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人就该有所“味”(2)
- 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 俞瑜
- 3759字
- 2016-01-08 10:11:27
谦虚也有真境界
我们常常用“虚怀若谷”来形容一个人谦虚的品质,真正能做到胸怀向山谷一样深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季老一生谦虚宽容,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在《燕园幽梦》的序中曾这样写道:“中国古人说:‘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如果大家允许我也在其中滥竽一席的话——和我们这些‘老凤’,真不能不向你们这批‘雏凤’投过去羡慕和敬佩的眼光了。”季老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是如此谦虚,足以成为我们敬重和学习的榜样。在季老看来,谦虚是当然是一种美德,应该扬;而谦虚稍一过头就成为虚伪,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这就应该抑。真诚的谦虚和虚伪的谦虚虽并非泾渭分明,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真诚就是第一标准。如果是真诚的,会促人永远学习,永远进步。也就是说,谦虚就要有真境界。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凡是真正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无一不是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人。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毛病,即使表面上说要接受大家的意见,但是一旦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很多人做得更多的是去反驳,而不是虚心地接受,这样长久下去,不但自己没有丝毫进步,就连本来愿意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也会心灰意冷,不再进言。谦下重和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虚平易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准则之一。世界上处处都是学问,只有虚心求教,才能有更高的造诣。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对绘画特别有研究。他拜大画家齐白石为师,并执弟子之礼,虚心向齐白石求教,他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做这些的时候并不因为自己是名演员而觉得与身份有什么不符。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中作客,其他宾朋皆是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相比之下,白石老人布衣布鞋的穿着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也到了,主人高兴地迎了出来,其余宾客也都拥上前来,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前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所在的位置。当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就微笑着从众人的簇拥下挤了出来,向白石老人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并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都大感惊讶,齐白石也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00记得前朝享太平,
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
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不仅拜著名画家为师,他对普通人也礼待有加,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还会拜其为师。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顾不得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向老者道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自己演戏,并请他指正,称他为“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一个“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在学习、研究。有人问爱因斯坦:“您的研究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成果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为什么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它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比较大,所以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爱因斯坦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人应该谦虚地活在世上,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都有这样一种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精神,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必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谦虚地指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只有真正做到谦虚的真境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谦虚,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才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才会奔着目标不断地前行和进取。只要每天比前一天多一点进步,那么日积月累,成功终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与人为善真和忍
相信读过季老文章或熟知季老为人的读者对下面这段话都不会陌生:“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这是季老一生的为人准则,与人为善,平和淡定。“为善最乐,能忍则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是季老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做人箴言。季老把待人之道归纳成两个字——“真”“忍”。顾名思义,“真”即真诚,诚恳待人,真诚做事;“忍”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宽容。生活本是简单的,而有些人却在生活中耍小聪明,搞权术,为自己的一点利益而损害他人,不顾公共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纱,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让这样的世界变得更好呢?季老早已给我们开了良药:学会“真”与“忍”。人与人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无根本的利害冲突,“得理不饶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无理搅三分”更会无端地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家无宁日、邻里不和,最终孤立的还是自己。只有学会宽容处世、真诚待人,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相信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东汉时期的阎敞,与太守第五常是知心朋友。后来第五常奉旨进京为官,临行前,他将一大笔钱交给阎敞,让他代为保管。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也没见第五常来取钱,阎敞常为之挂念,却没有打探到好友的任何消息。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年轻人求见,说自己是第五常的孙子,阎敞喜出望外,马上接见,见其像貌的确很像第五常。第五常的孙子说,他祖父赴京后不幸去世,临死前告诉他曾有30万贯钱存在好友阎敞那里。由于当时尚年幼,便未前来取回祖父的财产,今特来向祖父的好友提起此事。当阎敞听说好友已经去世多年,心里不禁十分悲痛,但看到好友的孙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并仪表堂堂,便隐去了自己悲痛的心情,忙把好友当年存的钱如数奉还。第五常的孙子一看,竟然有130万贯,不敢贸然接受,他说:“祖父明明告诉我只有30万贯,现在为何如此之多?”阎敞说:“这钱确实是你祖父交给我收藏的原物,至于与他说的数目不对,也许是他病中神志恍惚,一时不记得具体的数目了,你就不要再怀疑,赶紧收下吧。”第五常的孙子这才感激地点头收下。阎敞真诚地对待朋友,并信守诺言,这段友情不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也不为利欲所扰,可谓令人敬仰。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对待自然要“真”,对待他人要“真”,对待自己也要“真”。真实和真诚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只有真实,我们才能很好地交谈,更多地了解彼此;只有真实,心里才能坦荡,我们才能活得明明白白、潇潇洒洒。独处时,对待自己就更要真,不能自欺欺人,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世界何等喧嚣,都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过一种真正平静祥和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古训。话虽如此,意思是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冲动,要懂得忍,但这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忍。正如季老所认为的那样——对有些事情要忍,对有些事情无须忍,我们要仔细冷静地分析问题,总结经验。1935年,季羡林先生乘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经苏联赴德国,途中经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时,需要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入境检查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是一种国际惯例,但是,当时苏联的检察人员却认为,这些人要去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的苛刻程度甚至超乎想象,就连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都被当成了检查的首要对象。检查人员拿起铁皮壶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季先生当时有点无法容忍,就想要发火。他身旁有一位老外,看到季先生当时的神态,就在他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great virtue(容忍是伟大的美德)。”季先生听后会心一笑,稳定了一下心绪,对那位老外微笑着表示致谢。一场风波由此被平息,多年以后季老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深有感慨,觉得容忍是人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很多人来说,容忍就像戒烟,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然而若能忍过一时,则必然会出现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境地。荀子曾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意思是说:大丈夫贤明则可容纳软弱无能的人;知识丰富就能容纳愚昧无知的人;博大精深能容纳浅薄的人;德操纯粹则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一个人能否真诚和宽容地对待他人,是衡量其是否称之为君子的重要标尺,自古以来,真诚善良和宽容大度便是做人的美德。无论自己遇到何种不如意,只要心中常存一个“忍”字,便终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