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人就该有所“味”(4)

智者应会自我反省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古人认为这样能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以达成“修身”的目标。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修正身上的错误,取得进步,是因为能够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体认和反省。季老一生拥有卓著的学术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得益于他谦虚自省的人生态度。成功者绝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超出平凡人的反省精神,他们能够通过深刻的反省,发现德之缺憾、智之不足,从而总结教训,惩前毙后,迈上通往成功的大道。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卓越和完美,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然而由于受自身学识、阅历、性格等种种因素的局限和影响,在经历和处理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片面,乃至错误的行为方式之中,这势必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为此,“反省自己”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反思自己失误的原因,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想办法使自身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学会自我反思,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能够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和失败,并能够在反省中总结教训,趋利避害。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自身的错误,并善于对其进行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思考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限制,不断地调整自己不合理的观念,改变和摒弃错误的行为方式。詹姆斯失业了,他到处应聘都没有回应,心里十分苦闷。一天晚上,他在自己简陋的寓所里辗转难眠。他原本有4个邻居,现在其中两个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另外两位则成了他原来所在公司的老板。詹姆斯扪心自问:和这4个人相比,自己除了现在的工作与住宿条件比他们差以外,还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吗?论聪明才智,他们也不见得比自己高明多少。詹姆斯看着天花板,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他突然悟出了症结所在——自我性格情绪的缺陷。在这方面,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比别人要差很多。虽然是深夜,但他睡意全无,他的大脑出奇地清醒。他觉得自己第一次看清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曾经的种种缺点:爱冲动、好幻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一整个晚上,他都在不断地自我检讨。终于,他痛下决心,从今天起,一定要调整状态,做一个自信、乐观的人。第二天早晨,他信心十足地去面试,本来没抱希望的他却顺利地被录用了。詹姆斯想,一个晚上的时间果然没有白费,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是自己冷静的沉思和反省的结果,这份清醒让自己多了份自信,从而能从容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走马上任后的两年内,詹姆斯凭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口碑。有一段时间,公司经济状况非常不景气,很多员工情绪都不是很稳定。而这时,詹姆斯意志坚定,想尽办法力挽狂澜。他的付出没有白费,终于公司渡过了难关,詹姆斯也因此得到了更丰厚的报酬。从詹姆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天分和命运,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改正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事业中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生活而言,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所有事物有完全正确的认识,因而常常会由于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导致事与愿违的不良结果,那么反省就必然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话题。人生的反省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涉及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比如,为什么我总会和家人闹得不愉快?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升职和加薪的机会?为什么孩子的学习长久以来总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经常反省的问题,只有自己找到答案,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反观自己身处的环境,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找出失败的教训和问题的症结,从而全力以赴地去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巧妙运用思想与才能,直至获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没有一种深刻的反省和感悟,人们常常会因为看不清自身的实力而疑虑困惑,并且停滞不前,甚至连一小步也不肯迈出。只有清楚要如何改进后,我们才会积蓄力量,可以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塑造自己,激发出我们潜在的能力,成就光辉的未来;才会在最恶劣的情况下,坚信一定会有出路,一定会有机会使我们从失败转向成功。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虚心的态度。没有虚心的态度就不能诚恳地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也无法通过认真的反省提高自己。当然,虚心并不是代表敷衍了事,也不代表自卑和自我封闭。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最好的做法是将虚心的态度与积极的信心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结合在一起,既不傲慢自满,也不轻易丧失信心、自我否定。如此看来,自我反省十分重要,但是还有一些人不愿意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端正心态,害怕别人看轻自己,实际上,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在别人眼中,承认错误反而会赢来尊重,如果一味地坚持己见、刚愎自用,只会给人留下固执、守旧、心胸狭窄的负面印象。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尽力避免错误的发生,而不是在错误发生后去竭力掩盖!要知道,拒绝自省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小错误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大灾难,以至于造成无法收拾的结局。只有经历过挫折、痛苦、失败的人生才能算作是丰富的人生,只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才能使心灵变得更加坚强,思想变得更加融通,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季老经常自我反省,他告诉我们,要时刻牢记,失败从来都不是人生最终的结局,关键是我们面对失败时要懂得首先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敢于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积极自省时,才能超越失败,走向人生更大的突破。

活出人生的意义

季老的人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亲身经历了这个世纪中的绝大部分事件,对人生的意义有深切的体会,他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3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和平衡的关系。这3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那么,他是怎样处理这3者之间的关系的呢?他认为第一个关系最重要,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如今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诸多问题层出不穷,深刻困扰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弊端,如果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就会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针对这些,他提出,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征服自然”的思想,采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一个不能等闲视之的刻不容缓的问题。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季老认为,要用“真”和“忍”这二字箴言来对待那些善良的人,这些人不仅包括家属和朋友,还包括周围的其他人。也就是说,要待人以诚并且学会容忍和宽容。然而容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很大的涵养和气度,因此,容忍也就被认为是很大的美德。但是,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容忍,而应该讲求适度原则,过分容忍就是软弱,要掌握容忍的界限,要让对方知道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过错就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容忍就是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在这一前提下的人际关系才会是和谐的、长远的。《孟子·离娄下》中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第三种关系,季老曾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过:“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这指的是寻求情绪的平衡。更多时候,季老都是通过佛道思想引导内心的。他时常说他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这是一种委运乘化、随遇而安的境界。他认为对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很渺小的,人们甚至不去想自己活着的意义,他们或浑浑噩噩度日,或为身外之物而奔波劳碌,就连季老自己有时也不免同于流俗,有过昏沉度日的时候。但是他的心并不因为偶尔的迷失而失衡,他说:“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继而他得出结论,认为如果说人生中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那么这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们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季老从不认自己是特别的,取得的成就是不同凡响的。他的为人和做事,总是以能够为他人多做奉献为原则。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因为已经取得显赫的声名而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斗志昂扬,以老当益壮的劲头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他的两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贡献——《糖史》和《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就是在80~90岁时完成的。在《八十述怀》中,他说:“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现在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季老把生和死看得很理智,他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我随时准备着开路,而且无怨无悔。”他深知对于生和死我们是无法掌握的,唯有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充实生命,在被动中掌握生存方式的主动——既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尽可能地在这个承前启后的人类进步过程中实现作为过渡人的个体价值,因为有了这一目标,使得他虽经历过大起大落,却没有大喜大悲,在生命的长河中,一直坚持“毁誉不动,得丧若一”。他曾经说过:“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这不仅是送给他人的忠告,更是季老自己所努力践行的标尺。这是他在生活的琐碎中慢慢领悟出来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