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少年才子——曾国藩(1)

1.曾国藩少年得志

曾国藩祖上世代以耕种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因为年少弃学,所以一生与功名无缘。因此他决定让曾家后人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尽管曾玉屏苦心教育,曾麟书苦心读书,可由于曾麟书资质浅薄,到了四十三岁才成为秀才。为此,曾玉屏和曾麟书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曾国藩的身上,因为他们发现曾国藩从小就天资聪颖,和其他的小孩子有所不同。

曾国藩在五岁那年就开始学习认字,并取学名叫子城,字伯涵。因为“城”和“成”谐音,可见曾家人对他寄予厚望。

曾玉屏为了让曾国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曾国藩六岁那年,不惜重金聘请了在长沙很有名气的私塾老师陈雁门做曾国藩的老师。之后,由于曾麟书屡考不中,便放弃了仕途,设立私塾,在家当起了私塾先生。七岁的曾国藩也在这里读书。

曾麟书深知自己远不及儿子有天分,考取功名已没有希望。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儿子曾国藩身上。曾麟书对儿时的曾国藩要求严格,规定每天必须读多少书,背多少诗文,若完不成,则不许睡觉。在读书方面,他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掌握要领,所以他也让儿子跟着他死记硬背,除了吃饭的时间以外,其余时间都在读书背诗。父子俩人一起读书,相互提示,共同进步,那样的日子让晚年的曾国藩十分怀念。

曾国藩在读书方面确有天分,一方面年纪小,脑子灵活,记性也好;另一方面由于父亲的苦心教导,所以他九岁时便读完了《五经》。之后,曾国藩便学做八股文。十四岁那年,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就在这一年,曾麟书的好朋友欧阳凝祉来湘乡看望曾麟书,曾麟书便把儿子曾国藩介绍给欧阳凝祉。欧阳凝祉是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在衡阳、湘乡名声很大。他不讲究功名,只爱习文作诗。他功名不高,但很是自负,平生很少夸赞别人,但是他看了曾国藩作的诗文之后,一反常态,对曾国藩的诗文大加赞赏,言语之间都流露着喜悦。并当场亲自出题考问曾国藩,而曾国藩对答如流,这位大学者对他赞不绝口。他对曾麟书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功成名就,大有作为。于是便和曾麟书商议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曾国藩。后来,欧阳凝祉之女便成为曾国藩的结发妻子,也给予曾国藩很多帮助。

曾国藩十六岁那年,参加了长沙府举行的童试,结果名列第七。这让曾麟书欣喜不已,与此同时,曾麟书也担心儿子跟随自己读书,会耽误前程,于是和曾玉屏商量,为曾国藩另请老师。经多方打听,他们得知衡阳唐氏家塾有个叫汪觉庵的老先生,此人最擅长教八股文。于是道光十年(1830年),十九岁的曾国藩便远赴衡阳,拜在汪觉庵老师门下学习。

经过汪觉庵老师的一番教导,曾国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他学完了所有的课程之后,便回到了本县,就读于涟滨书院。在此期间,曾国藩为了激励自己,为自己起名为“涤生”,意味着他要告别过去,重新做人。

2.曾家少爷别具一格的乳名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便有了给孩子起乳名的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乳名。一般长辈为孩子起的乳名都简单易叫,而一些比较讲究的人为孩子起的乳名就具有一定的意义。有的乳名便借助身边的风景和事物来取,这些一般都很好记;有的乳名像“阿狗”、“阿猫”之类也有说法,“名字越贱,命越硬”;这些表示好养活;有的乳名便是被长辈寄予厚望,意义深远。

曾国藩的乳名是别具一格,颇有意义的。当时的曾国藩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但是他的名字却非常不一般,长辈为其起名为“宽一”。

曾国藩的乳名到底是哪位长辈起的,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所起,因为当时的曾家一切都是曾竟希说了算,加之他对这个重孙子十分疼爱,所以重孙子的乳名自然归他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首先“宽”字具有多重意义:宽阔的胸怀——他希望这个重孙子能拥有宽阔的胸怀,既要容人所不容,又要容天下之事,做人宽宏大量,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具备这种度量的一定能平步青云;宽裕的生活——老人希望这个重孙子能够拥有富裕的生活。“一”字也意义深远,代表着忠诚、专一,也代表有地位,老人希望这个重孙子将来能有所作为,能一心为国,能一匡天下。或许也代表了曾国藩在曾家子孙中的地位,因为曾国藩是曾家的长子长孙。

“宽一”这个乳名正是曾国藩一生的真实写照。不得不令人称奇,也许这一切早已是命中注定。

3.“巨蟒转世”——曾国藩身体之谜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的深夜,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除了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之外,一切都格外静谧。曾家大院也像平常那样安静。

屋内,有一位古稀老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像在做噩梦。不一会儿,这位老人突然一下坐了起来,额头全是汗。老人此刻已睡意全无。于是他穿好衣服,便来到了院中。

老人究竟做了什么梦呢?想起那个梦,老人不禁打了个寒战。

满天的云雾缭绕在曾家大院的上空,压得他喘不过气。正当老人抬头看天之际,突然看见了一条巨大的蟒蛇盘旋在空中,那足有碗口粗的身子在空中盘旋了好几道,之后便一下子来到曾家院子的上方,突然把头伸进了屋里,双眼幽蓝的光芒盯着老人,浑身黝黑,嘴里的红芯子嘶嘶响个不停。老人一时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只愣在原地不动。

正在这时,老人就醒了。但是,为什么会做这种奇怪可怕的梦呢?想起此梦,老人还心有余悸。此时太阳就要升起来了,老人顺手拿起一把扫帚,清扫满地的落叶。扫了一会便感觉腰有些疼痛,想休息一下。就在他抬头的瞬间,他看见有一条巨蟒顺着房顶进入了院子。他连忙擦了擦眼睛再仔细看,原来是老藤树,它攀在白果树粗壮的树干上,通过正房伸出了院子。老人不由得想起梦中的那条巨蟒和这株老藤是多么相像。可这个怪梦还是让老人百思不得其解,正当他为之疑惑之际,从西屋内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那声音清脆响亮,非常有力。

此时,从西屋内走出一老妇人,向老人报告喜讯说,“生了个胖小子。”

当老人听说是个胖小子时,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脸也露出了笑容。两位老人一前一后进了西屋。婴儿闭着双眼躺在母亲的怀中,他宽宽的额头、小小的嘴巴、小小的鼻子让老人心生疼爱。昏黄的烛光照耀着整个屋子,老人再一细看婴儿那光亮的皮肤,不由自主地想起昨夜梦到的蟒蛇身上的光泽。老人不假思索地说:“难道这个孩子是蟒蛇转世?”屋内的人被老人的这句话吓了一大跳,老伴生气地说:“这好好的大胖小子,怎么就和蟒蛇连一块了呢?”面对屋内人的疑惑不解,老人便把昨晚的梦和刚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情景说了出来。大家听完之后,你看我,我望你,也都六神无主了。因为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两个大人物据说都是蟒蛇转世,一个是西汉末年的王莽,一个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而现在这个婴儿也是蟒蛇投胎,谁也不知道他会成为不得善终的王莽,还是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将郭子仪。

老人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疑惑,便笑着告诉众人,当年郭子仪出生时,他的爷爷也做了一个关于蟒蛇的梦,然后便是郭子仪成了大富大贵的大元帅,光宗耀祖。这表明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像郭仪子那样是个大富大贵之人。这是一个好兆头,将来曾氏家门一定会被他发扬光大,众人听后纷纷点头。

这位老人便是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那个婴儿便是曾国藩。曾竟希对曾国藩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曾国藩出生时,曾祖父曾竟希七十岁,祖父曾玉屏三十七岁,父亲曾麟书二十一岁,曾家可谓是四世同堂。

从此以后,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便成了这个村子议论最多的话题。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整个村子都知道曾国藩是蟒蛇投胎。白杨坪也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比较封建,大家对转世投胎深信不疑。人们相信“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所以对于曾国藩是蟒蛇投胎的事信以为真。

更让人奇怪的是,曾家后院的那棵老藤,它一直缠绕在白果树上,远看真像一条巨蟒,本来早已枯萎。但是在曾国藩出生后,它又奇迹般活了过来,褪去枯枝败叶,重新吐露新枝,冒出新叶,焕发青春活力。在曾国藩去世后,这条迎风摇曳的老藤突然间叶子全落了,没几日便又枯萎了。老人们都认为这是巨蟒投胎的曾国藩和老藤心灵相通,所以曾国藩出生时,老藤就活了,当曾国藩去世后,老藤也死了。

年少的曾国藩当然也没少听关于蟒蛇和老藤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把它们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不平凡的。

关于曾国藩是蟒蛇转世的说法,世间流传着许多版本,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曾国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一般人眼里的确不是凡人,从一介草民到封侯晋爵,作为一介书生,从空手创建湘军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拥护他的人自然要用传说来证明他的不一般。

4.恩师挚友,今生何求

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所有读书人都把科举考试看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曾国藩也不例外。二十四岁之前,他除了因求学去过长沙和衡阳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读书,所以没结识几个好友,同辈中也只有湖南的郭嵩焘、刘蓉等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七,在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中,就说到了他的两位恩师及朋友对他的影响,说到了拥有恩师挚友的重要性,他说:“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唯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唯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曾国藩在家乡读书时,朋友们对他似乎没什么影响,他也没得到什么益处,因为朋友们大都是平庸低俗之辈。他认为少年时代天分不高,就是因为每天与平庸之辈相处,所以没有什么收获,反而自己也变得平庸了。到了京城之后,结交了一些文人志士,受他们的影响,自己也上进了许多。当时的曾国藩已入翰林,他所结交的都是名儒硕学之士,曾国藩自然感到以前的时光都虚度了。

曾国藩到了京城之后,视野开阔,对一切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科举考试不是人生的全部,仅仅是人生的一小部分,需要做的事还有许多,也不能让科举来定夺一个人的一生,考取功名并不能说明人生就成功了,没有考取功名也不是注定人生就失败。每个皇帝都青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有功名,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朝廷更是重用那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到了京城后,曾国藩结交了一批新的良师益友,他们对曾国藩的一生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