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万古幽冥,阎王究竟干几任?(1)

梁国瑞/文

包拯:晚上兼职阎王?

阎王判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

阎王,或说阎罗王,是阴间主宰,掌管人间生死轮回,这个说法妇孺皆知。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神仙和佛菩萨,绝大多数都有世俗原型。那么,阎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早在北宋时期,民间就认为,包公就是阎王。

着名史家司马光,比包拯小整整20岁,两人曾同朝为官。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卷十中这样写道:“(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

如果说,司马光记录的民谣,还只是把包拯比作阎罗摆在同等地位;那么,稍晚于司马光的元好问,则在其《续夷坚志》中明确记录了包公成神之事:“世俗传包希文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

这说明,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包公就是阎王”。唯一有分歧的是,有的人认为包公是死后成为阎王,继续审理阴间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兼职做阎王了,“日断人间,夜判阴间”,这是晚上在阴间又打了一份工。

那以后,“包公就是阎王”的认识,通过民间口口相传,以及各种传记记录、戏曲演义,更加深入人心。

在浙江,至今流传着《包龙图做阎王》的故事,故事里甚至进一步演绎了包公死后,从“一殿阎王”到“五殿阎王”的过程:“这一殿阎王权利顶大,人死之后,灵魂进了鬼门关,过了奈何桥,就到了一殿受审,一殿阎王都会先将鬼魂打一顿,叫下马威。接着就查生死簿,验明正身,再根据这个人在阳间为人的好坏,做出判决:有的下地狱、上刀山、落油锅;有的转世投胎去做牛、羊、猪、狗;也有的马上投胎去做人……总之,命运如何,全凭一殿阎王一句话。

故事里还说,包龙图上任以后,对进来的鬼魂一不打,二不骂,仔细审问。有些事情弄不清楚,就私行察访。把事情都弄清楚后,就将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对那些好人,不管阳寿有没有满,统统放回阳间。这样一来,还魂的就多了起来。

另外九殿阎王知道此事之后,就联名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玉帝大发雷霆,下旨把包龙图从一殿调到五殿。”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人称“铁面包公”,或者“包青天”,因为做过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包龙图”,把刚正不阿的铁面包公,看成是掌管阴间公平正义的阎王,显然很符合民众心理需求:愤恨于社会始终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那些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的企望、寄托、慰藉,特别是报应,都可以到神鬼世界里去寻找,人们幻想着恶人死后被打入地狱,受到审判和各种刑罚,把他们火烧油煎、锯割刀剐,变为畜生、饿鬼,在阿鼻地狱里受“无间苦”,永世不得翻身。甚至自己死后变为厉鬼,向恶人索命。

阎王是印度进口的

但是,掌管报应轮回的阎王,事实上并非“国产”,而是和佛教一样,源自印度。

根据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记载,阎王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后来佛教沿用了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

《问地狱经》记载,阎罗王是古印度毗沙国的一个国王,他生性好战,而且从不服输。当时唯一能和他对敌的,是由维陀始生王统治的一个国家,军队同样也很强大。他们连年打仗。但谁也赢不了谁。

但毗沙王一味穷兵黩武,国力终于渐渐不支。最后终于在一次大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顶,他的十八个部下,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他们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后群情激愤,朝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

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于是,毗沙王就成了威名赫赫的阎罗王,他的十八个部从分别做了十八层地狱里的判官,而跟随他的百万之众,也一个个变成了狱卒。据说,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卷五中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地狱阎王的说法也被中国本土道教、民间信仰吸收。结合中国固有的阴间神鬼,一套新的阴曹地府系统就此产生,但这既不纯粹是道教的,也不纯粹是佛教的,而是结合了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的产物。

在这套信仰理论中,地狱里不仅有掌管生死轮回的阎王,还有佛教的地藏王菩萨、道教的东岳大帝。这三位神灵在地狱里如何分工,各种史籍记载中有些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但并不妨碍民众的信仰。

从唐末开始,地狱里的阎王已经不止一个,而是一分为十,各自掌管一殿,成为“十殿阎王”。这十个阎王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他们各自在地狱十殿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为阎罗王名气最大,所以民间认为其居“十殿阎罗”之首。这种说法在明清以后特别盛行。

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

在东方人的信仰里,绝大多数神佛菩萨,都是精深修行后证得的果位。但阎王却不同,它更像是个职位。

就像前文所说的,把包公当成阎王,寄托的是民众朴素的报应观念,认为人间得不到的公平正义,在阴间必有铁面无私者主持。翻检各种文献和民间传说,曾当过阎王的,还真有很多人。最着名的有“四大阎王”,除了包拯,另外三位是韩擒虎、范仲淹、寇准。

韩擒虎,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就能力擒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他首先渡江进入建业(南京),立下大功。

《隋书》中有一段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场景的描述,“其邻母见擒(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

作为正史,《二十四史》很少谈怪力乱神之事,但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却是罕见的被写进了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比较风行的。到晚唐时期,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地演绎道: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北宋名相寇准,在民间素以刚正秉直着称。传说他的爱妾茜桃在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涌幢小品》)“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翰苑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