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高谊主编
- 2006字
- 2020-06-24 15:32:44
二十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气功是中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重要健身手段。它的特点是讲究涵养道德、运用意识、调整呼吸、运动形体。
竞技体育主要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举重等运动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开展的体育项目。气功与竞技体育二者结合的特点与规律是对立统一的,是各自侧重内与外的锻炼,而两者结合起来又是相辅相成的,肌肉训练与内脏训练、精神与形体和谐统一达到互补。气功是我国古代体育,是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和塑造形体的传统身心活动方法(利用气功把自身置于宇宙运动中,讲究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身心的作用),把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向体育渗透,交叉结合,使之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成绩、陶冶情操、开发智能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这就形成了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融体育和气功为一体的学科。它把动与静、身与心很好地结合起来,强调体动心静,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讲究形正气顺,气顺神安。气功的训练本身就是心理素质最佳状态的训练形式。气功是运用意识,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使生命运动处于和谐状态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象征着东方体育。生命在于选择适当运动,调心就是使超常能量与超常思维沟通,使身心放松,消除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提高兴奋性,增强抗干扰力,进入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防治体育运动造成的运动创伤,使英姿与健美共存。
气功讲“有意炼功,无意成功”,这句话也适用于竞技体育。有意是讲,有意识、有奋斗目标去刻苦训练。无意是讲,不要把奋斗目标及过去得金牌当成包袱,当成负担,压在自己身上喘不过气来。心理负担过重势必造成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优秀运动员要求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在运动技术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过硬,往往谁就能取得主动权。下面就我国奥运健儿做具体分析:
邓亚萍曾经说过:“为准备奥运会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艰辛,经历了痛苦的心理磨炼,思想上也又一次得到升华。由于以往的成绩,使我成为众失之的,我们的对手都在研究对付我的办法,而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多年形成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难以改变,但当想到我连续五次在公开赛中失利,压力是巨大的,一度非常苦恼,但终于战胜了自我,最终获得了两枚金牌。”
李小双说:“教练的话使我立刻清醒,两强相争,勇者胜,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勇者,首先就应该战胜心中的杂念,去勇敢的追求完美的过程,而不是什么结果。想到此,我心静如水,脑子里只有动作,在最惊险、最容易失误的单杠上,完成了我所具备的全部最高难的动作,下来就象钉子一样稳稳地站住。”
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和锐利的目光关注着世界的变化,以稳健的心态和欢快的步伐应和着现代化的节奏,追求着科学的精髓,永远不会落伍。“东方神鹿”——王军霞,当她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时候,表现出不骄不躁的平静,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良好稳定的心态和平稳的情绪。当跳水比赛结束时曾有记者问伏明霞是以怎样的心态参加比赛的,她干脆利落地回答“平常心”,多么深刻而富有哲理啊!在两项跳水的十跳中,她以近乎完美的动作,争得双料冠军。她的平常心“解放了自己,也战胜了自己,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比赛不仅是体能与技能的较量,更关键的是心理自我调节及控制能力的考验,即所谓“战胜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
教练和运动员一样要经受考验,在心理上甚至要比运动员的压力还大,同时由于教练最熟悉自己的运动员,又是战术、策略谋划者,无疑他们也在进行一场无形的比赛。记得中国女排以三比二胜南韩后,传出这样的新闻:正当二比二相持激烈,郎平教练焦急万分时,袁伟民妙传“绝招”,由此稳定了军心,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最终险胜。可见教练对运动员的影响举足轻重,教练的心理状态尤为关键。
终上所述,以在26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邓亚萍、伏明霞、李小双、王军霞为代表的运动员,我们认为他们是心理素质与竞技体育二者相结合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典范。体育表现出的体能、技能是受心理自我调控的,是对心理素质的高要求。中国若想短时间内赶超美国、俄罗斯,除加强田径及其它弱项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外,还必须加强现有实力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的心理素质的训练。
如何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比赛中的心身自我调控能力,已经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体育人才的一个需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邱钟惠说:“邓亚萍是我国乒乓史上的天才,不但是天才,而且是奇才。她不但球打得好,而且,我相信,将来她干什么都一定会干好,干成功。”她赞誉小邓意志顽强,临场比赛沉着冷静,心理素质好,今后有时间一定要她把她的经验写下来,应该让更多的运动员,像她那样为祖国取得更大荣誉!要像邓亚萍、伏明霞等我国奥运金牌获得者们那样掌握好自己的规律,认识自己,真心、纯正孕育着一切,造就一切,把自然、自主、自在、自己还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