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赴美国学习考察报告
-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 898字
- 2024-12-22 07:51:26
学术
论文和学员总结
转变观念 理清思路
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一直是竞技体育训练永恒的命题,是运动训练设计与控制的核心,同时也是经常困扰教练员的关键性难题。在具有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举国体制优势保障下,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在此过程中,为了履行为国争光的历史使命,无数教练员殚心竭虑,无数运动员洒汗流血。正是依赖我们强有力的管理保障系统,依赖教练员的天赋和感悟,依赖运动员的拼搏和努力以及训科医一体化的科学保障机制,才铸就了我们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面对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国际赛场冉冉生起,在泪眼模糊、心潮澎湃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看待取得的成就,是否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金牌的含金量有多高?失败和挫折的教训是什么?运动员的血汗是否白流?我们的训练效益有多高?在举摔柔中心冬训动员大会上,我曾斗胆提出“超越三从一大,追求训练质量效果最大化”的呼吁。十多年来,在不同项目的科训结合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观察、研究我们的训练有多少是有效训练、无效训练和反效训练,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我随团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
15天的学习、观摩转瞬即逝,最大的感受是美国教练员对项目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较高,对与训练有关的科学理论掌握得较系统,应用理论指导训练的能力较强,甚至部分美国教练员的综合科研能力都要强于我们很多专业科研人员。尽管美国的竞技体育不是举国体制,各层次运动队没有配备专职科研教练,但美国教练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很高,而且其获取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科学成果的途径、方法较多,利用科研成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美国也没有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科研系统,其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学,其体育科研方向主要是关注全民健康,但其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方法的科学性、科研成果的前沿性以及成果的转化利用程度均值得我们借鉴。此次美国之行,在训练理念、方法、科研等方面均受到了一些启发,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对体能训练的认识
由于代谢系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此次赴美学习并没有得到什么太新的启示。但美国教练员扎实的生理学知识和应用理论解决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较高。如大多数美国教练员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训练手段在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机制,从心肺功能、血液系统到肌肉微循环,再到肌肉细胞内线粒体产生的训练适应性变化都能看得清楚,解释明白,并能有效利用有关理论来指导训练,训练方法设计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教练员学习。在力量训练方面,美国教练员很关注力量训练的生物学效应。从外练肌肉解剖形态变化到内练肌肉生理生化机能,再到心肺功能、血液系统机能的训练和力量训练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功能方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等,均在其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用、组合方面得到有效体现。在此基础上,其力量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如下特点: 1. 方法选用与专项结合比较紧密;2. 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心肺功能等均衡发展,同步训练;3. 大小肌群和跨关节的主动、被动肌群同步训练;4. 特别重视神经系统传导速度和肌纤维募集特征训练;5. 特别重视躯干力量训练;6. 重视伤病预防与治疗性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7. 重视自由轨迹力量训练;8. 重视各种不稳定界面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等。
美国各层次、各项目教练员都十分重视柔韧性、灵敏性、平衡能力训练,并把其贯穿于整个体能训练过程,每堂体能训练课都穿插安排了大量相关的训练内容,而且方法配套、器材成套。他们把柔韧、灵敏、平衡能力训练真正纳入了竞技能力构成系统,而且特别看重有关素质训练对力量效能发挥、伤病预防与治疗的价值。
二、训练负荷设计与控制的新认识
美国教练员在训练负荷设计与控制方面的认识与我国教练员有很大区别,其基本认识是: 训练负荷施加过程是一种身心应激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一种对组织结构、机能的消耗和破坏过程,竞技能力的增长是在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训练过程本身并不能产生能力的增长,它只是能力增长的刺激因素,而科学的恢复过程才是实现竞技能力增长的关键。因此,训练负荷的合理设计,特别是负荷节奏的合理把握是实现竞技能力增长的根本性前提。相比较而言,美国教练员在狠抓训练质量的同时,更重视恢复的训练学意义。为此,美国各运动队并不过多关注训练量的大小,其周平均训练时间约为15~20小时。美国各运动队基本不出早操,每天训练1~2次课,一般也不搞大起大落式的负荷强度设计,负荷强度比较平稳。所以,美国运动员过度疲劳发生率很低,每堂训练课后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恢复,这样的设计有两个明显好处,即保障每堂课的训练质量和充分实现超量补偿性的能力增长。在训练设计过程中,美国教练员特别重视伤病的预防,从大小肌群的平衡力量、柔韧、协调、灵敏性的均衡设计到负荷节奏的把握,其主要出发点都立足于伤病的预防,而不会因训练和负荷设计不当导致伤病。总体看,美国各运动队的训练性伤病发生率较低。另外,美国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及心理疲劳也比较重视,其基本理念是要让运动员目标明确、头脑清晰、心态平和而愉快的从事运动训练,自觉而主动地严格执行训练计划,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训练主体作用,实现训练质量效果的最大化。从宽松自主训练气氛的营造,到训练课结构的多元化设计,再到缓解运动员心理压力和激励性、宽松的自主管理措施的应用,以及训练负荷节奏的合理设计等都渗透了这种理念。从训练课气氛看,运动员心态稳定、精神饱满、气氛活跃但训练计划执行严格、规范,所以美国运动员很少发生心理疲劳。
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在学习观摩和交流中发现,美国教练员普遍关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训练设计、队员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应用,而且几乎所有教练员都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功底和较高的应用心理学理论解决训练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心理学理论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动机培养、合理设定训练目标、把握心理定向、专项智能的培养、意志力培养、团队凝聚力培养等。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游泳队的教练员,其系统应用心理学理论培养运动员的专项智能,改革创新训练方法的设计卓有成效,对国内教练员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
四、科研机制与科训结合
(一)科研系统与机制
美国没有政府办的专业体育科研机构,很少有某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竞技体育科研。但有些大学体育系或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三个)和各种性质的运动医学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其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教育部和卫生总署,科研方向主要集中于大众健康和行为表现方面。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既不提供经费,也不向科研机构下达科研任务,国家队、俱乐部队、大学队与有关科研机构或人员也缺乏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其竞技体育的运作主要是市场化的自主运作机制,由于美国人十分关注健康,喜欢运动,所以其自发的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职业体育运动十分普及,而且水平较高,有关体育训练场所的设施也比较优越,这些都为组建高水平国家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体育基础。尽管其体育科研方向很少指向竞技体育,但由于其研究出发点主要针对人的体育行为与健康关系,科研成果与竞技训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加上其教练员队伍素质较高,有关科研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效果也很高,很多看似很基础的研究成果也都不同程度的在指导竞技训练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作用。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比较先进,这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科研成果和高效率的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通过此次现场观摩,结合文献检索,可以看出美国有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确定研究方向方面具有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主要从社会实践需要来确定研究方向,如健康需要、行为表现需要等,很少进行空洞、抽象的泛哲学化研究,很多看似很前沿、很基础的理论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对社会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二是在既定的研究方向上进行长期的系统化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理论应用研究再到成果推广转化过程的研究,往往一个研究者终生“从一而终”;三是研究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程度较高,生态学效度也很高,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设计合理、多学科多手段联合研究、研究环境模拟和实验对象行为贴近社会实践;四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较好,很多研究成果已经直接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科技先导”作用,如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在指导力量训练、技能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是使美国在训练理念和方法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训练中的科研监控
学习观摩中发现,在大学队、俱乐部队、国家队的训练过程中,美国同行对科研监控方面的认识和操作与我们有着巨大反差,最大区别是美国同行很少进行系统、长期和高密度的科研监控,各层次运动队没有专职科研教练,其运动队与科研机构也没有紧密而系统的合作关系,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教练员对科研监控和营养恢复方面的依赖程度不高,但其对伤病的预防意识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各运动队很少进行常规科研监控,是其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意识不高?还是体制原因?沟通交流中发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体制性因素,由于没有相关经费和机制保障,所以其难以系统开展有关工作;二是认识性因素,美国教练员认为没有必要,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美国国家游泳队教练员的话最有代表性,即“不要嫁给血乳酸”。其更看重训练操作的艺术性和独创性;三是训练性因素,各层次运动队的教练员都十分重视恢复对竞技能力培养和形成的价值,在训练负荷的设计上一般不追求持续性大负荷训练而更重视负荷节奏的科学把握,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负荷不大,周训练总时间一般在15~20小时之间,训练节奏把握较合理,训练性疲劳不明显,同时自然恢复比较充分,所以其对科研监控和营养补剂的依赖程度不高。
(三)科研前沿
马里兰大学健康与行为表现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突出表现在运动技能的神经生理心理机制研究和基因研究方面。在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研究方向上,他们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神经生理的理论与方法、生物力学技术、光电视频技术等与动作行为进行整合性研究,探索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领域在全美位居前列,其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整合性以及研究设计方法的先进性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学习、启发和借鉴价值。运动技能形成与学习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在我国尚未真正起步,但在美国,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实践。美国教练对MOTOR-LEARNING概念已经耳熟能详,并已主动应用有关研究理论指导力量和技术训练,而与此相反,我国很多教练员甚至部分科研人员对此还闻所未闻,这不能不令我们汗颜。在基因研究方面,马里兰大学基因实验室的有关研究也已走在我们前面,尽管有些研究成果还没进入实用阶段,但其研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如他们对基因与有氧和无氧耐力关系、基因与红白肌关系、基因与肌肉力量关系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显示,在不远的将来基因选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我们的差距与潜力
(一)教练员方面
尽管我们也有一些优秀教练员,但毋庸讳言,此次培训学习令我们深刻感受到美国各层次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之高以及我国部分教练员与他们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 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美国各项目主教练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且都是经过严格的系统教育获得的学历,这从他们对运动员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可见一斑)、认知能力和方式的差距(狭隘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差距,近视性与超前性思维的差距,片面性与系统性思维的差距等)、知识学习与驾驭能力的差距、科研能力的差距、问题应对与解决能力的差距、专项训练规律认知和把握能力的差距、训练设计与操作能力的差距、训练教学组织方式和队员管理能力的差距(填鸭式教学与启发互动式教学的差距,行为强制封闭式管理与思维引导开放式管理的差距)等。
(二)运动员方面
尽管我们绝大多数运动员的训练十分刻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大多数运动员在受教育程度、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专项的理解和自主训练执行能力、综合性智能方面(不是智商)、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方面、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经常会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如很多运动员只会机械地执行训练,比赛表现能力低于训练表现能力等。
(三)科研方面
尽管国内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了十分不菲的科研成果,很多默默无闻战斗在训练一线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为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总体来看,我们的科研工作总体成效主要体现在科研服务与保障层面,而在“科技先导”作用方面的成效有点差强人意,而总体科研水平和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与美国同行相比也具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 选题方向脱离实践、研究思维相对滞后、研究方法单调甚至科学化程度不高、科学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不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不高、多学科联合研究能力不足或机制不畅、超前性研究不多、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益不高等。
虽然在有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距,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大赛上的杰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令所有对手恐惧的优势说明,我们也具有独特优势和特长。正视差距并不能否定一切,差距同时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真正能够认识到差距所在,并因此理清思路,明确今后突破和发展方向,再加上举国体制优势的有力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道路会更加宽广,前进的步伐会更加稳健和快捷,把握方向、辨别正误、减少错误的能力会更强。
六、借鉴、创新、发展方向与切入点之考虑
重新审视我们的一些训练理念,理清训练、恢复与竞技能力增长的关系,从训练负荷的生物学效应角度出发,科学设计和把握训练负荷。
重新审视体能训练对不同项目的价值和意义,细化体能训练中不同素质训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与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能训练的专项化效率以及体能训练与个人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程度。
成立体能训练协会,建立专业性体能教练员培养、资格认定和使用体系。
系统研究并建立基础与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系统。
系统研究并建立运动技能训练理论系统。
系统研究并建立运动员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训练理论系统。
研究完善训科医一体化机制,提高科研教练的队内角色地位。
七、建 议
(一)科研建议
从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和科学化训练水平角度看,为了成功备战北京奥运会,训练突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运动员专项智能水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高运动员综合心理能力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研究、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技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提高教练员创新思维与认知能力方法的研究、训科医结合机制与功效研究、训练质量与效果最大化的综合研究、训练的生物学效应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员脑功能评价与训练适应理论和方法研究、最佳训练负荷评价与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各项目训练创新思路与方法的综合研究等。
在进行有关研究时必须把握和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训练过程中研究训练理论与方法,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系统化研究(避免蜻蜓点水式、跟风式研究思维);提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避免成果闲置与失能);研究者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避免彼此排斥、画地为牢的倾向)等。从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和教练员执教水平角度出发,我们有必要: 建立运动技能研究中心(或研究方向);建立专项体能研究中心(或研究方向);建立训练生物学效应研究中心(或研究方向);建立运动训练的脑功能适应研究中心(或研究方向);建立专项运动智能与心理能力研究中心(或研究方向)等。
(二)教练员培训建议
为有效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消化、加工、利用、驾驭知识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在坚持传统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教练员岗培体系,实现由单一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综合方向转变。为此,应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教练员综合能力培训,增加哲学、系统科学、管理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传授,以期在丰富其知识系统的同时,提高其综合认知能力,消化、驾驭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行为和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