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先秦(3)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 蔡景仙主编
- 4974字
- 2016-03-01 15:45:45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今天我们想考问你一些问题。”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淡然地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呢?”不料小孩却轻松地回答说:“我懂得的东西有很多呢。”
孔子见小孩如此张狂,心想,我不信难不倒你,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考问小孩:“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小孩,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小孩只是稍加思索,便从容地回答:“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这下轮到小孩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您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呜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呜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小孩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茅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忙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孩答道:“我叫项橐。”孔子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
而去了。
一言心语
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项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长辈和权威的质疑和责难时,不卑不亢地据理力争,更需要学习的是项橐那种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
子贡的传说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人。
个性豁达仁义,善经商而富有,长于外交言辞,有将才。
齐伐鲁时,曾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救了鲁。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子贡索马
传说子贡非常聪明,头脑灵活,善于论辩。子贡靠着他的巧言善辩曾多次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据说有一次,子贡和子路一块儿出去,恰好经过郑国的神社。神社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一样。树上住着一种神鸟,神鸟神通广大、变化万千,属于魑魅魍魉之类。子路见那鸟生得奇怪,很是稀奇,不假思索便爬上树去,想捉只鸟来玩。谁知道鸟没捉到,自己反而被神鸟用法术给吊在树上了,不上不下,又难堪又尴尬。子贡见了,开始是惊讶,后来看见子路那副模样又觉得好笑,知道是被神鸟施了法术,连忙向神鸟求情。幸亏他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终于把神鸟说得心服口服,好像真的是自己拘禁子路不对,才放了子路,这才免了一场灾难。
但有效的说服除了言辞犀利之外,更要考虑让对方听得明白,才能有效。如果忽视这一点是很难成功的。
子贡索马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之例。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边歇息。谁知道驾车的辕马忽然挣脱了缰绳,“哒哒哒”跑去啃人家种的庄稼。结果那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夫抓住了,扣留起来,硬要孔子他们给个说法。
子贡自觉辩才无碍,那么多达官贵人甚至神鸟怪兽都为他的辩才折服,仅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曾经“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说服这么几个小小的农夫,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过去,对着那几个农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经据史,旁征博引,真是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可是那几个农夫只是用眼干瞪着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一句话也听不懂。最后实在不耐烦了,一个个挥着拳头、舞着棍棒,作出要动武的样子,子贡这才悻悻地跑回去,脸上很不自在。
连子贡这么善于论辩的人都要不回那匹马,这下大家可都犯愁了。正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笨头笨脑,刚来不多久,正替孔子赶车的马车夫却自告奋勇要去讨回那匹马。孔子一看,其他弟子都不敢去,只好让他去碰碰运气。那马车夫走到那些农夫跟前,说:
“道理很简单,你们不在东海耕田种地,我们不在西海耕田种地,那么我们的马又怎么能够不吃你们的庄稼呢?”
农夫们一听,开始还抓耳挠腮,不太明白,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住点头:说:“这才对嘛,你这话说得有理。先前那个人说了一大通,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农夫们高高兴兴把马还给了马车夫。
与这个传说很相似的是“对牛弹琴”的故事,琴弹得再好,对着根本听不懂的牛,只能是白费力。
一言心语
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说服应使对方听得明白。如果忽视这一点。势必会白费口舌,权费心机。
子羽的传说
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春秋时期鲁圆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苦心学习,终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收有众多门徒。
子羽斩蛟
传说有一次,子羽携带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从延津渡黄河,船行到正中,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这风涛来得突然,而且气势汹汹。子羽站在船头,毫无惧色,观察了良久,确定是河伯在作怪。原来黄河水神河伯听说子羽携带一块举世罕见的白璧要渡过黄河,起了贪心,便派遣大波神阳侯和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企图将船掀翻,乘机从子羽手里夺璧。那大波神原本是古代一个畏罪投河的诸侯,死后成了大波神,听从河伯的调遣。
阳侯让那两条蛟龙将子羽的船挟持住,自己在一边呼风唤雨。霎时间,黄河上狂风怒号,骤雨倾盆,滚滚乌云遮住了整个天空,天色及其晦暗。惊涛骇浪中,只见两条蛟龙死死缠住船头和船尾。双目圆睁、张牙舞爪,那样子就像随时要把整条船都吞下去,的确是说不出的恐怖。
船上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喊娘,只有子羽镇定自若,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只见子羽巍然立在船头,对着滚滚波涛大声喝道:“不用再白费心思了!想要得到我的璧,只管开口问我要,君子行得正,坐得直,想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迫使我屈服,你们办不到!”
说罢,子羽一手持璧,一手持剑,纵身投入激流之中,只见那剑光好似闪电一般,在江中上下翻飞,眨眼间,整条河忽然都被血染红了,再看船头,那两条狰狞可怖的蛟龙已经被子羽挥剑砍成了好几段,早就一命呜呼了。
阳侯见那子羽有如天神下凡,几个回合就斩了两条蚊龙,吓得心胆俱裂,自知不是对手,于是急急忙忙收兵回去复命。霎时间,云开雾散、风停雨息,整个江面都安静下来,子羽和其他人便顺利渡过了黄河。
上岸以后,子羽掏出那块璧,鄙夷地往水里一扔,话也不说,回身就走,可是一连投了三次,那璧总是自动弹回来。原来河伯夺璧不成,反倒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难当,着实无脸再要那块璧。
子羽见河伯不肯受璧,于是一把将那璧砸在岸边一块石头上,摔了个粉碎,然后扬长而去。
子羽初人孔门的时候,孔子见他相貌凶恶,并不十分看重他,后来逐渐了解了他的品质和人格,非常钦佩,尤其是听说他斩蛟龙的经过之后,更加赏识他。并总结了自己以前以貌取人,是非常错误的。还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一言心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容貌对一个人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比起一个人的内心来说,却要次要得多。贤明的孔子当初歧视子羽,就是因为他嫌弃子羽丑陋的夕卜表:而事实证明,子羽却是一个光明磊落、英勇无敌的豪杰。为此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深入人的内心,过于注重外表往往会有错误的引导。
曾参的传说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从小即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四高足之一。性格内向,长于内省,提出“君子慎独”及“吾日三省吾身”等不朽名言。笃行仁孝,提倡忠恕。著有《孝经》。
小忍大逃
曾参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孝子。关于他的孝,历来有很多传说。
有一天,忽然有个朋友来看望曾参,当时曾参不在,曾参的母亲就说:“先坐一会儿,他马上就会回来的。”
说罢,便用手在自己左臂上用力掐了一下。当时曾参正在山里砍柴,砍着砍着,忽然觉得左臂疼痛难忍,没法再干活,只好停止砍柴,收了东西回家。刚一见母亲就说:
“真奇怪,今天砍柴的时候,我的左臂不知怎么忽然疼起来。只好提早回来了。”母亲说:“不用担心,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掐了一下我的左臂,叫你回来招待客人。”
可见,曾参对母亲的孝顺,已经到了心灵感应的程度,母亲身体上的一点不适,曾参都能感应到。
曾参对父亲也一样,非常地孝顺。从来不会违抗父亲的决定,有时对于父亲蛮不讲理甚至动粗都尽量顺受。
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里干活,不知道为什么走了神,不小心把一棵长得很好很粗壮的瓜苗给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性情暴躁,一见之下,怒火冲天,抄起一根粗木棒照着曾参背脊上就是一棍子。可是曾参这个书呆子,竟然不闪不避,扎扎实实挨了一棍,一下子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好半天,他才缓过劲,迷迷糊糊醒过来,背上火烧火燎地疼,尽管如此,还是挣扎着跑去问候他的父亲,说:“不孝子惹父亲大人生气,您老人家教训我,可曾用力过猛,伤了您的手?”问候完毕,又回自己屋里,继续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告诉父亲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
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都说曾参真是个至孝之人,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忤逆父亲。后来孔子也听说了,却对此不以为然,还吩咐其他弟子,如果曾参来了,就别让他进来。其他弟子虽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脸色,谁也不敢询问。果然没两天,曾参来了。一边走一边还在想:“这回夫子肯定要表扬我了。”哪知道刚走到门口,就被关在门外,不准进去。曾参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托人传话,希望孔子能解开他心中的疑惑。孔子说:“从前舜也是个大孝子,可不是曾参这样的。舜的父亲也经常打他,如果他爹用小棍子打,舜就不闪不避,随他打几下;如果他爹用大木棒打他,他就跑得远远的,躲开暴怒中的父亲。现在曾参,明明看见大木棒砸下来也不躲避,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那蛮不讲理的暴怒。他自己倒觉得自己这样是孝顺,也不想想,万一他老爹那一棍子把他打死了,那他老爹岂不是要背负杀子的恶名?天下还有比陷父亲于不义更不孝的吗?”
曾参听了别人的转述,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自己这种做法其实是极端错误的,几乎酿成大错。
一言心语
凡事必须有一个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就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曾参至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却开始却没有把握住所谓“孝”的标准和度,以为一味地逆来顺受就是“孝”,结果几乎铸成大错。孔子的智慧就在于懂得凡事不能过火,一旦过火就会犯错,这其实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个体现。
墨子的传说
墨子(前468—376),姓墨,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叛逆,他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等级尊卑,认为“官无富贵而既常贱。”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墨两派互相辩驳,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欲擒故纵赴楚破公输
春秋晚期,诸侯兼并激烈,楚惠王熊章于周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继灭掉陈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之后,又灭掉了蔡(河南省上蔡县)、杞(河南省杞县)。这样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边境便大都在楚军的窥视之下,楚国下一步要吞并宋国已成定势。
但宋东临齐、鲁,北接晋界,有睢阳、商丘等大城可守,国力又强于陈、蔡,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攻灭。
睢阳是一座坚城,城高墙厚,楚军曾多次兵临城下,久攻不下,不得已订下城下之盟归去。在这种情况下楚惠王就花了重金把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礼聘到楚国,请他制造一种新型的攻城器械。公输般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造出了新的攻城利器云梯。梯下面以大木为床,设置六轮,前面竖起两丈多高的坚架,架顶与床尾连接成固定跑道,在跑道之上又装有可以升降的飞梯。
梯四面用生牛皮蒙蔽,战时军士将云梯推至城下升起飞梯,部队就可以直接登城。这在今天讲也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战争武器,当时消息传开,举世震惊,宋国的君臣百姓自然惶惶不可终日,犹如大难临头,破城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