨天看的一部《潜伏》实在很好。”
第二个乘客质问道:“那有什么好的?”语气中带着鄙夷。
“剧情很不错,男主角的表演真是入戏三分。”
“有那么夸张嘛?”第二个乘客仍然用那种语调说道。
“这还用问吗?看了的人都会说好的!”
第一个人显然有些不高兴了。
“这样也算演得好?”第二个还是用如此的语气说。
两人话不投机,显得非常尴尬。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第二个乘客一直用质问的语气来谈话。
质问是谈话中的大忌,如果你发觉自己与对方意见向左时,你不妨坦率地把你的意见说出来,让双方能愉快地交流,何必一定要用质问的语气回复对方,令对方难堪呢?被质问的人往往会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非常窘迫,有时甚至会恼羞成怒。所以,正确的谈话态度要求你与人交谈时要用轻松友善的语气。
养成正确的说话态度还应该注意哪些呢?
专心听别人讲话
当别人和你说话时,如果你表现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修指甲或是拿出手机来发信息、打电话,别人便会觉得受到了冷落,甚至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专心听别人讲话,这也是最基本的礼貌,更是给予别人最基本的尊敬。听人讲话时,适当地给予回应,并表现出对他所说话题的兴趣,这样能激发说话人更愉快地和你交流。
学会积极地适应别人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与人交谈,要努力适应对方的谈话方式。有的人喜欢讲大道理,有的人喜欢吹嘘自己,有的人喜欢拐弯抹角,有的人喜欢直来直去……你只有积极地调节自己,让自己保持正确的态度,尽量迁就别人的谈话兴趣与习惯,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比如,面对满腹牢骚的人,让他尽情地宣泄;面对失意的人,多给他一些安慰与同情……
与人交谈,态度的好坏,是左右谈话成功与否的关键。拥有正确的谈话态度,就意味着你的谈话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让不良的说话态度形成习惯而不予以修正,纵使你的口才再好,也很可能会破坏谈话效果。所以,养成正确的说话态度是练好口才的基础,也是让别人喜欢你、尊重你,愿意与你交谈的基础。
妙语点睛
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态度能把结果向你期待的方向引导,反之则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因此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态度。
准备—侃侃而谈的“热身运动”
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种年轻人,总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根本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结果让自己吃了不少亏。可见,说话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可随心所欲而为之。说话之前一定要有所准备,要根据说话的对象以及他的喜好、阅历、生活习性,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等,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之后,再与之进行对话和交流,唯有如此,才能让交流达到最佳的效果。
纵观中国历史,有些口才卓越的名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深谙说话前要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谈话,如果之前毫无准备,就好比毫无准备地参加一场考试一样,令你变得非常被动,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尤其在与重要的人初次交流的时候,更有如上“战场”,要想成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说服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触龙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当时赵太后刚执政不久,赵国便遭到了秦国的进攻。无奈之下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却要赵国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同意派兵救援。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很生气,竟公开地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向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主动去见太后。太后知道后怒气冲冲地坐在殿上等着他。触龙虽做出快步走的姿势,但实际上却慢慢地挪动着脚步,终于来到太后面前,他跪下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虽然原谅自己,可是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我都是靠坐辇走动。”
触龙又问:“那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回说:“只是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也很不想吃东西,不过却每天都坚持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我做不到。”这时,太后的怒色已经稍微消退了些。
触龙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又不成材,而我又很疼爱他,可如今我老了,心理希望能让他提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死请求太后恩准。”
太后很感动触龙的爱子心切,说:“可以。他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15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点点头,问道:“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
触龙却说:“我私底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并没有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却说:“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的长远考虑。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曾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因为您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而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您在祭祀时,也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是这样的。”
触龙又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想想,回答说:“没有。”
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
赵太后想想,而后回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在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没有好结果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拥有太多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给他肥沃的土地和很多珍宝,却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所以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太后听完,认真地想了想,便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触龙终于说服太后送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也如约派来了救兵。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触龙之所以能成功地说服赵太后,其关键就在于他抓住了赵太后“爱子”的心理。显然触龙在进谏太后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
在劝说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劝说赵太后,而是从“家常话”谈起:身体状况、饭量大小等,这些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让赵太后的戒备心理慢慢地放松下来。接着,触龙再抓住老年人爱子的共同特点,并以燕后的事例说明爱子的正确方式:如果爱子,就必须为他的长远打算,而为长远打算不在于是否封侯,却在于让他立功。最后,触龙再直言相劝:长安君此次出使齐国,是立功于赵国的难得的好机会。所以赵太后最终接受了触龙的劝谏。
与人说话,提前做准备,摸透别人的心思是最重要的。唯有了解对方,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说出对方爱听的话,从而让对方喜欢与你交谈,进而达到你预期的目的。
那么,开口之前,到底如何做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多方打探,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
说话之前,要了解交谈对象的一些基本的背景情况,比如,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生活阅历等,以便在说话交流中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
一般而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而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话题的选择是否恰当。话题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一个基本生活都有困难的人,你却在那里大吹特吹打高尔夫球或是度假旅游的乐趣,那他肯定会听了不舒服,甚至可能会连你这个人都开始厌恶起来;但是相反,如果你告诉他一条快速致富的门路,那不用你继续想怎么跟他谈下去,他也会主动提问的,因为这正是他所需要和关心的。也就是说,在交流之前要准备对方所关注的话题,而不是你所关注的话题。
与各种各样的人多交流,积累经验
对谈话对象有所了解,并不是就完成了准备工作,其实还差得很远。我们知道,与人交谈,经验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应酬的话题和场面,你必须有一定的应酬经验才可能不会出现冷场或令人尴尬的局面。
那经验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你与各种各样的人多交流,多经历各种场合。比如,在某种正式场合,你和他人交谈的时候,你需要刻意观察别人是怎样将话题连成一串的,是怎样让整个谈话过程变得充实而饱满,毫无冷场或尴尬的局面的。你自己要懂得多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能轻松应对。
跟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在和对方交谈之前,你需要弄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比如,交谈对象是性格外向的人,那么他们就易于“喜形于色”,你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判断出他们的心理,你再在谈话过程中根据这些适时进行话题的调整或是语气的调整,就能和他轻松地交流;而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你就必须用另外一种态度了,要委言婉语、循循善诱,绝不能像和外向的人一样说大话,开一些不入流的玩笑。
总之,谈话之前要做“热身运动”,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并且在交谈中区别对待交际对手,根据交际对手的不同性格进行不同形式的准备,如此才能拥有被人称赞的好口才。
妙语点睛
说话之前,准备不足,不仅难以达到交谈的目的,往往还容易伤害到对方。反之,准备充足,才有利于彼此侃侃而谈。
语调—抑扬顿挫才能演绎好风景
语言的完美表达,离不开语调的衬托,如果所说的话缺乏语调的变化,就会变得平淡无味。语调能让语言拥有生命,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所以,在交谈中我们听到有的人讲话慷慨激昂,妙趣横生;有的人讲话则平淡无奇,听之无味。
语调,其实就是在整句话中某个语言片断在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长短和停顿以及音量的轻重等。与人交谈中,语调往往能传递出很多的信息,包括说话人的感情等,它能对听众的心理产生极其微妙的特殊作用。
有时候,即使语言不通,但只要语调运用得当,也能让人理解对方的情感,感受对方的心情。
一位很有名的人,她来自少数民族,很善于用语调表达情感。有一次。她出国演出,受观众邀请,请她用自己的母语上台发言。于是她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母语说了一段话。观众们虽然听不懂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却感觉听起来令人非常愉快。
渐渐地,她的语调转为低沉,最后却在慷慨激昂、悲怆万分时戛然而止。
发言结束时,台下观众鸦雀无声,都和她一起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然而在这一片寂静中,却传出一个男人的笑声,他跟她是一个民族的,只有他听懂了她说的话,原来她刚刚竟然在用母语背诵九九乘法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调所产生的巨大魔力。即使人们听不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同样能令人感动,甚至完全能以此控制对方的情绪,让人们随着语调的抑扬顿挫而情绪起伏。
语调是一个人个性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剖白,因此,通过不同的语调,你可以透露出不同的情绪:畏惧、犹豫、缺乏自信,或是喜悦、果断、热情……
灵活巧妙地变化语调,能让语言锦上添花。比如,在强调重点的时候,可以加大声音的起伏;在表示疑问的时候,可以稍微提高句尾的声音;表现强烈感情的时候,则可以降低或逐渐地提高语调。
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一次演讲的时候,由于演说时间较长,听众在听到后半部分时,便开始在底下窃窃私语,进而逐渐发展到高声喧哗,忽然,他大喊一声:“不要说话!”台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