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说:“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锄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这栋房子里使用它。”
马克·吐温的幽默感表现在借用对方的语词表述了与对方意愿相背的意思。
“借语作桥”法的难处,不是寻找两头契合的词语,而是从对方的话头中看中一个词语,把它抽出来,这个词语要便于组成你自己的语句。这好像是小学生做造句练习,不过比小学生的造句练习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造出来的句子意思不得与对方的愿望一致或相似,只能与对方的愿望相反或相错。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欠下的医药费他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有价报偿。”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两卷本《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拒绝或恳求缓期付款要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过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显然,二者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挂上钩就成。
“借语作桥”法的功能很多,不一定都用之于斗智性的戏谑,也可用于一般性的调笑。其特点是抓住对方话头中的一个词语,构成一个无任何攻击性的句子。
“借语作桥”在于接过话头以后,还要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敢于往脱离现实的地方想,往荒唐的、虚幻的地方想。千万别死心眼、傻乎乎,越是敢于和善于“胡说八道”,越是逗人喜爱。
迂回取道法
真假并用,以曲折的、间接的,而且带着很大的假定性,把你的意见稍作歪曲,使之变成耐人寻味的样子,通过歪曲形式来使对方领悟你真正的意思,这叫“迂回取道”。
作者:“先生,我这篇小说写得怎样?”
编辑:“写得太好了,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一个地方需要略微改动一下。”
作者:“真的吗,那么请你斧正吧!”
编辑:“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行了。”
本来如果要直说:“你这篇小说全文照抄巴尔扎克。”也许会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太一本正经,太枯燥,太没有味道了。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幽默感,就是因为太习惯于直截了当的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而幽默则与直截了当不相容。所以要养成幽默感,就要学会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明明看出抄袭却不能说出来,你得把它当成写得很棒。等他以为蒙混过去了,你才从某个侧面毫不含糊地点它一下,让他自己心里明白。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你得时时刻刻与自己想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洞察力的冲动作斗争。
你明明是聪明人,可你得装傻,只有你装了傻,才可能在下一步显得更聪明。你把傻相装得越认真越好。
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
作者:“是的,每一句都是我写的。”
编辑:“拜伦先生,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你,我以为您死了已经有一两百年了。”
装傻要装到底,把傻话当真话说,把真话当傻话说,两手并用,这时你才能不动声色地让对方的马脚一个一个地露出来。在这里把对方当作拜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马脚了,但分量可能还不足,再代他点出拜伦是一百多年前的人,让他感到无可逃遁。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迂回取道”法的幽默说话技巧,自然并不限于对付抄袭的作者,要学会傻话真说,真话傻说,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切忌真话真说,假话假说,正话正说,反话反说。
幽默之妙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则反之,反则正之,真真假假,正正反反,相映成趣。
望文生义法
“望文生义”法即只按照字面去牵强附会,而不探求其确切的含义。“望文生义”法,即明知故错地只按照字面理解词义,得到与原解释截然不同的结果,使说话显得十分诙谐的幽默技巧。
十年动乱中,有位姓张的干部在“批判会”上被诬为“两面派”,谁知老张淡淡一笑,答道:“刚才有人说我是‘两面派’,这使我十分奇怪!请看我的脸:皮肤是这样黑,颧骨是这样高,两颊是这样瘦,鼻梁是这样低,嘴唇却这样厚。双眼无神,两耳招风……”
说着他指着自己的脸,风趣地说:“让革命群众一起评一评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是什么‘两面派’的话,我会用这张脸吗?”
一句俏皮话,引得听众哈哈大笑。诬陷老张的打手狼狈不堪,老张因而平安度过“批判”会。
老张这番话中,使用“望文生义”法,即从“两面派”的表面字义来理解,明知故错地把它解释成“有两张面孔的人”,再郑重其事地“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并没有两张面孔。由于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老张却煞有其事地去论证,刻意费力,显得滑稽可笑,十分幽默。
有位同志主持会议,开宗明义地宣布:“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研究全厂改革大计,故应明令禁止说普通话。”
与会者不禁愕然:普通话是宪法规定的必须大力推广的民族的共同语言,为什么要禁止呢?不说普通话,莫非要说方言或英语不成?
望着众人迷惑不解的目光,主持人这才缓缓解释说:“所谓普通话,就是指那种普普通通、平平庸庸、四平八稳、不痛不痒、没有独到见解、缺乏实际内容的套话、空话。这种话难道不应禁止吗?所以,我提议在今天的会上,大家一定要说切实有用的话!”
听到这里,众人才恍然大悟,全场大笑,鼓掌表示赞同。
主持人巧用“望文生义”法,开场白极富幽默感,既点出会议的宗旨,又活跃了会场的气氛。
“望文生义”法是一种巧妙的说话技巧。运用它,一要“望文”,即故作刻板地就字释义;二要“生义”,要使“望文”所生之“义”变异得与这个“文”通常的意义大相径庭,还要把“望文”而生的义,引向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内容上,从而在强烈的不协调中形成幽默感。因为所有的幽默,从总体上说,都是来源于不协调。
幽默是美德和智慧的集中反映,又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现。你要想变得富有幽默感,就得重视自我培养。
随机套用法
“随机套用”法就是预先熟练地掌握一些与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幽默范例,然后加以灵活套用的说话技巧,最好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特点即兴加以发挥。
“随机套用”法是先有了幽默故事,然后再创造一个话头,使二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套用这些范例和自由转换这些范例的能力,套用的唯一要求是天衣无缝。
张大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颏下留有长须,讲话诙谐幽默。一天,他与友人共饮,座中谈笑话,都是嘲弄长胡子的。
张大千默默不语,等大家讲完,他清了清嗓门,态度安详地也说了一个关于胡子的故事:
三国时候,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随刘备率师讨伐吴国。他们两个为父报仇心切,都想争当先锋,这使刘备左右为难。没办法,他只好出题说:“你们比一比,各自说出自己父亲生前的功绩,谁爸爸的功劳大谁就当先锋。”张苞一听,不假思索顺口说道:“我父亲当年三战吕布,喝断坝桥,夜战马超,鞭打督邮,义释严颜。”轮到关兴,他心里一急,加上口吃,半天才说了一句:“我父五缕长髯……”就再也说不下去。这时,关羽显圣,立在云端上,听了儿子这句话,气得凤眼圆睁,大声骂道:“你这不孝之子,老子生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你不讲,却在老子的胡子上做文章!”
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在座的无不大笑。
张大千巧妙地套用了关于胡子的幽默故事,不仅使自己摆脱了众矢之的困境,而且也反击了友人善意的嘲弄。这就是运用“随机套用”法的妙处。
在一次宴会上,萧伯纳身边坐的是一位有钱的纺织厂老板娘。这位肥胖的老板娘带着妩媚的笑容问萧伯纳:“您知道有防止肥胖的办法吗?”
萧伯纳摸着胡子,故意装出一副非常郑重其事的样子说:“我知道有一种办法,但是怎样也想不出法子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个外国词呀!”
萧伯纳随机套用了“干活”这个词,让富有的老板娘闹了个大红脸。
掌握一些现成的幽默的语言、轶事、故事之后,不但要做到不为所制,而且更重要的是灵活地自由地套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这时,要有一种大加发挥的气魄,切忌拘谨。而在发挥时,就不仅是套用了,而是创造幽默了。
远近联想法
成功人士在进行幽默思维时,把两件表面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产生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我们不妨把它叫做“远近联想”。可以说,远近联想是幽默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法国钢琴家乌尔蒙,年轻时的一天,他弹奏拉威尔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节奏太慢,正在听他弹奏的拉威尔忍不住地对他说:“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
这里,拉威尔就采用了“远近联想”的方法,将公主与孔雀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关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产生惊奇,在笑声中意会到拉威尔话语的真正含义。
拉威尔对乌尔蒙的演奏“节奏太慢”,并不是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采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这样,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尔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识到自己处理作品中的失误。应该加快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拉威尔的话给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的英姿。拉威尔的旁敲侧击,使乌尔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远近联想”法的说话技巧是可以学到的,只要你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剩下的联想便可称为“远近联想”。你也不妨试一试。
拟人幽默法
作家们创作童话、动画和寓言时,常用拟人化手法。在幽默里,能从童话王国、动画世界和寓言故事里寻找出幽默感觉。
现在,唐老鸭、米老鼠、大灰狼和泰迪熊都已变成了“世界公民”,成为许多人的外号和代名词;还有黑猫警长几乎成了警察的爱称。
为了表现和平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人画了一头斗牛,却将两只犀利的牛角打成了一只蝴蝶结,而且让牛悠闲地闻着一朵鲜花。
牛角是不可能打成蝴蝶结的,就像大灰狼不可能戴上一顶鸭舌帽一样,但是幽默感就是从这不可能中产生的。
“拟人幽默”法,是人与世间万物的交流和对话,使人与大自然更加亲切和谐,这也是幽默所要追求的一种效果。
一天,一位法国人去拜访他的英国朋友。当他走近朋友的住宅时,一条大狗窜出来对他汪汪吠叫。法国人吓得止住了脚步。正在这时,他的英国朋友出来看见了他,忙说:“不要怕,有条谚语说,‘汪汪叫的狗不咬人’,你不知道吗?”
那位法国人马上答道:“我知道这条谚语,你也知道这条谚语,可这狗……它知道这条谚语吗?”
这则幽默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上,法国人故意将人和狗相提并论,将狗人格化,把它当成了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从而既发泄了心中的不悦,又不失去礼貌。他所采用的幽默技巧,就是“拟人幽默”法。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是动物毕竟缺乏动机。而拟人则赋予动物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些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幽默往往由此而生。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昨天你的马骑得怎么样?
——不太坏。问题是我那匹马太客气了。
——太客气了?
——是呀!当骑到一道篱笆时,它让我先过去了!
大家一听便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马把这位先生摔下来,并非有意为之,只是由于跨栏技术尚不达标。而主人把自己被摔的遭遇反解为马的“客气”。主人正是用拟人幽默法来追求一种自我解嘲的喜剧效果。
“拟人幽默”法不仅能够产生自我解嘲的效果,而且巧妙地运用它,可以达到嘲讽他人的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请看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驴的朋友”:
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听说阿凡提机智,很不服气,扬言要把他戏弄一番。
阿凡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骑着毛驴来到衙门,对县官说:“我来啦!”
县官看见他和毛驴一同进来,故意大声招呼说:“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
阿凡提拍了拍驴背,毛驴昂头叫起来,又是甩蹶子,又是摇尾巴。阿凡提说:“我的这头蠢驴在家说,它的朋友当了县官,非叫我带它来见见不可!”
县官涨红着脸说:“那是你的驴,同我有什么相关?”
阿凡提对毛驴说:“我叫你不要来吧,你的朋友一当了县官,就不认你啦!”
乡亲们一起大笑起来。
在这则笑话里,县官和阿凡提都同时使用了拟人法,把毛驴人格化,然而阿凡提技高一筹,活灵活现地把他的毛驴说成是县官的朋友,达到了嘲讽县官的幽默效果。
语言是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专利产品,因而人轻易不愿与动物享受同等语言待遇。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不妨让动物说说人话,会别有一番情趣。不信,你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