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体育充满魅力。1936年沦为纳粹宣传工具的柏林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惨案、东德体育的兴奋剂疑云以及东西德合并前后竞技体育成绩的巨大反差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灰色的记忆,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足球等项目的长盛不衰和近些年冬季奥运会上的一枝独秀,又让德国体育始终焕发着青春。德国体育的真正魅力到底在哪里?长盛不衰、令人狂热的足球?开展广泛、实力超群的冰雪项目?还是分布在德国的各个角落、覆盖德国人口将近1/3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可能这些因素都是,因为这些因素表现出来的是德国体育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总结德国体育的特征之前先举3个小小的事例,可见德国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德国足球观众的上座率到底有多高?仅仅用座无虚席来形容还不够,因为这样还体现不出球迷占人口的比例。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但人口只有100万,科隆队的主场莱茵能源体育场能容纳5万人,也就是说科隆有5%的市民会经常观看足球比赛。如果这个比例还不够高的话,德甲新军霍芬海姆的“上座率”就有点儿恐怖了,根据德甲要求新建的球场能容纳30150人,而霍芬海姆这个德国典型的小城镇总人口只有3263人!

德国人对冰雪项目到底有多喜爱?德国人到底喜欢什么,看看德国电视一台在周末黄金时间播放的节目内容就知道了。作为国家电视台,收视率尽管不是其选择播放内容的唯一标准,但肯定是其选择节目的重要因素。而每到冬季的周末,每当欧洲各项冰雪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德国电视一台所选择的都是直播这些冰雪项目的比赛!

德国人对体育俱乐部的感情有多深?都说德国人有成立协会和俱乐部的传统,3个德国人凑在一起就会想着成立一个协会,这也是德国为什么会有多达9万个体育俱乐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德国人对俱乐部的确有感情。笔者2005~2008年曾参加一家大众网球俱乐部,并代表俱乐部参加区县级联赛。回国已经快3年了,到现在还经常收到当年队友们互相发的邮件,讨论下一场比赛的排兵布阵,回味某一场比赛的胜利,这种认真的劲头和对比赛的投入简直就像一群真正的职业运动员,每次笔者收到这样的邮件都会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

笔者在德国求学6年,在这样的环境里耳闻目染,对德国体育逐渐了解,深感德国体育的博大精深,非简单的文字能够描述清楚。这里试着对德国体育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提炼和概括,以便读者在后续文字的阅读中能够提纲挈领,抓住要害。

德国体育的第一个主要特点是竞技运动水平高、群众体育开展好、体育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体育强国。尽管东西德合并后夏季奥运会上的成绩呈下降趋势,但其传统球类项目如足球、手球、曲棍球等始终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尤其是冬季奥运会上德国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中国人对德国了解最多的是足球,德国的确是世界上足球最强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杯上曾获得3次冠军(1954年、1974年、1990年)、4次亚军(1966年、1982年、1986年、2002年)、4次第三名(1934年、1970年、2006年、2010年)和一次第四名(1958年),在世界杯上的总积分仅次于5次夺冠的巴西,排在4次夺冠的意大利之前。除了足球,德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也很强,尤其是冬季项目,东西德合并之后参加的6次冬奥会已获得4次金牌总数第一名、1次第二名和1次第三名。如果单纯比较竞技体育成绩还不具说服力的话,德国同时是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2010年德国共有体育俱乐部91148个,会员2764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33.78%,另外还有大约1/3的人口在商业健身机构或自发进行锻炼,因此德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比例的2/3。德国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或活动,最流行的是群众性的跑步活动。从每年1月1日的新年长跑活动到12月31日的除夕赛跑,从在街道上举办的5公里比赛到整个城市的马拉松赛跑,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乐趣。除此之外,德国非常重视体育科研,而且重视体育科技的推广应用,政府投入了相当的经费来支持体育科研。德国的综合性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立体育科学的研究机构和教授职位,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在1970年正式成为一所联邦州所属的研究型大学,这些院校在德国是体育科研的主力军。德国还是世界上体育教育最有传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世纪初“杨氏体操”不仅影响了欧洲,还影响了日本和中国。体育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最早也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的德国形成。世界重大赛事也经常在德国举办,2次夏季奥运会、1次冬季奥运会、2次足球世界杯使德国成为举办世界重大赛事最多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说明德国的体育事业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德国体育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是社会主导型体育体制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第一个特点是德国体育的表象,第二个特点讲的是德国体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即体育体制的特点。纵观世界各国不同体育体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结合型。无论何种体育体制,均对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产生着根本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和规模,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体育体制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德国体育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体制,没有专门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宪法中没有明确地赋予联邦政府管理体育的权力,德国体育的管理任务主要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如体育类协会和俱乐部来承担,各联邦州政府中的教育部门和体育局只负责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任务。目前,德国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所有体育俱乐部都通过不同层面(州、地区和城市)的专业协会和体育联合会直接或间接接受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的管理,因此德国的体育体制又被称为典型的“俱乐部体制”。这种俱乐部体制有效地促进了德国体育的发展,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方面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研究德国体育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与德国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但目前中国在体育方面向德国学习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上,通过引入德国的教练、训练方法来提高弱势项目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的游泳、90年代的足球、雅典奥运会皮划艇的突破和冬季两项水平的提高,这些项目所取得的成绩都有德国人做出的贡献。但德国体育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甚至当中国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强国”或“奥运大国”的时候,德国在竞技体育上的成就和经验对我们已经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因此全面了解德国体育,分析清楚德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真正原因,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共包括8个章节13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潜心研究德国体育的心得,其中大部分已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除一篇为第二作者外其余均为唯一作者(文中第六章第二部分为科隆体育大学李永宪博士与作者共同完成)。这些文章从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入手,对德国体育的各个方面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分析,也有具体案例的展示。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德国不同,德国的成功经验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因此本书的目的在于启发,启发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的灵魂。如果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能借鉴德国体育的一些先进经验,是作者最大的心愿。

由于时间关系,本书并没有完全形成体系,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外的其他方面论述也不够全面。另外,作为博士生,作者对于一些资料的掌握难免有局限性。书中如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的资助(项目号:2010WKYB016)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梁林博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仅以此书献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给作者以巨大支持的清华大学领导和家人,谢谢!

刘波

2011年9月于清华园