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实践
- 蒋儒龄
- 139字
- 2020-08-26 16:44:54
第一章 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简史
第一节 我国古代农业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历史悠久,创造、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了巨大的农业知识宝库。在连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贤,炎黄子孙,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重,男耕女织,形成了精耕细作、富国足民的农耕思想。
一、河姆渡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元谋人算起,至少有170万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有16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还没有农业,人们只能靠采集野果、野菜、植物块根和渔猎为生。农业的出现,是在生存压力下的集体创造。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我们的祖先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用石头制作的从事农业耕作的工具,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农业。据考证,早在7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开始了种植稻谷等农作物的实践,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同时,学会了原始的种植和饲养,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定居是农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农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逐渐增多,原始的农业科技萌芽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既然能把动植物驯化过来,在形态上、习惯上以及经济状态上都改变了动植物的野生状态,足见当时确实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动植物的知识。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种植黍稷、水稻、谷子、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民族。陕西西安半坡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等地出土的粮食标本、木耜农具等,说明早在七八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栽培谷子,在长江流域栽培水稻。早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水稻育秧移栽和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温室培育蔬菜,我国在世界上领先了1600多年。
二、有机农业
我国劳动人民在汉代就创造了人工培育良种的方法 ——穗选法。到南北朝时,已形成了一套混合选种法和育种制度。它比德国选种家仁博改良黑麦和小麦品种时使用的混合选种法早1300年。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农业耕作,已逐渐形成了以耕、耙、耱、锄为中心,大量施用农家肥料,保持水土,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倒茬,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传统农业。在此以后的1200多年,欧洲才出现了绿肥轮作制的农业。今天,当欧美石油农业遇到严重危机的时候,一些欧美人士才认识到中国的“有机农业”是令人羡慕的,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惊人的成就之一。如日本农学家西山岩男氏说:“当今世界能源岌岌可危,能源农业无法解脱此窘境,必须从中国古代农业经验中找到借鉴”。所以,一些国外学者对我国的有机农业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从其中可以寻找地力常新的有效办法。
成语中的“世事沧桑”,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含义。它是借用自然界“沧海变桑田”的现象,比喻世间万物的变化不定。这个“沧桑”最初就是源于农耕区域的变迁。历史上曾有过很长的时期,西北地区远比东南地区发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逐渐落后了。解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农业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最根本的产业,因此,人们把农业称为第一产业。有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有了保证,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进行社会分工,才有第二产业既制造业的产生。之后又发展起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由此可见,农业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古代农业“四大发明”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其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要素。中国古代农业实践所创造的技术成果,甚至可以与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相媲美。这就是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县和选精取华的农作物育种技术”,我们将称其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它构筑了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根基。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经典古农书,记载了先辈们在农业实践中的真知灼见,留传至今,造福人类。明朝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时全世界约300项主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就占了170多项,而其中许多是农业方面的发明。所以,中国农业文化就是东方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不论是农业技术还是经济制度,都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文化传播上,不仅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欧洲各国也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吸取了不少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
(一)农业生物品种
就农业生物品种而言,中国最早驯化育成的水稻品种,3000年前就传到了朝鲜、越南,大约2000年前传入日本。大豆是当代世界普遍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它是中国最早驯化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据文献记载,中国育成的良种猪在汉代就传到了大秦(罗马帝国),18世纪传到英国。当今许多重要猪种,都是中华猪的血统。养蚕缫丝技术,2000多年前就传入越南,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朝鲜、日本,6世纪时传入希腊,10世纪左右传入意大利,后来这些地区都成为重要的蚕丝产地。果树中的柑橘、枇杷、杏、李、桃、荔枝、龙眼以及蔬菜中的白菜、芥菜、萝卜等,都是中国首先选育出栽培品种,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传统农具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一整套传统农具,几乎都被周边国家全盘吸收,对这些地区的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作为播种用的牛拉犁车,犁铧上用于翻土压草的犁壁、扬水专用的翻车和加工用的水碾等几件大型农具,后来传到了欧洲,其中所运用的某些原理和工艺甚至影响了后来发明的农业机械。谷物扬簸去秕的手摇风车、水推石磨、水动鼓风机(水排鼓风铸铁装置)、风力水车以至人工温室栽培技术等等的发明,都比欧洲各国早1000多年。
(三)田间管理技术
此外,田间管理技术和措施,也有许多传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农家有机肥的积制施用技术、绿肥作物肥田技术、作物移栽特别是水稻移栽技术、园艺嫁接技术以及众多的食品加工炮制技术等,组成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完整体系,在文明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开创和启迪的作用。
(四)农业文献丰富多彩
北魏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他关心生产事业的发展,在总结了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齐民要术》。全书分10卷,92篇,共11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养鱼、养蚕、农副产品加工等许多技术,不仅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名著,而且还被誉为最系统的农业百科全书。
明末的宋应星,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手工业、矿业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在业余时间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这是一部总结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全书3卷18篇,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农业、手工业生产部门。内容广泛,插图生动活泼,堪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还有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科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光启认识到农业是衣食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因而用了毕生精力钻研农业科学,总结我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代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大约在公元1625~公元1628年间写成。全书60卷,12大目,约50多万字。前3卷讲“农本”,记述历代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的经史典故及诸家论议。接着讲“田制”,包括徐光启对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心得和王祯、贾思勰等古代农学家关于田制的论述。在“农事”目中,收集了我国古代各种耕作方法以及有关农业季节、气候的知识。“农器”目用图谱形式介绍各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工具。本书讲到水利时,用绘图方法介绍了各种灌溉工程,水利机械,并介绍了西洋水利。本书最后讲“荒政”,详细考察历代救荒政策和措施。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并对野生植物的利用,作了详细考察。
《农政全书》的特点是:第一,总结、保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并加以发展。第二,本书在学术思想上,注意破除迷信,反对保守。第三,本书除直接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十分重视有关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