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竞走运动的简史、现状和发展趋向

第一节 竞走运动的演进简史

图1-1-1

一、竞走运动的起源

什么是竞走?竞走是人们在特定规则的约束下,规定一定的时间或距离,比赛走的速度的体能类耐力性竞技运动项目。

走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之一,而竞走就是在普通走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田径运动项目(图1-1-1)。

早在12、13世纪,英国传统的“步行者”在长距离的旅行中用走代替了跑,受之启发,在1775年和1800年英国首次出现了竞走比赛,当时这些比赛有持续六天的多日赛和连续24小时的比赛等。这个时期的竞走叫做徒步旅行走。19世纪中期,在徒步旅行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竞技性竞走运动。随即,竞走运动在欧洲得到传播。法国是开展这一运动最早的国家,1852年就将竞走运动列入了军队学校的体育训练大纲之中。一些欧洲国家成立了竞走运动俱乐部。1860年开始出现业余竞走比赛。

1866年在英国田径锦标赛中举行了一次7英里的竞走比赛。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式竞走比赛。第一届全英竞走锦标赛于1867年在伦敦举行。据记载,被承认为最早的世界纪录是1870年英国人托马斯创造20英里场地竞走2小时47分55秒的成绩。

19世纪末期,在欧洲盛行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城市间”的竞走比赛。1870年,竞走已在美国开展起来,在纽约吉尔默公园的“六日竞走比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876年至1888年,在新约克州的曼彻斯特举行了连续6日的竞走比赛;瑞典于1881年将竞走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并得到开展;1882年,英国人李特伍德以“任意走”完成了长达1000公里的走步活动;1892年至1904年,在法国举行了许多次长距离竞走比赛;1893年,在德国也举行了同样性质的竞走比赛,之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等国家出现了一些短距离竞走比赛。但当时举行的竞走比赛是以普通走步或任意走形式完成的,对竞走技术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一时期的竞走运动,从出现到有了一定的规模,可称之为竞走运动发展的初期阶段。

1906年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恢复10周年纪念运动会上,竞走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奥运会上,竞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有3500米和10英里两项。英国选手拉纳以14分55秒和1小时15分57.4秒的成绩一举获得上述两个项目的冠军。1912年的奥运会比赛中只保留了10英里竞走这一项目。1920年奥运会又出现了3公里和20公里两项竞走比赛。1924年仅10公里竞走比赛被保留下来,但是由于在其规则方面具有很大的冲突和争议,故在1928年的奥运会中竞走比赛完全被取消。1932年,50公里竞走比赛再次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0公里和20公里于1948年奥运会被列为比赛项目。1952年奥运会,20公里和50公里比赛被列为男子竞走比赛项目。

第一个女子竞走比赛纪录是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于1932年创造的。女子10公里竞走第一次被国际田联认可并在1991年成为世界田径锦标赛正式比赛项目,第二年又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竞走与我们普通的走看起来很不一样,在竞走比赛中一定要保持与地面的持续接触(肉眼不可见的腾空)。摆动腿从着地瞬间到垂直部位都要保持伸直(膝关节不能弯曲),接近4个小时的男子50公里竞走比赛是世锦赛和奥运会比赛中距离最长的项目,需要强大的力量和超人的耐力。

男子和女子竞走项目其进程中的重要记录包括:首次正式的世界纪录、首次突破成绩大关、保持世界纪录最长时间、最新场地和公路的世界纪录及最新亚洲纪录等(详见表1-1-1、表1-1-2、表1-1-3、表1-1-4)。

表1-1-1 男子20km竞走项目重要记录

表1-1-2 男子50km竞走项目重要记录

表1-1-3 女子20km竞走项目重要记录

回顾竞走运动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竞走被列入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比赛项目有男子20km、50km和女子20km三项竞走比赛。在这三项世界大赛中,我国运动员都曾取得过优异成绩。

二、竞走技术的发展简史

竞走是田径运动中在特定规则约束下比赛走的速度的竞赛项目。它是以任意走的形式开始并逐渐过渡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其技术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初级竞走技术阶段,竞走技术改进阶段和竞走技术成熟阶段。

(一)初级竞走技术阶段

十九世纪初,竞走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在英国出现。竞走是在徒步旅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竞走技术是以任意走形式进行的,对技术没有严格的要求: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竞走项目被列入第四届奥运会,竞走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奥运会的竞走比赛,各国逐渐重视竞走项目的技术训练,但在训练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多为传统的。其主要特点是:骨盆沿矢状轴转动大,步幅大,步频慢,脚后跟着地明显。缺点是:着地重,阻力大,重心起伏大,能量消耗多。

图1-1-2 我国女子优秀选手在世界杯比赛的英姿

(二)竞走技术改进阶段

自二十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在不断创新训练方法的同时,对竞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竞走技术的得到较大改进,形成了“高频竞走”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骨盆沿垂直轴转动为主,摆动腿积极的前摆和落地,形成脚跟着地时的“快速滚动”动作,改进了脚前支撑时的方式,步频较以前明显加快。一些世界级优秀竞走选手的步频已达到或超过200步/每分钟。

(三)竞走技术成熟阶段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主要技术特点是:骨盆沿垂直轴转动适度,强调支撑腿与摆动腿蹬摆配合,上下肢的默契配合,使重心平稳,脚滚动动作的细腻,步频明显加快。其中墨西哥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冈萨雷斯和包蒂斯塔等顶级竞走选手的步频已达到220步/每分钟。1996年国际田联竞走委员会对竞走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强调了竞走时的摆动腿在着地瞬间应该伸直的技术规定。从而使竞走技术动作更加规范。国际田联编辑出版的《现代田径运动技术》一书中,英格兰的竞走专家利安·霍普金斯提出了竞走和跑的区别,强调了走时前腿与地面的接触是在身体重心之前,支撑腿脚蹬触地直到脚趾蹬离地之前始终保持了完全的伸直,因此他反对以“与地面保持不间断接触”作为竞走技术的基本特征,而主张用走与跑的根本不同点来区别走、跑的技术。也就是指:前腿与地面接触须在身体重心之前,脚踵着地至脚趾蹬离地面之前必须保持腿的充分伸展。当前,竞走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身体重心的移动更趋直线性,脚着地迅速柔和滚动,前腿从触地到身体垂直都是直腿支撑,动作自然,节奏感强,骨盆绕垂直轴的适度转动和步长与步频协调配合。优秀竞走选手通常具有110~120厘米的步长和每分钟200~220步的步频。比赛中保持高度的技术稳定性及合理的体力和速度的分配是比赛成功的关键,也是竞走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竞走训练的发展简史

回顾竞走训练的发展历史,现代竞走运动训练大致经过了初级自然发展阶段,改进技术训练阶段,大负荷训练阶段,到今天的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阶段。

(一)初级自然训练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

从19世纪初竞走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开始至第四届奥运会,人们对竞走运动训练的认识是极其原始和初级的,训练基本是一种任其自然发展的状况,因而谈不上形成什么训练原理和原则。训练上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早在1906年,有人将竞走释义为:竞走是两脚与地面保持不间断接触的行进间过程。这可能是人们从最基本的走与跑的区别提出的要求。因此,训练上只注重于两脚始终与地面保持不间断的接触,由于当时主要的比赛是长距离的多日赛事,所以训练只进行一些长距离的竞走练习。之后随着奥运会增加了竞走项目之后,才出现了一些竞走技术练习和短距离的竞走速度练习方法和手段。这些练习方法手段为以后竞走训练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改进技术训练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这一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通过改进竞走技术去提高运动成绩。1920年国际田联对竞走规则的解释引起的争议导致对竞走定义的修改。这些修改是由于屈腿问题日趋严重引起的。其中田径规则191条竞走的定义变为:① 竞走是两腿与地面不间断接触的向前行进的过程。② 竞走裁判必须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后脚必须在前脚着地后才能离开地面,特别是在每步中,支撑腿膝关节必须有一瞬间伸直的过程。从上述竞走规则的变化,可以看出屈膝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竞走裁判已经开始判断两方面的犯规:腾空和屈膝。竞走训练方面进入了改进竞走技术的训练阶段。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从过去的单一训练增加了竞走的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化训练法等提高体能、技术的专门训练,从而使竞走运动水平和成绩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三)大负荷训练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

从50年代以后,竞走运动训练进入了以提高竞走专项体能作为提高运动成绩主要途径的“大负荷训练阶段”。由于大负荷训练对运动员体力的影响比技术训练对运动员体力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全面,因而对这一新的训练发展趋向的规律性的研究就更为重要。从而促使人们对竞走训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对规律的探索,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以运动负荷为核心的训练原则。

(四)“科学化训练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

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的渗透,竞走运动训练进入了多学科综合利用的科学化训练阶段,竞走训练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向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运动生理生化方面介入,使竞走训练层次化、立体化、合理化、科学化。一些竞走强国分别确立了各自的竞走训练方法体系,大大丰富了现代竞走训练内容和方法体系。现代竞走训练已进入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利用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科学化竞走训练”已成为现代竞走训练的一个核心问题。

图1-1-3 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20km第一集团的领先者2887号为俄罗斯选手奥林匹亚达·伊万诺娃

图1-1-4 2004雅典奥运会男子50km第一集团的选手,其中穿深色服装为中国的虞朝鸿

四、我国竞走项目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竞走运动始于19世纪末,由欧洲传入我国。最早的竞走比赛是上海“万国”竞走锦标赛。1904年,侨居我国的英国人首先组织了竞走比赛,之后规定在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竞走比赛。全程距离为17英里100码(约28.912km)。每逢比赛,除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参加外,一些外商还以重金聘请欧洲的竞走好手参加比赛。因而从第1届到第13届锦标赛的个人和团体优胜者分别为英格兰、法国、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的竞走队或选手。后来,受外国人的影响,上海一些爱好长跑的青年进行了竞走练习,并于1926年由张造寸、陈虚舟、陈宇泽和朱江口4位青年组成的中华竞走队,热心倡导竞走的史友惠任教练,经过刻苦训练,年仅18岁的周余愚参加了5000米竞走比赛,以26分26秒的成绩荣获青少年组冠军。1928年的竞走锦标赛,由上海竞走选手组成的中华竞走队一举夺得团体冠军。周余愚荣获个人金牌并破大会纪录。从14届至17届,中华竞走队连续四届蝉联团体冠军;周余愚又在1930年第16届、石金生在1931年第17届的比赛中荣获个人冠军。1932年后,因缺少赞助而停止了比赛。

图1-1-5 早期我国举行国内竞走比赛

1935年在第6届全国运动会上,举行了男子50公里竞走表演,上海选手蔡正义以4小时56分10秒的成绩走完了50公里,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50公里竞走的纪录。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蔡正义、周余愚和张造寸等3人代表中国参加了50km竞走比赛,分别以5小时16分02秒、5小时25分1秒和5小时26分54秒的成绩,获得第22、24和25名。这是中国第1次派出竞走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新中国成立后,竞走运动逐步开展起来。1956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越野竞走冠军赛,这是建国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竞走比赛。比赛结果,西安体育学院学生唐兆铃以52分52.4秒的成绩获得10km竞走冠军。

1956年国家体委公布了竞走运动员等级标准:男子3000m、5000m、10000m、20km和50km五个项目。同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16届奥运会选拔赛,黑龙江省运动员关绍英以52分11.6秒的成绩创造了我国第一个场地10000m竞走全国纪录。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运会,黑龙江省运动员李福德获得了10km竞走冠军,成绩是48分56.6秒。

1960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竞走测验赛,北京运动员赵亚平以1小时41分44.2秒的成绩获得了20000m场地竞走冠军,朱昌发以2小时43分41秒的成绩获得30000m场地竞走金牌,魏德全以5小时1分38.6秒获得50公里场地竞走的冠军,并分别创造了这三个项目的首个全国纪录。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北京运动员杨其胜将20000m场地竞走纪录提高到1小时35分29.4秒。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上10000m场地竞走比赛中,北京运动员杨其胜以46分5.8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197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4届全运会上安徽运动员钟志强以1小时33分34秒的成绩获得20000米竞走金牌。同年,我国第一次组队出国参加了第19届环语曼底国际竞走比赛,经过9天8场全程约334公里的激烈竞争,中国竞走队一举夺得团体冠军。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竞走运动员经过系统训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辽宁选手王春堂代表中国参加了西班牙巴伦西亚的竞走世界杯20km公路竞走比赛,以1小时29分45.3秒的成绩创造了该项的全国新纪录。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首次参加比赛的我国选手王春堂、邱世永,在50km公路竞走比赛中荣获冠、亚军,王春堂以4小时9分36秒,创造了亚运会纪录。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上,辽宁运动员张阜新在20km和50km公路竞走比赛中,分别以l小时27分38秒和4小时03分02秒的成绩获得比赛第1名,并打破了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纪录。同年9月,张阜新在参加挪威举行的世界杯20km公路竞走比赛中,以1小时25分22秒8的成绩创造了全国和亚洲最高成绩。

国际田联于1980年正式确认了女子5000m竞走和10000m竞走世界纪录后,极大地促动了我国女子竞走运动的开展。1981年,我国开展了女子竞走的训练和比赛,并很快地取得了成效。同年,在大连的全国冠军赛上举行女子10000m场地竞走表演赛,辽宁运动员徐永久以57分26.7秒走完全程。1982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春季竞走和马拉松比赛上,我国首次举行了女子5000m竞走比赛,有7个省和自治区的26名女选手参加,辽宁的徐永久以26分24.9秒的成绩获得第1名,首创了我国女子该项全国纪录。

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5届全运会上,辽宁运动员阎红在女子5000m竞走比赛中,以22分51.6秒的成绩创造了全国新纪录;徐永久在女子10km公路竞走比赛中,以49分4秒的成绩荣获冠军。同年9月,中国派队参加了在挪威举行的第3届女子竞走世界杯10km公路比赛。由徐永久,阎红、关平、于和平四人组成的我国竞走队,一举夺得团体冠军。徐永久荣获个人冠军。并以45分13.4秒的优异成绩创造了10km竞走世界纪录。徐永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的田径选手。

1984年5月5日,中国女子竞走队应邀参加在挪威举行的国际竞走赛,辽宁选手阎红与徐永久分别以21分40.3秒和21分41秒的成绩,打破了意大利的萨尔保持的21分51.85秒的世界纪录,第一次在世界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栏内写上了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同年的5月12日,徐永久在丹麦举行的第28届竞走公开赛的5km公路竞走比赛中以21分47.02秒的成绩创造了这个项目的世界最好成绩。

1985年在英国举行的第4届世界杯女子竞走比赛中,中国队战胜了实力雄厚的苏联、澳大利亚、瑞典及其他十几个国家的竞走队,蝉联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

图1-1-6 2004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女子开始比赛的场景

1986年在江西吉安举行的全国春季竞走比赛,辽宁队15岁的竞走新秀王妍在首场女子少年组5000m场地竞走比赛中,以21分33.8秒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在女子10000m竞走比赛中,辽宁选手徐永久、山东选手关平、辽宁选手阎红和山东选手李素杰4人先后分别以45分31.9秒、45分32.1秒、45分32.4秒和45分32.7秒的成绩打破了由我国阎红保持的45分39.5秒的世界纪录。

同年在辽宁省第5届运动会上,王妍又以12分39.6秒的成绩创造了女子3000m场地竞走的世界纪录。9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田径邀请赛,山东选手李素杰在女子5000m场地竞走比赛中以21分34.27秒的成绩打破由苏联运动员克里斯托昔保持的21分36.2秒的世界纪录。

1989年,关平和徐永久在汉城举行的第10届亚运会的10km公路竞走比赛上,分别以48分40秒和49分50秒的成绩获得冠亚军。同年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秋季竞走比赛,山东选手关平在女子5000m场地竞走比赛中,以21分26.5秒夺得冠军,再次改写了21分36.2秒的世界纪录。关平在参加了女子10000m场地竞走比赛上,以44分42.2秒的优异成绩又一次刷新了女子10000m竞走世界纪录。我国女子竞走运动从开始训练,到创造辉煌只用五、六年的时间,在我国女子竞走运动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图1-1-7 我国男队获得2004年世界杯竞走20km团体冠军

90年代以来,我国女子运动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续夺得了亚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及世界记录不断刷新。与此同时,我国男子竞走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在“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贯彻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夺得了第9届~第17届的亚运会冠军;多次刷新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令人激动的是1992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辽宁选手陈跃玲不负众望,赢得了女子10km竞走金牌,填补了中国田径在奥运史上的空白;青海选手李春秀荣获铜牌。这一成绩的取得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竞走步入世界强国之林。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杯竞走赛上,我国竞走项目全面丰收,一举夺得了男子20km和50km及女子10km竞走三项桂冠。1999年的第七届世锦赛,在女子20km竞走比赛中辽宁选手刘宏宇以1小时30分50秒的成绩获得中国田径的首个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辽宁选手王丽萍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意外地摘取了女子20km竞走金牌,使我国竞走项目真正迈入了世界竞走先进行列。1983年以来我国竞走选手在历届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详见表1-1-4。

表1-1-4 我国竞走运动员历届世界大赛比赛成绩

21世纪伊始,我国竞走运动员由于新老交替不佳,造成断层,水平大幅度下降。2002年为备战2004和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组建了国家竞走集训队,通过两年的集训,于2004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竞走赛上,我国竞走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拼搏,在三个项目上取得了两项团体冠军、两项个人亚军,三个项目有7人次进入世界前八名。尽管从成绩上和技术上看,中国竞走项目已经有了进步。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选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获得奖牌,只取得了一个第四、一个第六和一个第八的成绩。在2005年第1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竞走队,无缘奖牌,只拿了一个第五名和两个第九名。在2007年大阪举行的世锦赛上,我国三个项目的9名竞走选手表现得更是令人失望,除了江苏运动员孙超获得50km竞走第7名外,其他运动员则名落孙山。

百年一遇的2008北京奥运会,我国竞走项目留给世人的遐想和遗憾仍然记忆犹新!从2005年开始,中国田径界评估和预测这次北京奥运哪些项目能有机会赢得金牌?人们几乎一致赞成将竞走列为重点夺金项目之一,而且是两枚金牌的奥运战略目标!但是,北京奥运竞走比赛的结果是只拿到了两个第四名(男子和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

图1-1-8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国选手陈跃玲(271号)和李春秀(279号)在女子10km比赛中,陈跃玲为我国获得奥运会田径的首枚金牌,李春秀获得铜牌

竞走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之一,曾经为我国田径运动取得过辉煌战绩,刷新世界纪录、夺得世界冠军和奥运会金牌并分别改写了中国田径史册。但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中的“屡战屡败”凸显出其已呈“衰颓”之势,尤其是备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预定的两枚金牌不仅落空,甚至连奖牌无缘。这其中有外部客观原因、内部训练原因、个体发挥原因、选拔体制原因等。

在2009年8月的柏林第12届世锦赛上,内蒙古选手王浩和广东选手刘虹分获银、铜牌,打破了近几年来竞走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颗粒无收的尴尬局面,显示了中国竞走出现可喜的回升之势。

第二节 现代竞走技术的特点与训练的发展趋向

一、竞走技术动作结构特点

竞走是一项周期性、以两臂保持平衡、以髋为轴的下肢(双腿和双脚)的水平速度运动。竞走比赛中,竞走具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竞走规则规定。竞走技术的基础和比赛中的裁判标准在国际田联的《田径竞赛规则》第230条中规定如下:“竞走是运动员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迈进的过程,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

竞走比赛中,竞走裁判员要观察竞走运动员技术和判定其技术正确与合法。他们仔细观察运动员在后脚离地前前脚是否已经着地(即腾空时相)和运动员前脚着地瞬间至垂直支撑部位膝关节是否保持伸直(即屈腿时相)。任何技术犯规都将被给以“提示”、“警告”,直至“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

竞走技术动作由以下几个技术环节组成:腿部技术动作;髋部技术动作;肩和臂部技术动作。

良好的腿部技术表现在遵守竞走定义的前提下,两腿蹬摆的默契配合,动作的舒展、流畅、灵活和放松。由于没有腾空阶段,因此在竞走中腿部在后摆阶段应尽量保持放松与恢复,以便获得能量的补充;在前摆阶段则要带动同侧髋关节前送,以获得较大的步长。在前支撑阶段,前腿的脚跟应领先着地并随着身体重心的前移做出圆滑的滚动动作;前腿应做出退让工作,以便尽量减少前支撑的阻力。后支撑腿是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尤其是离地前的脚趾充分蹬离地面动作,以便尽量增加步长。此外,两脚的落点和走的直线性也是竞走技术动作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竞走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良好的直线性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步长的有效性。

图1-2-9 竞走中的髋关节动作

正确的髋部技术表现为髋关节的上下运动。当前腿的脚后跟接触地面的瞬间,同侧髋关节处于最低点;当支撑腿处于垂直支撑时相,髋关节处于最高点。髋关节在上下运动的同时伴随着髋关节的水平运动而出现髋关节的转动,也叫“划桨”式动作(见图1-9和图1-10)。运动员脚的着地点应保持在一条线上。运动员腿前摆着地的同时,同侧髋关节的前移带动了同侧腿的向前摆动,可以加大脚前伸的距离,从而获得较大的步长。

图1-2-10 髋关节动作的俯视图

肩部和臂部技术动作通过躯干与腿、髋部的技术动作成交叉运动(见图1-2-11和图1-2-12)。相对于腿的前摆着地支撑动作,运动员的对侧肩前移,在脚着地支撑瞬间,肩轴与髋轴形成了最大的交叉扭转。臂和肩的前摆使前臂和手摆过身体前方的中心线,并摆至胸部中间高度。摆动臂,前摆时肘关节稍打开成钝角,后摆时肘关节角度减小至90 °左右,双手后摆不能超过躯干。

图1-2-11 摆臂动作

图1-2-12 双脚支撑与地面接触

一个周期的腿部技术动作可以分为五个技术动作阶段:前支撑阶段;后支撑阶段;双支撑阶段;后摆阶段和前摆阶段。

前支撑阶段是从前腿的脚跟着地支撑瞬间开始,到支撑腿位于身体重心下方的垂直支撑时结束。在此阶段支撑腿的膝关节不能弯曲。

后支撑阶段是从支撑腿位于身体重心下方的垂直支撑时相开始,到支撑脚蹬离地面瞬间时结束。此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支撑腿的有力蹬伸决定了运动员的步长和速度。支撑脚从脚跟滚动至脚尖的动作可以保证更长的脚触地时间。

双支撑阶段是前脚在后脚蹬离地面前着地支撑的短暂瞬间,表明是合法(正确)的竞走技术。但在实际比赛中的技术摄像中很难找到这个画面,因为运动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腾空。

后摆阶段是从后脚的脚尖蹬离地面瞬间开始,到腿前摆至垂直支撑位置时结束。此阶段中放松和恢复非常重要。腿应稍弯屈、放松地前摆,脚略高于地面。

前摆阶段是指从摆动腿的垂直位置开始,到脚着地支撑瞬间结束。摆动腿前摆的高度以保证脚略高于地面的向前摆动为宜。此阶段运动员应注意防止步长过大,出现身体重心过低,从而导致动作的过分紧张和体能消耗的增加。(见图1-2-13)

图1-2-13 竞走一个周期的阶段划分(左腿为例)依苑廷刚等改编

前支撑阶段和后支撑阶段的动作结构中,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动作特点和主要观察点见表1-2-5和图1-2-14。

表1-2-5 前支撑和后支撑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动作特点和主要观察点

图1-2-14 前支撑和后支撑阶段动作连续图(以右腿为例)

后摆和前摆及双支撑阶段的动作结构中,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动作特点和主要观察点见表1-2-6和图1-2-15。

表1-2-6 后摆和前摆及双支撑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动作特点和主要观察点

图1-2-15 后摆和前摆及双支撑阶段动作连续图(以右腿为例)

二、竞走训练的发展趋向

(一)现代竞走运动水平的进展

从近二十年来世界竞走大赛(世锦赛和奥运会及世界杯)的水平进展情况看,各项目运动成绩均有较大提高,其中女子20km竞走提高的幅度最大;男子50km竞走次之;男子20km竞走提高的幅度最小。

1. 男子20km竞走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前十名成绩和平均成绩的对比情况,可以清楚看出该项目提高的幅度及进展。(详见表1-2-7、1-2-8和图1-2-16)目前截止2009年10月31日,世界男子2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见表1-2-9。

表1-2-7 1987~2009世锦赛男子20km竞走前十名成绩对比

图1-2-16 1987~2009年世锦赛男子20km竞走前10名平均成绩对比

表1-2-8 1988~2008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前十名成绩对比

表1-2-9 男子2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截止2008年12月31日

表1-2-10 12届世锦赛柏林男子20公里竞走前10名及中国参赛选手成绩(2009.08.15)

表1-2-11 12届世锦赛柏林男子20公里竞走前10名及中国参赛选手每5km分段成绩对比

从前10名的分段成绩看出,均为开始阶段的前5km呈现相对较慢的速度,而后逐渐加速,大多数选手在15km处速度达到最高,仅波尔钦在最后5km达到最快速度(19分12秒)。这充分说明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较量,一是比体能和速度筹备,二是比技术和保持动作稳定的能力。

2. 男子50km竞走从1987年的罗马世锦赛到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和1988年首尔奥运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十名成绩和平均成绩的对比情况,以便了解该项目提高的幅度及目前的水平。(详见表1-2-7)目前截止2009年10月31日,世界男子5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见表1-2-12。

表1-2-12 1987~2009世锦赛男子50km竞走前十名成绩对比

表1-2-13 男子5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截止2008年12月31日

表1-2-14 12届世锦赛柏林男子50公里竞走前10名及中国参赛选手成绩(2009.08.21)

3. 女子20km竞走从1999年的塞维利亚世锦赛到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十名成绩和平均成绩的对比情况,以便了解该项目提高的幅度及目前的水平。(详见表1-2-13、1-2-14和图1-2-17)目前截止2009年10月31日,世界女子2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见表1-2-15。

表1-2-15 1999年塞维利亚世锦赛~2009年柏林世锦赛女子20公里竞走前十名成绩对比

12届柏林世锦赛的男子50km竞走于2009年8月21日当地时间上午9点举行,气温为20 °,湿度68%。基尔佳普金与澳大利亚的亚当斯和塔伦特一直保持在第一集团的领先位置。从比赛情况可以看出,前5名选手的后半程的速度均快于前半程。说明50km比赛的关键环节在于后半程的持续加速能力。另一特点是平均速度的发挥,从5km的平均成绩及5km的最慢与最快速度比较看出,谁的平均速度好、谁的最慢和最快速度差距小对比赛越有利。这是50公里竞走技术比赛的特点。

我国选手徐发光和赵成良及小将李磊的主要差距在于后半程的成绩明显慢于前半程,分别相差6分58秒,7分22秒和10分9秒,因此我国50km竞走选手今后应在加强总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尤其后半程速度保持的训练与培养。

表1-2-16 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20km竞走前十名成绩对比

图1-2-17 悉尼和雅典及北京奥运会前十名平均成绩对照

表1-2-17 女子20km竞走历史最好成绩(前10名)截止2008年12月31日

12届柏林世锦赛的女子20km竞走于2009年8月16日当地时间中午12点举行,气温为27 °,湿度42%。北京奥运会冠军获得者俄罗斯的卡尼斯金娜从比赛开始一直保持在第一集团的领先位置,并在5km过后运用自己强有力的加速,在10km处就将第2集团拉开了30秒,在15km处已经获得近1分钟的领先优势。从表1-2-24和表1-2-25中看出,卡尼斯金娜后半程比前半程快了1分47秒。我国选手刘虹从比赛开始到15km一直紧随爱尔兰的洛克南,后半程的成绩比前半程快了1分52秒,只是在最后5km比洛克南慢了12秒,而屈居第3名。

从前8名的分段成绩看出,均为开始阶段的前5km呈现相对较慢的速度,而后逐渐加速,大多数选手在10~15km阶段速度达到最高,卡尼斯金娜因为确立了冠军的优势,最后5km的速度明显减慢,仅洛克南在最后5km达到最快速度。这充分说明高水平运动员的竞争首先是看实力,其次比的是体能、速度和技术。

(二)现代竞走训练的发展趋向

纵观近年来的世界杯和奥运会及世锦赛竞走比赛的发展进程,现代竞走运动员的训练主要表现出的发展趋势是,高度专项化,专项训练负荷正从大运动量向大强度方向转化,负荷量逐渐下降,强度逐渐增加,突出训练质量;其次,专项负荷量与专项负荷强度密切结合,两者同时变化,同时达到最大值,以使竞走运动员承受极限负荷强度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运动潜能。这一训练理念和方法,在世界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训练中已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练员结构

现代竞走训练中,教练员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已由传统的、单一的教练员变为由多方面人才组成的“教练组”,它的组成包括专项教练、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科研人员一般包括生理、生化、心理和运动医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密切地配合教练员,有效地解决大负荷训练后的医学监督和控制,以及对大负荷后对机体所造成的过度训练和伤病进行治疗。因而他们在教练员实施科学训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2. 负荷特点

现代竞走训练中,在年度训练周期的安排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年训练总量保持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专项负荷强度;周训练次数和日训练次数减少,周大运动负荷训练次数增多;更加突出负荷强度;增加专项耐力训练的负荷总量;如国家集训队50km组在备战04雅典奥运会前训练30天内完成了10次50km的专项训练,就是典型的例子。

目前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训练已普遍采用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指标安排与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通过心率和运动后的血象分析监控训练负荷,并总结出竞走各项目的训练强度指标(见表1-2-18)。

表1-2-18 竞走运动中心率、运动后血乳酸监控训练强度

注:105% vAT约等于90% vVO2max;120% vAT约等于100% vVO2max

3. 训练方法

现代竞走训练采用各种一般、专门和专项相结合的训练手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竞走专项训练。如国家集训队女子20km组在专项训练后针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专门安排各种身体训练辅助性练习,以达到促进恢复和加强薄弱环节的作用。国家集训队男子20km组通过安排改进和完善大量的针对性专门技术练习和专项能力训练紧密结合,使选手的竞技能力与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专项训练主要采用接近比赛要求条件下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训练强度、比赛战术的运用和比赛场地条件的适应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并通过参加主项以及相邻项目比赛,把比赛作为最有效的专门训练方法与手段。

(1)高原训练

现代竞走训练充分利用高原训练,以强化体质、增加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有利于运动员既获得更大的运动能力,又奠定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生理基础,这种训练方法已在全世界广泛使用。我国竞走项目近年来不仅大量的采用了高原训练,而且进行了超高原(海拔3300m)的训练实践。

(2)赛练结合

现代竞走训练,合理利用比赛作为最为有效的专门训练方法,增加比赛和实战检验的次数,以赛促练。达到比赛的形式检查训练效果,丰富比赛经验,培养实战能力,提高竞技水平。如以备战北京奥运会为目的,有计划的增加测试比赛次数,如:国家集训队安排的每月进行一次测试赛、每周安排一次专项“合练”以便使各个训练阶段任务与备战奥运夺金的总目标相一致。同时,专项训练的采用接近比赛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在训练强度、比赛技战术和比赛场地条件的适应程度上都重点强化和提高。

(3)模式训练

现代竞走训练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应用以辅助系统为基础的模式化训练。通过这些辅助系统的训练,能够全面综合性、针对性地、严格定量化的模式训练。身体负荷、心理负荷、技战术、比赛场地地形和气候条件达到的模式化的要求。如国家竞走集训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模拟奥运会的比赛路线和气候,专门邀请竞走裁判,严格按照运动员的实际需要补充能量和水分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为运动员争取优异成绩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

4. 科研服务

现代竞走训练高度重视科研攻并服务、以提高技术训练的效果。通过不断改进现有的技术分析,应用辅助器械的专项练习手段,应用和改进对技术监测控制的仪器和方法。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与创新训练,以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科学原理为指导,对运动员进行集生理生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定量化测量与评定,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与客观的技术支持。应用各种辅助器械的训练、改进技术、增大难度的训练。如利用电动跑台进行竞走技术与速度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竞走选手技术和发展竞走运动员的动作速率,通过增加跑台坡度提高训练的难度等。科学设计个体化训练,使运动员在最为适宜的动作结构的竞走技术基础上,应用专项训练手段来强化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得到提高。

5. 恢复措施

由于竞走是长时间、耐力性体能类项目,运动员体能消耗大,因此,不断完善训练和比赛后的体能、技能及心理的恢复是现代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专项训练课中所安排的不同负荷内容、性质、方式以及对象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用最有效的恢复手段。根据疲劳的部位和特点的不同,采用由多种恢复手段组成“立体恢复系统”进行全面的综合恢复。这将对进一步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和竞走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承受的负荷量越来越大,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都达到很大程度,仅仅靠本身自然恢复,不能适应训练的需要,因而训练后对恢复的要求越来越高,恢复措施趋向多样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三、我国竞走项目的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竞走运动经过20多年奋斗,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就,这里蕴涵着教练员、运动员的艰辛与裁判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做出的努力。

在总结和探索我国竞走项目训练现状的研究中,着手建立我国竞走科学训练理论体系和运动训练实践操作平台,促进我国竞走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是今后竞走训练发展方向。

(一)尽快提高竞走技术与竞技水平,与国际接轨

从1996年国际田联修改了竞走定义后,至今已经十多年了,我国竞走界已经多次讨论了“小步高频”技术是否能够持续下去?我们的教练员、裁判和科研人员也与现任8名国际竞走裁判交流和探讨过,很多专家和学者呼吁:我们的竞走技术应尽快和国际接轨!但是,在实践中许多教练员仍然坚持“小步高频”的技术,想让国际裁判接受我们的技术风格,而不是自己改变技术认识。其结果是世锦赛和奥运会我们一些优秀竞走选手以“小步高频”技术,与国际“大步幅”的技术碰撞,造成我国优秀竞走选手在世界大赛上“屡战屡败”。因此,统一技术认识、改进提高我们运动员的竞走技术、适应国际裁判公认的判罚尺度,是今后训练的首要任务。

(二)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进行科学系统训练

我国竞走运动近年来发展快,进步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世界竞走强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是训练的科学性差。现在国际上广泛地将各种科学技术运用于竞走训练中,使竞走成绩迅速提高。而我们现行的训练方法还比较落后,有时单纯强调大运动量训练,忽视运动量和强度、密度、质量之间的有机关联,影响训练效果。

现代竞技体育不仅是运动员素质、体能、技战术能力的较量,也是教练员比心理、比科技、比智慧、比钻研的战场。因此,加强教练员的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使教练员成为既具有高超的指挥能力,又能够运用科研的智能型教练,以适应今后世界大赛的需要。

(三)应注意培训竞走裁判员

加强竞走裁判员培训,培训一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业务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竞走裁判员,对发展我国竞走运动至关重要。

因为裁判员在竞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每一场比赛、每一次判罚的尺度都或多或少的影响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加大裁判的执法力度,形成对技术认识的统一理念和共识,对我国竞走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突破固有观念,更新训练理念

突破传统理念,总结与探索竞走项目高原训练的优化模式和基本规律,利用我国丰富的地理环境优势,促进我国竞走项目向训练科学化进程迈进。在训练和比赛方面,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意识,培养运动员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同作战,在比赛中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和团队优势。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举措,邀请世界和奥运会冠军的教练来我国讲学,同时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给予技术指导,使我们对竞走项目的训练规律和技术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五)竞走的科研

竞走科研应该为竞走运动水平的提高进行“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竞走运动竞技规律是科学选材、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和参加比赛等一系列控制过程的本质联系。对竞走运动竞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提高竞走运动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在激烈大赛中获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竞走科研就应该提供以上各方面的支持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