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问题的提出

导论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自1995年以来连续4次对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了监测调查,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每每上升的同时,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速度、力量、爆发力等下降幅度明显,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也很差;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率继续呈上升趋势,由肥胖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病变已日渐突出,心脑血管疾病也突显出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引自2008年教育部《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公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连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政策文件。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意见》强调,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以上表明,切实提高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业已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必须要研究与重视的重要课题。

历史及现实业已充分表明,体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它是人们为满足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袁旦,1998)。体育对于人们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任何社会实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1952)业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党中央国务院也把青少年体育对提高青少年体质的作用以国家意志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中发[2007]7号文件)。毋庸置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体育发挥的作用会日益凸现,体育对增强人们体质健康水平的贡献率也必将不断提高。因此,提高与改进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要和体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青少年体育需求的意识、态度、行为、心理及生活习惯等主观原因,也有遗传、营养卫生、医疗保健、环境条件等客观原因。体育(活动)是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对体育的态度、意识及行为(体育需求)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基于此,本课题试图选取青少年体育需求发展演变模式这一命题展开研究,试图通过系统总结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需求的内容、结构变化,以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并据此构建出科学的数学预测模型,为国家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改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